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它又老又長,卻是最偉大史詩片:《阿拉伯的勞倫斯》上映55周年

55年前的今天, 《阿拉伯的勞倫斯》上映了, 讓我們跟隨T.E.勞倫斯和導演大衛·裡恩的腳步, 重返那片黃沙滾滾、遼闊無垠的阿拉伯戰場, 重溫這段流芳百世卻又毀譽參半的英雄傳奇。

, 他再也無法說出“沒有什麼是命中註定”的豪言壯語。

“只有金子彈才能殺死我”

他開始雇傭殺人犯保護他的安全, 面對土耳其士兵的屠殺暴行, 他竟然徹底放棄了人性的底線, 提刀上陣以牙還牙殺得眼冒紅光, 這也成為了勞倫斯人生中最可恥的污點。

此時的勞倫斯已經不再是萬人敬仰的神, 體如篩糠的他蜷縮在屍橫遍野的沙場之上, 手中沾滿了鮮血。 不僅被袍澤阿裡所鄙夷, 就連將他吹上天的美國記者也說他如今已經“Rotten”( 墮落)。

即便如此, 勞倫斯依舊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 他趕在英國政客之前拿下大馬士革, 為的就是讓阿拉伯人齊齊整整的收復屬於他們的自由、尊嚴和領土。

然而, 勞倫斯辛辛苦苦建立起的議會, 卻因為阿拉伯內部出現分歧不歡而散, 他們的目光短淺, 錙銖必較、寧為瓦碎, 不為玉全徹底讓勞倫斯的心血與犧牲付諸東流。

很快, 由於無法維持公共設施, 阿拉伯大部分領土被英國佔領。 而勞倫斯則在故事的結尾, 和這片他曾經揮灑血與淚的迦南地漸行漸遠, 他空著手來, 空著手離開;了卻君王天下事, 贏得生前身後名, 他的故事會被後世代代相傳, 卻無法改變歷史的洪流, 更無法改變一個民族的秉性。

100多年過去了, 如今的阿拉伯依舊是一片火海….

其實, 出於戲劇性考慮, 《阿拉伯的勞倫斯》有許多模糊史實的和人物原貌的地方, 比如勞倫斯雙性戀傾向(傳言他曾給一位14歲少年寫過情詩)的描述、他的性格特點、關於阿卡巴之戰的描述,

美國參戰時間、勞倫斯的戰功等等都有不實之處。

勞倫斯人物原型

而現實中的勞倫斯和電影版最大的不同就在於—現實中的勞倫斯知道《塞克斯皮科協定》的存在, 他更多是代表英國的利益加入戰局。


但不管是藝術還是史實, 阿拉伯的勞倫斯最後都淪落為一枚政治棋子, 銀幕上的勞倫斯和現實中的勞倫斯都在戰後歸園田居, 都在46歲時, 騎著那輛Brough Superior SS100豪華摩托車, 在1935年駛向了人生的終點….

時至今日, 經過各行各界藝術家的改編與加工, 阿拉伯的勞倫斯已經成為了流行文化ICON一樣的存在。 這其中的原因除了他在一戰中舉世矚目的顯赫戰功之外, 自然也和《阿拉伯的勞倫斯》這部鴻篇巨制的締造者—大衛·裡恩密不可分。

大衛·裡恩

作為“英國第一剪輯師”、“融古典法則于現代藝術的電影大師”, 大衛·裡恩諸多作品例如《孤星血淚》、《霧都孤兒》、《桂河大橋》、《日瓦戈醫生》都是殿堂級別的傳世名篇。

而《阿拉伯的勞倫斯》則是他的後期代表作之一, 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放棄前期紮根英國本土的人文視角與取景偏好, 開始描寫英國人在異邦的活動;製片規模走向國際化, 外國取景、外資拍攝、彩色寬銀幕譜就國際化長篇巨制。

但在敘事風格上秉承了大衛·裡恩的古典法則, 我們依舊能感受到歷史的厚重,文化的底蘊以及對民族、人性的深刻反思。

《勞倫斯》中彼德·奧圖的傳神演技,考究的服裝,流暢的運鏡、壯觀的沙漠奇景、跌宕起伏的人生大戲、大氣磅礴的戰爭史詩,每一個藝術和工業層面在當時看來都是盡善盡美的大手筆。尤其是當阿裡第一次出現時,只見沙天一線處一個黑點若隱若現,逐漸分化出一個細長的黑影,在熱浪的炙烤下搖曳不定,如海市蜃樓一般亦真亦幻。

裡恩導演利用奇特的自然異象,將其轉換成鏡頭內與劇情緊密相關的影像,形成視覺衝擊的同時將影片蒼茫悲壯的氛圍烘托到極致。這也是《阿拉伯的勞倫斯》被後世奉為經典的原因所在。

《勞倫斯》劇照

其實早在1952年,裡恩就想把勞倫斯的一戰傳奇搬上銀幕,但因為種種原因不了了之。在和好萊塢傳奇製片人薩姆·斯皮格爾(第一位獲得三座最佳影片小金人的大佬)合作完《桂河大橋》後,兩人立即投入到《阿拉伯的勞倫斯》前期製作中,首先便是勞倫斯銀幕化身的人選。

馬龍·白蘭度因與《叛艦喋血記》檔期衝突婉拒後,他們考慮過安東尼·博金斯,得知他要與希區柯克合作就放棄了。劇組曾為“大偵探波洛”阿爾伯特·芬尼耗資10萬英鎊試鏡4天,但芬尼得知合同長達五年後一口回絕。

最終,彼得·奧圖因為在《那天他們搶劫了英格蘭銀行》中的精湛演出被裡恩相中,奧圖用剩下的5周背熟原著,採訪接觸過勞倫斯的人,還前往約旦學習騎駱駝。艱苦的拍攝最終令他傷痕累累,減重28磅。另一方面,裡恩也從約翰·福特的經典西部片《日落狂沙》中汲取了大量拍攝構思,影片於1961年5月正式開拍。

《勞倫斯》片場照

《阿拉伯》中大部分的沙漠戲都在約旦和摩洛哥進行拍攝,約旦侯賽因國王為本片提供了大量的後勤保障、勘景翻譯以及資金方面的援助,還和劇組的一位英國女接線員眉來眼去抱得美人歸。

然而,考慮到成本以及可能爆發的疾病,影片中幾場重頭戲並未在約旦全程拍攝。比如奇襲阿卡巴的重頭戲就是在西班牙南部的一片幹河床之上拍攝的,劇組參照1917年阿卡巴小鎮的外觀建造了超過300棟小樓!處決嘉西姆、奇襲火車則是在阿爾梅裡亞拍攝影。

片中的所有內景都是在西班牙進行拍攝,塞爾維亞的諸多地標成為了卡羅、耶路撒冷、大馬士革的銀幕形象。濃郁的異域風情讓本片在史詩巨制中獨樹一幟。

《勞倫斯》劇照

然而,《阿拉伯》作為一部“跨洋電影”,劇組所要克服的難題絕不是藝術層面那麼簡單。比如群演土耳其士兵的摩洛哥軍隊不聽從裡恩指揮還極度不耐煩,導致裡恩無法反復打磨片尾大屠殺的運鏡與調度。

影片的拍攝工作經常因為沒有完整連貫的劇本而停擺,前後換了3個編劇,甚至有一位參加反核遊行被捕入獄;彼得·奧圖在拍攝阿卡巴一戰中不慎從駝背上摔下,差點被駱駝踩到向真主安拉報導。

有趣的是,奧圖一直騎不慣駱駝,為此他在拍攝間隙買了一大塊泡沫橡膠墊在駱駝鞍上,此舉引得劇組人員爭相效仿,就連沙漠中的貝都因人也有樣學樣墊了起來,而奧圖從此也成為了貝都因人眼中的“海綿之父”。

《勞倫斯》劇照

1962年12月10日,《阿拉伯的勞倫斯》公映,不出所料,本片幾乎被所有阿拉伯國擋在門外,只有在埃及,也就是“阿裡長官”奧馬爾·沙裡夫的故土才得到了大範圍公映。

埃及總統加麥爾·阿卜杜勒·納賽爾並不排斥本片所批判的阿拉伯民族主義,甚至讚揚導演對於該敏感話題的深刻剖析。全球觀眾迷醉在裡恩所展現的沙漠奇觀和英雄史詩中,彼得·奧圖的表演更是有口皆碑。

本片在AFI評選的好萊塢百年百部經典電影中位列第7(之前是第5),被作為國寶影片保存於美國國會圖書館。

在英國電影協會評選的“最偉大的英國電影”中位列第3,更是以1500萬美元成本換來了全球7000萬美元票房,就連一向嚴苛Metacritic都給出了滿分100分的罕見評價。

時至今日,《阿拉伯的勞倫斯》已經成為電影史上公認的殿堂級神作,喬治·盧卡斯、山姆·佩金法、庫布裡克、馬丁·斯科塞斯、斯皮爾伯格等全世界最頂級的電影藝術家都將本片視為聖經一般頂禮膜拜。

影片中的經典一幕

阿拉伯的勞倫斯的戰爭傳奇已經落幕,但他對於後世的影響,尤其是文化領域還在繼續。《阿拉伯的勞倫斯》已經成為了影迷必修課之一。

2014年的《沙漠女王》講述了妮可·吉德曼飾演的“女勞倫斯” 格特魯德·貝爾的沙漠傳奇,勞倫斯在本片中也有出境。

法鯊在《普羅米修士》中飾演的生化人“大衛”也是以勞倫斯為原型。而隨著諸如《戰地1》和《神秘海域3》等3A遊戲大作的流行,越來越多的非影迷觀眾也逐漸瞭解到了這位“未加冕的阿拉伯之王。”

今年,是阿拉伯的勞倫斯逝世82周年,也是《阿拉伯的勞倫斯》上映55周年。相信未來還會有更多優秀的影視作品為這位元傳奇英雄樹碑立傳,為如今依舊複雜的中東局勢帶去和平的希望。

作者:馬田 編輯:HAHA

我們依舊能感受到歷史的厚重,文化的底蘊以及對民族、人性的深刻反思。

《勞倫斯》中彼德·奧圖的傳神演技,考究的服裝,流暢的運鏡、壯觀的沙漠奇景、跌宕起伏的人生大戲、大氣磅礴的戰爭史詩,每一個藝術和工業層面在當時看來都是盡善盡美的大手筆。尤其是當阿裡第一次出現時,只見沙天一線處一個黑點若隱若現,逐漸分化出一個細長的黑影,在熱浪的炙烤下搖曳不定,如海市蜃樓一般亦真亦幻。

裡恩導演利用奇特的自然異象,將其轉換成鏡頭內與劇情緊密相關的影像,形成視覺衝擊的同時將影片蒼茫悲壯的氛圍烘托到極致。這也是《阿拉伯的勞倫斯》被後世奉為經典的原因所在。

《勞倫斯》劇照

其實早在1952年,裡恩就想把勞倫斯的一戰傳奇搬上銀幕,但因為種種原因不了了之。在和好萊塢傳奇製片人薩姆·斯皮格爾(第一位獲得三座最佳影片小金人的大佬)合作完《桂河大橋》後,兩人立即投入到《阿拉伯的勞倫斯》前期製作中,首先便是勞倫斯銀幕化身的人選。

馬龍·白蘭度因與《叛艦喋血記》檔期衝突婉拒後,他們考慮過安東尼·博金斯,得知他要與希區柯克合作就放棄了。劇組曾為“大偵探波洛”阿爾伯特·芬尼耗資10萬英鎊試鏡4天,但芬尼得知合同長達五年後一口回絕。

最終,彼得·奧圖因為在《那天他們搶劫了英格蘭銀行》中的精湛演出被裡恩相中,奧圖用剩下的5周背熟原著,採訪接觸過勞倫斯的人,還前往約旦學習騎駱駝。艱苦的拍攝最終令他傷痕累累,減重28磅。另一方面,裡恩也從約翰·福特的經典西部片《日落狂沙》中汲取了大量拍攝構思,影片於1961年5月正式開拍。

《勞倫斯》片場照

《阿拉伯》中大部分的沙漠戲都在約旦和摩洛哥進行拍攝,約旦侯賽因國王為本片提供了大量的後勤保障、勘景翻譯以及資金方面的援助,還和劇組的一位英國女接線員眉來眼去抱得美人歸。

然而,考慮到成本以及可能爆發的疾病,影片中幾場重頭戲並未在約旦全程拍攝。比如奇襲阿卡巴的重頭戲就是在西班牙南部的一片幹河床之上拍攝的,劇組參照1917年阿卡巴小鎮的外觀建造了超過300棟小樓!處決嘉西姆、奇襲火車則是在阿爾梅裡亞拍攝影。

片中的所有內景都是在西班牙進行拍攝,塞爾維亞的諸多地標成為了卡羅、耶路撒冷、大馬士革的銀幕形象。濃郁的異域風情讓本片在史詩巨制中獨樹一幟。

《勞倫斯》劇照

然而,《阿拉伯》作為一部“跨洋電影”,劇組所要克服的難題絕不是藝術層面那麼簡單。比如群演土耳其士兵的摩洛哥軍隊不聽從裡恩指揮還極度不耐煩,導致裡恩無法反復打磨片尾大屠殺的運鏡與調度。

影片的拍攝工作經常因為沒有完整連貫的劇本而停擺,前後換了3個編劇,甚至有一位參加反核遊行被捕入獄;彼得·奧圖在拍攝阿卡巴一戰中不慎從駝背上摔下,差點被駱駝踩到向真主安拉報導。

有趣的是,奧圖一直騎不慣駱駝,為此他在拍攝間隙買了一大塊泡沫橡膠墊在駱駝鞍上,此舉引得劇組人員爭相效仿,就連沙漠中的貝都因人也有樣學樣墊了起來,而奧圖從此也成為了貝都因人眼中的“海綿之父”。

《勞倫斯》劇照

1962年12月10日,《阿拉伯的勞倫斯》公映,不出所料,本片幾乎被所有阿拉伯國擋在門外,只有在埃及,也就是“阿裡長官”奧馬爾·沙裡夫的故土才得到了大範圍公映。

埃及總統加麥爾·阿卜杜勒·納賽爾並不排斥本片所批判的阿拉伯民族主義,甚至讚揚導演對於該敏感話題的深刻剖析。全球觀眾迷醉在裡恩所展現的沙漠奇觀和英雄史詩中,彼得·奧圖的表演更是有口皆碑。

本片在AFI評選的好萊塢百年百部經典電影中位列第7(之前是第5),被作為國寶影片保存於美國國會圖書館。

在英國電影協會評選的“最偉大的英國電影”中位列第3,更是以1500萬美元成本換來了全球7000萬美元票房,就連一向嚴苛Metacritic都給出了滿分100分的罕見評價。

時至今日,《阿拉伯的勞倫斯》已經成為電影史上公認的殿堂級神作,喬治·盧卡斯、山姆·佩金法、庫布裡克、馬丁·斯科塞斯、斯皮爾伯格等全世界最頂級的電影藝術家都將本片視為聖經一般頂禮膜拜。

影片中的經典一幕

阿拉伯的勞倫斯的戰爭傳奇已經落幕,但他對於後世的影響,尤其是文化領域還在繼續。《阿拉伯的勞倫斯》已經成為了影迷必修課之一。

2014年的《沙漠女王》講述了妮可·吉德曼飾演的“女勞倫斯” 格特魯德·貝爾的沙漠傳奇,勞倫斯在本片中也有出境。

法鯊在《普羅米修士》中飾演的生化人“大衛”也是以勞倫斯為原型。而隨著諸如《戰地1》和《神秘海域3》等3A遊戲大作的流行,越來越多的非影迷觀眾也逐漸瞭解到了這位“未加冕的阿拉伯之王。”

今年,是阿拉伯的勞倫斯逝世82周年,也是《阿拉伯的勞倫斯》上映55周年。相信未來還會有更多優秀的影視作品為這位元傳奇英雄樹碑立傳,為如今依舊複雜的中東局勢帶去和平的希望。

作者:馬田 編輯:HAHA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