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田漢獄中把歌詞寫在煙盒上?《國歌》誕生的真實歷程是這樣的……

閒暇和朋友聊天, 說起國歌的誕生過程, 竟然聽到這樣的趣事。

說國歌的歌詞竟是田漢寫在一個煙盒上的?還是從監獄中傳遞出來的?當時聶耳作好了曲, 無奈田漢被捕入獄, 聶耳便找來了小號在獄外靠近田漢監獄的山坡上, 將作好的曲子吹給田漢聽, 田漢便由此靈感大發奮筆疾書, 將國歌的歌詞寫在一張香煙盒的錫紙背面從監獄裡傳出來給當時電影有名的詞作家孫師毅的……

《義勇軍進行曲》詞曲作者田漢(右)與聶耳(左)

坊間大眾喜歡這樣的故事, 因為它的場景啟動了大眾對於傳奇與浪漫的想像。 就像騰訊視頻《見字如面2》裡的解讀嘉賓蔣方舟說的那樣:“田漢是可以成為一個傳奇式的人, 對於這樣的一個傳奇去神話他會很有意義, 大眾喜歡這種故事。 ”但也因此, 大眾對於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真正的創作過程, 卻知之甚少。 慶倖的是, 在第五期以“熱血”為主題的騰訊視頻《見字如面2》中,

著名表演藝術家楊立新朗讀了夏衍寫給《背景晚報》的一封信, 將國歌《義勇軍進行曲》誕生的真實歷程還原, 讓觀眾觸碰到了節目“真實”的力量。

《見字如面2》著名藝術家楊立新

1.夏衍:這麼重要的事情, 不要以訛傳訛。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起來!起來!起來!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進!”

——《義勇軍進行曲》

每當國歌響起的時候,

都給人一種無比鼓舞的感覺。 聽者對於這首歌也會不自覺的唱起來。 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誕生於1935年, 當時中華民族正處於生死存亡的關頭。 這首在中華大地上歌唱了近90年的歌曲, 像一支戰鬥的號角鼓舞了中華民族兒女去抗擊外來的侵略, 去解放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 然而對於國歌的誕生過程, 一直流傳著很多版本, 或偏戲劇化, 或偏坊間奇聞。 1983年, 一位國歌誕生過程的重要親歷者——夏衍先生, 給《北京晚報》編輯部寫了一封信, 信中詳述了《義勇軍進行曲》的真實創作過程。

夏衍(1900-1995), 著名文學、電影、戲劇作家, 文藝評論家。 中國左翼電影運動的開拓者、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 1935年, 夏衍根據田漢的提綱, 編寫了電影《風雲兒女》的文學劇本。 影片拍成後所用主題歌, 即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 1949年9月27日, 《義勇軍進行曲》成為代國歌。 1978年3月5日, 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通過《義勇軍進行曲》新詞。 1982年12月4日, 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通過決議, 撤銷1978年3月5日全國人大會議通過的新詞, 恢復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2004年3月14日,《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寫入憲法。在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被恢復為國歌後,媒體對於國歌創作經過的報導,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傳訛之處。夏衍為此給《北京晚報》編輯部寫了下面這封信,信中詳述《義勇軍進行曲》的真實創作過程。以此提醒大眾:“這麼重要的事情,不要以訛傳訛。”

著名文學、電影、戲劇作家夏衍

2.為什麼說“夏衍先生最打動人的地方就是真實”?

“他基本上是在否定一些通俗的更浪漫、更神話的、更英雄式的講法。所有的事情都要經過事實的考驗。我覺得這封信表面看起來平平無奇,其實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騰訊視頻《見字如面2》解讀嘉賓梁文道

《見字如面2》解讀嘉賓梁文道

著名表演藝術家楊立新老師在騰訊視頻《見字如面2》中,用飽滿的熱情朗讀了夏衍寫給《北京晚報》為國歌創作過程“正名”的信件,用當代大眾易於接受的方式將信件內容現代化,為大眾還原歷史的“真實”。

在信中,夏衍先生還原了整個國歌的創作過程,並為之前的“以訛傳訛”進行了糾正。他說,1934年,田漢為電影《風雲兒女》寫了十餘頁紙的大綱,《義勇軍進行曲》作為電影的主題歌寫在原稿的最後一頁。1935年2月,田漢同志被捕,時隔《風雲兒女》劇本大綱的完成已經過去將近一年,所以不存在“《義勇軍進行曲》是田漢同志被捕後在獄中所作”這一說法,更別提說歌詞是寫在一張香煙錫紙的襯紙上了。夏衍先生還提到,田漢在獄中的的確確在香煙襯紙上寫過一首詩,那是在田漢同志被押送去南京前,林維中同志帶了女兒田野去監獄看他,他將這首詩交給林維中,讓他帶給孫師毅和夏衍。那首詩就是後來流傳很廣的那句“生平一掬憂時淚,此日從容作楚囚”的七律,而並不是國歌的歌詞。

而對於《義勇軍進行曲》的創作過程,夏衍還補充說,在田漢被捕後這首歌的確修改過一次。因為當時《風雲兒女》的劇本在孫師毅同志的書桌上擱置了很長的一段時間,所以讓最後一頁的歌詞被茶水不小心濡濕,有幾個字看不清楚。而當時田漢已經入獄,所以作為電影插曲作詞能手的孫師毅根據歌詞內容,對那幾個看不清的字進行了填補。實際上也只不過改了兩三個字,即原詞的第六句,“冒著敵人的飛機大炮前進”,改成了“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而關於聶耳小號吹奏一事,夏衍先生也做出了糾正。當時聶耳正在準備去日本,知道了《風雲兒女》有一首主題歌時,就主動請纓譜曲。後來聶耳拿到文學劇本及主題歌後,曾和導演許幸之討論過,但由於種種原因最後沒有譜成曲子,就到日本去了。這首歌的曲子是聶耳到日本後譜出並寄回國內的……

在這個娛樂至上的年代,故事的戲劇性以“精彩”來致勝,所以對於過往的一些傳聞以及奇聞也有了更多精彩的“杜撰”,任何平淡的故事在戲劇化的張力面前都帶上了一種令人神往的“流量”色彩,而騰訊視頻《見字如面2》在這樣的喧囂下以“事實”發聲,還原著事件的真實。《見字如面2》的主持人翟毓紅在聽完楊立新的朗讀後發出感概:“夏衍先生最打動人的地方就是真實。”

3.關於歷史:我們可不能被“戲說”蒙蔽!

“因為它是一件嚴肅的事情,所以夏衍他覺得要用一個非常嚴肅的態度去對待它。所以他用的這樣的詞是非常重的,他說希望不要以訛傳訛,嚴肅的事情就要以一種更加真實的態度,更加審慎的態度去對待它。”

——騰訊視頻《見字如面2》解讀嘉賓蔣方舟

《見字如面2》解讀嘉賓蔣方舟

真實性往往讓歷史或者是事件帶了寫嚴肅的態度在裡頭,這也決定了其在內容生產過程中的厚度和深度。一封書信、一段歷史,這些被傳遞出來的文化帶上了點“戲劇性”的元素,便很容易被大眾傳播。然而大眾在茶餘飯後閒聊話題時,對於文化的真實可不能被“戲說”蒙蔽。就像騰訊視頻的《見字如面2》,將夏衍對於《義勇軍進行曲》真實創作過程的還原朗讀。其不同於娛樂綜藝嬉笑打鬧的誇張式表達,一桌一信一人的簡單化表達模式,就足見其內容的誠懇與真實。

“國歌的創作過程是一個很嚴肅的事情,所以我們要用一個非常嚴肅的態度去對待他。”《見字如面2》裡面的解讀嘉賓蔣方舟如實說。不得不說,蔣方舟的解說很有道理。《見字如面2》用簡單的一封信件端正了大眾對於歷史戲劇性的誤解,傳遞了文化中的“真實”,是一檔十分有意義的文化綜藝。一期一主題,一期一現象,《見字如面》通過內容傳達出來的不僅僅是情感上的共鳴,更是讓年輕受眾更加真實和清晰的領悟到書信裡的文化深度,傳承“真實”的文化精髓。所以希望有更多像騰訊視頻這樣的節目讓大家更生動地品讀歷史,品讀文字的力量。

恢復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2004年3月14日,《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寫入憲法。在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被恢復為國歌後,媒體對於國歌創作經過的報導,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傳訛之處。夏衍為此給《北京晚報》編輯部寫了下面這封信,信中詳述《義勇軍進行曲》的真實創作過程。以此提醒大眾:“這麼重要的事情,不要以訛傳訛。”

著名文學、電影、戲劇作家夏衍

2.為什麼說“夏衍先生最打動人的地方就是真實”?

“他基本上是在否定一些通俗的更浪漫、更神話的、更英雄式的講法。所有的事情都要經過事實的考驗。我覺得這封信表面看起來平平無奇,其實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騰訊視頻《見字如面2》解讀嘉賓梁文道

《見字如面2》解讀嘉賓梁文道

著名表演藝術家楊立新老師在騰訊視頻《見字如面2》中,用飽滿的熱情朗讀了夏衍寫給《北京晚報》為國歌創作過程“正名”的信件,用當代大眾易於接受的方式將信件內容現代化,為大眾還原歷史的“真實”。

在信中,夏衍先生還原了整個國歌的創作過程,並為之前的“以訛傳訛”進行了糾正。他說,1934年,田漢為電影《風雲兒女》寫了十餘頁紙的大綱,《義勇軍進行曲》作為電影的主題歌寫在原稿的最後一頁。1935年2月,田漢同志被捕,時隔《風雲兒女》劇本大綱的完成已經過去將近一年,所以不存在“《義勇軍進行曲》是田漢同志被捕後在獄中所作”這一說法,更別提說歌詞是寫在一張香煙錫紙的襯紙上了。夏衍先生還提到,田漢在獄中的的確確在香煙襯紙上寫過一首詩,那是在田漢同志被押送去南京前,林維中同志帶了女兒田野去監獄看他,他將這首詩交給林維中,讓他帶給孫師毅和夏衍。那首詩就是後來流傳很廣的那句“生平一掬憂時淚,此日從容作楚囚”的七律,而並不是國歌的歌詞。

而對於《義勇軍進行曲》的創作過程,夏衍還補充說,在田漢被捕後這首歌的確修改過一次。因為當時《風雲兒女》的劇本在孫師毅同志的書桌上擱置了很長的一段時間,所以讓最後一頁的歌詞被茶水不小心濡濕,有幾個字看不清楚。而當時田漢已經入獄,所以作為電影插曲作詞能手的孫師毅根據歌詞內容,對那幾個看不清的字進行了填補。實際上也只不過改了兩三個字,即原詞的第六句,“冒著敵人的飛機大炮前進”,改成了“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而關於聶耳小號吹奏一事,夏衍先生也做出了糾正。當時聶耳正在準備去日本,知道了《風雲兒女》有一首主題歌時,就主動請纓譜曲。後來聶耳拿到文學劇本及主題歌後,曾和導演許幸之討論過,但由於種種原因最後沒有譜成曲子,就到日本去了。這首歌的曲子是聶耳到日本後譜出並寄回國內的……

在這個娛樂至上的年代,故事的戲劇性以“精彩”來致勝,所以對於過往的一些傳聞以及奇聞也有了更多精彩的“杜撰”,任何平淡的故事在戲劇化的張力面前都帶上了一種令人神往的“流量”色彩,而騰訊視頻《見字如面2》在這樣的喧囂下以“事實”發聲,還原著事件的真實。《見字如面2》的主持人翟毓紅在聽完楊立新的朗讀後發出感概:“夏衍先生最打動人的地方就是真實。”

3.關於歷史:我們可不能被“戲說”蒙蔽!

“因為它是一件嚴肅的事情,所以夏衍他覺得要用一個非常嚴肅的態度去對待它。所以他用的這樣的詞是非常重的,他說希望不要以訛傳訛,嚴肅的事情就要以一種更加真實的態度,更加審慎的態度去對待它。”

——騰訊視頻《見字如面2》解讀嘉賓蔣方舟

《見字如面2》解讀嘉賓蔣方舟

真實性往往讓歷史或者是事件帶了寫嚴肅的態度在裡頭,這也決定了其在內容生產過程中的厚度和深度。一封書信、一段歷史,這些被傳遞出來的文化帶上了點“戲劇性”的元素,便很容易被大眾傳播。然而大眾在茶餘飯後閒聊話題時,對於文化的真實可不能被“戲說”蒙蔽。就像騰訊視頻的《見字如面2》,將夏衍對於《義勇軍進行曲》真實創作過程的還原朗讀。其不同於娛樂綜藝嬉笑打鬧的誇張式表達,一桌一信一人的簡單化表達模式,就足見其內容的誠懇與真實。

“國歌的創作過程是一個很嚴肅的事情,所以我們要用一個非常嚴肅的態度去對待他。”《見字如面2》裡面的解讀嘉賓蔣方舟如實說。不得不說,蔣方舟的解說很有道理。《見字如面2》用簡單的一封信件端正了大眾對於歷史戲劇性的誤解,傳遞了文化中的“真實”,是一檔十分有意義的文化綜藝。一期一主題,一期一現象,《見字如面》通過內容傳達出來的不僅僅是情感上的共鳴,更是讓年輕受眾更加真實和清晰的領悟到書信裡的文化深度,傳承“真實”的文化精髓。所以希望有更多像騰訊視頻這樣的節目讓大家更生動地品讀歷史,品讀文字的力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