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精品咖啡 │瞭解精品咖啡的四個要素

點擊關注 | 每日精品咖啡文化雜誌

咖啡行業交流請加

私人微信前街精品咖啡, 微信號:

(長按複製)

qianjiecoffee

你一定有疑問, 一杯咖啡要怎麽樣才能被稱作是精品咖啡呢?

最早的“精品咖啡”定義

精品咖啡(Specialty Coffee)最初的定義在1974年, 由精品咖啡教母——娥娜‧努森(Erna Knutsen)所定義:「特別地理條件及微氣候生產具風味獨特的咖啡豆」

精品咖啡教母——娥娜‧努森(Erna Knutsen)

娥娜‧努森參與組織的“美國精品咖啡協會”(SCAA)在2009年為咖啡生豆制訂了一個條件, 即杯測分數不得低於80分, 至此才為精品咖啡訂定出比較科學的客觀標準。

SCAA對於“精品咖啡”的定義

後來, SCAA更是對“精品咖啡”的定義的涉及範圍前所未有地往整條生產鏈推動:

精品咖啡是由【終身持續追求品質的五大相關人士合力完成】, 自始至終, 這些人都維持一貫的卓越標準來確保品質, 並作為優先的工作目標, 且所有參與者都能協同合作, 他們缺一不可!他們包括了“咖啡農”、“生豆採購者”、“烘豆商”、“咖啡師”與“消費者”,

由生產到消費的整體循環中, 大家合作以卓越品質為一直的效果, 才有辦法達到精品咖啡的真諦。

咖啡農:慎選最適合的品種, 栽植於最有助於咖啡風味發展的海拔、氣候與水土環境。

生豆商:謹慎水洗與日曬加工, 精選無瑕疵的最高級生豆, 運輸過程零缺點送到客戶手中。

烘焙師:經過烘焙師高超手藝, 引出最豐富的地域之味。

咖啡師:再以公認的萃取方式, 泡出美味的咖啡。

消費者:追求的不光只是咖啡品質和風味的最高標準, 還有精品咖啡生產流程中每個角色的精益求精。

打造精品咖啡最重要的四個要素:

1.挑豆

打造一杯精品咖啡,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挑豆。 一杯好咖啡有無可取代的氣味, 是用乾淨的豆子來煮, 這使得烘焙前的篩選變得極為重要。

咖啡生豆常混入發黴的豆子、蟲蛀過的豆子、葉子、雜草甚至是石頭, 在烘焙之前, 若沒有細心地以人工方式將這些雜質及瑕疵豆挑除的話, 將會影響到整體的咖啡品質及風味。

手工挑豆的成本雖然高, 但能夠保障每一顆咖啡豆的品質, 就算只有一顆瑕疵豆也可能會影響整批咖啡豆的風味。 我們堅持以手工方式精心挑出任何可能造成味道瑕疵的雜質, 這些怪味道都不會出現在你的咖啡杯當中, 這就是打造精品咖啡的第一步。

2.莊園出產

許多愛喝精品咖啡的人對莊園咖啡豆可能不陌生。

莊園咖啡的觀念起源於葡萄酒莊, 不同農莊可以釀造出屬於自己獨特風味的葡萄酒, 因此即使位元於同一地區, 但不同農莊生產的咖啡豆卻因栽植方式、照顧方式、處理常式不同, 而使咖啡豆展現出不同的自我風味, 即使是同一個農莊生產的咖啡豆亦會因年份不同、氣候不同而影響其風味與品質, 也因此莊園裡的咖啡都會經過細心呵護, 以維持其品質與風味。

為凸顯自家莊園特色, 因此莊園豆的描述也就更細緻。 包裝上會載名國家、產地、莊園名稱、年份、豆種區別、處理方式…等。 消費者更可以追溯生產者的資訊, 這樣就可以知道我們手中這杯咖啡是來自哪個莊園,也可以知道咖啡的品種、栽種的地理環境、處理方式…等。在這種機制的良性的迴圈下,更可以維持咖啡品質的穩定。

自然孕育的紅色果實,把山林的氣息、大地的滋味鎖在其中。當你用味蕾打開的時候,嘴裡的香氣就是那一座莊園。我們在不同的杯中,旅行在不同莊園。精品的味覺由此定義。

3. 烘焙師

日本咖啡烘焙大師田口護先生說道:「咖啡的味道是在烘焙階段才決定的,就這點來看,我們可以斷定,咖啡味道的好壞全取決於烘焙技巧的優劣。」

烘豆是一個轉化的階段,是利用熱度喚醒埋藏在豆子裡深沉絕妙風味與香氣。

咖啡的香氣和味道,是在烘焙後才產生的。在烘焙過程中,咖啡生豆的水分慢慢釋放,重量減輕,顏色加深,體積膨脹,含有香氣的油脂慢慢釋放出來。

技術純熟的咖啡烘焙師必須精准掌握豆子特性,並能完美地呈現香氣與風味,最後再搭配適當的包裝 (需隔絕與空氣接觸,且新鮮烘焙好的豆子會排二氧化碳氣體,所以包裝上會有一個單向排氣孔)。高品質咖啡豆和熟知豆子特色的咖啡烘焙師,才能共同造就精品咖啡的出產。

4. 品味一杯咖啡

喝咖啡不像喝酒或果汁,到七、八分滿為適量,份量適中的咖啡不僅會刺激味覺,喝完後也不會有膩的感覺,反而回味無窮。

咖啡的味道有濃淡之分,所以不能像喝茶或可樂一樣,連續喝好幾杯,咖啡不論你想要怎麽喝,品味一杯咖啡是有一些講究和知識的。一杯好咖啡端到面前,可不要先急著喝,想像著如同在品茶或品酒一般,循序漸進,便能達到放鬆、提神和享受的真正目的。

我們在品咖啡時,讓咖啡液在口腔裡不斷翻滾,鼻腔便能感受到香氣。

用五感喝咖啡,才是精品咖啡的正確打開方式!

Part 1 嗅覺—訓練你的咖啡鼻子

你聽過品酒師的“酒鼻子”嗎?將各種香氣保存在小玻璃瓶內,就像是香水一樣,作為培訓聞香的工具,在體驗葡萄酒或威士卡時參照使用。

其實咖啡也有“咖啡鼻子”聞香瓶,最常見的是Le nez du café根據美國咖啡精品協會(SCAA)將咖啡風味分成36種,做成36瓶咖啡基調的聞香瓶,提供訓練或是收藏之用。

咖啡鼻子36瓶咖啡聞香瓶

1.土味、2.馬鈴薯、3.青豆、4.黃瓜、5.稻草、6.西洋杉、7.丁香、8.胡椒、9.香菜種子、10.香草、11.玫瑰花香、12.咖啡花、13.咖啡漿果皮、14.黑醋栗、15.黃檸檬、16.杏桃、17.蘋果、18.奶油、19.蜂蜜味、20.皮革、21.印度米、22.烤土司味、23.麥香、24.楓糖漿、25.焦糖、26.黑巧克力、27.烤杏仁果、28.烤花生、29.烤榛果、30.核桃、31.煮熟的牛肉、32.煙熏味、33.煙草絲、34.烘焙過的咖啡豆、35.藥水味、36.橡膠味

雖然我們不是杯測師,不需要這麼專業的訓練,但是試著在喝下第一口咖啡前,先用鼻子聞一聞吧!

因為品嘗食物時,嗅覺和味覺一樣的重要,就像感冒時鼻塞,吃起東西來也索然無味。所以喝咖啡,別忘了聞聞咖啡的香氣喔。

剛煮好的咖啡散發的香氣是品嘗時第一個感受到的感覺,透過鼻子聞聞香氣,能夠感受到咖啡千變萬化的味道,在一杯咖啡中常常能聞到各式各樣的香氣:花香、果酸、大地草本香、焦糖等等,這就是咖啡迷人之處喔!

Part 2 味覺—搖滾你的整條舌頭

味覺是我們品嘗食物最重要的感官之一,從放入口中、到推入喉嚨,這短短10釐米的路程,卻是主宰了感受食物味道的重要路徑。

味覺的感受最仰賴舌頭,四種基本的味道包括苦、鹹、酸、甜,舌頭不同區域對味覺有不同的敏感度,但其實各處都品嘗到這四種味道,借著分佈在舌頭各處的味蕾,分別感受各種味道。

舌頭上的味蕾能夠迅速地將所有經過的食物與大腦立即連線,記錄所有的味道並且存檔,甚至想到某種食物時就能記起它的味道,也就是“望梅止渴”的原因啦!

所以喝咖啡時,別急著吞下,先將咖啡留在口腔前段,讓舌頭上的偵測器先分析不同的味道:酸的、甘的、苦的?是什麼酸?先酸後甜還是先苦後甘?

接著讓咖啡氣味彌漫綻放在口鼻腔中,吞下後則能體會到咖啡液流經喉嚨所散發的後勁,以及殘留在口中的香氣,隨著口水吞咽,還會感覺到從喉嚨湧出的餘韻喔。

Part 3 觸覺—觸碰咖啡的溫度

我們常用一些形容詞來形容食物:舒脆、軟嫩、黏稠、Q彈、絲滑……除了酸甜苦辣,我們也會在意舌頭、嘴唇、牙齒的感受,這就是食物的口感,同時我們的舌頭也會感知食物的溫度,口感和溫度的體驗都來自於觸覺,包括澀、麻、辣的感受也是一種觸感!

喝咖啡時,我們會感受到咖啡入口後的“稠度”,包括清淡如水般的淡薄、或是濃稠的口感。有些咖啡讓人感覺較“厚實”,有些則讓人感覺絲滑如綢般的滑順。

不同的沖煮方式也會影響咖啡的稠度,如手沖咖啡時濾紙會過濾掉咖啡的油脂,喝起來較為輕薄,品嘗意式咖啡則能感受到較厚重的油脂。

當然用手捧起咖啡杯的那一刻,觸覺體驗就已經開始囉~

Part 4 聽覺—再嘈雜也要集中精神

“聽覺”這是品咖啡的過程中最少用到的感官。 不過要注意的是,在充滿擾人聲音的嘈雜環境裡想作出正確判斷,可能很快就導致感官疲勞。 噪音本身會影響我們的專注力,而在品咖啡時,顯然全副心思都應該集中於杯中的咖啡。

背景聲音會影響對食物風味的知覺,如果喧鬧的聲音增大,食客就會覺得食物比較不甜也不鹹,如果喧鬧的聲音減小,對這些味道的感覺就增強。這樣的結果顯示噪音有遮蔽味道的效果。

另外有種現象被稱為“音波調味”:你的大腦會試圖讓“食品和音樂”這兩個動態感通過實質上“嚙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新的體驗。例如:陰沉的聲音會引出苦味,而更高亢的曲調,使你的飲料味道更甜……

所以,去其他咖啡店裡買咖啡時,嘗試聽聽他們製作咖啡的聲音:磨豆機發出的聲音、咖啡機發出的聲音、蒸汽管發出的聲音,以及杯碟相碰發出的清脆的聲音,這些聲音告訴你,這杯咖啡應該是美好的。

Part 5 視覺—眼睛經常會欺騙我們

視覺是我們理解世界主要運用的感官,而品咖啡時必然會受到咖啡的外觀所影響。

研究人員一次又一次地證實,即使味覺和嗅覺功能良好,我們依舊會以視覺為重。不部分人在品嘗顏色不對的飲料時,往往就無法辨識其風味。如果給你一杯橙色的蘋果汁,很有可能會覺得自己喝的是橙汁。改變食物或飲料的顏色,就能改變你所嘗到的味道。

免責聲明:網站部分內容如圖片、我們會尊重原作版權注明出處,但因數量龐大,會有個別圖文未來得及注明,請見諒。若原作者有任何爭議均可與網站聯繫處理,一旦核實我們將立即糾正,由“咖啡工房”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本文意在傳播咖啡文化,若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

這樣就可以知道我們手中這杯咖啡是來自哪個莊園,也可以知道咖啡的品種、栽種的地理環境、處理方式…等。在這種機制的良性的迴圈下,更可以維持咖啡品質的穩定。

自然孕育的紅色果實,把山林的氣息、大地的滋味鎖在其中。當你用味蕾打開的時候,嘴裡的香氣就是那一座莊園。我們在不同的杯中,旅行在不同莊園。精品的味覺由此定義。

3. 烘焙師

日本咖啡烘焙大師田口護先生說道:「咖啡的味道是在烘焙階段才決定的,就這點來看,我們可以斷定,咖啡味道的好壞全取決於烘焙技巧的優劣。」

烘豆是一個轉化的階段,是利用熱度喚醒埋藏在豆子裡深沉絕妙風味與香氣。

咖啡的香氣和味道,是在烘焙後才產生的。在烘焙過程中,咖啡生豆的水分慢慢釋放,重量減輕,顏色加深,體積膨脹,含有香氣的油脂慢慢釋放出來。

技術純熟的咖啡烘焙師必須精准掌握豆子特性,並能完美地呈現香氣與風味,最後再搭配適當的包裝 (需隔絕與空氣接觸,且新鮮烘焙好的豆子會排二氧化碳氣體,所以包裝上會有一個單向排氣孔)。高品質咖啡豆和熟知豆子特色的咖啡烘焙師,才能共同造就精品咖啡的出產。

4. 品味一杯咖啡

喝咖啡不像喝酒或果汁,到七、八分滿為適量,份量適中的咖啡不僅會刺激味覺,喝完後也不會有膩的感覺,反而回味無窮。

咖啡的味道有濃淡之分,所以不能像喝茶或可樂一樣,連續喝好幾杯,咖啡不論你想要怎麽喝,品味一杯咖啡是有一些講究和知識的。一杯好咖啡端到面前,可不要先急著喝,想像著如同在品茶或品酒一般,循序漸進,便能達到放鬆、提神和享受的真正目的。

我們在品咖啡時,讓咖啡液在口腔裡不斷翻滾,鼻腔便能感受到香氣。

用五感喝咖啡,才是精品咖啡的正確打開方式!

Part 1 嗅覺—訓練你的咖啡鼻子

你聽過品酒師的“酒鼻子”嗎?將各種香氣保存在小玻璃瓶內,就像是香水一樣,作為培訓聞香的工具,在體驗葡萄酒或威士卡時參照使用。

其實咖啡也有“咖啡鼻子”聞香瓶,最常見的是Le nez du café根據美國咖啡精品協會(SCAA)將咖啡風味分成36種,做成36瓶咖啡基調的聞香瓶,提供訓練或是收藏之用。

咖啡鼻子36瓶咖啡聞香瓶

1.土味、2.馬鈴薯、3.青豆、4.黃瓜、5.稻草、6.西洋杉、7.丁香、8.胡椒、9.香菜種子、10.香草、11.玫瑰花香、12.咖啡花、13.咖啡漿果皮、14.黑醋栗、15.黃檸檬、16.杏桃、17.蘋果、18.奶油、19.蜂蜜味、20.皮革、21.印度米、22.烤土司味、23.麥香、24.楓糖漿、25.焦糖、26.黑巧克力、27.烤杏仁果、28.烤花生、29.烤榛果、30.核桃、31.煮熟的牛肉、32.煙熏味、33.煙草絲、34.烘焙過的咖啡豆、35.藥水味、36.橡膠味

雖然我們不是杯測師,不需要這麼專業的訓練,但是試著在喝下第一口咖啡前,先用鼻子聞一聞吧!

因為品嘗食物時,嗅覺和味覺一樣的重要,就像感冒時鼻塞,吃起東西來也索然無味。所以喝咖啡,別忘了聞聞咖啡的香氣喔。

剛煮好的咖啡散發的香氣是品嘗時第一個感受到的感覺,透過鼻子聞聞香氣,能夠感受到咖啡千變萬化的味道,在一杯咖啡中常常能聞到各式各樣的香氣:花香、果酸、大地草本香、焦糖等等,這就是咖啡迷人之處喔!

Part 2 味覺—搖滾你的整條舌頭

味覺是我們品嘗食物最重要的感官之一,從放入口中、到推入喉嚨,這短短10釐米的路程,卻是主宰了感受食物味道的重要路徑。

味覺的感受最仰賴舌頭,四種基本的味道包括苦、鹹、酸、甜,舌頭不同區域對味覺有不同的敏感度,但其實各處都品嘗到這四種味道,借著分佈在舌頭各處的味蕾,分別感受各種味道。

舌頭上的味蕾能夠迅速地將所有經過的食物與大腦立即連線,記錄所有的味道並且存檔,甚至想到某種食物時就能記起它的味道,也就是“望梅止渴”的原因啦!

所以喝咖啡時,別急著吞下,先將咖啡留在口腔前段,讓舌頭上的偵測器先分析不同的味道:酸的、甘的、苦的?是什麼酸?先酸後甜還是先苦後甘?

接著讓咖啡氣味彌漫綻放在口鼻腔中,吞下後則能體會到咖啡液流經喉嚨所散發的後勁,以及殘留在口中的香氣,隨著口水吞咽,還會感覺到從喉嚨湧出的餘韻喔。

Part 3 觸覺—觸碰咖啡的溫度

我們常用一些形容詞來形容食物:舒脆、軟嫩、黏稠、Q彈、絲滑……除了酸甜苦辣,我們也會在意舌頭、嘴唇、牙齒的感受,這就是食物的口感,同時我們的舌頭也會感知食物的溫度,口感和溫度的體驗都來自於觸覺,包括澀、麻、辣的感受也是一種觸感!

喝咖啡時,我們會感受到咖啡入口後的“稠度”,包括清淡如水般的淡薄、或是濃稠的口感。有些咖啡讓人感覺較“厚實”,有些則讓人感覺絲滑如綢般的滑順。

不同的沖煮方式也會影響咖啡的稠度,如手沖咖啡時濾紙會過濾掉咖啡的油脂,喝起來較為輕薄,品嘗意式咖啡則能感受到較厚重的油脂。

當然用手捧起咖啡杯的那一刻,觸覺體驗就已經開始囉~

Part 4 聽覺—再嘈雜也要集中精神

“聽覺”這是品咖啡的過程中最少用到的感官。 不過要注意的是,在充滿擾人聲音的嘈雜環境裡想作出正確判斷,可能很快就導致感官疲勞。 噪音本身會影響我們的專注力,而在品咖啡時,顯然全副心思都應該集中於杯中的咖啡。

背景聲音會影響對食物風味的知覺,如果喧鬧的聲音增大,食客就會覺得食物比較不甜也不鹹,如果喧鬧的聲音減小,對這些味道的感覺就增強。這樣的結果顯示噪音有遮蔽味道的效果。

另外有種現象被稱為“音波調味”:你的大腦會試圖讓“食品和音樂”這兩個動態感通過實質上“嚙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新的體驗。例如:陰沉的聲音會引出苦味,而更高亢的曲調,使你的飲料味道更甜……

所以,去其他咖啡店裡買咖啡時,嘗試聽聽他們製作咖啡的聲音:磨豆機發出的聲音、咖啡機發出的聲音、蒸汽管發出的聲音,以及杯碟相碰發出的清脆的聲音,這些聲音告訴你,這杯咖啡應該是美好的。

Part 5 視覺—眼睛經常會欺騙我們

視覺是我們理解世界主要運用的感官,而品咖啡時必然會受到咖啡的外觀所影響。

研究人員一次又一次地證實,即使味覺和嗅覺功能良好,我們依舊會以視覺為重。不部分人在品嘗顏色不對的飲料時,往往就無法辨識其風味。如果給你一杯橙色的蘋果汁,很有可能會覺得自己喝的是橙汁。改變食物或飲料的顏色,就能改變你所嘗到的味道。

免責聲明:網站部分內容如圖片、我們會尊重原作版權注明出處,但因數量龐大,會有個別圖文未來得及注明,請見諒。若原作者有任何爭議均可與網站聯繫處理,一旦核實我們將立即糾正,由“咖啡工房”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本文意在傳播咖啡文化,若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