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燃和感動就完了?這才不是《國家寶藏》的終極目的

正氣范兒的央視綜藝《國家寶藏》一開場, 恢弘的特效和舞臺氣勢就引得網友不住感歎:節目組的經費在燃燒啊!

九大博物館長組成點評天團、影視明星小劇場飆演技、素人守護者科普國寶故事, 《國家寶藏》不僅有廟堂范兒, 江湖氣也沒少。

節目的內容大概是, 先由一名影視明星介紹文物概況, 再進入小劇場還原歷史場景, 並演繹國寶的“前世故事”, 接著請出現實中守護文物的人物講述它的“今生故事”。

其中引起網友熱議的, 除了特別厚重震撼的大國歷史范兒, 就是“明星小劇場”這個環節了。 上周日播出的第一期派出的是“故宮博物院代表隊”, 李晨、王凱、梁家輝分別飾演宋徽宗、乾隆、司馬光, 為觀眾“演”了一出好戲, 妥妥地把千里江山圖、各種釉彩大瓶和石鼓的故事講得活靈活現。

小劇場不僅展示了“國寶的誕生”, 更是以輕快有趣的劇情打動年輕觀眾, 官方吐槽便是一大亮點:乾隆被演繹成農家樂審美的“蓋章狂魔”, 引得王羲之、黃公望和雍正集體入夢diss他, 節目組玩梗的手段不輸段子手。

另外, 一些小細節的設置也可以窺見節目組的用心。 在“中華第一古物”石鼓的展示設置中, 由飾演過《垂簾聽政》的香港影人梁家輝引入, 接著拋出故宮守護人梁金生五代父子的故事, 講述了梁家在抗日年間轉運國寶、最終家族被分隔海峽兩岸的經歷,

最後請出當代故宮文物守護隊士, 共同擔任象徵文化源頭的石鼓守護者。 這三者正好代表了港、澳、台的參與和願景, 同時融貫古今, 給人以渾厚的氣魄。

在昨天播出的第二期裡, 湖北博物館攜越王勾踐劍、雲夢睡虎地秦簡和曾候乙編鐘三件國寶亮相。 法學背景、同時也是湖北人的撒貝南, 擔任了雲夢睡虎地秦簡的守護者, 變身秦朝基層法官“喜”, 上演了一出“秦朝版《今日說法》”。

其實,從兩期的國寶選擇不難看出,它們並非全是用材珍貴、工藝考究的一級文物,但是都各具特色,蘊藏著獨特的史學美育價值,正如總導演于蕾所說,“自己想做的是一個文化普及的事情,所以在挑選文物時會找一些有代表性的,但也會找一些大家可能不那麼熟悉,但實際它背後所代表的氣象、情懷和價值觀都應該傳達給觀眾的東西。”

所以,這檔豆瓣評分高達9.3的台綜下,大多數正面評論都是在讚賞節目寓教於樂、富有新意。

同時也有聲音表示,節目過於注重形式和正統價值觀的傳遞,對文物的解析淺嘗輒止、浮於表面,觀看價值並不高。

在《國家寶藏》出現以前,以文物為主題節目也不少,但是沒有一檔做到了這樣的影響力,它們要麼是過於專業顯得晦澀艱深,要麼娛樂商業化過重,缺失了文化歷史成分。納多種表現形式為一體打造的《國家寶藏》,目的也就在於“文化科普”,給“死物”注入溫度,將觀眾的興趣引到文物國寶這個看似神秘的領域裡。雖說雅俗共賞,但要“俗”地好看,才是節目組的真正用意。

文化的斷層往往割開了廟堂和江湖之間的聯繫。想要引起大眾的關注,首先得知道他們喜歡什麼,想要看到什麼文化形式。故宮文化的遠近聞名,也正是由於它拋棄了高冷端正的面貌,以親和的姿態面向大眾。在其催生的文創產品中,宮廷表情包、創意周邊、合作聯名款、中國風膠帶等大火,足以證明故宮對大眾審美的精准研究,以及它對流行文化和行銷手段的瞭解程度。

同樣,《我在故宮修文物》登陸B站後大火,為紀錄片和視頻網站取得雙贏,證明了類型題材的確符合年輕人的觀看需求,來自受眾的回饋資訊同時又為製作方提供了審美樣本,這種良性的迴圈,其實才是打通文化壁壘的良性方式。

《國家寶藏》此番仍舊選擇了在B站投放,並且正式註冊帳號,央視綜藝欄目也成為了一名B站up主。雖然節目還是有主旋律煽情的慣用手段,但是總體來看,瑕不掩瑜,節目的意義值得肯定。

在豆瓣的評論區有個挺煽情的帖子,叫“他記住了”,講自己父親愛好歷史文化,但從來搞不明白其中的複雜關係,節目看了往往也就忘了,但是看了《國家寶藏》後,竟然能夠如數家珍地複述節目內容……雖然也是一些入門的簡單知識,不過也算達到了節目組的最初目的了。

其實我們都知道,《國家寶藏》的性質是綜藝節目,本身就會帶有一定的娛樂色彩,內容也會偏向講故事和科普文化,對它的要求還是放寬一些吧,畢竟,看著玩兒的同時能學點知識,也算是小小的收穫了。

其實,從兩期的國寶選擇不難看出,它們並非全是用材珍貴、工藝考究的一級文物,但是都各具特色,蘊藏著獨特的史學美育價值,正如總導演于蕾所說,“自己想做的是一個文化普及的事情,所以在挑選文物時會找一些有代表性的,但也會找一些大家可能不那麼熟悉,但實際它背後所代表的氣象、情懷和價值觀都應該傳達給觀眾的東西。”

所以,這檔豆瓣評分高達9.3的台綜下,大多數正面評論都是在讚賞節目寓教於樂、富有新意。

同時也有聲音表示,節目過於注重形式和正統價值觀的傳遞,對文物的解析淺嘗輒止、浮於表面,觀看價值並不高。

在《國家寶藏》出現以前,以文物為主題節目也不少,但是沒有一檔做到了這樣的影響力,它們要麼是過於專業顯得晦澀艱深,要麼娛樂商業化過重,缺失了文化歷史成分。納多種表現形式為一體打造的《國家寶藏》,目的也就在於“文化科普”,給“死物”注入溫度,將觀眾的興趣引到文物國寶這個看似神秘的領域裡。雖說雅俗共賞,但要“俗”地好看,才是節目組的真正用意。

文化的斷層往往割開了廟堂和江湖之間的聯繫。想要引起大眾的關注,首先得知道他們喜歡什麼,想要看到什麼文化形式。故宮文化的遠近聞名,也正是由於它拋棄了高冷端正的面貌,以親和的姿態面向大眾。在其催生的文創產品中,宮廷表情包、創意周邊、合作聯名款、中國風膠帶等大火,足以證明故宮對大眾審美的精准研究,以及它對流行文化和行銷手段的瞭解程度。

同樣,《我在故宮修文物》登陸B站後大火,為紀錄片和視頻網站取得雙贏,證明了類型題材的確符合年輕人的觀看需求,來自受眾的回饋資訊同時又為製作方提供了審美樣本,這種良性的迴圈,其實才是打通文化壁壘的良性方式。

《國家寶藏》此番仍舊選擇了在B站投放,並且正式註冊帳號,央視綜藝欄目也成為了一名B站up主。雖然節目還是有主旋律煽情的慣用手段,但是總體來看,瑕不掩瑜,節目的意義值得肯定。

在豆瓣的評論區有個挺煽情的帖子,叫“他記住了”,講自己父親愛好歷史文化,但從來搞不明白其中的複雜關係,節目看了往往也就忘了,但是看了《國家寶藏》後,竟然能夠如數家珍地複述節目內容……雖然也是一些入門的簡單知識,不過也算達到了節目組的最初目的了。

其實我們都知道,《國家寶藏》的性質是綜藝節目,本身就會帶有一定的娛樂色彩,內容也會偏向講故事和科普文化,對它的要求還是放寬一些吧,畢竟,看著玩兒的同時能學點知識,也算是小小的收穫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