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監會官員:資管新規確定前會充分考慮對銀行和市場的影響

銀監會審慎規制局副局長劉志清稱, 資管新規確定前會充分考慮對銀行和市場的影響, 當前最重要的事情是“完善規制”。

來源/ 華爾街見聞

11月17日, 央行等五部委發佈資管新規徵求意見稿, 新規內容將對影響到30萬億規模理財市場。

華爾街見聞此前提及, 週五, 中國銀協深夜緊急聲明稱, 銀行就資管新規風險聯名上書的報導不實。

據新華網報導, 中國銀監會審慎規制局副局長劉志清, 在“2017中國新金融高峰論壇”上強調了監管的四道防線。

第一道防線是通過前瞻性的提示, 限制機構的風險承擔, 在法治範圍內願意做什麼就做什麼,

有提示。

第二道防線是通過完善規制, 提高機構的管理訴求。

第三道防線是要提高整體的風險吸收水準和能力, 動態的暫態吸收能力。

劉志清說:“今年提到資管新規, 其實就是第二個方向, 即完善規制。 ”

“2017年監管有一項重要的任務, 其中資管行業是特別需要完善規制的。 對於資管新規各方面都比較關注, 各方觀點不一樣, 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注點, 就是過渡期和整改的安排, 對銀行的影響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

劉志清表示:“新規提出了高要求, 也為未來資管的發展確立了很好的目標。 第一步, 實際上也是當前和實施後重要的問題, 就是怎樣把現在30萬億的銀行理財產品改造。 ”

“新規在確定之前一定會充分考慮對銀行和市場的影響。

”劉志清強調。 “現在正在徵求意見, 希望各方多提意見, 最終產生好的方法, 並且能夠平穩實施。 ”

關於銀行達標的難度, 劉志清認為:“各家銀行的情況不太一樣, 比如說非標多一些, 其中隱藏一些高風險的因素, 做了很多高杠杆並且產生了浮虧。 但是, 30萬億理財其實80%以上都沒問題, 這是一個很好的基礎。 ”

劉志清進一步解釋道:“此外, 要關注整體的情況, 過渡期逐步減少, 這個過程中投資者行為在調整, 市場的產品結構也在調整。 銀行理財產品主要還是資訊, 面對一些低風險、低差異成本的資金, 隨著調整逐步減少成本。 規則提出的要求高了, 本身也是對監管能力的考驗。 ”

延伸閱讀

大資管回饋意見應有的姿勢

來源/票友—票據圈兒那些事

不久前, 隨著中國人民銀行等多部委就《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公開徵求意見, 資管業務監管的靴子終於落地。

各方的聲音也越來越多。 近期一份幾家銀行關於大資管辦法(《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的回饋意見流出, 表達了對意見中的過渡期過短、非標禁止期限錯配方面可能引發流動性風險的擔憂, 建議修改。

回到央行徵求意見稿的初衷, 資管業務在滿足居民財富管理需求、優化社會融資結構、支援實體經濟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但由於同類資管業務的監管規則和標準不一致,

也存在部分業務發展不規範、監管套利、產品多層嵌套、剛性兌付、規避金融監管和宏觀調控等問題。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 人民銀行會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等部門, 堅持問題導向, 從彌補監管短板、提高監管有效性入手, 在充分立足各行業金融機構資管業務開展情況和監管實踐的基礎上, 制定《指導意見》, 通過統一同類資管產品的監管標準, 促進資管業務健康發展, 有效防控金融風險, 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在這個過程中, 由於資產管理行業的問題突出, 風險易跨市場傳染, 各方利益交錯, 使得檔的具體細則出臺確實挑戰重重。

資管的本源就是受人之托, 代客理財。 在大資管領域, 非標+剛兌,

其實質相當於表內資產。 對於避免潛在的系統性風險, 清理這樣一個巨大的影子銀行已迫在眉睫。 但問題是,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同時掐斷這兩個要素, 對於近30萬億的銀行資管規模, 讓它馬上全部回到表內, 還是讓成千上萬的普通投資者馬上接受淨值化波動?

因此, 從客觀上, 回歸到本源並非“一夜之間”“一蹴而成”, 從徵求意見稿來看, 意見稿鼓勵淨值化轉型, 打破剛性兌付, 方向是堅決的。 但具體條款也已參考了多方意見, 比如並沒有要求銀行理財按照“基金法”進行管理。

對目前規模最大的銀行理財來說, 挑戰是最大的, 也正是因此, 銀行的回饋意見也比較多。

如果《指導意見》最終完全按照上述條款定稿實施, 銀行理財產品將失去在成本估值、資金池運作、非標資產投資等方面的優勢, 雖然這些優勢的取得源于對資管業務本質的背離,但對投資者的吸引力下降,整體規模出現萎縮,確有可能發生。

一位券商資管高管認為,由於券商資管和商業銀行各類產品大類資產配置的原因,總體來看,信用債受到的影響會較大。但是不是構成很大的衝擊,主要還是看監管部門對存量業務的整改力度。

考慮到銀行非標的平均資產期限可能長達3年,建議適當延長過渡期是可取的。這對市場平穩過渡,避免引發新的市場風險是有幫助的。而對於整個行業而言,對於非標這個“特殊歷史”產物,應聽取更多的聲音,思考長期制度建設。

對於非標的短期解決辦法,一位曾經在銀行資管工作的專家認為,一定小比例的非標和成本估值不可怕,但是兩個東西一定要控制住,一是久期缺口,二是市值偏離度。此外,通過外部審計,加強資訊披露,落地監管要求。因此他建議,銀行開放式產品可投資20%以下非標,成本法估值,但仿照貨幣市場基金設置影子價格調整機制;對每只產品設定久期差的限額;每只產品都應有審計報告。

不過長遠來看,一些問題仍值得共同探討,如果銀行理財變成與公募一樣,是否會是同質化競爭?非標產生的歷史背景是什麼?它的本質是什麼?它是銀行的資產配置優勢還是監管套利的畸形產物?還是這兩者都有?未來,銀行、信託、券商以及保險的非標,應發展為一個新的債券市場還是回到表內監管計提資本?

非標是否要轉型為資產證券化,或者標準債券融資,目前為什麼資產證券化發展不起來,是因為非標存在大家不去做資產證券化,還是因為資產證券化目前的制度存在問題?另外,資產證券化是不是比非標更好的發展方向?畢竟美國次貸危機就是過度資產證券化引起。

回饋意見一則要理性客觀,帶著明顯行業不當利益的意見,則難以撼動決策者治理金融亂象的決心。二則如果通過非正常管道回饋意見,容易給監管製造壓力,反而不利於理性研究問題。通過正常管道提出符合行業長遠穩健發展的合理建議,才符合資管新規的初衷。去偽存真,不妨再多聽聽協力廠商專業人士以及多方意見。

大資管發展已經累積了十年多的“習慣”,改革必然面臨陣痛,也更需要各方從長遠利益出發,同時充分考慮現狀,回到共識,畢竟徵求意見稿在現行體制下已是邁出了艱難的第一步,如果這一改革再因為行業利益博弈而難產,對於今天的資管行業來說,更加積重難返。

當然,如果要徹底解決這些問題,大資管需要解決頂層架構設計問題,分業體制下不可避免存在的行業分割、市場分割和基礎設施分割問題,在統一資管新規試水過程中,浮出水面。如何不把監管資源浪費在平衡不同行業利益上而真正回歸本源,就需要監管架構的頂層設計。設立國務院金融委的目的正是要發揮統籌協調作用,責任重大。其次,在上位法上,銀行資管究竟適用什麼法律仍然缺失,由此對解決剛兌等問題帶來了基礎設施的薄弱環節。第三,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需要加快,正如一位元學者指出,“剛性兌付或者擬剛性兌付是中國金融體系的普遍現象,其根源在於定價體系的缺失,打破剛性兌付的前提是理順定價體系。”第四,需要加強投資者教育和投資者保護工作。

雖然這些優勢的取得源于對資管業務本質的背離,但對投資者的吸引力下降,整體規模出現萎縮,確有可能發生。

一位券商資管高管認為,由於券商資管和商業銀行各類產品大類資產配置的原因,總體來看,信用債受到的影響會較大。但是不是構成很大的衝擊,主要還是看監管部門對存量業務的整改力度。

考慮到銀行非標的平均資產期限可能長達3年,建議適當延長過渡期是可取的。這對市場平穩過渡,避免引發新的市場風險是有幫助的。而對於整個行業而言,對於非標這個“特殊歷史”產物,應聽取更多的聲音,思考長期制度建設。

對於非標的短期解決辦法,一位曾經在銀行資管工作的專家認為,一定小比例的非標和成本估值不可怕,但是兩個東西一定要控制住,一是久期缺口,二是市值偏離度。此外,通過外部審計,加強資訊披露,落地監管要求。因此他建議,銀行開放式產品可投資20%以下非標,成本法估值,但仿照貨幣市場基金設置影子價格調整機制;對每只產品設定久期差的限額;每只產品都應有審計報告。

不過長遠來看,一些問題仍值得共同探討,如果銀行理財變成與公募一樣,是否會是同質化競爭?非標產生的歷史背景是什麼?它的本質是什麼?它是銀行的資產配置優勢還是監管套利的畸形產物?還是這兩者都有?未來,銀行、信託、券商以及保險的非標,應發展為一個新的債券市場還是回到表內監管計提資本?

非標是否要轉型為資產證券化,或者標準債券融資,目前為什麼資產證券化發展不起來,是因為非標存在大家不去做資產證券化,還是因為資產證券化目前的制度存在問題?另外,資產證券化是不是比非標更好的發展方向?畢竟美國次貸危機就是過度資產證券化引起。

回饋意見一則要理性客觀,帶著明顯行業不當利益的意見,則難以撼動決策者治理金融亂象的決心。二則如果通過非正常管道回饋意見,容易給監管製造壓力,反而不利於理性研究問題。通過正常管道提出符合行業長遠穩健發展的合理建議,才符合資管新規的初衷。去偽存真,不妨再多聽聽協力廠商專業人士以及多方意見。

大資管發展已經累積了十年多的“習慣”,改革必然面臨陣痛,也更需要各方從長遠利益出發,同時充分考慮現狀,回到共識,畢竟徵求意見稿在現行體制下已是邁出了艱難的第一步,如果這一改革再因為行業利益博弈而難產,對於今天的資管行業來說,更加積重難返。

當然,如果要徹底解決這些問題,大資管需要解決頂層架構設計問題,分業體制下不可避免存在的行業分割、市場分割和基礎設施分割問題,在統一資管新規試水過程中,浮出水面。如何不把監管資源浪費在平衡不同行業利益上而真正回歸本源,就需要監管架構的頂層設計。設立國務院金融委的目的正是要發揮統籌協調作用,責任重大。其次,在上位法上,銀行資管究竟適用什麼法律仍然缺失,由此對解決剛兌等問題帶來了基礎設施的薄弱環節。第三,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需要加快,正如一位元學者指出,“剛性兌付或者擬剛性兌付是中國金融體系的普遍現象,其根源在於定價體系的缺失,打破剛性兌付的前提是理順定價體系。”第四,需要加強投資者教育和投資者保護工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