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李志強:商業之外

李志強, 男, 1962年生,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管理學碩士、法國馬賽商學院管理學博士、世界生產力科學院院士, 中國國際資源金融集團、國際資源金融控股、東方匯中控股、首鋼控股等眾多企業擔綱過要職,

涉獵了橫跨實業、投資、文化及高科技等領域的企業家的某種文化素養與追求。 與其對談, 攤開他數十年來運籌帷幄的企業管理與運營的歷歷業績, 會發現這位在大眾媒體如此發達的今天卻異常低調的企業家, 有著異常獨特的行事風格。 事實上, 我們很難用幾句話來總結他所從事過的領域, 以及他所創造的價值, 但沒有疑問的是, 他這一路走來, 締造了諸多讓人驚羨的商業奇跡。

正如尼爾?弗格森所著的《頂級金融家》中的描述, “金融家不一定聲名遠播, 但他們至關重要。 ”這更像是李志強的一種寫照。 當然, 他所涉獵並起到過關鍵作用的領域, 絕不僅僅是金融這一個領域。

小露鋒芒

作為一個企業家, 李志強的履歷堪稱傳奇。 所以, 三十多年前通過收藏郵政發行的西廂記小型張而一舉獲益數百萬元這樣的案例, 在他眾多的經歷中幾乎不值一提。

上世紀90年代初, 隨著個人電腦的普及, 中國的網路經濟開始萌芽。 “當時國內還沒有興起互聯網, 甚至電腦還沒流行起來。 ”李志強對《中國經濟資訊》記者回憶說, 當時看到了中國與世界接入的機遇, 也意識到互聯網將對人們生活帶來的改變。 於是, 1994年在國家科委所在地, 與當時的國家計委、美國全球商務互聯網合作, 在中國成立了全球商務互聯網的成功重組。

2009年, 吉林最大的省屬企業——吉林通鋼集團, 遭遇危難, 吉林省政府同時邀請了首鋼、鞍山鋼鐵和華菱鋼鐵等鋼企加入通鋼集團重組的商討。

經過職工代表大會投票, 首鋼控股以99%的贊成票, 成為重組唯一侯選人。 李志強對《中國經濟資訊》記者坦言, 重組通鋼並使之走上正軌, 難度超乎想像。

時間是在2010年1月, 首鋼控股以李志強為首的管理、生產、設備、財務等綜合部門人員共計30余人, 赴通鋼進行調研。

“為迎接首鋼這位新婆家, 通鋼拿出了東北人特有的熱情。 粉刷一新的廠區和一幅幅火熱洋溢的歡迎標語,都表達了通鋼人對首鋼這位新婆家的熱情之意”, 從這段當時媒體報導的內容不難看出, 首鋼對通鋼集團的重組, 無疑是眾望所歸。

直到是年7月16日, 首鋼總公司、首鋼控股公司與吉林省政府、吉林省建通投資公司、通鋼集團負責人在長春市共同簽署了《通鋼集團重組協議》,

而李志強正是首鋼方面的主簽約人。 當時, 首鋼總公司及首鋼控股公司合計持有通鋼77.59%的股份, 其中, 首鋼控股公司持股56%以上。

李志強向《中國經濟資訊》記者介紹, 重組通鋼集團之後, 作為控股股東, 首鋼控股公司立即著手提質增效的各項工作。 一方面, 通過嚴把品質關使產品品質得到保障, 另一方面, 通過調研南方市場等舉措, 科學地梳理了價格體系, 重新確立市場定位。 就這樣, 通鋼集團的產品優勢立刻凸顯了出來, 並在重組後的第一年就實現了7.5億元的淨利潤, 一舉擺脫了通鋼集團的八年虧損, 每年虧損十多億的窘境。

“這次重組不僅有利於通鋼集團穩定持續健康發展,

同時有利於產品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 也維護和保障了職工的合法權益。 ”李志強表示, 彼時首鋼把通鋼作為旗下核心的鋼鐵企業, 在實施東北地區產品研發、銷售與市場開發中發揮了橋頭堡作用, 並為首鋼騰飛和加快吉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作出了頗多貢獻。

作為提升國內鋼鐵產業集中度、加快推進鋼鐵企業跨地區兼併重組的一次重要探索和嘗試, 首鋼與通鋼集團的戰略重組備受關注。

佈局未來

接近李志強的人, 大多對其格局欽佩不已。 所以, 不論他最早涉獵互聯網, 還是在首鋼控股期間對生命人壽、通鋼集團等面臨困境的大型企業集團所實施的戰略, 都能夠看出其清晰的價值取向。 而瞭解了他的這一風格,也就不難理解首鋼控股在西北邊疆的戰略佈局。

2009年8月19日,首鋼控股、伊鋼集團與遠在新疆的伊犁州人民政府進行了鋼鐵產業項目簽約,事實上這也是首鋼伊犁鋼鐵有限公司的揭牌及軋鋼項目的投產儀式。這一天,也拉開了首鋼整合伊黎河穀鋼鐵產業的大幕。

李志強(圖中)在時任中共伊犁州委書記(右1)李湘林等陪同下,到伊犁鋼鐵公司考察。

作為支撐邊疆國民經濟的支柱,鋼鐵產業在多方助力之下得以迅猛發展,但與此同時,包括鋼鐵在內的資源、礦產等向中部、東部地區的運輸瓶頸就凸顯了出來。這一次,首鋼控股再次接下這一棘手的難題。

這一天,完成了對遠在通鋼集團5000公里之外的新疆伊犁鋼鐵公司的重組,結束了整個北疆地區有鐵無鋼的歷史,並實現了鋼鐵行業年投資利潤率25%的收益,當時任新疆地區的黨政主要領導聯合向北京發出明傳電報,感謝首鋼控股,在新疆最困難的時候支持新疆,維護國家穩定。

2009年,首鋼控股作為主要股東,與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鐵道部等合資組建臨策鐵路有限公司。12月26日,臨河至策克段700多公里正式通車,此後又完成了中蒙策克至天鵝湖段,額濟納至哈密段也於2015年末開通運營,自此,1610公里的臨哈鐵路正式通車。

“這段鐵路與既有的臨河至策克鐵路相連,其開通運營使臨河至哈密鐵路全線貫通,新疆新增了一條出疆鐵路。”據李志強介紹,臨哈鐵路是第二條歐亞大陸橋幹線鐵路,自北京至烏魯木齊的執行時間可以由原來的三天三夜直接縮短至一天一夜,可大幅節約運輸成本,提高運輸效率。

臨哈鐵路是新疆與華北地區便捷輸送的重要通道,其建成運營對西部路網結構進一步完善,形成了貫通東西、連接天津港與阿拉山口兩個口岸的鐵路通道,使得新疆與內地及國外的商貿交流和人員往來更為密切,促進沿線旅遊和礦產資源開發,對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及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對於北京至巴基斯坦瓜達爾港口的一帶一路大通道的開拓,都具有重要意義。

如果說,公司的經營與管理業績,體現的是李志強變革與創新的獨到,那麼,梳理他當下所從事的事業,則會發現其戰略佈局早已定位於十年以後甚至更久。

實際上,李志強對新能源領域的創新探索從未間斷,其擔任董事長的中國國際資源金融集團丶國際資源金融控股(天津)公司,註冊資本150億元人民幣、在全球擁有總面積3.5萬平方公里的礦產(礦權)資源,專注于清潔能源的科研、生產,他們的地下生產氫氣、天然氣技術日臻完善。投入2億美元成立的中國環境工程式控制股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新能源裝備研發、生產、銷售和環保、智慧化綜合系統解決方案的企業。這家企業的理念和願景,則是利用核心高新技術、基於全球最大的農業互聯網系統和雲計算技術平臺,逐步解決中國在環境保護、治理霧霾、糧食安全方面的迫切需要。

考察澳大利亞貴金屬礦。

他參與投資創建的新電環能科技有限公司,則是為了提供節能環保和高效發熱的新式解決方案。據悉,這家公司已經擁有專利技術的採暖解決方案,其產品將要大規模推向市場。

李志強告訴《中國經濟資訊》記者,新電環能的節能採暖系統利用獨有量子相變技術、超聲波地熱發電等創新開發,既可以應用到以電為原動力或以電冶煉、烘焙、熔焊、電解、電化、電推動等的一切工業生產專案中去。同時,這一解決方案也可以按照住宅建築結構和地域特點選擇節能產品,有效節約能源資源,同時也打開了環保新能源的廣闊空間。李志強堅信,這一解決方案得到廣泛推廣,將會帶來一場能源革命。

使命價值

在李志強所投資和涉獵的領域,並不是所有都能用商業價值來衡量,例如其對文化歷史領域的聚焦,就容易讓人“誤解”。

李志強透露,其在網路公司初創時期,就非常重視在文化產業領域的投入及關注,針對隋、唐朝時期的瓷器和金銀器的收藏,多為重器,已成規模,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他與收藏家白十源共同合作的文化項目,對素有“佛教熊貓”之稱的貝葉經大量收藏。

貝葉經的淵源說來話長。兩千多年前,在紙張還未發明的時候,古印度人把聖人的事蹟和思想記在貝葉上,後人就把刻寫了佛經的貝葉稱為“貝葉經”。兩千多年來,在南亞的印度、緬甸、尼泊爾等地,有用巴厘語、梵文、藏文、吐火羅文、僧伽羅文、回鶻文、和闐文、佉羅文等文字拼寫貝葉經的各種刻本。

在李志強面前提起貝葉經,立即就能讓他變得滔滔不絕。在他眼中,數億字的記錄成果假若在今天被破譯,不僅可以豐富人類的文化寶庫,同時也可以對當前日益分裂的全球文化、歷史體系進行一次嚴格意義上的正本清源。

貝葉經的不菲價值,如今已經毋庸諱言。因為除了記載無數被歷史湮滅的佛教原始真跡,貝葉經上還記錄了古人在哲學、醫學、數學、歷史和天文等領域取得的成果。當然,作為價值的載體,也決定了對其的收藏是一項耗時耗力耗財的行為。李志強回憶,他與白十源在收藏初期手頭並不寬裕,但為了能將這貝葉經納入收藏,白十源忍痛割愛,將自己珍藏的一部趙孟頫手寫的《妙法蓮華經》真跡售出,才籌集到了第一批貝葉經的首付款。

正是靠著這種不惜代價的方式,他們從西藏、新疆,到尼泊爾、緬甸、巴基斯坦、阿富汗、斯里蘭卡、印度、不丹和泰國,在全世界的很多個角落收集到了貝葉經約150萬片,這一數字幾乎占到了存世貝葉經的90%以上。

在澳大利亞貴金屬礦車間看樣品。

不過,當時很多人對他們的做法表示不理解,人們也不看好貝葉經。但對於李志強和白十源而言,收藏貝葉經絕不是一筆經濟賬。

“在薄薄的貝葉經中,承載著的是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它是世界性的文化遺產,收藏起來進行識讀、研究,進而傳承和發揚,勢必會在國際上產生重要影響。”李志強希望,貝葉經中蘊含的精神財富能夠被不斷挖掘,回答人類的未知,並積極地影響世人。

但讓李志強倍感欣喜的是,如今這些貝葉經不僅有了坦博藝苑這個“穩定居所”,日前蘭州大學還與坦博藝苑簽訂合作意向書,後者會向前者捐贈部分貝葉經實物,並將收藏的所有貝葉經資料提供給前者教學科研使用。李志強透露,國家有關部門也在努力,探討建設貝葉經研究院,有針對性地開展貝葉經文物文化的整理、分類和研究工作。

可以說,作為一個多年在高新科技、新能源及文化產業領域專注投資的企業家,李志強所走過的每一步都無不帶有傳奇色彩,但這位極具改革精神的企業家,並未停止自己的腳步。

李志強的一個合夥人曾非常嚴肅地問他:“從財務角度來講,我們賺的錢、甚至一件收藏品的價值,早就夠花一輩子了,為什麼還要費心費力地做這些事情?”李志強表情嚴肅,娓娓道來。

“人做任何事都要考慮到國家、社會和他人,無論在哪個領域,都應該找到一個契合點,找到能夠實現共贏的方向,使人生更加有意義,為人類更加美好而努力。”

一路走來,李志強正是這樣實踐著他的價值觀,而他所涉足的每一個領域,都已經超越了商業價值本身。

而瞭解了他的這一風格,也就不難理解首鋼控股在西北邊疆的戰略佈局。

2009年8月19日,首鋼控股、伊鋼集團與遠在新疆的伊犁州人民政府進行了鋼鐵產業項目簽約,事實上這也是首鋼伊犁鋼鐵有限公司的揭牌及軋鋼項目的投產儀式。這一天,也拉開了首鋼整合伊黎河穀鋼鐵產業的大幕。

李志強(圖中)在時任中共伊犁州委書記(右1)李湘林等陪同下,到伊犁鋼鐵公司考察。

作為支撐邊疆國民經濟的支柱,鋼鐵產業在多方助力之下得以迅猛發展,但與此同時,包括鋼鐵在內的資源、礦產等向中部、東部地區的運輸瓶頸就凸顯了出來。這一次,首鋼控股再次接下這一棘手的難題。

這一天,完成了對遠在通鋼集團5000公里之外的新疆伊犁鋼鐵公司的重組,結束了整個北疆地區有鐵無鋼的歷史,並實現了鋼鐵行業年投資利潤率25%的收益,當時任新疆地區的黨政主要領導聯合向北京發出明傳電報,感謝首鋼控股,在新疆最困難的時候支持新疆,維護國家穩定。

2009年,首鋼控股作為主要股東,與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鐵道部等合資組建臨策鐵路有限公司。12月26日,臨河至策克段700多公里正式通車,此後又完成了中蒙策克至天鵝湖段,額濟納至哈密段也於2015年末開通運營,自此,1610公里的臨哈鐵路正式通車。

“這段鐵路與既有的臨河至策克鐵路相連,其開通運營使臨河至哈密鐵路全線貫通,新疆新增了一條出疆鐵路。”據李志強介紹,臨哈鐵路是第二條歐亞大陸橋幹線鐵路,自北京至烏魯木齊的執行時間可以由原來的三天三夜直接縮短至一天一夜,可大幅節約運輸成本,提高運輸效率。

臨哈鐵路是新疆與華北地區便捷輸送的重要通道,其建成運營對西部路網結構進一步完善,形成了貫通東西、連接天津港與阿拉山口兩個口岸的鐵路通道,使得新疆與內地及國外的商貿交流和人員往來更為密切,促進沿線旅遊和礦產資源開發,對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及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對於北京至巴基斯坦瓜達爾港口的一帶一路大通道的開拓,都具有重要意義。

如果說,公司的經營與管理業績,體現的是李志強變革與創新的獨到,那麼,梳理他當下所從事的事業,則會發現其戰略佈局早已定位於十年以後甚至更久。

實際上,李志強對新能源領域的創新探索從未間斷,其擔任董事長的中國國際資源金融集團丶國際資源金融控股(天津)公司,註冊資本150億元人民幣、在全球擁有總面積3.5萬平方公里的礦產(礦權)資源,專注于清潔能源的科研、生產,他們的地下生產氫氣、天然氣技術日臻完善。投入2億美元成立的中國環境工程式控制股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新能源裝備研發、生產、銷售和環保、智慧化綜合系統解決方案的企業。這家企業的理念和願景,則是利用核心高新技術、基於全球最大的農業互聯網系統和雲計算技術平臺,逐步解決中國在環境保護、治理霧霾、糧食安全方面的迫切需要。

考察澳大利亞貴金屬礦。

他參與投資創建的新電環能科技有限公司,則是為了提供節能環保和高效發熱的新式解決方案。據悉,這家公司已經擁有專利技術的採暖解決方案,其產品將要大規模推向市場。

李志強告訴《中國經濟資訊》記者,新電環能的節能採暖系統利用獨有量子相變技術、超聲波地熱發電等創新開發,既可以應用到以電為原動力或以電冶煉、烘焙、熔焊、電解、電化、電推動等的一切工業生產專案中去。同時,這一解決方案也可以按照住宅建築結構和地域特點選擇節能產品,有效節約能源資源,同時也打開了環保新能源的廣闊空間。李志強堅信,這一解決方案得到廣泛推廣,將會帶來一場能源革命。

使命價值

在李志強所投資和涉獵的領域,並不是所有都能用商業價值來衡量,例如其對文化歷史領域的聚焦,就容易讓人“誤解”。

李志強透露,其在網路公司初創時期,就非常重視在文化產業領域的投入及關注,針對隋、唐朝時期的瓷器和金銀器的收藏,多為重器,已成規模,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他與收藏家白十源共同合作的文化項目,對素有“佛教熊貓”之稱的貝葉經大量收藏。

貝葉經的淵源說來話長。兩千多年前,在紙張還未發明的時候,古印度人把聖人的事蹟和思想記在貝葉上,後人就把刻寫了佛經的貝葉稱為“貝葉經”。兩千多年來,在南亞的印度、緬甸、尼泊爾等地,有用巴厘語、梵文、藏文、吐火羅文、僧伽羅文、回鶻文、和闐文、佉羅文等文字拼寫貝葉經的各種刻本。

在李志強面前提起貝葉經,立即就能讓他變得滔滔不絕。在他眼中,數億字的記錄成果假若在今天被破譯,不僅可以豐富人類的文化寶庫,同時也可以對當前日益分裂的全球文化、歷史體系進行一次嚴格意義上的正本清源。

貝葉經的不菲價值,如今已經毋庸諱言。因為除了記載無數被歷史湮滅的佛教原始真跡,貝葉經上還記錄了古人在哲學、醫學、數學、歷史和天文等領域取得的成果。當然,作為價值的載體,也決定了對其的收藏是一項耗時耗力耗財的行為。李志強回憶,他與白十源在收藏初期手頭並不寬裕,但為了能將這貝葉經納入收藏,白十源忍痛割愛,將自己珍藏的一部趙孟頫手寫的《妙法蓮華經》真跡售出,才籌集到了第一批貝葉經的首付款。

正是靠著這種不惜代價的方式,他們從西藏、新疆,到尼泊爾、緬甸、巴基斯坦、阿富汗、斯里蘭卡、印度、不丹和泰國,在全世界的很多個角落收集到了貝葉經約150萬片,這一數字幾乎占到了存世貝葉經的90%以上。

在澳大利亞貴金屬礦車間看樣品。

不過,當時很多人對他們的做法表示不理解,人們也不看好貝葉經。但對於李志強和白十源而言,收藏貝葉經絕不是一筆經濟賬。

“在薄薄的貝葉經中,承載著的是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它是世界性的文化遺產,收藏起來進行識讀、研究,進而傳承和發揚,勢必會在國際上產生重要影響。”李志強希望,貝葉經中蘊含的精神財富能夠被不斷挖掘,回答人類的未知,並積極地影響世人。

但讓李志強倍感欣喜的是,如今這些貝葉經不僅有了坦博藝苑這個“穩定居所”,日前蘭州大學還與坦博藝苑簽訂合作意向書,後者會向前者捐贈部分貝葉經實物,並將收藏的所有貝葉經資料提供給前者教學科研使用。李志強透露,國家有關部門也在努力,探討建設貝葉經研究院,有針對性地開展貝葉經文物文化的整理、分類和研究工作。

可以說,作為一個多年在高新科技、新能源及文化產業領域專注投資的企業家,李志強所走過的每一步都無不帶有傳奇色彩,但這位極具改革精神的企業家,並未停止自己的腳步。

李志強的一個合夥人曾非常嚴肅地問他:“從財務角度來講,我們賺的錢、甚至一件收藏品的價值,早就夠花一輩子了,為什麼還要費心費力地做這些事情?”李志強表情嚴肅,娓娓道來。

“人做任何事都要考慮到國家、社會和他人,無論在哪個領域,都應該找到一個契合點,找到能夠實現共贏的方向,使人生更加有意義,為人類更加美好而努力。”

一路走來,李志強正是這樣實踐著他的價值觀,而他所涉足的每一個領域,都已經超越了商業價值本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