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文化|番禺有兩座祠堂,見證孔子後人南遷八百年

你知道嗎?在番禺大龍村, 有嶺南區域保存得最完整的孔氏宗廟——孔尚書祠與闕裡南宗祠, 被專家稱為見證孔子後裔南遷的歷史實證。

保存完整, 古色古香

大龍街有一條村, 這裡常年居住著數千名孔子第71世至78世孫。 數百年前, 他們的祖先南遷至大龍村紮根, 繁衍後代、生生不息。 村裡佇立著兩間具有數百年歷史的古祠——闕裡南宗祠、孔尚書祠。 這裡見證了孔子後裔南遷的歷史, 記載著孔子後代名人的事蹟功德。

走進番禺大龍村, 經過一個大池塘, 會看到一個開闊的廣場空地。 池塘前有三座相連的祠堂建築。 三個祠堂僅由兩道相通的木門分隔, 這在嶺南地區比較少見, 從左到右分別是孔尚書祠、闕裡南宗祠以及去年新建的孔子文化中心。

為了讓三座建築呈對稱結構, 新建的孔子文化中心參照孔尚書祠原貌而建。 2002年, 孔尚書祠和闕裡南宗祠被列為廣州市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專家稱其為“見證孔子後裔南遷的歷史實證”。

說起祠堂, 孔子第七十二代孫孔耀昌一臉自豪。 “番禺還有很多老祠堂, 但祠堂門前的廣場、水塘要麼變小要麼完全消失, 我們這裡不但都保留下來, 而且結構很完整, 最符合古代祠堂的風水結構。 ”

小番看到, 兩個祠堂的門前, 一口“太公塘”如玉帶般環抱著, 廣場上還矗立著若干座碑石。 孔耀昌介紹,

那是旗杆夾, 用來記載考取功名的孔氏子嗣的, 上書名字、時間以及所考取的功名。

闕裡南宗祠建于明成化年間,迄今已有500多年,為紀念孔氏祖先當年由山東曲阜闕裡南遷而取名,是大龍村的宗族祠堂。祠堂門額木匾“闕裡南宗”四字,為明戶部尚書郎葉春題寫。門頂木梁及周邊石柱、牆體磚面等,雕刻著花草動物和古時人們的生活場景。祠堂大門前還有一對珍貴的石獅,與大門門腳以及基座三者連為一體。

據瞭解,闕裡南宗祠坐北向南,廣三路,深三進,總面闊23米,總進深58米,占地面積1334平方米,大門前兩側還有名為“金聲”“玉振”的鐘鼓樓。

走過闕裡南宗祠頭門,你會發現它是珠江三角洲典型的三路、三進式古祠堂建築。祠堂內,後為天井,鋪花崗岩條石,兩側為廊。中堂前為月臺,也叫釣魚臺,前為花崗岩臺階,臺階底部立抱鼓石,兩邊有花崗岩石欄杆。中堂前廊鋪砌花崗岩條石,中部立四條圓木金柱,紅砂岩柱礎,明間懸掛“玉書堂”木刻匾。中堂與後堂間為後天井,兩側帶兩廊。後堂明間後設有安放祖先牌位的神龕,神龕台基用硬木雕刻,懸掛“積厚流芳”木刻橫匾。

孔耀昌介紹,整個祠堂的磚瓦已重新鋪設,被蛀壞的樑柱全部更換,牆上的壁畫以及屏風也全面翻新。

與闕裡南書祠一門相隔孔尚書祠為兩進式磚石木結構的古建築。

兩進均為硬山頂、碌灰筒瓦、青磚石牆腳、綠色琉璃瓦當、滴水剪邊、灰塑雕花博古脊、人字封火山牆。總體平面呈長方形,與闕裡南宗祠連成一體,前面為一開闊的地坪,後有花園,沿中線自南向北,分別是池塘、地坪、頭門、天井、後寢、後花園。

孔尚書祠始建於明末清初,是以紀念孔子第三十八代子孔戣。唐元和12年(西元817年),經宰相斐度舉薦,孔戣授廣州刺史、嶺南節度使。孔戣到廣州後勵精圖治,大力改革時弊。皇帝委其祭祀南海神,孔戣一改以往懼怕風浪之弊,備太牢三牲之禮親祭南海神,將南海神廟擴建至今規模。

孔尚書祠如今已成為大龍村文化室

印證孔子後裔的南遷

目前,大龍村住著孔子第71世至78世孫,全村孔姓族人約占總人口的70%。祠堂除了印證孔子後裔的南遷,還讓我們瞭解到番禺是廣州孔氏最集中居住地。自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每年農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誕辰前後,大龍村都會舉辦大型紀念活動,尊宗敬祖筵席大擺四百多席,盛況空前。

今年禮樂隊伍巡遊盛況

圖、文:資訊時報、番禺日報

闕裡南宗祠建于明成化年間,迄今已有500多年,為紀念孔氏祖先當年由山東曲阜闕裡南遷而取名,是大龍村的宗族祠堂。祠堂門額木匾“闕裡南宗”四字,為明戶部尚書郎葉春題寫。門頂木梁及周邊石柱、牆體磚面等,雕刻著花草動物和古時人們的生活場景。祠堂大門前還有一對珍貴的石獅,與大門門腳以及基座三者連為一體。

據瞭解,闕裡南宗祠坐北向南,廣三路,深三進,總面闊23米,總進深58米,占地面積1334平方米,大門前兩側還有名為“金聲”“玉振”的鐘鼓樓。

走過闕裡南宗祠頭門,你會發現它是珠江三角洲典型的三路、三進式古祠堂建築。祠堂內,後為天井,鋪花崗岩條石,兩側為廊。中堂前為月臺,也叫釣魚臺,前為花崗岩臺階,臺階底部立抱鼓石,兩邊有花崗岩石欄杆。中堂前廊鋪砌花崗岩條石,中部立四條圓木金柱,紅砂岩柱礎,明間懸掛“玉書堂”木刻匾。中堂與後堂間為後天井,兩側帶兩廊。後堂明間後設有安放祖先牌位的神龕,神龕台基用硬木雕刻,懸掛“積厚流芳”木刻橫匾。

孔耀昌介紹,整個祠堂的磚瓦已重新鋪設,被蛀壞的樑柱全部更換,牆上的壁畫以及屏風也全面翻新。

與闕裡南書祠一門相隔孔尚書祠為兩進式磚石木結構的古建築。

兩進均為硬山頂、碌灰筒瓦、青磚石牆腳、綠色琉璃瓦當、滴水剪邊、灰塑雕花博古脊、人字封火山牆。總體平面呈長方形,與闕裡南宗祠連成一體,前面為一開闊的地坪,後有花園,沿中線自南向北,分別是池塘、地坪、頭門、天井、後寢、後花園。

孔尚書祠始建於明末清初,是以紀念孔子第三十八代子孔戣。唐元和12年(西元817年),經宰相斐度舉薦,孔戣授廣州刺史、嶺南節度使。孔戣到廣州後勵精圖治,大力改革時弊。皇帝委其祭祀南海神,孔戣一改以往懼怕風浪之弊,備太牢三牲之禮親祭南海神,將南海神廟擴建至今規模。

孔尚書祠如今已成為大龍村文化室

印證孔子後裔的南遷

目前,大龍村住著孔子第71世至78世孫,全村孔姓族人約占總人口的70%。祠堂除了印證孔子後裔的南遷,還讓我們瞭解到番禺是廣州孔氏最集中居住地。自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每年農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誕辰前後,大龍村都會舉辦大型紀念活動,尊宗敬祖筵席大擺四百多席,盛況空前。

今年禮樂隊伍巡遊盛況

圖、文:資訊時報、番禺日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