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今夜難眠,我們在等一件事!

簡單來說, 股市在未來大範圍抽水下, 可能面臨的中長期流動性不斷枯竭局面, 將是行情越發極端化的根源。

事實也證明, 在前天(11日)的大漲後, 我基於新華社發佈“2018年嚴監管和防風險仍將是金融領域重中之重”的警告, 明確認為政策大環境仍在惡化, 這只是“下跌中繼”的判斷, 在昨日(12日)的行情表現中也得到了充分驗證, 而且我們相信未來還會不斷驗證。

而最近有一件“小事”(房價降了卻貸不到款)、一件“大事”(大基建頻頻被砍)和一個極其重要的海外市場動向(美聯儲即將再度加息, 並開啟全球新一輪緊縮潮倒逼中國)讓我們感受到,

“不差錢”的時代真的過去了。 除了IPO擴容抽水, 股市面臨的宏觀層面資金緊張環境可能也會越發凸顯。

“小事”是, 北京房價貌似終於鬆動(從9萬多跌到8萬多), 沒上車的剛需族反而迎來“史上最高”的買房成本, 原因是北京首套房貸利率最高竟上浮了四成, 把貸款人都給嚇退了, 借錢買房越來越難。

“大事”是, 中央對大基建態度生變, 近來頻頻叫停地方大基建項目, 其中包括了300億的包頭地鐵項目、500億的呼和浩特3、4號線地鐵及呼鄂高速公路專案。 西安、武漢新一輪地鐵規劃據悉也未獲發改委批復。 收緊的原因, 除了部分地方城鎮化水準不足, 最根本的是, 地方政府真沒錢了。

不論是買房這點事兒, 還是宏觀大勢,

它們都共同指向一個信號:貨幣大環境正在發生轉變, 錢越來越緊。

青睞銀行理財產品的大媽們最近發現, 銀行理財產品的款式豐富好多, 而且收益率明顯比以前高了。

而其背景都是, 今年監管態度強硬, 銀行業被動清理影子銀行, 收緊表外業務, 另一邊, 負債陸續到期, 銀行又不願抽出配置在長期債券的資金, 導致了期限錯配、資金鏈緊張。 銀行只能一邊多賣幾款理財產品, 一邊去找同行借錢。

問題就在於, 這不是一家銀行的情況, 而是大量中小銀行都在忙著找大行借錢挨過苦日子, 拆借利率越來越高。 已經有人隱隱在擔心, “錢緊”可能會變“錢荒”, 因為他們發現了一個觀察指標發生重大變動。

整個11月, 十年期國債的收益率兩度站上4%;而在早前6月份,

一年期和十年期國債收益率甚至出現“倒掛”, 從歷史資料來看, 這個現象只在2013年“錢荒”期間出現過。

債市情緒悲觀, 就是市場資金緊張的體現。 因為債券發行時利率是固定的, 一旦市場無風險利率上升, 債券的吸引力會下降, 債券價格難免要下跌。

另外, 除了房企在銀監會喊話嚴格執行房貸業務規則要求和調控政策, 收緊開發貸, 嚴查理財資金違規進入房地產, 房地產公司在境內發債也受到嚴控等背景下, 有些只能去找融資成本更高的信託、資管。 其他行業的企業也會選擇另一個低成本、高效率、繞過監管審批的融資方式——股權質押。

據Wind統計顯示, 今年以來, A股市場共進行了9085次的質押行動,

合計涉及1849家上市公司共2305.20億股, 質押參考市值高達2.84萬億。 另外, 有9%的股權質押已經達到了預警界線50%。 股權質押越活躍, 越是證明上市公司們普遍缺錢。

這決定了A股中長期的週邊宏觀貨幣環境也會不斷惡化, 與市場內容IPO大擴容的抽水形成對股市內外夾擊的共振!

而短期我們即將看到的一個外部流動收緊衝擊就是, 本週四(14日), 美聯儲、英國央行以及歐央行均將舉行議息會議。 在此前調整過貨幣政策後, 市場預計此次英國央行和歐央行將按兵不動, 但基本都預計美聯儲會再次加息。

華爾街主要機構幾乎全部預計美聯儲將加息, 多數預計其將加息25基點, 幅度與此前幾次相同。

芝商所(CME)對於美聯儲聯邦基金利率期貨走勢監測顯示,

投資者預計美聯儲此次會議加息25基點的概率為90.2%, 加息50基點的概率也達到9.8%, 而預計此次按兵不動的概率為0。

在我看來, 儘管市場對美聯儲本周加息已有預期, 但考慮到美股和港股在過去一個月已經失去了不斷沖高的動能, 而陷入震盪, 這一利空消息對海外市場, 對A股的間接衝擊, 多多少少還是會有的, 畢竟現在市場本就很脆弱, 誰知道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呢?

而對A股市場影響週期較長的問題是, 市場主流投行機構研究普遍認為, 即將到來的2018年, 全球將面臨更加緊縮的貨幣政策。 除了美聯儲仍處在漸進式加息週期——預計除了12月將迎來新一次加息, 並在2018年和2019年分別還會有進行四輪和三輪加息。 彭博分析師甚至認為,投資者可能低估了美聯儲未來加息的步伐。部分投資者預計美聯儲到2018年底前只會加息兩次。但從美聯儲“點陣圖”來看,政策制定者可能計畫在明年年底前實現四次加息。

花旗、高盛、德銀等多家知名投行預計未來更多央行或逐步收緊貨幣政策。花旗集團和摩根大通(JPM)預計,世界發達經濟體明年的平均利率將至少攀升1%,這將是自2006年以來的最大增幅;高盛集團也在報告中預計,明年加息的央行可能不止美聯儲。美國已超過充分就業,英國已達到了充分就業的臨界點,而歐元區的閒置部分也縮小;美聯儲、英國央行、加拿大央行、瑞典央行和紐西蘭聯儲明年都可能加息以控制通脹。

而對A股而言最不妙的是,開始有財經輿論聲音認為,在海外主要市場頻頻加息的倒逼下(為了穩定幣值和外匯平衡等),中國可能也會有“結構性緊縮”的跟隨。而顯然,對股市資金的供給的相對緊縮,而優先保證實體經濟的資金需求,必然是決策層最可能的選擇。

在這種政策大環境下,我認為,雖然監管層不會讓“錢荒”再輕易出現(防範系統性風險可是當前首要任務),但是維持一種“走鋼絲式”的緊平衡局面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在這種情況下,A股是不太可能有什麼表現機會的。

事實上,在十九大報告中,高層已經不再強調GDP的高速增長,轉而更加重視經濟結構的改善,引導資金脫虛向實;央行行長周小川今年在博鼇論壇上也提到,全球進入貨幣緊縮時代,人民幣也將放棄寬鬆政策。

而雖然現在中國央行淡定不動基準利率,但是M2增速在今年5月份開始進入個位數時代,明年加息已成大概率事件。最近房貸利率的上浮,就是央行有意抬高市場利率,收緊流動性。

可以肯定,錢緊的趨勢還會不斷強化,收縮性貨幣政策不會發生轉向!股市未來會更缺錢!

彭博分析師甚至認為,投資者可能低估了美聯儲未來加息的步伐。部分投資者預計美聯儲到2018年底前只會加息兩次。但從美聯儲“點陣圖”來看,政策制定者可能計畫在明年年底前實現四次加息。

花旗、高盛、德銀等多家知名投行預計未來更多央行或逐步收緊貨幣政策。花旗集團和摩根大通(JPM)預計,世界發達經濟體明年的平均利率將至少攀升1%,這將是自2006年以來的最大增幅;高盛集團也在報告中預計,明年加息的央行可能不止美聯儲。美國已超過充分就業,英國已達到了充分就業的臨界點,而歐元區的閒置部分也縮小;美聯儲、英國央行、加拿大央行、瑞典央行和紐西蘭聯儲明年都可能加息以控制通脹。

而對A股而言最不妙的是,開始有財經輿論聲音認為,在海外主要市場頻頻加息的倒逼下(為了穩定幣值和外匯平衡等),中國可能也會有“結構性緊縮”的跟隨。而顯然,對股市資金的供給的相對緊縮,而優先保證實體經濟的資金需求,必然是決策層最可能的選擇。

在這種政策大環境下,我認為,雖然監管層不會讓“錢荒”再輕易出現(防範系統性風險可是當前首要任務),但是維持一種“走鋼絲式”的緊平衡局面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在這種情況下,A股是不太可能有什麼表現機會的。

事實上,在十九大報告中,高層已經不再強調GDP的高速增長,轉而更加重視經濟結構的改善,引導資金脫虛向實;央行行長周小川今年在博鼇論壇上也提到,全球進入貨幣緊縮時代,人民幣也將放棄寬鬆政策。

而雖然現在中國央行淡定不動基準利率,但是M2增速在今年5月份開始進入個位數時代,明年加息已成大概率事件。最近房貸利率的上浮,就是央行有意抬高市場利率,收緊流動性。

可以肯定,錢緊的趨勢還會不斷強化,收縮性貨幣政策不會發生轉向!股市未來會更缺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