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新書速遞 一座紙上的博物館

《藝術博物館》

作者:英國費頓出版社

出版社:湖南美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10月

定價:1680.00元

史無前例、獨一無二、包羅萬象的紙上博物館悄然來到我們的身邊, 來自各地的公共、學術等大博物館的藝術作品共同彙聚, 鑄造了這本承載著壯絕視覺體驗的世界藝術作品集——《藝術博物館》。 這本書意在啟發、引導、教授, 同時也為古典藝術提供了無價的參考, 值得細細品味。

推薦理由

這本書由世界知名藝術出版機構英國費頓出版社歷時13年打造而成, 從世界各地超過650家博物館獲取藝術品授權和圖片, 囊括近3000件作品,

逾3000幅彩色圖片。

費頓出版社組建了超過100位全球專家團, 其中既有博物館的資深策展人, 也有知名院校的藝術學者。 專家團負責精選各個文化、流派中最有代表性的藝術品, 經過細緻地編排設計, 建造一個無與倫比的理想博物館。

這本書組織了專業的文字審校團隊, 對譯稿進行仔細審校, 全面提升翻譯和編校品質, 並補譯了之前的中文版均未翻譯的地圖和館藏目錄, 方便讀者更好地理解全球藝術圖景。

美國國家公共電臺是這樣評價這本書的:如果這本藝術博物館是一個真正的博物館, 那麼人們就不會需要其他的博物館了。

現代博物館的基本功能是收藏、展示和教育。 在西方國家的博物館內, 常可看到成群的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圍坐在展品前學習、討論,

將相關課程的課堂移至博物館, 直接面對作品, 從小感受歷史與文化積澱, 沐浴於藝術的薰陶。 實體博物館在收藏展示原作方面無可替代, 但仍然有很多缺憾, 比如, 因為時間、地域等因素限制, 能親赴博物館參訪的人還是少數;另外, 由於大部分藝術品的唯一性, 眾多傑出作品分散在全球各個收藏機構, 普通觀眾要想遍覽這些人類藝術的精華幾乎是不可能的。 那麼, 如果有一部內容全面且不受時空限制的紙質“藝術博物館”, 把眾多實體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彙聚一書, 是否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上述缺憾呢?這正是《藝術博物館》的意義所在。

《藝術博物館》是一座紙上的宮殿,

收藏了人類最為精美的藝術品, 不受實際空間的限制。 這本書帶領我們徜徉于25個展館, 在陳列著曠世傑作的452個展廳中度過美好時光。 這些藝術品有的婦孺皆知, 有的默默無聞, 搜羅自世界各地的公共和私人收藏。 你可以駐足於寬敞的走廊, 或參觀具體的展覽, 從我們的永久收藏中選取作品呈現特定的主題和內容。 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倫勃朗最傑出的自畫像、委拉斯凱茲的《宮娥》、畢卡索的《格爾尼卡》、中國的陶瓷、葛飾北齋的木版畫、秘魯的金器、拉斯科洞窟的岩畫、賽·托姆佈雷和布萊斯·馬登的作品都在這裡。

展館有彩色編號, 牆面文字清晰地解釋了每個展廳所涉及的藝術運動、文化或主題, 每件作品附有說明標注。

“藝術博物館”恢弘開闊, 方便遊覽, 極富教益, 啟迪心智, 不啻為一場精彩絕倫的視覺盛宴。

全年365天、每天24小時開放, 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真正可以隨時隨地參觀的藝術博物館。 如果世界上最好的博物館館長, 舉辦一個世界上最優秀藝術作品的展覽, 那麼他的參展目錄, 會跟《藝術博物館》十分相似, 從石器時代一直到20世紀中葉, 橫跨32000年。

書籍推薦

持書仗劍耀中華

我們的國家, 古老而神奇, 華夏, 這兩個字到底蘊含了多少的慷慨悲歌與鮮血?服章之美謂之華, 禮儀之大謂之夏。 五千年悠悠流傳下來的歷史為我們的民族帶來了無窮的文化自信, 那麼, 真正的中華到底是什麼樣的呢?我們的命運又將奔向何處去?讓我們一起翻開這本《重塑中華》,

一起來看看吧。

《重塑中華》

作者:黃興濤

出版社: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10月

定價:59.00元

《重塑中華》將傳統的精英思想史與“新文化史”的有關方法結合起來, 對現代中華民族觀念的孕育、形成、發展及其內涵, 作了系統深入的整體性考察和闡釋, 既注重歷史脈絡的精心揭示, 典型文本的發掘解讀, 以及重要概念的透視剖析, 也重視國家體制、政黨政策、關鍵人物和重大事件的影響和意義分析, 並努力呈現了此一觀念得以社會化的諸多歷史面相。 書中強調, 現代中華民族觀念一直伴隨著中西思想的遇合與古今觀念的交匯, 表現出民族與國家的糾結與互動;對於認知主體而言, 則始終包含著情感與理智的衝突與融合, 見證著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和調適。它在近代中國的傳播和認同,可以說深刻地反映了那個時代中國的文化精神與民族、國家的命運,是極為重要的政治思想史和社會文化史現象。

作者黃興濤,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院長、清史研究基地學術委員會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長期從事清代和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史研究,是國內“新文化史”和“概念史”研究有影響的探索者之一。著有《文化怪傑辜鴻銘》《文化史的視野:黃興濤學術自選集》《文化史的追尋:以近世中國為視域》《“她”字的文化史——女性新代詞的發明與認同研究》《中國文化通史·民國卷》(合著)等。

見證著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和調適。它在近代中國的傳播和認同,可以說深刻地反映了那個時代中國的文化精神與民族、國家的命運,是極為重要的政治思想史和社會文化史現象。

作者黃興濤,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院長、清史研究基地學術委員會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長期從事清代和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史研究,是國內“新文化史”和“概念史”研究有影響的探索者之一。著有《文化怪傑辜鴻銘》《文化史的視野:黃興濤學術自選集》《文化史的追尋:以近世中國為視域》《“她”字的文化史——女性新代詞的發明與認同研究》《中國文化通史·民國卷》(合著)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