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讀經明義丨《孔子集語》:如何向古人借智慧?

導讀:讀書是用來調整自己的情緒的, 向古人來學習經驗, 求取智慧, 幫助我們解決現實生活中所遭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困難與疑惑, 幫助我們更好的解決現實問題, 服務于我們的人生。

孔子雲:“誦詩讀書, 與古人居;讀書誦詩, 與古人謀。 ”

這段話出自《孔子集語》卷一, 引用自《意林一》屍子。 我們之道儒家學派是信而好古的, 這是我們思考儒家學派的最基本立場。 在古代經典中, 記錄了無數前賢往聖的言行, 其中充滿了無窮的道理和人生智慧。 尤其是以中國古代儒家經典來說, 即使其形成與來臨不是一天兩天的過程,

但是經過了多年的傳播與流傳, 已經得到了較為廣泛的認同, 奠定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與思想價值取向, 成為我們大多數人都認同的道理。

站在這樣的一個立場和出發點, 我們再來思考儒家學派“尚古”的情結, 是如何而來的。 就是向古人來學習經驗, 求取智慧, 幫助我們解決現實生活中所遭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困難與疑惑, 幫助我們更好的解決現實問題, 服務于我們的人生。

當然, 這樣一句話, 還顯得比較簡單了。 具體該如何做呢?我們認為應該有下面幾種方法, 供讀者參考:

一、讀聖賢書, 一門深入

首先來說讀聖賢書。 這就是中國古代為主流的一種教育方式, 以儒家經典為主,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這是所謂的儒家四書。

這些是初步的經典, 在此之上, 如果有更高的追求, 那就應該去讀五經即《詩》、《書》、《禮》、《易》、《春秋》, 讀書之法, 講求先熟悉經典, 再追求理解, 學思並重, 不可以偏廢。 當然, 當我們遇到許多問題的時候, 一時半會的確解決不了, 我們也不必思之過甚, 要放在心中, 慢慢地求解答。

再說一門深入。 中國古代思想、學術、宗教, 有“諸子百家”的說法, 當然, 大要言之, 對今天的我們的修身為人影響較大的是儒家思想、道家與道教思想、佛教思想, 其它的一些學派, 有如法家、農家、墨家, 也有很多可以取用的地方, 但是伴隨著學術的發展, 很多精華已經被其它學派所吸收竊取, 其意義就不能與三教相比。

三教內部, 也有更多的學術路徑, 也互相爭論,

有互相批駁、吸取長處的地方。 初讀中國傳統文化經典, 如果都泛泛點到, 無一深入, 容易引起思想混亂。 所以最好的結果, 就是以自己才性與興趣所近, 專研一個領域, 並由此展開。 這樣才是真正的求學門徑。

二、身份代入, 體貼生命

知行關係是中國古代學者、士人喜歡參考的一個問題。 《尚書·說命》篇裡就常常說:“知之非艱, 行之惟艱。 ”我們也常常感慨, 大道理我們都懂, 但是好多事我們做不到。 遇到事的時候, 還是不知道怎麼處理。 包括筆者也不能免除這種煩惱, 這就指出了讀史的重要性。 古人說“經史合參”, 要通過歷史, 來代入自己的身份, 尋找自己應該處理問題的方案。

中國歷史有自己相對成熟與完善的系統, 即以人物為核心,

分門別類地去記述各種各樣的人物, 他們有不同的理想, 才情思致。 我們可以試圖去從歷史中找到自己願意追求的人物, 去向他們學習他們的理想, 處世方式, 思考問題的方式, 並漸漸向他們靠近。

一代名臣曾國藩曾經說:“剛日讀經, 柔日讀史”, 其實背後有很深刻的道理。 讀書是用來調整自己的情緒的。 在心情好的時候, 多讀蘊含著光明、道理的經書, 從而對其中的道理堅信不移, 越發精進。 心情不好的時候, 多讀史書中的精彩故事, 一則可以排解自己的心情, 二則可以從歷史的殘酷中產生一種戒懼之心, 從而再次獲得前進的力量。 這就是讀書的養心妙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