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國茶詩與文人茶道生活,喝茶的茶友請品讀

中國茶詩與文人茶道生活

飲茶的起源, 歷來眾說紛紜, 根據文獻資料顯示, 在唐代之前, 飲茶只是一種區域性的生活風俗。 然西漢時已有可靠的飲茶文獻紀錄。 到了中唐(8 世紀中葉), 飲茶風氣大盛, 成了「比屋之飲」, 茶葉產銷盛況空前, 茶文學作品亦急劇驟升。 嗜好茶飲的詩人僧客大多有吟哦「茶」的詩作, 並積極提升了茶文化的內容。 從中唐開始, 品飲習慣深入了文人生活, 也連帶影響文人創作的取材及表現方式, 與茶有關的文學作品不斷出現, 總計唐代茶詩就有七百多首。 經宋代、明代、清代更是代代興盛, 飲茶成了文人生活的一部份。 而茶詩更在整體詩歌中展現一種與眾文學不同的特點,

即相比於其它類型的詩作, 茶詩展現了一種與眾不同的「趣味」。 從茶詩的趣味中, 歷代文人的茶道生活演義於其中。 從歷代文人品飲茶經驗, 他們以茶為題材, 舉凡茶的型態、特性、生長環境, 以及茶在人文生活中所扮演的的角色, 都成了文人刻畫的對象。 文人表達從事茶藝生活的一切, 在備茶及煮飲過程細細品味, 從炙茶、碾茶、羅茶到備水、起火、煮水調鹽、投茶、育華、分茶、品飲, 甚至潔器及貯存器具, 每一個步驟, 钜細靡遺, 「品茶」不僅滲入文人的生活裡, 也躍升為文人心中一種心靈上的享受及體驗, 從唐代、宋代、明代、清代, 品茶成了讀書人重要的寄託, 「茶文學」裡深刻地反映了歷代文人的茶道生活。

一、前言

本文擬從歷代文人的茶詩作品出發, 進而瞭解中國文人的茶道生活, 及眾多茶事行為所引發的文化內涵,

進一步了解文人茶道生活真實迭變現象, 以及其對後世的影響。 以求更深刻瞭解「茶」在中國社會的繼承與創新的存在意義。

本計畫的研究主要會從三個方向著手:其一是將茶與文人結合的歷史淵源作一探討, 以瞭解茶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並進一步探求茶與文人結合的原因;分析歷代文人的茶詩作品中所反映的種種茶事行為, 以此文人茶詩與茶道生活作佐證;三則透過這些茶詩內容, 進一步了解文人歷代文人生活在茶道生活中的真實迭變現象。

二、關於茶與文人結合的歷史淵源

中國人飲茶的事實, 已經存在兩千多年, 最遲到西漢時已有可靠的飲茶文獻紀錄。 從民間到宮廷, 飲茶的行為普遍流行。 尤其到了唐代, 幾乎是五步一飲, 十步一店, 京都路上處處投錢買茶, 當時光是水路要道附近就出現了茶貨的店舖,

專門賣茶給過往的客商, 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卷 6〈飲茶〉條言:

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 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 不問道俗, 投錢取飲。

其茶自江淮而來, 舟車相繼, 所在山積, 色額甚多。

鄒(今山東省鄒縣)、齊(今山東省歷城縣)、滄(今河北省滄縣)、棣(今山東省惠民縣南), 這些城市都在大運河附近, 茶貨的取得自然較為容易。 茶葉需求量擴大, 連帶品飲的器具也蓬勃發展, 據《舊唐書‧韋堅傳》記載:

天寶元年三月, (韋堅)擢為陝郡太守、水路轉運使。 ……奏請於咸陽擁渭水作興成堰, ……堅預于東京、汴、宋取小斛底船三二百隻置於潭側, 其船皆署牌表之。 ……豫章郡船, 即名瓷、酒器、茶釜、茶鐺、茶椀。 ……駕船人皆大笠子、寬袖衫、芒履, 如吳、楚之制。

從船夫的外觀知船貨從南方來, 滿載瓷、酒器、茶釜、茶鐺、茶椀等器物, 知當時北方的品飲已不分南北,

茶器、茶葉源源不斷地北運, 大運河運輸的便利促進北方飲茶風氣的興盛。 除水運之外, 陸運也很便捷。 唐代的驛道設施完善、健全, 每三十里設一驛, 天下水馬驛共計 1639 所, 其中陸驛即佔 1297 所, 水陸相兼者有86 所。 各驛設有驛長一人, 驛夫數人至數十人, 唐驛並提供驛舍, 以供驛吏、驛夫及往來休息住宿。 且朝廷對於一些地勢崎嶇又位元在交通要道的區域, 加強改善運輸措施,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唐玄宗開元四年(716), 張九齡開鑿廣州上官隘衝大庾嶺。

除了交通的改善, 茶葉本身的商品化, 加速了社會的經濟流通, 農民、商人、貴族、文人等對茶葉的「文化」化, 都提供了助力。 加上寺院僧侶藉由飲茶坐禪及文人的助長, 飲茶習慣地無分南北地蔓延開來。 佛教從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興盛, 至中唐禪宗大盛, 信眾極多,

加上茶有提神、令少眠睡的功用, 有助於僧侶的坐禪論道, 飲茶普及全國, 京城中多開店鋪賣茶, 形成「比屋為飲」的國飲。 據《封氏聞見記》卷 6「飲茶」條記載:

開元中, 泰山靈嚴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 學禪務於不寐, 又不夕食, 皆許其飲茶, 人自懷挾, 到處煮飲, 從此轉相仿效, 遂成風俗。

禪宗神秀一派盛于武后之時, 降魔禪師曾在武后時見神秀, 後隨即入泰山傳教, 傳言其壽九十一。 開元中時, 降魔禪師仍健在, 其門徒眾多, 人人飲茶, 自然形成風氣。

三、文人茶詩中所反映的茶事生活

茶為文人帶來不同的刺激, 「茶興復詩心, 一甌還一吟。 」、「茶爽添詩句」、「詩情茶助爽」、「還是詩心苦, 堪消臘面香」。 這些作品處處透露了文人與茶的交集, 以及文人對茶的情感。 文人品飲茶, 以茶為題材, 舉凡茶的型態、特性、生長環境, 以及茶在人文生活中所扮演的的角色, 都成了文人刻畫的對象。

歷代多位文人親自上山採茶,在飽覽茶山風情之餘,行文描繪茶山勝景以及享受枝上鮮翠、現採現製現煮的樂趣。各代文人雅士作品集中所提及茶道生活的事實,使我們更深刻感受到當時文人與茶事活動的關係。

唐代茶聖陸羽曾深入巴山、峽川考察「茶事」,甚至渡江南下,到江蘇蘇州、浙江吳興、江西上饒、南昌等地定居,採集各地名茶,鑑別各地水源,收集相關資料,最後隱居浙江吳興的苕溪,完成中國的第一部茶書專著《茶經》。當時有數位文人與陸羽交往甚篤,如:皎然、顏真卿、皇甫曾、皇甫冉、劉長卿、權德輿等人,都因陸羽的影響而結下「茶緣」,為中國茶園山水留下作品。

除了因茶事行為所帶來的生活情趣及效用外,茶的視覺嗅覺等感官享受,更可增添文人對品飲茶的情感。作者對茶的色、香、味感受,均記錄在文學作品中。以下簡潔就感官的色香味感受,書寫於下。

(一)、茶色方面

本文所指的茶色不單指已煮成的茶湯色,還包含茶在水面的狀態及色彩。唐代茶葉的製法據陸羽《茶經》中提到的主要有四種方式:「飲有觕茶、散茶、末茶、餅茶者。乃斫、乃熬、乃煬、乃春,貯於瓶罐之中,以湯沃焉,謂之痷茶」。此四種方式即:觕茶製法(即將茶葉初步壓榨成固定形狀以利於運輸搬運,主要銷售對象為邊地民族)、散茶製法(即將茶葉乾燥後收藏,待飲用時研磨成粉末)、末茶製法(即將乾燥的茶葉直接磨成粉狀保存,唐宋禪宗的茶道中的飲茶即是此種方式,與散茶同樣通行於民間)、餅茶製法(即陸羽進行改良的製茶法)。陸羽只採春茶,且只栽取嫩葉,蒸青後擣為泥,用模型壓製成餅茶後收藏,在製程上費時費工,所以通常只有文人雅士所飲用的茶及貢茶才如此大費周章,但也正是如此而區別了茶的等級差別。自唐以後,或煮茶、點茶、泡茶等,各有更迭,製茶方式亦有變化,故茶湯的色澤優劣表現標準不可一視同仁。然好茶所象徵出的健康色澤卻是一致。

(二)、茶香方面

茶香指的不僅是嗅覺上的效果,甚至是一種心靈上的享受及體驗,品飲一碗茶,除了茶色、茶香外,茶湯的滋味更是品飲的關鍵,喜好飲茶的文人自然不會忘記對美妙茶湯滋味作品賞。甚至不同的水源,文人在詩中反映出不同的品飲滋味,可見出文人對茶湯滋味的專注鑑賞程度。研究茶文化的吳覺農先生認為「茶由藥用時期發展為飲用時期,是在戰國或秦代以後」。宋代蘇東坡、明代顧起元、楊慎、清代顧炎武等都提出與吳氏類似的意見,文人在茶香部分著墨特別多,尤其宋代「鬥茶」更挑剔茶的香氣來源(宋代茶餅多入龍腦)。

(三)、滋味與健康方面

中國茶藝,從過去的散茶、茶餅製程中,其實茶葉本身的滋味是較脆弱的一環,迄明代採用散茶自然乾燥法時,有關茶葉的滋味才清新的呈現於味蕾中,到了民國以來,半發酵茶更為中國茶藝帶來更豐富且具突破性的味覺享受。由於發酵與否,茶的質性起了絕對的變化。過去的未發酵綠茶,現在已有科學化證據證實所含的有機物質十分豐富,綠茶中有很多對人體有益的成分,例如:兒茶素(淨化人體的血液)、鞣酸(有收斂、殺菌作用,可去脂肪、解酒醉)、咖啡因(可提神醒腦除睡意)、芳香油(具揮發性,可刺激腦及心臟迴圈)、多種維他命、無機鹽類、碳水化合物等,所以一如多位文人所言,茶具有消除疲勞、止渴、解熱、醒腦、解眠、助消化、強心、治頭痛等效用。中國人品飲茶,已經成為「國飲」行為,更多與茶有關的文學作品陸續出現。加上運銷便捷、茶葉本身商品化、僧侶提倡等因素,早在唐開元、天寶時期茗飲的風氣,已是全國流傳,唐茶詩中出現大量詠茶事的作品,如唐代有鮑氏君徽〈惜花吟〉、〈東亭茶宴〉,王維〈酬黎居士浙川作〉、〈贈吳官〉、〈酬嚴少尹徐舍人見過不遇〉、〈河南嚴尹弟見宿弊廬訪別人賦十韻〉、裴迪〈西塔寺陸羽茶泉〉、儲光羲〈喫茗粥作〉、王昌齡〈洛陽尉劉晏與府掾諸公茶集天宮寺岸道上人房〉、孟浩然〈清明即事〉等與茶相關的詩作,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大力描述茶葉的生長環境、形狀甚至茶葉的功用。劉長卿〈惠福寺與陳留諸官茶會〉也記載官員們在寺院舉行茶會的事,在中國茶詩裡,大量記錄了文人的飲茶生活與茶事行為,為後代的茶藝境界提供了足夠的文化內涵。

四、中國茶詩與文人茶道生活

歷代茶文學作品中,關於文人敘述茶詩中茶的形象,擁有數千首之多,藉助「茶」的敘述,影射了茶在文人心中的地位。方回撰的《瀛奎律髓》曾特別提到一種現象,即晚唐的詩歌內容常出現「茶」字的詞彙:「晚唐詩料,於琴、棋、僧、鶴、茶、竹、石,無一篇不犯」。文學反映了某種程度的社會風氣,由此可見飲茶的盛況對文人的影響。飲茶風氣盛行,文人藉茶起詩興。文士以茶為主題,吟詠茶事活動,文人或以茶為寫作物件,敘述茶的形象及以茶為主的茶山景觀;或表達因茶本身及茶事活動所帶來的生活樂趣,呈現多元化的茶藝生活;或藉茶起興,抒發生活的喜怒哀樂及人生慨歎、領悟。諸此種種,主觀或客觀上,反映了當代的社會情況及生活態度,藉由不同時代的讀書人敘述「茶事」相關之事,從作品中是否反映了茶的文化課題。眾多的文學作品裡,除了鮮明呈現不同時代的茶道意義外,有關茶的形象、茶詩中的茶園山水、茶的色香味及茶的功效等詩趣課題,詳確表現了歷代文人的茶道生活,著墨茶與文人之間的關係。

其中深具名氣的作品如:唐代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是茶詩中的傑作,作者逐步將茶的表像功能: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孤腸、四碗發輕汗、五碗肌骨清,由外在解渴開始,到疏通內在,然後身體機能表像慢慢地起變化,最後的導向精神層次六碗通仙靈,乘此清風欲歸去,有趣的是,本以為成仙得道已是解脫,沒想到話鋒一轉,再墜入五里霧裡,從精神面墮入人間最現實的生存問題,充分指示出文人的當代社會責任。而皎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的內容,味道完全與盧仝不同,宋代的蘇東坡、辛棄疾等,詩人間所懷的心情顯然是大相逕庭,因應時代所敘述的興趣之事亦不盡相同。文人在茶詩中的表現,同時陳述出時代的茶道生活差距。

在文人品飲鼎沸的風氣中,約可將當時品飲茶的形式分為四種類型:貴族式的品飲、文人式的品飲、宗教式的品飲、世俗野客的品飲。

首先貴族式的品飲,其習慣產生和貢茶息息相關,貢茶制度確立了茶為國飲的地位,加上天子賜茶湯予士大夫及近侍寵臣,朝臣間又常以茶宴方式來聯絡感情,「茶宴」成為公卿大夫相互往來的高尚禮儀之一,而富商大賈、豪門仕紳更以此為富貴與權勢的象徵,竭盡能事追求好茶、好水、妙器,講究精緻排場,已經失去茶宴儉樸為美的宗旨。

而文人式的品飲卻不同於權貴,茶與文人結緣一來是社會風氣引導,加上茶有助文思、滌煩去慮的功效,使文人寄身于茶道生活,追求精神的得道解脫。文人在茶道生活裡吟詩作賦,並改進茶藝、傳播茶藝,在茶藝世界的感動使他們樂意投身於茶事之中,如陸羽、皎然、劉禹錫、顧況、皮日休、陸龜蒙、韋應物、施肩吾、白居易、杜牧……等皆然。文人在乎的是品茗的趣味,茶既有助詩興,又可以茶會友,或飲於私人宅院,或飲於山林溪畔,體會悠閒自在樂趣,彼此切磋文藝,文人的飲茶將茶道推向茶文化之路。

又如宗教式的品飲、世俗野客的品飲也為唐代飲茶文化提供另一社會空間。禪宗飲茶的歷史自魏晉時便已有紀錄,唐代禪宗盛行,允許眾僧飲茶坐禪,茶禮茶道行於寺院之中,僧侶種茶、製茶、飲茶、研究茶已行之有年,《茶經》作者陸羽便生長於佛門,積極推動茶藝的皎然也是位僧人,歷史上的名茶,多數都成于僧人之手,如靈隱寺茶、陽羨紫筍茶、屯溪松蘿茶……等,在官場茶宴之外,寺院茶儼然是茶道聚宴的另一股清流。

至於世俗野客的品飲,世人多不談,然茶入尋常百姓家,茶之道更加隨心所欲的自在輕鬆,茶不必精、水不必貴、器不必妙,只要家中有的,烹飲得法,亦可得茶趣,與日常生活的結合也更為緊密。伴隨著飲茶風氣的日益興盛,進一步豐富了中國茶文化內涵,論品茶、茶藝、茶詩、茶書、茶畫…等,都展現獨特的茶文化人文特質。

五、文人對茶與山水的情結

名山、名水、名茶時常相連,三者相得益彰。名山為名茶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名茶映襯名山,茶因山而貴,山因茶得名,許多名茶皆借山而揚名。產茶之名山又往往孕育佳泉,名山、名茶、佳泉系出一脈,依山而成、依水相連,「水」脈相連,名山、名水、名茶已成為茶事文化中為文人樂道的一部份。例如:西山茶用乳泉水、廬山雲霧茶用第一泉、顧諸紫筍茶用金沙泉、莫幹黃芽用劍池水、徑山茶用苧翁泉、碧羅春用太湖水……,經過「山」「水」洗禮,方得孕育茶之「菁英」。

歷代茶園多闢于高山石礫人煙稀少處,其地群山環抱,茶鍾山川之靈氣,茶受日月之精華,自然氣味獨特。宋‧宋子安《東溪試茶錄》言:「隄首七閩,山川特異,峻極回環,勢絕如甌。其陽多銀銅,其陰孕鉛鐵,厥土赤墳,厥植惟茶,會建而上,群峰益秀,迎抱相向,草木叢條,水多黃金。茶生其間,氣味殊美。豈非山川重複,土地秀粹之氣鍾於是,而物得以宜歟」。高山茶葉品質優良源於水土相適的自然環境。群山環抱,終年雲霧繚繞、日夜溫差大的自然生態下,滿足茶樹生長時喜歡高溫、潮濕、日照足又多陰的特性。日照足又多陰則茶葉嫩而不易纖維化,且可提高茶葉內芳香物質的累積,日夜溫差大可減少有機物質的消耗,利于茶葉中豐富成分的生成,高山爛石土質疏鬆益於茶樹立根生長,茶樹生長所需之條件高山一應俱全。

中國茶詩中提到的名茶皆孕育在上述的山水佳境,如李咸用〈謝僧寄茶〉、白居易〈香鑪峰下新置草堂即事詠懷題于石上〉及〈春遊二林寺〉所敘述的正是詠匡山(江西廬山)雲霧茶的名篇。明代許次紓《茶疏》言:「天下名山,必產靈草,江南地暖,故獨宜茶」。其中若在名山中非「常規」生成者,品質往往更超乎尋常,如武夷岩茶,其獨特「岩韻」所生成的礦石味,至今仍是茶中極品,唐茶詩中徐寅〈尚書惠臘面茶〉特別提出了武夷岩茶優異的品質:岩茶重韻,作者言茶具「沈香末」味,即點出武夷岩茶獨特的風韻。

為了尋找屬於茶的山水,文人雅士走入山林,陸羽為此足跡涉及各大茶區,遍訪茶山名泉,講究煮茶要用「活水」、「乳泉」。劉禹錫〈洛中逢韓七中丞之吳興口號五首之五〉提到「何處人間似仙境,春山攜妓採茶時」。走進賞心悅目的山林茶園中,融入茶的山水情結裡,從中尋找茶趣、山趣、水趣,自然豐富了各代茶文化的內涵。

六、文人品茶與茶藝生活

品茶包含了品茶湯與品鑑茶具,「品」是一種領略真滋味的方法,「品茶」即是調動人的感官,使之充分感覺茶之色、香、味和形,從而獲得身心愉快。品茶既然與身心相關,則必與精神相系連,將茶之滋味,提升到精神領域,一如盧仝「七碗茶詩」般,從物質生理層面,逐步進入精神之境。品茶必須要有一定的鑑賞能力及足夠的茶學知識,綜合了味覺、嗅覺、視覺甚至心理因素,以感覺去玩賞茶的一切,也就是玩賞出茶的品質及茶所帶來的物外之趣。「品」茶有一定的步驟程式,「品」茶的物外之趣則需藝術修養的功夫,此正是茶藝精妙之處。

(一)、視茶形

茶葉品種眾多,茶詩裡出現不少對茶芽生長及外形描繪的作品,言其形如鷹嘴、鎗、旗、玉蕊、芽筍等,茶葉的嫩度是決定品質的基本條件,以散茶論,依茶葉外形之嫩度(嫩度反映內含成分及質的柔軟程度,以葉面光滑、柔嫩為上選)、形狀(條形越完整、鬆緊、輕重、均齊者為上)、色澤(包含色度與光澤度,色度依茶種類而不同,光澤度指色面的亮暗程度。)可評斷茶葉的品質良秀等級。陸羽《茶經‧三之造》言:「自採至於封,七經目;或以光黑平正言嘉者,斯鑑之下也。以皺黃坳垤言嘉者,鑑之次也;若皆言嘉及皆言不嘉者,鑑之上也。何者?出膏者光,含膏者皺,宿製者黑,日成者黃,蒸壓則平正,縱之則坳垤,此茶與草木葉一也。茶之否臧,存呼口訣」。記錄了鑑賞茶葉的外形之要領和結論,不過僅限於餅茶的判斷。然評判茶的好壞,必須注意其製造過程的得失和成茶的外形,更重要的是,鑑賞茶的好壞,最重要的是經驗,可惜陸羽所提到的尚屬於「茶技術」的範圍,未進入茶藝的境界。然藉茶的外形所引發的愉悅聯想、譬喻,使人感受深刻,已是從「技術」層面進入「藝術」層次,至宋代點茶,末茶為主,茶碾的越細越有助於點茶,明代轉以茶乾為主,茶葉以外形完整為尚,諸此對茶形的敘述,從眾多茶文學作品及論茶的專書中均可見著端倪。

(二)、觀茶色

茶色指的是茶湯的顏色,唐代尚綠色,以茶湯麵上沫餺多者為上品;宋代則以茶湯咬茶盞及點茶的沫餺勻襯為主,明代茶色以黃綠黛色為宗,近代有了發酵茶的技術後,茶湯顏色多樣,但好茶的基本茶湯均需湯色清透,茶湯顏色經過品茶者作藝術的聯想,便產生一種藝術美感。如貫休〈題靈溪暢公墅〉:「嵐飛黏似霧,茶好碧於苔。但使心清淨,從渠歲月催」。碧是茶湯顏色,「茶好碧於苔」便是以苔色譬喻茶色之碧綠,透過文學描繪譬喻,使人印象深刻;齊己〈謝灉湖茶〉:「碾聲通一室,烹色帶殘陽。若有新春者,西來信勿忘」,其中「烹色帶殘陽」指的便是陳茶如殘陽微紅的湯色,同樣也給人鮮明的臨場感受。

(三)、聞茶香

茶香依其山頭不同而有異,或濃、或淡,然鑑賞茶香優劣,決定茶的價值。主要是評:茶香的鮮純(如呼吸森林新鮮空氣時悅鼻的感覺且無雜味)、香氣的高低(濃、淡)、香氣的持久度。如四川鳥嘴茶、湖南石廩茶、武夷臘面茶,皆芳香濃烈持久,浙江天目山的「東井葉」、「北山芽」則香氣輕揚且香氣鮮爽宜人,因產地不同,茶香各有勝處。茶香是以新鮮、飽滿、且香氣持久為上,縱使同一個產地的茶,由於天候、製茶手法、烹煮方式的差異,都會呈現不同香氣,茶香不管濃、淡,味道入鼻後即順滑暢通,不滯澀難行,新鮮乾淨方為上品,由聞茶香得精神之享受,此為茶香之藝術境界。

(四)、嘗茶味

「茶味」指的是茶湯入口後停滯時的感受,茶類不同,滋味類型亦不同,以能「回味甘甜」為上品。其味道必須帶「活」、「醇」、「鮮爽」、「滑」的特色,非經驗豐富,較難體會。「活」則味道正,入喉後有明顯茶味;「醇」則滋味醇厚有力;「鮮爽」即茶湯新鮮爽口:「滑」即是茶湯入喉的流暢度。此外嘗茶味綜合虛實,領悟無味之味是為至味的道理,文人雅士品茶,所追求的正是獨立于茶湯之外的趣味。

(五)、賞茶器

俗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透過茶器搭配,可使茶湯色澤達到更好的視覺效果,增進品飲者的愉快心情,達到藝術的享受。《茶經》中系統地介紹品飲器具,其中以茶甌最受重視,越窯、邢窯二者都是唐代重要的產瓷地,越瓷色青,類玉類水,盛茶後色愈綠,再加上越瓷薄如冰,圓如月的特質,使整個茶湯特別溫潤可口,對茶的滋味確實有加分的效果。而邢瓷色白,類銀類雪,盛茶後色偏黃紅色,當時陸羽喜歡越瓷勝於邢瓷,認為「邢不如越」,但這只是個人的喜好,唐人喜歡邢瓷者仍眾,但宋代以點茶為主,茶器尚黑,以建窯為代表。這些茶器都是歷代品賞茶時進一步講究的,期能使品飲效果達到更精細的地步。

(六)、品茶情,詠茶以明志

在文人茶主題作品裡,茶詩表露作者品飲時的心情,此處心情指的是在品飲過程中作者當下的情緒反映,以及個人的生活心得等,透過這些,我們可以具體瞭解文人的生活及社會文化狀況。心志指的是人的心願志向,是人生的歸向、指導目標。茶不僅是味濃香湧,可以喉吻潤、破孤悶、肌骨輕、通仙靈,茶還是心意的象徵,故品茶賦詩言志,成為時尚。呂岩〈大雲寺茶詩〉:「斷送睡魔離幾席,增添清氣入肌膚。幽叢自落溪岩外,不肯移根入上都」。茶性甘於隱幽之地,不肯移跟入京都,不隨時變異,守志不屈,被視為一種「常德」,受到潔身自立文人的認同,茶事與文人精神作了結合,茶詩裡有些作品鮮明地表露作者一生之職志,作者藉茶以明志。

茶,性潔不可汙,為飲滌塵煩,茶可以行大道,茶可以雅志、養廉、益智、可禮仁、可表敬意,故終南隱者該是明白箇中道理。藉飲茶修養身心的態度,結合了儒家的仁、義、禮、信、智,形成了中國的茶道之路,後來日本繼承了此種茶文化精神,衍生出日本今日和、清、靜、寂的茶道精神。

茶詩中在敘述採茶、製茶、煮茶的過程中,極少觸及民生疾苦,刻意描述茶農辛苦採栽情狀的可謂鳳毛麟角。多數茶詩記錄了茶文化的風雅,鮮少暴露風華下的悽愴,但也有部分詩人表白了此種悲天憫人不捨得心情。藉助歷代茶詩作品,真實反映出文人的茶道生活。目的在借由文學內容以反映文人飲茶的狀況。

七、結論

綜合以上六點陳述,中國茶詩中完整表露歷代文人的茶道生活。

中國人飲茶起源考察不易,有人認為起於上古神農時代;或說是周代、秦代;或以為源于秦漢等等,眾說紛紜。然而,確切的文獻紀錄當源於漢代,甚至到了晉代,飲茶行為已是一種社會風潮,「茶果宴」取代了酒席奢華盛饌,成為上層社會「以茶代酒,儉德為美」的普遍風氣。此風相沿,從晉、六朝迄清代,「茶果宴」具備簡約的特色,與茶藝的儉德精神相符合,成為歷代最常見的茶藝類型。到了唐代,茶文化大倡,品茗成了國飲,陸羽、皎然將茶術茶藝推至頂峰,多位唐代名詩人更在茶事文化生活中表達心得,陸羽《茶經》為中國茶文化奠下不朽光芒,盧仝《七碗茶詩》更是家喻戶曉,文人與僧侶的大力推廣茗飲,「茶」成為一種文化的載體,唐代茶宴盛行,天子與庶民同好。至宋代,茶藝文化成為百姓的一種修養,賞花、吟詩、焚香、點茶皆是生活的一部份,茶成了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宋代在唐代精緻的茶文化基礎下,迅速發展出合於時代的「點茶」法,改變了唐代文人的飲茶方式,改以點茶替代煮茶,相對也改變了製茶的方法。宋代最不同于唐代的是:茶品入龍腦及新品出舊品降的習慣,加以帝王以團茶論功行賞,唐代的「貢茶」到了宋代成為權貴勢力的角逐,茶改變了過去樸素的裝扮,改以精緻粉包裝飾,甚至以銀銬製茶,一片團茶價值四千萬,宋徽宗更以帝王之姿在《大觀茶論》書中討論茶器具及品茶之道。茶藝的 精緻到了宋代已如日中天,文人如蘇軾、陸游、辛棄疾等大文豪均在茶道中表達生活的各項觀點,宋代的茶藝徹底結合與茶相關的一切藝術,茶文化一方面成為了社會的某種規範,另一方面為藝術樹立典範,變成藝術家追求的目的。在宋代,任何一平凡百姓家均可見到簡單的茶器具及玉川先生(陸羽)的模型,到了文人雅集處,更呈現精緻典雅的茶藝生活藝術。到了元明時代,基本上社會品飲仍舊採用宋代末茶法,唯一不同的是:逐漸脫離精緻講究的茶器與繁瑣的製茶方式,讓成長于自然中的「茶葉」能自然呈現,明初經朱權(明太祖第十七子)、顧元慶等人的改良,廢棄重視形式講究華麗視覺美感的團茶製作,改用茶葉,製茶與飲茶漸趨簡易,茶文化走往自然與天地契合之道。明代文人飲茶兼具復古與創新,除了延續宋代點茶方式外,另別出機抒的提出「茶是天地間自然之物,是養生之媒介,所以透過品飲茶,可以與天地,與自然契合。」茶道即是大自然之道,文人雅士不再將自己藏身於茶室之中,不再著眼於各種精緻講究的環境、器具,而將自己釋放於大自然中,遊山玩水,回歸自然,文人在茶道中追求自我沈湎物趣雅韻,表現自覺個性。茶器、茶具茶葉製作及品飲方式在明代出現了革命式的改變,品飲成了簡易字在之事,使得茗飲大盛,為現代茶藝茶技提供了先驅。迄晚明清初,文人茶道再變,滿清入主中原,文士深受亡國家恨,風雅之事無法彌補故園之思,晚明名士風雅餘波盪漾,茶道化身為「事物本身即是道」,非明代時「事物是契合于自然的媒介」,二者立場全然不同,自清初始,茶道不假外求,茶道存於事物之中,事物至精緻美即是道,認為茶中內醞元神,發抒於外者叫做元體,元神是茶的精氣,元體是茶的外現色香味表現,為此,茶之外現不全,則元神盡散,追根則神味俱疲,神味俱疲則茶之道失,所以,要能得茶元神,必須先做好茶道,茶道至精至美則茶神完整。張源甚至提出茶神茶道論「茶道: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至矣。」至此,明代的自然飲茶之道完全為精緻講究的茶道取代。文人重拾對茗茶、茶器、水質、品飲環境的挑剔等行為。清代皇帝好茗飲,上有所好,下必仿之,清代帝王尤其喜歡在器具上著墨題字,挑剔茶器、茶品,時慈喜太后幾乎是天天品茶,使用白玉製成的茶碗,黃金製的茶托,奢華一時,社會則是茶館林立,其所未有,茗飲成了應酬禮儀,加上茶葉貿易鼎盛,清代中末期,中國輸出品中,已有半數以上是茶葉。時迄近代才有所謂半發酵茶的產生。半發酵烏龍茶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內涵,將歷代無法展示茶的色香味的製茶方式,重新引領風騷至另一新的境界,將茶藝文化推向更多層面的變化。

都成了文人刻畫的對象。

歷代多位文人親自上山採茶,在飽覽茶山風情之餘,行文描繪茶山勝景以及享受枝上鮮翠、現採現製現煮的樂趣。各代文人雅士作品集中所提及茶道生活的事實,使我們更深刻感受到當時文人與茶事活動的關係。

唐代茶聖陸羽曾深入巴山、峽川考察「茶事」,甚至渡江南下,到江蘇蘇州、浙江吳興、江西上饒、南昌等地定居,採集各地名茶,鑑別各地水源,收集相關資料,最後隱居浙江吳興的苕溪,完成中國的第一部茶書專著《茶經》。當時有數位文人與陸羽交往甚篤,如:皎然、顏真卿、皇甫曾、皇甫冉、劉長卿、權德輿等人,都因陸羽的影響而結下「茶緣」,為中國茶園山水留下作品。

除了因茶事行為所帶來的生活情趣及效用外,茶的視覺嗅覺等感官享受,更可增添文人對品飲茶的情感。作者對茶的色、香、味感受,均記錄在文學作品中。以下簡潔就感官的色香味感受,書寫於下。

(一)、茶色方面

本文所指的茶色不單指已煮成的茶湯色,還包含茶在水面的狀態及色彩。唐代茶葉的製法據陸羽《茶經》中提到的主要有四種方式:「飲有觕茶、散茶、末茶、餅茶者。乃斫、乃熬、乃煬、乃春,貯於瓶罐之中,以湯沃焉,謂之痷茶」。此四種方式即:觕茶製法(即將茶葉初步壓榨成固定形狀以利於運輸搬運,主要銷售對象為邊地民族)、散茶製法(即將茶葉乾燥後收藏,待飲用時研磨成粉末)、末茶製法(即將乾燥的茶葉直接磨成粉狀保存,唐宋禪宗的茶道中的飲茶即是此種方式,與散茶同樣通行於民間)、餅茶製法(即陸羽進行改良的製茶法)。陸羽只採春茶,且只栽取嫩葉,蒸青後擣為泥,用模型壓製成餅茶後收藏,在製程上費時費工,所以通常只有文人雅士所飲用的茶及貢茶才如此大費周章,但也正是如此而區別了茶的等級差別。自唐以後,或煮茶、點茶、泡茶等,各有更迭,製茶方式亦有變化,故茶湯的色澤優劣表現標準不可一視同仁。然好茶所象徵出的健康色澤卻是一致。

(二)、茶香方面

茶香指的不僅是嗅覺上的效果,甚至是一種心靈上的享受及體驗,品飲一碗茶,除了茶色、茶香外,茶湯的滋味更是品飲的關鍵,喜好飲茶的文人自然不會忘記對美妙茶湯滋味作品賞。甚至不同的水源,文人在詩中反映出不同的品飲滋味,可見出文人對茶湯滋味的專注鑑賞程度。研究茶文化的吳覺農先生認為「茶由藥用時期發展為飲用時期,是在戰國或秦代以後」。宋代蘇東坡、明代顧起元、楊慎、清代顧炎武等都提出與吳氏類似的意見,文人在茶香部分著墨特別多,尤其宋代「鬥茶」更挑剔茶的香氣來源(宋代茶餅多入龍腦)。

(三)、滋味與健康方面

中國茶藝,從過去的散茶、茶餅製程中,其實茶葉本身的滋味是較脆弱的一環,迄明代採用散茶自然乾燥法時,有關茶葉的滋味才清新的呈現於味蕾中,到了民國以來,半發酵茶更為中國茶藝帶來更豐富且具突破性的味覺享受。由於發酵與否,茶的質性起了絕對的變化。過去的未發酵綠茶,現在已有科學化證據證實所含的有機物質十分豐富,綠茶中有很多對人體有益的成分,例如:兒茶素(淨化人體的血液)、鞣酸(有收斂、殺菌作用,可去脂肪、解酒醉)、咖啡因(可提神醒腦除睡意)、芳香油(具揮發性,可刺激腦及心臟迴圈)、多種維他命、無機鹽類、碳水化合物等,所以一如多位文人所言,茶具有消除疲勞、止渴、解熱、醒腦、解眠、助消化、強心、治頭痛等效用。中國人品飲茶,已經成為「國飲」行為,更多與茶有關的文學作品陸續出現。加上運銷便捷、茶葉本身商品化、僧侶提倡等因素,早在唐開元、天寶時期茗飲的風氣,已是全國流傳,唐茶詩中出現大量詠茶事的作品,如唐代有鮑氏君徽〈惜花吟〉、〈東亭茶宴〉,王維〈酬黎居士浙川作〉、〈贈吳官〉、〈酬嚴少尹徐舍人見過不遇〉、〈河南嚴尹弟見宿弊廬訪別人賦十韻〉、裴迪〈西塔寺陸羽茶泉〉、儲光羲〈喫茗粥作〉、王昌齡〈洛陽尉劉晏與府掾諸公茶集天宮寺岸道上人房〉、孟浩然〈清明即事〉等與茶相關的詩作,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大力描述茶葉的生長環境、形狀甚至茶葉的功用。劉長卿〈惠福寺與陳留諸官茶會〉也記載官員們在寺院舉行茶會的事,在中國茶詩裡,大量記錄了文人的飲茶生活與茶事行為,為後代的茶藝境界提供了足夠的文化內涵。

四、中國茶詩與文人茶道生活

歷代茶文學作品中,關於文人敘述茶詩中茶的形象,擁有數千首之多,藉助「茶」的敘述,影射了茶在文人心中的地位。方回撰的《瀛奎律髓》曾特別提到一種現象,即晚唐的詩歌內容常出現「茶」字的詞彙:「晚唐詩料,於琴、棋、僧、鶴、茶、竹、石,無一篇不犯」。文學反映了某種程度的社會風氣,由此可見飲茶的盛況對文人的影響。飲茶風氣盛行,文人藉茶起詩興。文士以茶為主題,吟詠茶事活動,文人或以茶為寫作物件,敘述茶的形象及以茶為主的茶山景觀;或表達因茶本身及茶事活動所帶來的生活樂趣,呈現多元化的茶藝生活;或藉茶起興,抒發生活的喜怒哀樂及人生慨歎、領悟。諸此種種,主觀或客觀上,反映了當代的社會情況及生活態度,藉由不同時代的讀書人敘述「茶事」相關之事,從作品中是否反映了茶的文化課題。眾多的文學作品裡,除了鮮明呈現不同時代的茶道意義外,有關茶的形象、茶詩中的茶園山水、茶的色香味及茶的功效等詩趣課題,詳確表現了歷代文人的茶道生活,著墨茶與文人之間的關係。

其中深具名氣的作品如:唐代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是茶詩中的傑作,作者逐步將茶的表像功能: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孤腸、四碗發輕汗、五碗肌骨清,由外在解渴開始,到疏通內在,然後身體機能表像慢慢地起變化,最後的導向精神層次六碗通仙靈,乘此清風欲歸去,有趣的是,本以為成仙得道已是解脫,沒想到話鋒一轉,再墜入五里霧裡,從精神面墮入人間最現實的生存問題,充分指示出文人的當代社會責任。而皎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的內容,味道完全與盧仝不同,宋代的蘇東坡、辛棄疾等,詩人間所懷的心情顯然是大相逕庭,因應時代所敘述的興趣之事亦不盡相同。文人在茶詩中的表現,同時陳述出時代的茶道生活差距。

在文人品飲鼎沸的風氣中,約可將當時品飲茶的形式分為四種類型:貴族式的品飲、文人式的品飲、宗教式的品飲、世俗野客的品飲。

首先貴族式的品飲,其習慣產生和貢茶息息相關,貢茶制度確立了茶為國飲的地位,加上天子賜茶湯予士大夫及近侍寵臣,朝臣間又常以茶宴方式來聯絡感情,「茶宴」成為公卿大夫相互往來的高尚禮儀之一,而富商大賈、豪門仕紳更以此為富貴與權勢的象徵,竭盡能事追求好茶、好水、妙器,講究精緻排場,已經失去茶宴儉樸為美的宗旨。

而文人式的品飲卻不同於權貴,茶與文人結緣一來是社會風氣引導,加上茶有助文思、滌煩去慮的功效,使文人寄身于茶道生活,追求精神的得道解脫。文人在茶道生活裡吟詩作賦,並改進茶藝、傳播茶藝,在茶藝世界的感動使他們樂意投身於茶事之中,如陸羽、皎然、劉禹錫、顧況、皮日休、陸龜蒙、韋應物、施肩吾、白居易、杜牧……等皆然。文人在乎的是品茗的趣味,茶既有助詩興,又可以茶會友,或飲於私人宅院,或飲於山林溪畔,體會悠閒自在樂趣,彼此切磋文藝,文人的飲茶將茶道推向茶文化之路。

又如宗教式的品飲、世俗野客的品飲也為唐代飲茶文化提供另一社會空間。禪宗飲茶的歷史自魏晉時便已有紀錄,唐代禪宗盛行,允許眾僧飲茶坐禪,茶禮茶道行於寺院之中,僧侶種茶、製茶、飲茶、研究茶已行之有年,《茶經》作者陸羽便生長於佛門,積極推動茶藝的皎然也是位僧人,歷史上的名茶,多數都成于僧人之手,如靈隱寺茶、陽羨紫筍茶、屯溪松蘿茶……等,在官場茶宴之外,寺院茶儼然是茶道聚宴的另一股清流。

至於世俗野客的品飲,世人多不談,然茶入尋常百姓家,茶之道更加隨心所欲的自在輕鬆,茶不必精、水不必貴、器不必妙,只要家中有的,烹飲得法,亦可得茶趣,與日常生活的結合也更為緊密。伴隨著飲茶風氣的日益興盛,進一步豐富了中國茶文化內涵,論品茶、茶藝、茶詩、茶書、茶畫…等,都展現獨特的茶文化人文特質。

五、文人對茶與山水的情結

名山、名水、名茶時常相連,三者相得益彰。名山為名茶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名茶映襯名山,茶因山而貴,山因茶得名,許多名茶皆借山而揚名。產茶之名山又往往孕育佳泉,名山、名茶、佳泉系出一脈,依山而成、依水相連,「水」脈相連,名山、名水、名茶已成為茶事文化中為文人樂道的一部份。例如:西山茶用乳泉水、廬山雲霧茶用第一泉、顧諸紫筍茶用金沙泉、莫幹黃芽用劍池水、徑山茶用苧翁泉、碧羅春用太湖水……,經過「山」「水」洗禮,方得孕育茶之「菁英」。

歷代茶園多闢于高山石礫人煙稀少處,其地群山環抱,茶鍾山川之靈氣,茶受日月之精華,自然氣味獨特。宋‧宋子安《東溪試茶錄》言:「隄首七閩,山川特異,峻極回環,勢絕如甌。其陽多銀銅,其陰孕鉛鐵,厥土赤墳,厥植惟茶,會建而上,群峰益秀,迎抱相向,草木叢條,水多黃金。茶生其間,氣味殊美。豈非山川重複,土地秀粹之氣鍾於是,而物得以宜歟」。高山茶葉品質優良源於水土相適的自然環境。群山環抱,終年雲霧繚繞、日夜溫差大的自然生態下,滿足茶樹生長時喜歡高溫、潮濕、日照足又多陰的特性。日照足又多陰則茶葉嫩而不易纖維化,且可提高茶葉內芳香物質的累積,日夜溫差大可減少有機物質的消耗,利于茶葉中豐富成分的生成,高山爛石土質疏鬆益於茶樹立根生長,茶樹生長所需之條件高山一應俱全。

中國茶詩中提到的名茶皆孕育在上述的山水佳境,如李咸用〈謝僧寄茶〉、白居易〈香鑪峰下新置草堂即事詠懷題于石上〉及〈春遊二林寺〉所敘述的正是詠匡山(江西廬山)雲霧茶的名篇。明代許次紓《茶疏》言:「天下名山,必產靈草,江南地暖,故獨宜茶」。其中若在名山中非「常規」生成者,品質往往更超乎尋常,如武夷岩茶,其獨特「岩韻」所生成的礦石味,至今仍是茶中極品,唐茶詩中徐寅〈尚書惠臘面茶〉特別提出了武夷岩茶優異的品質:岩茶重韻,作者言茶具「沈香末」味,即點出武夷岩茶獨特的風韻。

為了尋找屬於茶的山水,文人雅士走入山林,陸羽為此足跡涉及各大茶區,遍訪茶山名泉,講究煮茶要用「活水」、「乳泉」。劉禹錫〈洛中逢韓七中丞之吳興口號五首之五〉提到「何處人間似仙境,春山攜妓採茶時」。走進賞心悅目的山林茶園中,融入茶的山水情結裡,從中尋找茶趣、山趣、水趣,自然豐富了各代茶文化的內涵。

六、文人品茶與茶藝生活

品茶包含了品茶湯與品鑑茶具,「品」是一種領略真滋味的方法,「品茶」即是調動人的感官,使之充分感覺茶之色、香、味和形,從而獲得身心愉快。品茶既然與身心相關,則必與精神相系連,將茶之滋味,提升到精神領域,一如盧仝「七碗茶詩」般,從物質生理層面,逐步進入精神之境。品茶必須要有一定的鑑賞能力及足夠的茶學知識,綜合了味覺、嗅覺、視覺甚至心理因素,以感覺去玩賞茶的一切,也就是玩賞出茶的品質及茶所帶來的物外之趣。「品」茶有一定的步驟程式,「品」茶的物外之趣則需藝術修養的功夫,此正是茶藝精妙之處。

(一)、視茶形

茶葉品種眾多,茶詩裡出現不少對茶芽生長及外形描繪的作品,言其形如鷹嘴、鎗、旗、玉蕊、芽筍等,茶葉的嫩度是決定品質的基本條件,以散茶論,依茶葉外形之嫩度(嫩度反映內含成分及質的柔軟程度,以葉面光滑、柔嫩為上選)、形狀(條形越完整、鬆緊、輕重、均齊者為上)、色澤(包含色度與光澤度,色度依茶種類而不同,光澤度指色面的亮暗程度。)可評斷茶葉的品質良秀等級。陸羽《茶經‧三之造》言:「自採至於封,七經目;或以光黑平正言嘉者,斯鑑之下也。以皺黃坳垤言嘉者,鑑之次也;若皆言嘉及皆言不嘉者,鑑之上也。何者?出膏者光,含膏者皺,宿製者黑,日成者黃,蒸壓則平正,縱之則坳垤,此茶與草木葉一也。茶之否臧,存呼口訣」。記錄了鑑賞茶葉的外形之要領和結論,不過僅限於餅茶的判斷。然評判茶的好壞,必須注意其製造過程的得失和成茶的外形,更重要的是,鑑賞茶的好壞,最重要的是經驗,可惜陸羽所提到的尚屬於「茶技術」的範圍,未進入茶藝的境界。然藉茶的外形所引發的愉悅聯想、譬喻,使人感受深刻,已是從「技術」層面進入「藝術」層次,至宋代點茶,末茶為主,茶碾的越細越有助於點茶,明代轉以茶乾為主,茶葉以外形完整為尚,諸此對茶形的敘述,從眾多茶文學作品及論茶的專書中均可見著端倪。

(二)、觀茶色

茶色指的是茶湯的顏色,唐代尚綠色,以茶湯麵上沫餺多者為上品;宋代則以茶湯咬茶盞及點茶的沫餺勻襯為主,明代茶色以黃綠黛色為宗,近代有了發酵茶的技術後,茶湯顏色多樣,但好茶的基本茶湯均需湯色清透,茶湯顏色經過品茶者作藝術的聯想,便產生一種藝術美感。如貫休〈題靈溪暢公墅〉:「嵐飛黏似霧,茶好碧於苔。但使心清淨,從渠歲月催」。碧是茶湯顏色,「茶好碧於苔」便是以苔色譬喻茶色之碧綠,透過文學描繪譬喻,使人印象深刻;齊己〈謝灉湖茶〉:「碾聲通一室,烹色帶殘陽。若有新春者,西來信勿忘」,其中「烹色帶殘陽」指的便是陳茶如殘陽微紅的湯色,同樣也給人鮮明的臨場感受。

(三)、聞茶香

茶香依其山頭不同而有異,或濃、或淡,然鑑賞茶香優劣,決定茶的價值。主要是評:茶香的鮮純(如呼吸森林新鮮空氣時悅鼻的感覺且無雜味)、香氣的高低(濃、淡)、香氣的持久度。如四川鳥嘴茶、湖南石廩茶、武夷臘面茶,皆芳香濃烈持久,浙江天目山的「東井葉」、「北山芽」則香氣輕揚且香氣鮮爽宜人,因產地不同,茶香各有勝處。茶香是以新鮮、飽滿、且香氣持久為上,縱使同一個產地的茶,由於天候、製茶手法、烹煮方式的差異,都會呈現不同香氣,茶香不管濃、淡,味道入鼻後即順滑暢通,不滯澀難行,新鮮乾淨方為上品,由聞茶香得精神之享受,此為茶香之藝術境界。

(四)、嘗茶味

「茶味」指的是茶湯入口後停滯時的感受,茶類不同,滋味類型亦不同,以能「回味甘甜」為上品。其味道必須帶「活」、「醇」、「鮮爽」、「滑」的特色,非經驗豐富,較難體會。「活」則味道正,入喉後有明顯茶味;「醇」則滋味醇厚有力;「鮮爽」即茶湯新鮮爽口:「滑」即是茶湯入喉的流暢度。此外嘗茶味綜合虛實,領悟無味之味是為至味的道理,文人雅士品茶,所追求的正是獨立于茶湯之外的趣味。

(五)、賞茶器

俗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透過茶器搭配,可使茶湯色澤達到更好的視覺效果,增進品飲者的愉快心情,達到藝術的享受。《茶經》中系統地介紹品飲器具,其中以茶甌最受重視,越窯、邢窯二者都是唐代重要的產瓷地,越瓷色青,類玉類水,盛茶後色愈綠,再加上越瓷薄如冰,圓如月的特質,使整個茶湯特別溫潤可口,對茶的滋味確實有加分的效果。而邢瓷色白,類銀類雪,盛茶後色偏黃紅色,當時陸羽喜歡越瓷勝於邢瓷,認為「邢不如越」,但這只是個人的喜好,唐人喜歡邢瓷者仍眾,但宋代以點茶為主,茶器尚黑,以建窯為代表。這些茶器都是歷代品賞茶時進一步講究的,期能使品飲效果達到更精細的地步。

(六)、品茶情,詠茶以明志

在文人茶主題作品裡,茶詩表露作者品飲時的心情,此處心情指的是在品飲過程中作者當下的情緒反映,以及個人的生活心得等,透過這些,我們可以具體瞭解文人的生活及社會文化狀況。心志指的是人的心願志向,是人生的歸向、指導目標。茶不僅是味濃香湧,可以喉吻潤、破孤悶、肌骨輕、通仙靈,茶還是心意的象徵,故品茶賦詩言志,成為時尚。呂岩〈大雲寺茶詩〉:「斷送睡魔離幾席,增添清氣入肌膚。幽叢自落溪岩外,不肯移根入上都」。茶性甘於隱幽之地,不肯移跟入京都,不隨時變異,守志不屈,被視為一種「常德」,受到潔身自立文人的認同,茶事與文人精神作了結合,茶詩裡有些作品鮮明地表露作者一生之職志,作者藉茶以明志。

茶,性潔不可汙,為飲滌塵煩,茶可以行大道,茶可以雅志、養廉、益智、可禮仁、可表敬意,故終南隱者該是明白箇中道理。藉飲茶修養身心的態度,結合了儒家的仁、義、禮、信、智,形成了中國的茶道之路,後來日本繼承了此種茶文化精神,衍生出日本今日和、清、靜、寂的茶道精神。

茶詩中在敘述採茶、製茶、煮茶的過程中,極少觸及民生疾苦,刻意描述茶農辛苦採栽情狀的可謂鳳毛麟角。多數茶詩記錄了茶文化的風雅,鮮少暴露風華下的悽愴,但也有部分詩人表白了此種悲天憫人不捨得心情。藉助歷代茶詩作品,真實反映出文人的茶道生活。目的在借由文學內容以反映文人飲茶的狀況。

七、結論

綜合以上六點陳述,中國茶詩中完整表露歷代文人的茶道生活。

中國人飲茶起源考察不易,有人認為起於上古神農時代;或說是周代、秦代;或以為源于秦漢等等,眾說紛紜。然而,確切的文獻紀錄當源於漢代,甚至到了晉代,飲茶行為已是一種社會風潮,「茶果宴」取代了酒席奢華盛饌,成為上層社會「以茶代酒,儉德為美」的普遍風氣。此風相沿,從晉、六朝迄清代,「茶果宴」具備簡約的特色,與茶藝的儉德精神相符合,成為歷代最常見的茶藝類型。到了唐代,茶文化大倡,品茗成了國飲,陸羽、皎然將茶術茶藝推至頂峰,多位唐代名詩人更在茶事文化生活中表達心得,陸羽《茶經》為中國茶文化奠下不朽光芒,盧仝《七碗茶詩》更是家喻戶曉,文人與僧侶的大力推廣茗飲,「茶」成為一種文化的載體,唐代茶宴盛行,天子與庶民同好。至宋代,茶藝文化成為百姓的一種修養,賞花、吟詩、焚香、點茶皆是生活的一部份,茶成了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宋代在唐代精緻的茶文化基礎下,迅速發展出合於時代的「點茶」法,改變了唐代文人的飲茶方式,改以點茶替代煮茶,相對也改變了製茶的方法。宋代最不同于唐代的是:茶品入龍腦及新品出舊品降的習慣,加以帝王以團茶論功行賞,唐代的「貢茶」到了宋代成為權貴勢力的角逐,茶改變了過去樸素的裝扮,改以精緻粉包裝飾,甚至以銀銬製茶,一片團茶價值四千萬,宋徽宗更以帝王之姿在《大觀茶論》書中討論茶器具及品茶之道。茶藝的 精緻到了宋代已如日中天,文人如蘇軾、陸游、辛棄疾等大文豪均在茶道中表達生活的各項觀點,宋代的茶藝徹底結合與茶相關的一切藝術,茶文化一方面成為了社會的某種規範,另一方面為藝術樹立典範,變成藝術家追求的目的。在宋代,任何一平凡百姓家均可見到簡單的茶器具及玉川先生(陸羽)的模型,到了文人雅集處,更呈現精緻典雅的茶藝生活藝術。到了元明時代,基本上社會品飲仍舊採用宋代末茶法,唯一不同的是:逐漸脫離精緻講究的茶器與繁瑣的製茶方式,讓成長于自然中的「茶葉」能自然呈現,明初經朱權(明太祖第十七子)、顧元慶等人的改良,廢棄重視形式講究華麗視覺美感的團茶製作,改用茶葉,製茶與飲茶漸趨簡易,茶文化走往自然與天地契合之道。明代文人飲茶兼具復古與創新,除了延續宋代點茶方式外,另別出機抒的提出「茶是天地間自然之物,是養生之媒介,所以透過品飲茶,可以與天地,與自然契合。」茶道即是大自然之道,文人雅士不再將自己藏身於茶室之中,不再著眼於各種精緻講究的環境、器具,而將自己釋放於大自然中,遊山玩水,回歸自然,文人在茶道中追求自我沈湎物趣雅韻,表現自覺個性。茶器、茶具茶葉製作及品飲方式在明代出現了革命式的改變,品飲成了簡易字在之事,使得茗飲大盛,為現代茶藝茶技提供了先驅。迄晚明清初,文人茶道再變,滿清入主中原,文士深受亡國家恨,風雅之事無法彌補故園之思,晚明名士風雅餘波盪漾,茶道化身為「事物本身即是道」,非明代時「事物是契合于自然的媒介」,二者立場全然不同,自清初始,茶道不假外求,茶道存於事物之中,事物至精緻美即是道,認為茶中內醞元神,發抒於外者叫做元體,元神是茶的精氣,元體是茶的外現色香味表現,為此,茶之外現不全,則元神盡散,追根則神味俱疲,神味俱疲則茶之道失,所以,要能得茶元神,必須先做好茶道,茶道至精至美則茶神完整。張源甚至提出茶神茶道論「茶道: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至矣。」至此,明代的自然飲茶之道完全為精緻講究的茶道取代。文人重拾對茗茶、茶器、水質、品飲環境的挑剔等行為。清代皇帝好茗飲,上有所好,下必仿之,清代帝王尤其喜歡在器具上著墨題字,挑剔茶器、茶品,時慈喜太后幾乎是天天品茶,使用白玉製成的茶碗,黃金製的茶托,奢華一時,社會則是茶館林立,其所未有,茗飲成了應酬禮儀,加上茶葉貿易鼎盛,清代中末期,中國輸出品中,已有半數以上是茶葉。時迄近代才有所謂半發酵茶的產生。半發酵烏龍茶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內涵,將歷代無法展示茶的色香味的製茶方式,重新引領風騷至另一新的境界,將茶藝文化推向更多層面的變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