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想起當年學演“樣板戲”

在不久前舉行的中國·盛澤第十八屆絲綢旅遊文化節的“樂享綢都”——盛澤飛翔樂團音樂戲曲演唱會上, 我這個年近六十的滬劇新兵, 學唱了一曲滬劇《庵堂相會》的選段《問叔叔》(與盛澤戲劇家協會的邵金玉老師合演), 受到了現場觀眾的稱讚。 我知道這是他們對我的鼓勵。 不少瞭解我的觀眾, 事後或見面時或微信或QQ, 甚至電話, 都會由本次演出而引出我和夥伴們當年學演革命樣板戲《沙家浜》的那段往事。 我多年的同事、好友暨學長王宗謨老師, 在他的美篇裡稱我有“童子功”, 王老師真是太抬舉我了。

大家提起的這段經歷, 勾起了我無比溫馨的回憶。

▲學演《沙家浜》劇照:第一場《接應》

那是1970年初夏, 那正是“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風起雲湧的時候,一場“學習革命樣板戲、演唱革命樣板戲和普及革命樣板戲”運動在全國轟轟烈烈地展開, 似乎一夜之間冒出了眾多扮演楊子榮、李玉和、李鐵梅、郭建光、阿慶嫂等的人物。 當時我生活的水鄉小鎮盛澤也不例外。 那年我正好念小學三年級, 我所就讀的學校是當時的紅衛絲織廠五·七學校(後來叫做盛澤鎮第二小學、盛澤鎮人民街小學), 學校裡有一位鎮上著名的京劇票友唐幼良老師, 他自幼學過京劇, 京劇武功底子在我們眼裡煞是結棍, 什麼鏇子、掃蕩腿、飛腿等京劇動作常常引得我們的一陣陣歡呼。

唐老師是當時鎮上手工業業餘京劇團(現為盛澤舜湖逸社)的發起人之一和主要演員。 我們這批小夥伴在唐老師的指導下, 在全校老師的關心下, 學唱革命樣板戲《沙家浜》, 在盛澤鎮上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學演《沙家浜》劇照:第二場《轉移》

萬事開頭難, 要想讓我們這批沒有一點基礎的娃娃們學會演京劇, 並非易事。 雖然當時廣播、電影等一天到晚在播放樣板戲, 所謂“八億人民八個戲”, 男女老少都能隨口而出“樣板戲”的唱腔和背誦經典臺詞, 但要真正達到上臺演出的水準, 那不是鬧著玩的。 好在唐老師教學有方, 那時候他正好受當時盛澤鎮革委會的派遣, 到當時的蘇州地區京劇團跟團學習全本的京劇《沙家浜》。

在他的筆記裡, 密密麻麻地記滿了各種文字和記號, 所以, 唐老師所教的一招一式基本上是樣板式的, 用現在的話就是拷貝基本沒有走樣。 再加上手工業業餘京劇團的演員、琴師利用一切業餘時間, 不厭其煩地教我們一遍又一遍地學唱腔、練身段、走臺步, 所以我們的進步還是非常快的。 一開始我們先學演兩出折子戲, 一折是《智取威虎山》第三場《深山問苦》, 另一折是《沙家浜》第二場《轉移》的前半折。 經過一段時間的排練, 我們有機會去演出了, 服裝卻成了大問題。 如扮演《深山問苦》的楊子榮等解放軍戰士需要棉軍帽, 那時候借棉軍帽可是件難事, 由於我的父親當過志願軍有棉軍帽, 我二話沒說, 就將父親的棉軍帽借給《深山問苦》劇組,
受到了老師和工宣隊的表揚。 《轉移》中沙奶奶需要一個圍裙, 我叫我奶奶將她的舊圍裙親手縫好借給劇組。 一件件服裝, 一個個道具都是這樣由老師、同學東借西湊弄來的。 第一次演出是在當時盛澤鎮的七年制學校(現成人教育中心)的禮堂進行。 那是一次全吳江縣教育工作的現場會, 我們的演出雖然稚嫩, 但還是贏得陣陣掌聲和笑聲, 一群十來歲的小娃娃, 經過短時間的排練, 能將那兩個樣板折子戲演得有模有樣, 得到第一批觀眾的認可, 實屬不易。

▲學演《沙家浜》劇照:第四場《智鬥》

隨著演出的增加, 我們學演樣板戲的名聲越來越大, 凡是有集會、活動的單位, 一般都會邀請我們去演出,

我們的演出團體也有了一個正式名稱“盛澤鎮第二小學小紅花現代京劇演出隊”。 為了使得我們的排演精力更加集中, 我們放棄了《深山問苦》的排演, 全力以赴排演《沙家浜》, 先排演了《沙家浜》的第一場至第六場。 這期間又一次面臨添置服裝道具而沒有經費的窘境, 但我們的演出隊始終堅持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 自力更生想方設法添置服裝道具, 新四軍戰士演出服是老師到鎮上的裝卸社買了包裝用的粗棉布洗乾淨後染成灰色, 然後由會裁剪衣服的老師裁剪好, 家有縫紉機的老師幫助縫紉, 有的老師家沒有縫紉機就用手工縫製, 新四軍戰士的紅袖章是用先前紅衛兵袖章反過來寫上“新四軍”三個大字。 還有的服裝是到絲織廠要點絲綢邊角料拼接做成的。 總之,所有的服裝和道具,都凝聚了全校師生的智慧和辛勤勞動,我們演出隊的同學對此都倍加珍惜。

▲學演《沙家浜》劇照:第五場《堅持》

正當我們演出隊的排練、演出越來越紅火的時候,我們演出隊扮演郭建光的同學考取了蘇州地區師範文藝連錫劇班(相當於現在的戲劇學校),這在當時也是很令人羡慕的,因為那個時候學生中學畢業後基本都要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能考上戲校等於不用上山下鄉,而且畢業後就成幹部了。主要演員離開了,演出隊面臨著中斷排演的困境。學校領導和唐老師找到我,要我接過郭建光的演出任務。我原先在戲裡飾演新四軍傷病員小王的,接演郭建光雖有難度,但面對學校和老師的信任,我毅然接受了任務。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我每天準時趕到鎮上的業餘京劇團,在琴師的幫助下學唱段,在唐老師的指導下練身段和臺步。不出一個多月,我基本掌握了郭建光的全部唱段和演出動作。就這樣,我們的演出隊沒有因為主要演員的調走而中斷排演。我們的排練也越來越正規,同學們都自覺地進行練功、吊嗓,大家都以自己是演出隊的一員而感自豪。排演的場次也越來越多,到1971年我們已經能排演全本《沙家浜》,一般盛澤鎮上有什麼大型活動,都會邀請我們“小紅花”演出隊前去演出,而且我們的演出範圍不再僅僅盛澤鎮,附近的公社和鎮也常常邀請我們去演出。

▲學演《沙家浜》劇照:第八場《奔襲》

1972年底,“小紅花”演出隊的大多數成員都要小學畢業了,為了留住兩年多來我們排練、演出的成果,老師請來了攝影師,為我們拍攝了一套劇照,正是這套異常珍貴的劇照成了我們永久的記憶。

▲當年《沙家浜》劇組指導教師唐幼良老師在八十高齡時演唱京劇《沙家浜》選段

說句心裡話,我們要衷心感謝恩師唐幼良老師,正是他將我們這些對京劇一竅不通的小娃娃,教成能演現代京劇的小演員。也要感謝盛澤第二小學,正是學校給我們創造了這樣一個健康向上的發展平臺,讓我們有機會真正瞭解、學習並喜歡上了國粹京劇。在後來的歲月裡,我欣賞京劇的愛好就是得益於那些曾經演出過的革命樣板戲。在學演樣板戲的那幾年,經過老師們數年如一日的教導,使我們不但能演樣板戲,還在很多方面得到了發展。我們學會了字正腔圓地用普通話朗讀課文,直到現在我這個年過近六十的南方人現在也還能夠講一口流利標準的普通話;現今我能在電腦前、手機上毫不吃力地用中文拼音熟練地操作鍵盤;當然更讓我懂得了國粹京劇藝術高雅精緻的藝術境界和傳統文化的力量。

▲姑蘇晚報報導《飛翔音樂戲曲演唱會》的消息

近年來,文學戲劇藝術的春天再一次降臨中國大地。我總是滿懷熱情地通過劇院、電視、網路去觀看各種正宗京戲,也瞭解了更多的京劇常識和諸多京劇藝術流派。單就這一點來說,當年樣板戲的普及是功不可沒的!

《歲月留痕——盛澤老照片》一書的封面

被收錄《歲月留痕——盛澤老照片》的《沙家浜》劇照

2016年夏天,一本名為《歲月留痕——盛澤老照片》出版發行。有朋友告訴我,裡面收入了我們當年演《沙家浜》的一張劇照,頗感欣慰。當年演樣板戲的小學生,今天也算“青史留名”了,哈哈!感謝盛澤鎮黨委黨政辦的同志們,為盛澤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留住記憶,為的是繼承寶貴的傳統,展望未來,為的是創造美好的明天。

當年學演《沙家浜》,今日又唱《問叔叔》,不同的時代有其各自的經典。時代在變遷,精神永傳承。物質享受得到的刺激是暫時和有限的,而精神追求所得的快樂是永久和無限的。

作者簡介:

吳糧鋼,出生于蘇州市吳江區盛澤鎮,1982年1月畢業於江蘇師範學院(蘇州大學前身)數學系,中學數學高級教師,長期從事高中數學教學,現任吳江盛澤中學青年教師指導委員會副主任。近來業餘時間喜歡根據歷史老照片寫些回憶文章。

本文編輯:吳英

徵稿啟事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歡吳江通。那麼大膽和我們表白吧!要知道,吳江通更喜歡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體會人生,也可以是尋找鄉愁,記憶歷史!文筆不重要,真實真心就好。自行配圖,特別歡迎。文末請附作者簡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張。一旦錄用,奉上稿酬,雖不高,意很誠,還有你可能喜歡的地情書哦!

請發送至投稿郵箱:

szwjdaj@163.com (記得注明姓名和聯繫方式。如已在其他媒體發表,敬請說明。)

吳江通會給你一個原創平臺,讓你展現自己,讓更多的人瞭解你!

總之,所有的服裝和道具,都凝聚了全校師生的智慧和辛勤勞動,我們演出隊的同學對此都倍加珍惜。

▲學演《沙家浜》劇照:第五場《堅持》

正當我們演出隊的排練、演出越來越紅火的時候,我們演出隊扮演郭建光的同學考取了蘇州地區師範文藝連錫劇班(相當於現在的戲劇學校),這在當時也是很令人羡慕的,因為那個時候學生中學畢業後基本都要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能考上戲校等於不用上山下鄉,而且畢業後就成幹部了。主要演員離開了,演出隊面臨著中斷排演的困境。學校領導和唐老師找到我,要我接過郭建光的演出任務。我原先在戲裡飾演新四軍傷病員小王的,接演郭建光雖有難度,但面對學校和老師的信任,我毅然接受了任務。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我每天準時趕到鎮上的業餘京劇團,在琴師的幫助下學唱段,在唐老師的指導下練身段和臺步。不出一個多月,我基本掌握了郭建光的全部唱段和演出動作。就這樣,我們的演出隊沒有因為主要演員的調走而中斷排演。我們的排練也越來越正規,同學們都自覺地進行練功、吊嗓,大家都以自己是演出隊的一員而感自豪。排演的場次也越來越多,到1971年我們已經能排演全本《沙家浜》,一般盛澤鎮上有什麼大型活動,都會邀請我們“小紅花”演出隊前去演出,而且我們的演出範圍不再僅僅盛澤鎮,附近的公社和鎮也常常邀請我們去演出。

▲學演《沙家浜》劇照:第八場《奔襲》

1972年底,“小紅花”演出隊的大多數成員都要小學畢業了,為了留住兩年多來我們排練、演出的成果,老師請來了攝影師,為我們拍攝了一套劇照,正是這套異常珍貴的劇照成了我們永久的記憶。

▲當年《沙家浜》劇組指導教師唐幼良老師在八十高齡時演唱京劇《沙家浜》選段

說句心裡話,我們要衷心感謝恩師唐幼良老師,正是他將我們這些對京劇一竅不通的小娃娃,教成能演現代京劇的小演員。也要感謝盛澤第二小學,正是學校給我們創造了這樣一個健康向上的發展平臺,讓我們有機會真正瞭解、學習並喜歡上了國粹京劇。在後來的歲月裡,我欣賞京劇的愛好就是得益於那些曾經演出過的革命樣板戲。在學演樣板戲的那幾年,經過老師們數年如一日的教導,使我們不但能演樣板戲,還在很多方面得到了發展。我們學會了字正腔圓地用普通話朗讀課文,直到現在我這個年過近六十的南方人現在也還能夠講一口流利標準的普通話;現今我能在電腦前、手機上毫不吃力地用中文拼音熟練地操作鍵盤;當然更讓我懂得了國粹京劇藝術高雅精緻的藝術境界和傳統文化的力量。

▲姑蘇晚報報導《飛翔音樂戲曲演唱會》的消息

近年來,文學戲劇藝術的春天再一次降臨中國大地。我總是滿懷熱情地通過劇院、電視、網路去觀看各種正宗京戲,也瞭解了更多的京劇常識和諸多京劇藝術流派。單就這一點來說,當年樣板戲的普及是功不可沒的!

《歲月留痕——盛澤老照片》一書的封面

被收錄《歲月留痕——盛澤老照片》的《沙家浜》劇照

2016年夏天,一本名為《歲月留痕——盛澤老照片》出版發行。有朋友告訴我,裡面收入了我們當年演《沙家浜》的一張劇照,頗感欣慰。當年演樣板戲的小學生,今天也算“青史留名”了,哈哈!感謝盛澤鎮黨委黨政辦的同志們,為盛澤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留住記憶,為的是繼承寶貴的傳統,展望未來,為的是創造美好的明天。

當年學演《沙家浜》,今日又唱《問叔叔》,不同的時代有其各自的經典。時代在變遷,精神永傳承。物質享受得到的刺激是暫時和有限的,而精神追求所得的快樂是永久和無限的。

作者簡介:

吳糧鋼,出生于蘇州市吳江區盛澤鎮,1982年1月畢業於江蘇師範學院(蘇州大學前身)數學系,中學數學高級教師,長期從事高中數學教學,現任吳江盛澤中學青年教師指導委員會副主任。近來業餘時間喜歡根據歷史老照片寫些回憶文章。

本文編輯:吳英

徵稿啟事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歡吳江通。那麼大膽和我們表白吧!要知道,吳江通更喜歡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體會人生,也可以是尋找鄉愁,記憶歷史!文筆不重要,真實真心就好。自行配圖,特別歡迎。文末請附作者簡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張。一旦錄用,奉上稿酬,雖不高,意很誠,還有你可能喜歡的地情書哦!

請發送至投稿郵箱:

szwjdaj@163.com (記得注明姓名和聯繫方式。如已在其他媒體發表,敬請說明。)

吳江通會給你一個原創平臺,讓你展現自己,讓更多的人瞭解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