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兩地分居帶來的教育難題?一個接一個

以前總覺得, 等著, 等買了房子就好了, 就不折騰了。 回到家裡踏實過小日子。 以前總覺得等著, 等著, 等孩子大了就好了, 我就可以帶著他們去有爸爸的城市了。 以前總覺得, 等年齡大了, 就好了。

等來等去, 生活還在繼續, 問題一個接著一個, 分居還是分居, 沒有改善。 隨著寶爸的職業調動, 離我的城市越來越遠, 回來的時間越來越短, 以前一週一回, 後來忙, 兩週一回, 再後來更忙更遠, 一個月一回, 現在是不知道多久才能回。

我的孩子在長大, 越來越多的問題, 也在暴露!

8歲的兒子也在問, “爸爸什麼時候能回來”“我想跟我爸下棋”“我想跟我爸出去玩”“我不想一個人睡了,

我想一周有一天跟爸爸媽媽在一起聊著天入睡”“我想爸爸來接我放學”“我想跟爸爸一起作小製作。 我不想只跟視頻裡的爸爸說話”——

孩子還是長大了, 不在是, 所有問題解決了就好, 不論爸爸還是媽媽, 他越來越想念爸爸。 而我, 之前在孩子還沒上一年級的時候, 我能放開一切, 追隨爸爸, 去他工作的城市。 而如今, 上了小學, 再也不是想走就走的瀟灑。

就連4歲的女兒也要找爸爸, 找爸爸接送, 找爸爸一起去公園。 這是最簡單的要求, 我居然做不到。 怎麼辦?

我只能, 堅持我最初的辦法, 盡可能的多視頻, 跟爸爸互動。 但遇到爸爸沒完沒了的會議, 有時候孩子要入睡了, 還沒等到爸爸的視頻。

看著他們入睡, 越來越多的心疼!我還是為他們難過, 這種難過, 變成了抱怨, 無休止的出差, 讓我不安。 這種不安也給了我的孩子們。 他們會從我的臉上, 看出來, 媽媽今天不高興了, 是為了什麼?媽媽別難過?所有的問題, 所有的不安和羡慕, 不能說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

後來, 看了楊絳先生寫的我們仨。 也曾遭遇分居的生活。 楊絳的淡定, 包容。 是我不能及的。 無條件的支持著, 錢鐘書的選擇和事業。 那時的條件遠不如現在, 更沒有視頻。 用的最多的是書信。 他們卻做到不離不棄, 對孩子的愛也是我不能及的!從孩子的出生, 到長大, 也不是天天聚在一起的。 無論在不在一起, 楊絳先生一直將女兒帶在身邊, 教導, 對丈夫也是無微不至的找到照顧,

即使不在身邊, 也從未抱怨支言片語。

在書中寫道:我清醒的年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 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 家在哪裡, 我不知道。 我還在尋覓歸途。

我在執著什麼, 執著的是家, 這個我花錢買了的房子這裡!孩子在這裡, 這是家。 如果孩子不在這裡, 這又是什麼, 是一個房子。 我也曾開玩笑的跟孩子爸爸說, 這是你的客棧, 累了的時候來休憩的客棧, 只為你一個人服務。 孩子的爸爸說, 你可以來我的城市, 但要放棄舒服的家, 還有孩子穩定的學校!你捨得嗎?

是啊?我捨得嗎?我不捨得!相對保守的生活態度, 我沒有辦法拿孩子的學業, 換取一家人的團聚!

相守在一起, 才是生活。

可我還不能大氣到楊絳先生那樣,

面對任何挫折, 都能從容以對。 不能遇到問題的時候, 大氣到, “有我呢, 我能解決”。 她始終把丈夫放在了第一位, 保護他, 只有到了走上不歸的古驛道, 不能替代時候, 也是一程又一程的送。 堅韌, 不是一般女子能有的。 雙重的打擊下, 還能寫出我們仨, 這麼好的作品來。

文中沒有記錄如何教育孩子。 只有仨人的快樂時光。 無論在什麼環境下, 都以彼此為驕傲!突然明白, 彼此的愛, 和諧的家, 才是真正的育兒大道理。

他們不研究育兒, 卻養育了出色的孩子。

而很多人, 天天在看育兒文章卻養了一個熊孩子。 彼此的愛, 彼此的包容, 就是最好的育兒方式!

孩子的思念, 我可以在週末帶他們去爸爸的城市。

我的不抱怨, 也許能換來,

孩子的不抱怨。 我可以更豐富他們的業餘生活, 或許, 能暫時忘卻爸爸的不陪伴, 更能體諒爸爸的忙碌。

我心疼孩子爸爸的辛苦, 不抱怨不能準時視頻, 或許孩子更能心疼爸爸的不容易!

換個角度來解決問題。 問題雖多, 堅信如若彼此不離不棄。 終是一個一個都能解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