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好萊塢力作另辟新徑講述反種族歧視,不愧為奧斯卡最佳“黑馬”!

葫蘆娃電影微信公眾號:jinrongdushenv

文 | 四娃

美國短短兩百多年的歷史實在提供不了太多可供穿越的時間段, 除了獨立戰爭、南北戰爭外加兩次世界大戰外顯然弄不出能登上檯面的歷史題材了。 不過占美國人口相當比例的黑人族群反抗壓迫的題材卻為電影帶來了取之不竭的創作源泉, 而這個宏大的社會和歷史問題只要處理得打動人心而有溫度都會頗受歡迎, 比如用科幻表達符號化黑人囚徒的「綠裡奇跡」以及經典種族控訴影片「殺死一隻知更鳥」。

而這部投資不高卻因洋溢樂觀勵志情緒而在口碑票房上脫穎而出的黑馬「相助」則挖掘了六十年代初美國南方密西西比州傑克遜市那些給白人中產貴婦們充當家僕廚子的女性黑人們的故事。

影片根據美國著名女作家凱薩琳·斯多克特的同名暢銷小說改編, 攬獲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以及第69屆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劇情片雙項提名, 在豆瓣上口碑不俗但也有部分原著黨詬病影片缺少書中很多重要的細節。

眾多奧斯卡影后的實力加盟

影片將背景聚焦在1960年代美國南部有著強大種族歧視傳統的密西西比州, 雖然內戰結束後美國相繼頒佈以憲法第十四修正案為核心的一系列“重建法案”, 從制度上保障各種族的平等地位。 但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隔離但平等”的荒謬裁決為也讓黑人的生活繼續籠罩在作威作福的白人陰影下,

甚至各種帶有種族歧視色彩的法律規章也在現實中暢行無阻, 也就是白人依舊把持社會主流輿論將黑人視為沒有理想沒有情感的廉價機器。 要知道此時的美國還沒有亞裔進入而拉丁裔也沒有成大氣候, 所以種族歧視仍然是傳統的非洲裔黑人與歐洲後裔白人間的衝突, 馬丁·路德·金博士還要到兩年後才發表那篇著名的演講「我有一個夢想」而「民權法案」也尚未簽署, 但全美的種族衝突已經風起雲湧甚至跨種族的交流都是違法的, 無怪乎片中白人大學生出版對黑人幫傭的訪談錄會引發軒然大波。

影片將鏡頭對準社會中最為弱勢的群體講述黑人婦女和白人家庭主婦之間的糾葛鬥爭與情感交流,

值得稱讚的是導演泰特·泰勒(Tate Taylor)在這部反映種族主義的電影中既沒有著力於民權運動的時代背景也沒有插入激烈的人物衝突, 僅是借助白人姑娘斯基特的訪問把特殊年代裡黑人女傭們的日常生活娓娓道來, 但其在白人雇主家庭裡所受到的不公平對待和承受與化解身份所帶來的傷害卻讓人為之動容。 導演的拍攝手法較為溫和輕鬆, 不是俗套的去渲染黑人女僕們的悲慘生活也不是刻意的去慷慨激昂的呼喊自由與平等。 畢竟作為黑人女僕而言民權運動的口號太大太遠, 最為現實的表現則是在白人作家的幫助下進行最為質樸和貼近現實的努力和鬥爭,
而導演也非常聰明的把握住了火候, 據說此後執導的「激樂人心」同樣得到廣泛讚譽助其成為導演界的新星。

老實說今年憑藉「愛樂之城」問鼎奧斯卡影后的石頭姐艾瑪·斯通(Emma Stone)在本片中的表演完全是中規中沒有太大的突破, 而以布萊絲·達拉斯·霍華德(Bryce Dallas Howard)飾演的希利為首的白妞三人組則將各有喜感的角色拿捏地相當到位, 不過最大亮點還屬兩位黑人演員的表演。 飾演艾比裡的維奧拉·大衛斯(Viola Davis)對於哭戲的拿捏抓住了靈魂, 而對黑人女僕自尊卻又自卑的刻畫以及對白人小孩無私的愛和自己被虐待致死的兒子難以忘卻和刻骨銘心的情懷演繹的淋漓盡致, 雖然憑藉此角色沒能最終問鼎影后但欣喜的是今年憑藉「藩籬」斬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也算實至名歸。

飾演米妮的奧克塔維亞·斯賓瑟(Octavia Spencer)用恰到好處的幽默感軟化了劇情的沉重病貢獻了幾處笑點, 最終憑藉討巧的角色和鮮活傳神的演技拿下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

弱勢群體通過講故事維權

影片用女人的視覺配以溫和的方式以及充斥全片的明亮色調藉以調和種族歧視的衝突點, 在美國密西西比州的小鎮上南方白人姐妹團體擁抱著屬於各自的歲月靜好生活, 比如組織名媛淑女聚會以及籌辦無關痛癢的慈善晚宴並把年幼的孩子丟給黑人保姆。 艾瑪斯通飾演的剛從大學畢業的白人女孩斯基特也是白人姐妹團的一員, 她勵志成為作家並在畢業後如願以償的進入報社負責家庭主婦信箱。

於是她想通過對米妮、艾比裡等黑人女傭的採訪中收穫難得的素材書寫關於小鎮上黑人女傭的故事,而影片也分三條線索不斷切入被採訪黑傭的生存狀態。開場便是斯基特對影片靈魂人物黑人女傭艾比裡的採訪片段而最關鍵的問題也就此就提了出來:照顧一個白人小孩是什麼滋味?很多黑人女傭不得不把自己的孩子託付給別人照顧,而終其一生都在照顧白人的小孩並默默忍受著主人家的歧視。

同時影片也同時從細節體現了當時的種族歧視的社會現象,比如黑人要為白人雇主做飯但三餐卻要和主人分開享用連清潔後的餐具都不能擺在一起,甚至給白人雇主上菜的時候都不得碰觸餐具及食物;比如黑人女傭在雇主家工作可以跟他們撫養的白人小朋友們建立起良好的關係,但一旦小朋友長大又會對黑人另眼相看而早先的那些溫暖與親情則蕩然無存,空留可憐的她們獨自傷心卻連連奮起反抗的心都沒有。

再比如在白人看來黑人是骯髒的而被黑人使用的廁所也會變髒導致白人再使用而得病,白人雇主在廁紙上用鉛筆畫線的鏡頭是重要的劇情伏筆,矛盾在米妮使用了主人希利的衛生間而不是專供黑人使用的衛生間後被解雇正式爆發。最終米妮因不堪受辱憤然離去並以牙還牙假借道歉之機讓曾經的主人蒙羞,不過對種族歧視更深層次表現的還屬艾比裡對斯基特採訪的拒絕。

好在斯基特的執著和真誠終於換來了採訪艾比裡的機會,從艾比裡起初不願訴說到後來撕開傷口的採訪過程則伴隨民權運動和種族衝突逐漸升溫的社會背景,可以清晰感受到當她憤懣地告訴斯基特自己的兒子死于白人種族主義者之手時的恐懼憤怒以及痛苦悲傷的情緒。而米妮在被希利掃地出門淪為無人問津的女傭後,則遇見了雖是白人卻因從小生長在鄉下農場而社會關係簡單,以至於思想上也比較質樸開朗甚至對黑人沒有任何偏見的西莉婭,豈料這對遭到小鎮上流社會白人太太們鄙視和疏離的組合的相處過程卻相對活潑有趣很多。能幹的米妮教會笨拙的西莉婭做各種美食點心並安慰她不要理會白人太太的勢利刻薄,而西莉婭則讓米妮褪去身份和地位上的差異並暗示了“相助”的主題。

不愧為奧斯卡最佳“黑馬”

不得不說導演是個老老實實講故事的人並給片中每位南方佳人不同的結局,女主斯基特因寫下大逆不道的黑人女傭生活實錄而被迫切斷了小鎮白人社會的友誼也斷送了大齡之春的愛情,卻換來了母親的尊重和驕傲;米妮在遇見了不帶有色眼鏡的新主人後助其學會了坦然和自立自強;艾比裡被刻意報復的白人辭退並抹著眼淚離開自己撫養的最後一個白人孩子,卻堅信能完成兒子的遺志成為家族裡了不起的作家;白人惡女的代表希利在艾比裡“你為達到自己目的無所不作這樣不累麼”的質問中眼神空洞地顫抖起來,而懦弱沒有主見的伊莉莎白則在聽到女兒哭著呼喊艾波琳後流下眼淚。不得不說影片一反同類影片的沉痛和嚴肅而是用輕鬆活潑的口吻解讀黑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種族歧視,不過私以為用黑人女傭角度講述這個故事只能算是切入口,真正的主題大概是要表現跨越種族和階級的大愛。

儘管故事花費很多筆墨描述黑人女傭為白人工作時受到的委屈,但同時也有不少篇幅呈現黑人和白人之間的感情,比如女主斯基特與照顧的女傭康斯坦丁的感情,女傭米妮與西莉婭太太的互助以及女傭艾比裡和照顧的小女孩難捨難分,當然最重要的則是斯基特與黑人女傭共同寫書的過程中體現出超越種族和階級的友情以及守望相助的精神。所以說影片並非以受害者的視角講述黑傭們的悲慘生活而是強調她們的堅強樂觀的生活態度,實際上片名的「相助」也反映了社會階層的互動關係。現代另類的西莉婭給了米妮新的工作機會同時也在相處的過程中學到了更為積極的生活方式;斯基特鼓勵黑人女傭講出遭遇的同時也給了自己新的事業機會;善良的母親在歧視文化的背景下做出驅逐陪伴二十多年黑人女傭的懊悔決定,而斯基特的勇氣和善舉也最終啟動了母親表達善的勇氣。

當然也有部分影迷朋友詬病影片的細節遠不如原著豐富而巧妙,比如原著中伊莉莎白對梅茉莉的“嗤之以鼻”表現的太少而片中的黑人廁所也太過華麗小清新,比如艾比裡在無數個家庭幫忙帶未懂事的小孩,但每個小孩子長大後卻變成歧視的嘴臉以至於總是在他們認清“黑白之分”前就請辭;比如米妮遭到家暴的細節只是略略帶過,其實原著中的她因丈夫輕易不會毆打懷孕期中的女人而把生孩子變成護身符,而西莉婭為救米妮勇敢用武器擊倒露體男的精彩情節也沒有拍出來;再比如康斯坦丁在原著中呈現的種族矛盾更為激烈,她的女兒是與白人私通之後的產物以至於每位女傭說起康斯坦丁都避而不談,而女兒闖入斯基特母親的重要儀式並偽裝純種白人攀談才是被趕走的真正原因。不過不能光用遵循原著來評判影片的好壞,畢竟這部反種族歧視題材的影片不同於以往好萊塢口感的設計,就足以讓它成為名副其實的黑馬!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可刪除)

關注“葫蘆娃電影”微信公眾號,一起小打小鬧吧!

https://www.gzb001.com

她勵志成為作家並在畢業後如願以償的進入報社負責家庭主婦信箱。

於是她想通過對米妮、艾比裡等黑人女傭的採訪中收穫難得的素材書寫關於小鎮上黑人女傭的故事,而影片也分三條線索不斷切入被採訪黑傭的生存狀態。開場便是斯基特對影片靈魂人物黑人女傭艾比裡的採訪片段而最關鍵的問題也就此就提了出來:照顧一個白人小孩是什麼滋味?很多黑人女傭不得不把自己的孩子託付給別人照顧,而終其一生都在照顧白人的小孩並默默忍受著主人家的歧視。

同時影片也同時從細節體現了當時的種族歧視的社會現象,比如黑人要為白人雇主做飯但三餐卻要和主人分開享用連清潔後的餐具都不能擺在一起,甚至給白人雇主上菜的時候都不得碰觸餐具及食物;比如黑人女傭在雇主家工作可以跟他們撫養的白人小朋友們建立起良好的關係,但一旦小朋友長大又會對黑人另眼相看而早先的那些溫暖與親情則蕩然無存,空留可憐的她們獨自傷心卻連連奮起反抗的心都沒有。

再比如在白人看來黑人是骯髒的而被黑人使用的廁所也會變髒導致白人再使用而得病,白人雇主在廁紙上用鉛筆畫線的鏡頭是重要的劇情伏筆,矛盾在米妮使用了主人希利的衛生間而不是專供黑人使用的衛生間後被解雇正式爆發。最終米妮因不堪受辱憤然離去並以牙還牙假借道歉之機讓曾經的主人蒙羞,不過對種族歧視更深層次表現的還屬艾比裡對斯基特採訪的拒絕。

好在斯基特的執著和真誠終於換來了採訪艾比裡的機會,從艾比裡起初不願訴說到後來撕開傷口的採訪過程則伴隨民權運動和種族衝突逐漸升溫的社會背景,可以清晰感受到當她憤懣地告訴斯基特自己的兒子死于白人種族主義者之手時的恐懼憤怒以及痛苦悲傷的情緒。而米妮在被希利掃地出門淪為無人問津的女傭後,則遇見了雖是白人卻因從小生長在鄉下農場而社會關係簡單,以至於思想上也比較質樸開朗甚至對黑人沒有任何偏見的西莉婭,豈料這對遭到小鎮上流社會白人太太們鄙視和疏離的組合的相處過程卻相對活潑有趣很多。能幹的米妮教會笨拙的西莉婭做各種美食點心並安慰她不要理會白人太太的勢利刻薄,而西莉婭則讓米妮褪去身份和地位上的差異並暗示了“相助”的主題。

不愧為奧斯卡最佳“黑馬”

不得不說導演是個老老實實講故事的人並給片中每位南方佳人不同的結局,女主斯基特因寫下大逆不道的黑人女傭生活實錄而被迫切斷了小鎮白人社會的友誼也斷送了大齡之春的愛情,卻換來了母親的尊重和驕傲;米妮在遇見了不帶有色眼鏡的新主人後助其學會了坦然和自立自強;艾比裡被刻意報復的白人辭退並抹著眼淚離開自己撫養的最後一個白人孩子,卻堅信能完成兒子的遺志成為家族裡了不起的作家;白人惡女的代表希利在艾比裡“你為達到自己目的無所不作這樣不累麼”的質問中眼神空洞地顫抖起來,而懦弱沒有主見的伊莉莎白則在聽到女兒哭著呼喊艾波琳後流下眼淚。不得不說影片一反同類影片的沉痛和嚴肅而是用輕鬆活潑的口吻解讀黑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種族歧視,不過私以為用黑人女傭角度講述這個故事只能算是切入口,真正的主題大概是要表現跨越種族和階級的大愛。

儘管故事花費很多筆墨描述黑人女傭為白人工作時受到的委屈,但同時也有不少篇幅呈現黑人和白人之間的感情,比如女主斯基特與照顧的女傭康斯坦丁的感情,女傭米妮與西莉婭太太的互助以及女傭艾比裡和照顧的小女孩難捨難分,當然最重要的則是斯基特與黑人女傭共同寫書的過程中體現出超越種族和階級的友情以及守望相助的精神。所以說影片並非以受害者的視角講述黑傭們的悲慘生活而是強調她們的堅強樂觀的生活態度,實際上片名的「相助」也反映了社會階層的互動關係。現代另類的西莉婭給了米妮新的工作機會同時也在相處的過程中學到了更為積極的生活方式;斯基特鼓勵黑人女傭講出遭遇的同時也給了自己新的事業機會;善良的母親在歧視文化的背景下做出驅逐陪伴二十多年黑人女傭的懊悔決定,而斯基特的勇氣和善舉也最終啟動了母親表達善的勇氣。

當然也有部分影迷朋友詬病影片的細節遠不如原著豐富而巧妙,比如原著中伊莉莎白對梅茉莉的“嗤之以鼻”表現的太少而片中的黑人廁所也太過華麗小清新,比如艾比裡在無數個家庭幫忙帶未懂事的小孩,但每個小孩子長大後卻變成歧視的嘴臉以至於總是在他們認清“黑白之分”前就請辭;比如米妮遭到家暴的細節只是略略帶過,其實原著中的她因丈夫輕易不會毆打懷孕期中的女人而把生孩子變成護身符,而西莉婭為救米妮勇敢用武器擊倒露體男的精彩情節也沒有拍出來;再比如康斯坦丁在原著中呈現的種族矛盾更為激烈,她的女兒是與白人私通之後的產物以至於每位女傭說起康斯坦丁都避而不談,而女兒闖入斯基特母親的重要儀式並偽裝純種白人攀談才是被趕走的真正原因。不過不能光用遵循原著來評判影片的好壞,畢竟這部反種族歧視題材的影片不同於以往好萊塢口感的設計,就足以讓它成為名副其實的黑馬!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可刪除)

關注“葫蘆娃電影”微信公眾號,一起小打小鬧吧!

https://www.gzb001.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