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比較閱讀」梁實秋《北平的冬天》&郁達夫《江南的冬景》

冬天來啦!又到了洗澡靠勇氣, 起床靠毅力的季節!從本期開始, 我們就來一起聊聊冬天那些事兒。

比 較 賞 析

《北平的冬天》開篇的“不寒而慄”四字即點出了北平冬天的特點, 不僅北平如此, 相信北方的朋友對冬天的印象都可以用這四字來概括。 北方的冬天, 冷雖比南方要冷得多, 但是北方生活的悠閒, 也只有在冬季, 使人感受得最徹底。 比如作“冬防”、搖煤球就是北方冬季裡特有的“景致”。 冷也有冷的好處, 人們可以呆在家中, 體會闔家團圓, 其樂融融的溫暖。 不知不覺中, 北平冬天的情調, 就在人們生活的點點滴滴中體驗出來。

江南的冬天是靈秀委婉的。 在《江南的冬景》中, 郁達夫寫道:告別了春的濕潤, 夏的炙熱, 秋的忙碌, 江南颯爽地進入了無雪的冬天, 採集天地的靈氣, 孕育來年的桃紅柳綠, 草長鶯飛。 冬日的江南, 溫柔, 平和, 嫺靜。 郁達夫借助豐富的想像, 採用虛實結合的寫法, 多引用詩句, 多用色, 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 在不經意的點染之間, 一幅悠閒情調的水墨畫, 就呈現在我們眼前。

北平的冬天

梁實秋

說起冬天, 不寒而慄。

我是在北平長大的。 北平冬天好冷。 過中秋不久, 家裡就忙著過冬的準備, 作“冬防”。 陰曆十月初一屋裡就要生火, 煤球、硬煤、柴火都要早早打點。 搖煤球是一件大事, 一串駱駝馱著一袋袋的煤末子到家門口,

煤黑子把煤末子背進門, 倒在東院裡, 堆成好高的一大堆。 然後等著大晴天, 三五個煤黑子帶著篩子、耙子、鏟子、兩爪鉤子就來了, 頭上包塊布, 腰間褡布上插一根短粗的旱煙袋。 煤黑子搖煤球的那一套手藝真不含糊。 煤末子攤在地上, 中間做個坑, 好倒水, 再加預先備好的黃土, 兩個大漢就攪拌起來。 攪拌好了就把爛泥一般的煤末子平鋪在空地上, 做成一大塊蛋糕似的, 用鏟子拍得平平的, 光溜溜的, 約一丈見方。 這時節煤黑子已經滿身大汗, 臉上一條條黑汗水淌了下來, 該坐下休息抽煙了。 休息畢, 煤末子稍稍幹凝, 便用鏟子在上面橫切豎切, 切成小方塊, 像廚師切菜切蘿蔔一般手法伶俐。 然後坐下來, 地上倒扣一個小花盆,
把篩子放在花盆上, 另一人把切成方塊的煤末子鏟進篩子, 便開始搖了, 就像搖元宵一樣, 慢慢的把方塊搖成煤球。 然後攤在地上曬。 一篩一篩的搖, 一篩一篩的曬。 好辛苦的工作, 孩子在一邊看, 覺得好有趣。

萬一天色變, 雨欲來, 煤黑子還得趕來收拾, 歸攏歸攏, 蓋上點什麼, 否則煤被雨水沖走, 前功盡棄了。 這一切他都樂為之, 多開發一點酒錢便可。 等到完全曬乾, 他還要再來收煤, 才算完滿, 明年再見。

煤黑子實在很苦, 好象大家並不寄予多少同情。 從日出做到日落, 疲乏的回家途中, 遇見幾個頑皮的野孩子, 還不免聽到孩子們唱著歌謠嘲笑他:

煤黑子,

打算盤,

你媽洗腳我看見!

我那時候年紀小, 好久好久都沒有能明白為什麼洗腳不可以令人看見。

煤球兒是為廚房大灶和各處小白爐子用的, 就是再窮苦不過的人家也不能不預先儲備。 有“洋爐子”的人家當然要儲備的還有大塊的紅煤白煤, 那也是要砸碎了才能用, 也需一番勞力的。 南方來的朋友們看到北平家家戶戶忙“冬防”, 覺得奇怪, 他不知道北平冬天的厲害。

一夜北風寒, 大雪紛紛落, 那景致有得瞧的。 但是有幾個人能有謝道韞女士那樣從容吟雪的福分。 所有的人都被那砭人肌膚的朔風吹得縮頭縮腦, 各自忙著做各自的事。 我小時候上學, 背的書包倒不太重, 只是要帶墨水匣很傷腦筋, 必須平平穩穩的拿著, 否則墨汁要灑漏出來, 不堪設想。 有幾天還要帶寫英文字的藍墨水瓶,

更加惱人了。 如果伸手提攜墨水匣墨水瓶, 手會凍僵。 手套沒有用。 我大姊給我用絨繩織了兩個網子, 一裝墨水匣, 一裝墨水瓶, 同時給我做了一副棉手筒, 兩手伸進筒內, 提著從一個小孔塞進的網繩, 於是兩手不暴露在外而可提攜墨水匣墨水瓶了。 饒是如此, 手指關節還是凍得紅腫, 作奇癢。 腳後跟生凍瘡更是稀鬆平常的事。 臨睡時母親為我們備熱水燙腳, 然後鑽進被窩, 這才覺得一日之中尚有溫暖存在。

北平的冬景不好看麼?那倒也不。 大清早, 榆樹頂的幹枝上經常落著幾隻烏鴉, 呱呱的叫個不停, 好一幅古木寒鴉圖!但是遠不及西安城裡的烏鴉多。 北平喜鵲好像不少, 在屋簷房脊上吱吱喳喳的叫, 翹著的尾巴倒是很好看的, 有人說它是來報喜,我不知喜自何來。麻雀很多,可是豎起羽毛像披蓑衣一般,在地面上蹦蹦跳跳的覓食,一副可憐相。不知什麼人放鴿子,一隊鴿子劃空而過,盤旋又盤旋,白羽襯青天,哨子忽忽響。又不知是哪一家放風箏,沙雁蝴蝶龍晴魚,弦弓上還帶著鑼鼓。隆冬之中也還點綴著一些情趣。

過新年是冬天生活的高潮。家家貼春聯、放鞭炮、煮餃子、接財神。其實是孩子們狂歡的季節,換新衣裳、磕頭、逛廠甸兒,流著鼻涕舉著琉璃喇叭大沙雁兒。五六尺長的大糖葫蘆糖稀上沾著一層塵沙。北平的塵沙來頭大,是從蒙古戈壁大沙漠刮來的,來時真是胡塵漲宇,八表同昏。脖領裡、鼻孔裡、牙縫裡,無往不是沙塵,這才是真正的北平冬天的標幟。愚夫愚婦們忙著逛財神廟,白雲觀去會神仙,甚至趕妙峰山進頭炷香,事實上無非是在泥濘沙塵中打滾而已。

在北平,裘馬輕狂的人固然不少,但是極大多數的人到了冬天都是穿著粗笨臃腫的大棉袍、棉褲、棉襖、棉袍、棉背心、棉套褲、棉風帽、棉毛窩、棉手套。穿絲棉的是例外。至若拉洋車的、挑水的、掏糞的、換洋取燈兒的、換肥子兒的、抓空兒的、打鼓兒的……哪一個不是衣裳單薄,在寒風裡打顫?在北平的冬天,一眼望出去,幾乎到處是蕭瑟貧寒的景象,無需走向粥廠門前才能體會到什麼叫做饑寒交迫的境況。北平是大地方,從前是輦轂所在,後來也是首善之區,但也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地方。

北平冷,其實有比北平更冷的地方。我在瀋陽度過兩個冬天。房屋雙層玻璃窗,外層凝聚著冰雪,內層若是打開一個小孔,冷氣就逼人而來。馬路上一層冰一層雪,又一層冰一層雪,我有一次去赴宴,在路上連跌了兩交,大家認為那是尋常事。可是也不容易跌斷腿,衣服穿得多。一位老友來看我,覿面不相識,因為他的眉毛鬚髮全都結了霜!街上看不到一個女人走路。路燈電線上踞著一排鴉雀之類的鳥,一聲不響,縮著脖子發呆,冷得連叫的力氣都沒有。更北的地方如黑龍江,一定冷得更有可觀。北平比較起來不算頂冷了。

冬天實在是很可怕。詩人說:“如果冬天來到,春天還會遠麼?”但願如此。

江南的冬景

郁達夫

凡在北國過過冬天的人,總都道圍爐煮茗,或吃涮羊肉,剝花生米,飲白乾的滋味。而有地爐,暖炕等設備的人家,不管它門外面是雪深幾尺,或風大若雷,而躲在屋裡過活的兩三個月的生活,卻是一年之中最有勁的一段蟄居異境;老年人不必說,就是頂喜歡活動的小孩子們,總也是個個在懷戀的,因為當這中間,有的蘿蔔,雅兒梨等水果的閑食,還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熱鬧的節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過後,大江以南的樹葉,也不至於脫盡。寒風—西北風間或吹來,至多也不過冷了一日兩日。到得灰雲掃盡,落葉滿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臉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陽一上屋簷,鳥雀便又在吱叫,泥地裡便又放出水蒸氣來,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門前的隙地裡去坐著曝背談天,營屋外的生涯了;這一種江南的冬景,豈不也可愛得很麼?

我生長江南,兒時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銘刻特深;雖則漸入中年,又愛上了晚秋,以為秋天正是讀讀書,寫寫字的人的最惠節季,但對於江南的冬景,總覺得是可以抵得過北方夏夜的一種特殊情調,說得摩登些,便是一種明朗的情調。

我也曾到過閩粵,在那裡過冬天,和暖原極和暖,有時候到了陰曆的年邊,說不定還不得不拿出紗衫來著;走過野人的籬落,更還看得見許多雜七雜八的秋花!一番陣雨雷鳴過後,涼冷一點;至多也只好換上一件夾衣,在閩粵之間,皮袍棉襖是絕對用不著的;這一種極南的氣候異狀,並不是我所說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國的長春,是春或秋的延長。

江南的地質豐腴而潤澤,所以含得住熱氣,養得住植物;因而長江一帶,蘆花可以到冬至而不敗,紅時也有時候會保持住三個月以上的生命。像錢塘江兩岸的烏桕樹,則紅葉落後,還有雪白的桕子著在枝頭,一點—叢,用照相機照將出來,可以亂梅花之真。草色頂多成了赭色,根邊總帶點綠意,非但野火燒不盡,就是寒風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風和日暖的午後,你一個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則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歲時的肅殺,並且還可以飽覺著一種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裡的生氣;“若是冬天來了,春天也總馬上會來”的詩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裡,最容易體會得出。

說起了寒郊的散步,實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給與江南居住者的一種特異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裡生長的人,是終他的一生,也決不會有享受這一種清福的機會的。我不知道德國的冬天,比起我們江浙來如何,但從許多作家的喜歡以Spaziergang一字來做他們的創造題目的一點看來,大約是德國南部地方,四季的變遷,總也和我們的江南差仿不多。譬如說十九世紀的那位鄉土詩人洛在格(Peter Rosegger, 1843—1918)罷,他用這一個“散步”做題目的文章尤其寫得多,而所寫的情形,卻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國江浙的山區地方來適用的。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濱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氣裡時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時也會下著微雨,而這微雨寒村裡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種說不出的悠閒境界。你試想想,秋收過後,河流邊三五家人家會聚在一道的一個小村子裡,門對長橋,窗臨遠阜,這中間又多是樹枝槎丫的雜木樹林;在這一幅冬日農村的圖上,再灑上一層細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層淡得幾不成墨的背景,你說還夠不夠悠閒?若再要點景致進去,則門前可以泊一隻烏篷小船,茅屋裡可以添幾個喧嘩的酒客,天垂暮了,還可以加一味紅黃,在茅屋窗中畫上一圈暗示著燈光的月暈。人到了這一個境界,自然會得胸襟灑脫起來,終至於得失俱亡,死生不問了;我們總該還記得唐朝那位詩人做的“暮雨瀟瀟江上村”的一首絕句罷?詩人到此,連對綠林豪客都客氣起來了,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麼?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則雪月梅的冬宵三友,會合在一道,在調戲酒姑娘了。“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靜後的景況。“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樣喜歡弄雪的村童來報告村景了。詩人的詩句,也許不盡是在江南所寫,而做這幾句詩的詩人,也許不盡是江南人,但假了這幾句詩來描寫江南的雪景,豈不直截了當,比我這一枝愚劣的筆所寫的散文更美麗得多?

窗外的天氣晴朗得象晚秋一樣;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誘得使你在房間裡坐不住,空言不如實踐,這一種無聊的雜文,我也不再想寫下去了,還是拿起手杖,擱下紙筆,上湖上散散步罷!

(有刪節)

關鍵字:不可不知的冬季節氣

習慣上,我國人民把立冬這一天當作冬季的開始。冬,作為終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間操作結束了,作物收割之後要收藏起來的意思。立冬一過,我國黃河中、下游地區即將結冰,我國各地農民都將陸續地轉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其他農事活動中。

在立冬時節,有“送寒衣”的習俗。每年農曆十月初一,為“送寒衣節”。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為免先人們在陰曹地府挨冷受凍,這一天,人們要焚燒五色紙,為其送去禦寒的衣物,寄託著今人對故人的懷念,承載著生者對逝者的悲憫。

有人說它是來報喜,我不知喜自何來。麻雀很多,可是豎起羽毛像披蓑衣一般,在地面上蹦蹦跳跳的覓食,一副可憐相。不知什麼人放鴿子,一隊鴿子劃空而過,盤旋又盤旋,白羽襯青天,哨子忽忽響。又不知是哪一家放風箏,沙雁蝴蝶龍晴魚,弦弓上還帶著鑼鼓。隆冬之中也還點綴著一些情趣。

過新年是冬天生活的高潮。家家貼春聯、放鞭炮、煮餃子、接財神。其實是孩子們狂歡的季節,換新衣裳、磕頭、逛廠甸兒,流著鼻涕舉著琉璃喇叭大沙雁兒。五六尺長的大糖葫蘆糖稀上沾著一層塵沙。北平的塵沙來頭大,是從蒙古戈壁大沙漠刮來的,來時真是胡塵漲宇,八表同昏。脖領裡、鼻孔裡、牙縫裡,無往不是沙塵,這才是真正的北平冬天的標幟。愚夫愚婦們忙著逛財神廟,白雲觀去會神仙,甚至趕妙峰山進頭炷香,事實上無非是在泥濘沙塵中打滾而已。

在北平,裘馬輕狂的人固然不少,但是極大多數的人到了冬天都是穿著粗笨臃腫的大棉袍、棉褲、棉襖、棉袍、棉背心、棉套褲、棉風帽、棉毛窩、棉手套。穿絲棉的是例外。至若拉洋車的、挑水的、掏糞的、換洋取燈兒的、換肥子兒的、抓空兒的、打鼓兒的……哪一個不是衣裳單薄,在寒風裡打顫?在北平的冬天,一眼望出去,幾乎到處是蕭瑟貧寒的景象,無需走向粥廠門前才能體會到什麼叫做饑寒交迫的境況。北平是大地方,從前是輦轂所在,後來也是首善之區,但也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地方。

北平冷,其實有比北平更冷的地方。我在瀋陽度過兩個冬天。房屋雙層玻璃窗,外層凝聚著冰雪,內層若是打開一個小孔,冷氣就逼人而來。馬路上一層冰一層雪,又一層冰一層雪,我有一次去赴宴,在路上連跌了兩交,大家認為那是尋常事。可是也不容易跌斷腿,衣服穿得多。一位老友來看我,覿面不相識,因為他的眉毛鬚髮全都結了霜!街上看不到一個女人走路。路燈電線上踞著一排鴉雀之類的鳥,一聲不響,縮著脖子發呆,冷得連叫的力氣都沒有。更北的地方如黑龍江,一定冷得更有可觀。北平比較起來不算頂冷了。

冬天實在是很可怕。詩人說:“如果冬天來到,春天還會遠麼?”但願如此。

江南的冬景

郁達夫

凡在北國過過冬天的人,總都道圍爐煮茗,或吃涮羊肉,剝花生米,飲白乾的滋味。而有地爐,暖炕等設備的人家,不管它門外面是雪深幾尺,或風大若雷,而躲在屋裡過活的兩三個月的生活,卻是一年之中最有勁的一段蟄居異境;老年人不必說,就是頂喜歡活動的小孩子們,總也是個個在懷戀的,因為當這中間,有的蘿蔔,雅兒梨等水果的閑食,還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熱鬧的節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過後,大江以南的樹葉,也不至於脫盡。寒風—西北風間或吹來,至多也不過冷了一日兩日。到得灰雲掃盡,落葉滿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臉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陽一上屋簷,鳥雀便又在吱叫,泥地裡便又放出水蒸氣來,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門前的隙地裡去坐著曝背談天,營屋外的生涯了;這一種江南的冬景,豈不也可愛得很麼?

我生長江南,兒時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銘刻特深;雖則漸入中年,又愛上了晚秋,以為秋天正是讀讀書,寫寫字的人的最惠節季,但對於江南的冬景,總覺得是可以抵得過北方夏夜的一種特殊情調,說得摩登些,便是一種明朗的情調。

我也曾到過閩粵,在那裡過冬天,和暖原極和暖,有時候到了陰曆的年邊,說不定還不得不拿出紗衫來著;走過野人的籬落,更還看得見許多雜七雜八的秋花!一番陣雨雷鳴過後,涼冷一點;至多也只好換上一件夾衣,在閩粵之間,皮袍棉襖是絕對用不著的;這一種極南的氣候異狀,並不是我所說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國的長春,是春或秋的延長。

江南的地質豐腴而潤澤,所以含得住熱氣,養得住植物;因而長江一帶,蘆花可以到冬至而不敗,紅時也有時候會保持住三個月以上的生命。像錢塘江兩岸的烏桕樹,則紅葉落後,還有雪白的桕子著在枝頭,一點—叢,用照相機照將出來,可以亂梅花之真。草色頂多成了赭色,根邊總帶點綠意,非但野火燒不盡,就是寒風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風和日暖的午後,你一個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則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歲時的肅殺,並且還可以飽覺著一種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裡的生氣;“若是冬天來了,春天也總馬上會來”的詩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裡,最容易體會得出。

說起了寒郊的散步,實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給與江南居住者的一種特異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裡生長的人,是終他的一生,也決不會有享受這一種清福的機會的。我不知道德國的冬天,比起我們江浙來如何,但從許多作家的喜歡以Spaziergang一字來做他們的創造題目的一點看來,大約是德國南部地方,四季的變遷,總也和我們的江南差仿不多。譬如說十九世紀的那位鄉土詩人洛在格(Peter Rosegger, 1843—1918)罷,他用這一個“散步”做題目的文章尤其寫得多,而所寫的情形,卻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國江浙的山區地方來適用的。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濱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氣裡時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時也會下著微雨,而這微雨寒村裡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種說不出的悠閒境界。你試想想,秋收過後,河流邊三五家人家會聚在一道的一個小村子裡,門對長橋,窗臨遠阜,這中間又多是樹枝槎丫的雜木樹林;在這一幅冬日農村的圖上,再灑上一層細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層淡得幾不成墨的背景,你說還夠不夠悠閒?若再要點景致進去,則門前可以泊一隻烏篷小船,茅屋裡可以添幾個喧嘩的酒客,天垂暮了,還可以加一味紅黃,在茅屋窗中畫上一圈暗示著燈光的月暈。人到了這一個境界,自然會得胸襟灑脫起來,終至於得失俱亡,死生不問了;我們總該還記得唐朝那位詩人做的“暮雨瀟瀟江上村”的一首絕句罷?詩人到此,連對綠林豪客都客氣起來了,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麼?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則雪月梅的冬宵三友,會合在一道,在調戲酒姑娘了。“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靜後的景況。“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樣喜歡弄雪的村童來報告村景了。詩人的詩句,也許不盡是在江南所寫,而做這幾句詩的詩人,也許不盡是江南人,但假了這幾句詩來描寫江南的雪景,豈不直截了當,比我這一枝愚劣的筆所寫的散文更美麗得多?

窗外的天氣晴朗得象晚秋一樣;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誘得使你在房間裡坐不住,空言不如實踐,這一種無聊的雜文,我也不再想寫下去了,還是拿起手杖,擱下紙筆,上湖上散散步罷!

(有刪節)

關鍵字:不可不知的冬季節氣

習慣上,我國人民把立冬這一天當作冬季的開始。冬,作為終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間操作結束了,作物收割之後要收藏起來的意思。立冬一過,我國黃河中、下游地區即將結冰,我國各地農民都將陸續地轉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其他農事活動中。

在立冬時節,有“送寒衣”的習俗。每年農曆十月初一,為“送寒衣節”。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為免先人們在陰曹地府挨冷受凍,這一天,人們要焚燒五色紙,為其送去禦寒的衣物,寄託著今人對故人的懷念,承載著生者對逝者的悲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