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道德經》|天長地久

文|Sinopec淡然

人無私, 為大公無私, 在這個社會如果是人人都很自私, 那將會變得很糟糕。

道德經第七章裡有一句:“天長地久”, 因其無私, 才能成其私。 這種私不在是的物質的私, 而是個人的成就。 也就是說成就了自己的不是在物質的層面上東西。

老子從天地講起, 天地有什麼特點呢?天地是長久的。 “道”, 實際的存在, 是天地之間運行的規律, 中國文化中某種本源性的東西。

為什麼天地能夠長久呢?因為天地是“不自生”的。 所謂“不自生”也就是不為自己而生存, 而是順應自然而生存。 天和地從來都不追求自己的長久,

它們哺育和滋養著天地之間的萬物, 從來不為自己著想, 不為自己謀利, 所以天和地才能夠長生 。

一、“無私”是一種大公無私的偉大精神。

老子認為:天地由於“無私”而長存永在, 人間“聖人”由於退身忘私而成就其理想, 反映了老子以退為進的思想主張。 比如, 大禹為人民治水, 八年在外三過其門而不入, 從沒有考慮到自己的小私欲, 結果是人民擁戴他為天子, 成就了自己的偉大事業。

天地無私自然而然, 人有心是私心, “私”哪裡來的?心。 總想著自己獲取多多, 就會免不了別人的少少, 小私使人心智迷惑, 故存在弱肉強食, 富者愈富, 貧者愈貧。

人越是無私, 你會得到更多的, 即, 無私為大私。 不自生, 為別人。 不為自己而存在, 所以“道”是無私的,

到最後它卻是最長久的。 不再執守小我, 樂於分享, 分享所有, 就有最大的格局和眼光, 推動別人, 成全自己, 也會更加長久。

要想成功, 絕對不可以貪小而失大。 人的一生, 總要有目標的活著, 人人都有當下的追求或者夢想, 追求名利、快樂幸福生活沒有錯, 關鍵是你不要因此而迷失了自己, 讓自己的欲望大於人生的真正價值, 你就會失去了人生中更為可貴的東西。

二、“無私”分享其實簡單來說, 就是“通達”。

通達是什麼意思?是指對世事看得很清楚, 很透徹, 因此, 遇事情不容易著急生氣發牢騷。 通達又常常和恬淡、悠閒聯在一起。

舍而可得, 退而可進, 隱而可見, 這些都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 都是矛盾運動的結果。

人的一生之中,

就是一次旅行, 從夢想走向另一個遙遠的夢想, 讓自己活著, 本身就是一種活著的解釋。

我們所追求大大小小的目標無數, 人生不要用煩惱解釋生活, 原諒生活的不完美, 自己已經努力了, 而還是不能夠觸碰到的天花板, 罷了!如果你不能恰當地舍掉舊東西, 那麼你就會很難接納新的事物 。

因為, 人生之中總一些東西, 即使你再努力也不可能獲得, 不如捨棄, 不要再浪費時間, 去追求自己應該追求的東西。

有些不是煩惱的“煩惱”已經老去, 何苦自惆悵?舍也是為了更好地得, 人的精力與時間有限, 為什麼不在有限的時間裡做一些正確的而快樂的事呢?悅享品質生活, 正如同維斯冠博士所說, 生命的目的是享受生命。

如果不會忍耐、退讓、回避, 不懂得分享, 過於小我, 揣著自己的小九九, 夢想著他日的輝煌, 那你一定是不能更好的與他人合得來, 不合群就失去了行為的助力, 不會有和善、圓潤的局面, 事業很難走向成功。

文藝復興時期法國思想家蜜雪兒·德·蒙田(MicheldeMontaigne)曾說:“生命本無好壞, 是好是壞全在你自己”。

沒有人可以沒有任何失去, 而得到他所想要的一切。 舍去小私心, 去獲得更大的新境界。 如果斤斤計較, 心就會很累, 而且一定是事與願違, 最終失掉很多很多......

因為, 你無法彰顯人性的光輝之處, 當然, 也不會長久, 這也是世間事物的發展規律所至。

這裡告誡我們:不自生, 謙虛謹慎做人, 不要自滿, 冷靜觀察, 把握形勢, “無私”, 立於不敗之地, 不要斤斤計較個人利益。

所有這些都是人生哲理, 可謂人生之“道”也。

臺灣有位學者曾說:現代人多食少智, 而我們的古人少食多智。

物欲的多與寡, 直接擠壓著大腦的智慧, 也許我們並不需要太多的浮華, 適時要讓智慧長上夢的翅膀, 只要你懂得“無私”, 可以把自己開成一朵花一樣, 分享芳香於世間。

唯有觸及到你生活的素顏, 感知幸福的高度。 你才會有所發現, 原來我們的生活, 可以很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