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華藝術探源|生與死——墓葬壁畫中的世界

上海博物館山西古代壁畫展正在對外展出, “澎湃新聞”藝術版將陸續刊發關於古代壁畫的系列尋訪與解析文章, 以飧讀者。

事實上, 墓室圖像不是純藝術作品, 而是喪葬活動的產物, 它以獨特的藝術語言和邏輯, 述說著對生命去向的關懷和期望, 本文通過分析墓葬壁畫形成不同階段的特徵及所蘊含的文化轉型。 從漢代的幽虛飄渺, 到魏晉隋唐的禮儀莊重, 再到宋元的世俗歡樂。 盡力捕捉古人的心態, 而最終回歸到對生與死的認識。 解讀壁畫, 也是在解讀中國思想史, 探討歷史社會的演變。

人類對嚴死亡,

恐懼又無法避免, 因而產生了各種認識和處理方式。 墓葬是生與死的對接, 也是聯繫死者和生人的情感紐帶, 撲朔迷離又耐人尋味。 它將抽象的生死觀鮮活地展現, 反映著人們在生與死兩個世界的徘徊。 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信仰的差別中, 又是社會歷史變遷的寫照。

中國古代的喪葬, 有牢不可破的原則, 即“事死如事生”“生, 事之以禮死, 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喪禮者, 以生者飾死者也, 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 故事死如生, 事亡如存, 終始一也”。 由於這一思想觀念及行為準則, 人們把墓葬被稱之為“陰宅”。 “陰宅”包括建築營造、壁畫雕刻、隨葬物品等, 出現了既細緻入微又奇幻豐富的創造, 給死亡賦予了很多意義。 瞭解了人們的生死觀,

不會感到墓葬陰森恐怖, 那裡雖是悲情的結尾, 卻是美妙故事的開始。

墓葬是“陰宅”, 明確於棺槨葬法的出現。 多重棺槨, 除了安置屍骨的內棺, 其他每重槨被設定了特殊的功能, 置放不同類別的物品。 大約在西漢中期以後、又開始用磚、石砌建墓葬, 完成了“槨墓”到“室墓”的轉變, “陰宅”的面貌更加明確。

“室墓”可以依山開鑿, 也能用磚石建造, 模擬陽間住宅的情景。 大型墓葬, 各個墓室可分別比定為客廳、寢室、倉廚、柴房、廁所等。 人們相信, 死者會在華麗的“陰宅”裡繼續享樂, 有限的人生終結後, 永恆的歲月剛剛開始。

圖1 河南偃師辛村新莽墓壁畫 《宴樂圖》

然而, 建造試圖再現陽間生活的墓葬, 畢竟有設計、材料、環境上的局限,

對死亡複雜的嚮往無法全部表現。 於是, 作為補充手段, 便在墓中繪製壁畫、雕刻圖像、放置器物。 而壁畫圖像, 使難以用墓葬形制和隨葬品來展現的喪葬觀念變得形象化。

在幽深黑暗的地底, 通過圖像表達對生與死的認識, 從漢代到宋元經歷了幾次大變遷, 體現出人們不斷思考的過程。 漢墓中的圖像反映的是現實、歷史和想像, 最突出的是天堂仙界的世界觀和“三綱五常”的道德觀。 魏晉以後, 宴飲、儀仗成為主流, 極力表達墓主人的身份、展示威儀。 晚唐到宋元, 人們不想帶著惆悵步入仙境, 也不滿足對禮制的追求, 希望在死後的家園中仍有歌舞昇平, 試圖將生前的生活和死後享樂融為一體。 三次大調整, 是從幻想到禮儀,

再到現實的轉變, 其間的繼承、拋棄、創新, 是對生與死思考的更新, 徘徊的矛盾中的理性的提升。

河南永城柿園西漢早期墓, 判定的年代是在西元前136至西元前118年之間, 墓葬壁畫中令人矚目的是, 墓室頂部有“四神雲氣圖”。 即青龍、朱雀、白虎、怪獸遨遊天空, 周邊用雲氣等勾勒, 氣氛神秘。 還有“綬帶穿璧”, 璧的圓形孔道, 一般被解釋為“天門”, 暗喻墓主人穿過玉璧的孔道登臨仙界。

圖2 河南洛陽淺井頭西漢墓壁畫 《伏羲圖》

漢代人的神仙思想很盛, 很多人認為人死後可以升天, 體現這種意圖的圖像很多, 江蘇徐州銅山縣洪樓村的畫像石中有河伯(海神)、風神、執笏迎謁者、雷工、乘象者、雨師等的出行組合, 也屬天堂仙界之類的內容。

漢墓圖像不僅要展示現實生活, 還要表達人們的死後的理想追求, 學者們將漢墓壁畫及畫像石的內容做過概括, 認為主要是墓主仕宦經歷、宴飲(圖1)、生產活動、戰爭圖等, 或者分為神異、鑒戒、紀實和裝飾四種, 也被歸納為“幸福家園”“天界”和“仙境”三類。 如果與後代的墓葬圖像相比, 最獨特的是那些奇禽異獸、日月星辰(圖2)、東王公、西王母(圖3)、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祥瑞圖案。 墓室裝飾中, 穹頂上有日月星辰永恆照耀, 神仙異獸在墓壁雲氣中恣意遨遊, 都是當時的人們對死後處境的某些設想, 可看作是這時墓葬壁畫的主旋律, 其寓意雖有不同的解讀, 但基本上都圍繞著“神仙”“天界”和“仙境”展開。

圖3 河南偃師辛村新莽墓壁畫 《西王母鳳鳥圖》

漢末出現戰亂,經濟凋敝,各方勢力為戰爭籌措軍餉,競出現盜墓之風。盜墓的後果,迫使人們不得不思考作為永恆庇護所的墓葬安全嗎?因此,戰亂稍有平息,曹魏、西晉的最高統治者就接連發佈薄葬令。比起此前的漢代以宣導節儉為主旨的薄葬主張和詔令,新的薄葬主張,源於對死亡.和死亡後如何處理的新認識。目的是要移風易俗。厚葬“死者不知,生者不得”“厚葬無益于死者”的觀念被更多的人接受。這使魏晉以後的墓葬出現了劃時代的變化,地上的石刻取消了,地下的多室墓向單室墓過渡,隨葬物品簡單了許多,壁畫圖像也重新尋找生死兩界的溝通方式。

或許是薄葬的原因,漢代以後壁畫墓一度沉寂,直到北朝才重新勃興。重新勃興的壁畫並非是對傳統的回復,而是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北魏早期的大同沙嶺墓、梁拔胡墓,壁畫的題材和構圖相似,墓室後壁繪墓主夫婦或男墓主人正坐在帷帳中的榻上,背後有屏風,榻前設案及食具,兩側繪侍者、鞍馬、雜耍樂舞。墓室兩側壁一側繪莊園生活圖、另一側繪車馬出行圖或山林狩獵圖。有的墓還在繪門吏或門神,伏羲、女媧、青龍、白虎等。這一模式出現後得到了延續,智家堡北魏石槨壁畫墓,石槨內部北壁正中繪墓主人夫婦在幃帳中、並坐於榻上,旁有男女侍僕、樹木、奉食圖。東壁上部繪二羽人持幡,下部繪四男僕持蓮蕾。西壁上部也繪二羽人持幡,下部繪四女侍持蓮蕾。南壁繪牛車、鞍馬、男女侍僕、樹木。

沙嶺墓的儀仗圖,有鼓吹、矟、弓箭、幡節、打鼓、持盾扛劍武上等。智家堡墓棺板上描繪的是盛大的車馬出行佇列。寧懋石室雕刻以牛車為中心的儀仗圖,還有手持儀劍和盾、戟和盾的武上形象。

與漢代不同,玄想式的內容幾近消失,夫婦宴飲和儀仗隊列成了新的主題。儘管漢代也有同樣題材,但實際內容相差很大。這同的宴飲場面極為突出夫婦的形象,似乎還帶有靈位的意味。儀仗是以牛車、誕馬為核心的佇列,與漢代那些“海神出行”“河伯出行”“雷神出行”不同,而是現實生活中官員出行的場景。

圖4 山西朔州水泉梁 北齊墓壁畫局部一

在接下來的北齊河北磁縣的灣漳墓、高潤、茹茹公主墓,山西婁叡、徐顯秀墓等,牛車、鞍馬儀仗圖變得聲勢浩大(圖4),圖像構成也形成了較為固定的模式,通常對稱地描繪在墓道、甬道兩側,有的畫在墓室內。灣漳墓是高等級的墓葬,墓道兩側、墓室的四壁、頂部甚至墓道地面均繪有華麗的壁畫。在全長37米的墓道兩壁,描繪的是神獸導引的106人組成的儀仗行列茹茹公主墓墓道中也繪製了以青龍、白虎所引導的儀仗隊伍,左右對稱、每壁十四人。

圖5 山西朔州水泉梁 北齊墓壁畫局部二

儀仗人物手持用具可大體分為三類:一是矛、盾、劍、稍等兵器,作為行進中的前驅,以增加整個儀仗隊伍的莊嚴。是蓋、傘、扇等禮器類,是整個儀仗隊伍的中心,凸現墓主人的威儀。三是手持樂器的"鼓吹"隊伍(圖5)。墓門處還常畫持鞭、笏的胥吏(圖6)。

除了高等級的大墓,北魏元懌墓、崔芬墓、北齊口道貴墓、崔博墓、顏玉光墓等,圖像內容相通,只是規模較小。北周的儀仗圖表現形式較為單一,但核心內容變化並不明顯,李賢、宇文猛、田弘墓均為持刀武上。無論是規模宏大還是簡化,都形成了一定的規範。

南方地區在雲南昭通發現霍承嗣墓,滿繪的壁畫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神獸、雲氣圖。北壁墓主人像的旁邊陳列若11件儀仗用具的兵蘭,東壁下方為13人的持幡行列的儀仗。南朝早期的鄧縣畫像磚墓,墓券門處繪有持劍武上形象,墓室內東西兩壁的上嵌有對稱的牛車兩乘,另有持杖、盾、弓、箭、劍的武士、騎馬樂隊以及手持扇的侍從。南朝建山金家村墓葬是拼鑲磚畫,儀仗圖靠近墓室後壁的東西壁下方,左右分別對應,最前面的為騎馬武士,披甲背弓,隨後為持戟武士,雙手持長戟,腰佩儀劍。後面為持傘蓋侍從,最後面的為騎馬鼓吹。南朝墓葬的拼鑲磚畫中的儀仗圖像組成較為一致,也暗示著這是一套較為固定的圖像模式。

圖6 山西太原北齊婁叡墓壁畫《門官圖》

如何面對生與死?如何對待死亡後的去向?人們意識到漢代那些成仙的事例只是未見過的傳說,四方神祇、羽化登仙等不過是虛幻的夢想。曹魏西晉之後人們對喪葬禮制進行的反復討論和修訂中,可見維繫禮制同時也顧及了人的感情因素,儘量使禮與情達到交融的狀態。反映在墓葬圖像中不再出現漢代那中龐大、複雜的虛幻場景,無論是北方還是南方、儀仗圖均被選為主要的內容。儀仗作為禮制的標誌,最能體現人的身份,這一基本的構成,逐漸具有程式化的特點。

在思想活躍的南朝,墓室圖像中新登場的還有竹林七賢,即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阮咸及榮啟期。這些人物畫面巨大,十分醒目。取代了以往仙境中的各種神。真實的人物,拉近了現實的距離,帶有明確的人性關懷。這些圖像的意義可從榮啟期的出現得到提示,表面上很容易理解為是尋求墓葬空間裝飾對稱的需要,但將時代相差甚遠、春秋時期的榮啟期補充進來,表明重點不是強調每個人的故事,應是推崇他們共同的行為理念。榮啟期也是“鹿裘帶素,鼓琴而歌”的高士,性格行為與竹林七賢相當一致,他們不回避對人生、命運、生活的欲求。當人物的個體特點被淡化,普遍意義便顯現出來,比起漢代那些難以讀懂的圖像,夢想與現實並不對立,欲使死亡變得肆意酣暢,竹林七賢等自享自足的遊戲人生,オ是應該追求的來世生活。

魏晉以後的思想不同於煩瑣和迷信的漢儒,清談、玄學、五靈說、神仙可學論等等,既反映了人們對人生價值的迷茫,也是人生價值的重新發現。漢代通過“劑軻刺秦王”“孔子見老子”等明君、聖賢、義士等典故進行忠心、俠義勸勉的圖像兒乎不見,竹林七賢的人格魅力成為人們的榜樣。另外,這一時期道、佛等宗教開始興盛、宗教的生死觀與傳統的喪葬觀念並非水火不相容,摻雜、融合各種宗教觀念的圖像如火焰寶珠、金翅鳥、蓮花忍冬、獅子、天人、雷公、神獸,甚至還有供養人、結跏趺坐形象、僧人等也叩開了冥府的大門。圖像定格在夫婦宴飲、儀仗以及糅雜佛、道元素,是一條新的主線,完成了與以往的切割。

圖7 唐太宗貞觀五年(631) 陝西三原李壽墓墓道西壁《騎馬儀衛圖》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這一現象一直持續到唐代前期。車馬儀仗仍體現著禮儀制度的森嚴(圖7),但游離於禮儀制度之外的生活情趣、款款而行的侍女(圖8),甚至有群體宴飲、純粹歌舞的祥和場景出現,儘管不占主流,卻是-一個信號,暗示著一場新的變革到來。

圖8 唐中宗神龍二年(706)陝西咸陽永泰公主墓《宮女圖》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生死觀念的轉變,直接影響到墓葬中圖像內容的選擇,在生命的潮起潮落和歲月長流中,活生生的現實更激發起人們的興趣。宋元墓葬壁畫的主旋律,是對當下生活的滿足、對未來更良好的預期。逝者的親屬、畫師、工匠不需要煞費苦心地設計,借鑒現實現成的題材足矣。墓葬已經不像是生與死的中轉站,而是現實中的歡樂場。

圖9 唐德宗興元元年(784)唐安公主墓室西壁壁畫 《花鳥圖》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圖10 盛唐 陝西西安南裡王村韋氏墓墓室西南壁壁畫 《樹下侍女》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8世紀中葉,發生了震驚社會、歷時八年的“安史之亂”。這場極大的動盪,使社會秩序失控,原有的精神依託受到懷疑。在喪葬活動中,人們在尋找彼岸世界的答案時,對升仙的祈求不再執著,四神飛仙、雲中車馬只是偶然見到。儀仗出行不再恪守,竹林七賢等的超脫失去了吸引力,墓葬圖像更多的是在禮儀制度視線之外,內容更為自由(圖9-10)。與此同時,對風水堪輿逐漸重視,喪葬中擺道場、設水陸大會等開始興盛。

圖11 山西陽盂縣皇后村宋金壁畫墓北壁

圖12 山西陽盂縣皇后村宋金壁畫墓東壁

圖13 山西長治屯留縣康莊工業園區元代M2壁畫墓東壁

夢想破滅,需要新的思想充實。想像世界太虛幻,夫婦宴飲有些拘謹,而儀仗帶防範的緊張狀態。宋元人拋棄了這些傳統,世俗生活的場景成為主流,沒有莊嚴肅穆,湧動著對生活的、生命的愛戀,從內容到形式開始了另一番的熱鬧。

宋元墓葬圖像,多少有些我行我素,幾乎無固定的模式,卻令人耳目一新。夫妻對坐的雖然可以看做是對漢代北朝的一脈相承,也有真主靈座的意味,但人情味更濃,通常都以“芳宴”的形式出現,桌上擺上果食飲品,還增添了家居背景裝飾,如同日常生活中夫婦秀恩愛(圖11-13)。孝子圖再度勃興,是因為中國以孝為核心的牢固觀念的延續,但這時大致固化為二十四孝的內容(圖14)。早期可見的農耕圖、庖廚圖重新出現,但選擇的範圍更廣,人們用笑臉從事著燒火做飯、拉磨、春米等生活中的瑣碎。喂馬、宰殺等場景妙趣橫生。揚場、耙地、耕耘充滿歡快。整體氛圖像是表達孝心,取悅死者。

圖14山西長治屯留縣康莊工業園區元代M2壁畫墓北壁

圖15 山西陽泉平定西關M1壁畫墓東壁

戲曲歌舞並非是早期模式化、符號式的標籤、而是真實表演的瞬聞(圖15)。奉酒、奉茶的場面,要極力表現全過程。點燈添油、婦人或童子掩門、攜子母親也紛紛入畫,而且顯得十分隨意,成為一幅幅生動的民俗畫(圖16.I-16.8)。山水面儘管唐代或更早已經悄悄地出現,這時已成為流行的題材。山西大同至元二年馮道真墓的山水畫,直接題上“疏林晚照”,猶如一幅獨立、供欣賞的作品,在陰宅中懸掛。有些山水畫之中有人物的存在,可以取名為“隱逸圖”“高上圖”,但仍和當時流行的山水畫一致。

圖16.1 山西陽泉東村元墓東北壁

圖16.2 山西陽泉東村元墓東南壁

圖16.3山西陽泉東村元墓東壁

圖16.4 山西陽泉東村元墓北壁

喪葬觀念、習俗、禮儀和制度,以生死觀念為基礎,同樣是對永恆不朽的追求,宋元時期關注人死亡後的快樂,墓中的圖像充滿人間煙火、幾乎見不到悲觀、消極,闔家歡樂是人們的普遍追求。一幅幅生活畫卷就是現實生活,沒有神秘,只有美好,完成了中國墓葬圖像從幻想到現實的轉變。

圖16.5山西陽泉東村元墓西北壁

圖16.6 山西陽泉東村元墓南壁

圖16.1 山西陽泉東村元墓西南壁

圖16.1 山西陽泉東村元墓西壁

結語

圖像常常是一種模糊的表意符號,功能有時不甚明確,詮釋時的不確定性提供了更多的探索和思考空間。墓室圖像不是純藝術作品,而是喪葬活動的產物,人們很想知道古人墓葬壁畫是如何思考、如何表現,盡力捕捉古人的心態,但墓室壁畫是以獨特的藝術語言和邏輯,述說著對生命去向的關懷和期望,對子孫幸福發達的影響,而這些最終都要歸結為對生與死的認識。從漢代的幽虛飄渺,到魏晉隋唐的禮儀莊重,再到宋元的世俗歡樂,墓葬壁畫形成了文化轉型的不同階段。解讀壁畫,也是在解讀中國思想史,探討歷史社會的演變。

(本文選自上海博物館主編《壁上觀——細讀山西壁畫》,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12月版)

漢末出現戰亂,經濟凋敝,各方勢力為戰爭籌措軍餉,競出現盜墓之風。盜墓的後果,迫使人們不得不思考作為永恆庇護所的墓葬安全嗎?因此,戰亂稍有平息,曹魏、西晉的最高統治者就接連發佈薄葬令。比起此前的漢代以宣導節儉為主旨的薄葬主張和詔令,新的薄葬主張,源於對死亡.和死亡後如何處理的新認識。目的是要移風易俗。厚葬“死者不知,生者不得”“厚葬無益于死者”的觀念被更多的人接受。這使魏晉以後的墓葬出現了劃時代的變化,地上的石刻取消了,地下的多室墓向單室墓過渡,隨葬物品簡單了許多,壁畫圖像也重新尋找生死兩界的溝通方式。

或許是薄葬的原因,漢代以後壁畫墓一度沉寂,直到北朝才重新勃興。重新勃興的壁畫並非是對傳統的回復,而是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北魏早期的大同沙嶺墓、梁拔胡墓,壁畫的題材和構圖相似,墓室後壁繪墓主夫婦或男墓主人正坐在帷帳中的榻上,背後有屏風,榻前設案及食具,兩側繪侍者、鞍馬、雜耍樂舞。墓室兩側壁一側繪莊園生活圖、另一側繪車馬出行圖或山林狩獵圖。有的墓還在繪門吏或門神,伏羲、女媧、青龍、白虎等。這一模式出現後得到了延續,智家堡北魏石槨壁畫墓,石槨內部北壁正中繪墓主人夫婦在幃帳中、並坐於榻上,旁有男女侍僕、樹木、奉食圖。東壁上部繪二羽人持幡,下部繪四男僕持蓮蕾。西壁上部也繪二羽人持幡,下部繪四女侍持蓮蕾。南壁繪牛車、鞍馬、男女侍僕、樹木。

沙嶺墓的儀仗圖,有鼓吹、矟、弓箭、幡節、打鼓、持盾扛劍武上等。智家堡墓棺板上描繪的是盛大的車馬出行佇列。寧懋石室雕刻以牛車為中心的儀仗圖,還有手持儀劍和盾、戟和盾的武上形象。

與漢代不同,玄想式的內容幾近消失,夫婦宴飲和儀仗隊列成了新的主題。儘管漢代也有同樣題材,但實際內容相差很大。這同的宴飲場面極為突出夫婦的形象,似乎還帶有靈位的意味。儀仗是以牛車、誕馬為核心的佇列,與漢代那些“海神出行”“河伯出行”“雷神出行”不同,而是現實生活中官員出行的場景。

圖4 山西朔州水泉梁 北齊墓壁畫局部一

在接下來的北齊河北磁縣的灣漳墓、高潤、茹茹公主墓,山西婁叡、徐顯秀墓等,牛車、鞍馬儀仗圖變得聲勢浩大(圖4),圖像構成也形成了較為固定的模式,通常對稱地描繪在墓道、甬道兩側,有的畫在墓室內。灣漳墓是高等級的墓葬,墓道兩側、墓室的四壁、頂部甚至墓道地面均繪有華麗的壁畫。在全長37米的墓道兩壁,描繪的是神獸導引的106人組成的儀仗行列茹茹公主墓墓道中也繪製了以青龍、白虎所引導的儀仗隊伍,左右對稱、每壁十四人。

圖5 山西朔州水泉梁 北齊墓壁畫局部二

儀仗人物手持用具可大體分為三類:一是矛、盾、劍、稍等兵器,作為行進中的前驅,以增加整個儀仗隊伍的莊嚴。是蓋、傘、扇等禮器類,是整個儀仗隊伍的中心,凸現墓主人的威儀。三是手持樂器的"鼓吹"隊伍(圖5)。墓門處還常畫持鞭、笏的胥吏(圖6)。

除了高等級的大墓,北魏元懌墓、崔芬墓、北齊口道貴墓、崔博墓、顏玉光墓等,圖像內容相通,只是規模較小。北周的儀仗圖表現形式較為單一,但核心內容變化並不明顯,李賢、宇文猛、田弘墓均為持刀武上。無論是規模宏大還是簡化,都形成了一定的規範。

南方地區在雲南昭通發現霍承嗣墓,滿繪的壁畫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神獸、雲氣圖。北壁墓主人像的旁邊陳列若11件儀仗用具的兵蘭,東壁下方為13人的持幡行列的儀仗。南朝早期的鄧縣畫像磚墓,墓券門處繪有持劍武上形象,墓室內東西兩壁的上嵌有對稱的牛車兩乘,另有持杖、盾、弓、箭、劍的武士、騎馬樂隊以及手持扇的侍從。南朝建山金家村墓葬是拼鑲磚畫,儀仗圖靠近墓室後壁的東西壁下方,左右分別對應,最前面的為騎馬武士,披甲背弓,隨後為持戟武士,雙手持長戟,腰佩儀劍。後面為持傘蓋侍從,最後面的為騎馬鼓吹。南朝墓葬的拼鑲磚畫中的儀仗圖像組成較為一致,也暗示著這是一套較為固定的圖像模式。

圖6 山西太原北齊婁叡墓壁畫《門官圖》

如何面對生與死?如何對待死亡後的去向?人們意識到漢代那些成仙的事例只是未見過的傳說,四方神祇、羽化登仙等不過是虛幻的夢想。曹魏西晉之後人們對喪葬禮制進行的反復討論和修訂中,可見維繫禮制同時也顧及了人的感情因素,儘量使禮與情達到交融的狀態。反映在墓葬圖像中不再出現漢代那中龐大、複雜的虛幻場景,無論是北方還是南方、儀仗圖均被選為主要的內容。儀仗作為禮制的標誌,最能體現人的身份,這一基本的構成,逐漸具有程式化的特點。

在思想活躍的南朝,墓室圖像中新登場的還有竹林七賢,即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阮咸及榮啟期。這些人物畫面巨大,十分醒目。取代了以往仙境中的各種神。真實的人物,拉近了現實的距離,帶有明確的人性關懷。這些圖像的意義可從榮啟期的出現得到提示,表面上很容易理解為是尋求墓葬空間裝飾對稱的需要,但將時代相差甚遠、春秋時期的榮啟期補充進來,表明重點不是強調每個人的故事,應是推崇他們共同的行為理念。榮啟期也是“鹿裘帶素,鼓琴而歌”的高士,性格行為與竹林七賢相當一致,他們不回避對人生、命運、生活的欲求。當人物的個體特點被淡化,普遍意義便顯現出來,比起漢代那些難以讀懂的圖像,夢想與現實並不對立,欲使死亡變得肆意酣暢,竹林七賢等自享自足的遊戲人生,オ是應該追求的來世生活。

魏晉以後的思想不同於煩瑣和迷信的漢儒,清談、玄學、五靈說、神仙可學論等等,既反映了人們對人生價值的迷茫,也是人生價值的重新發現。漢代通過“劑軻刺秦王”“孔子見老子”等明君、聖賢、義士等典故進行忠心、俠義勸勉的圖像兒乎不見,竹林七賢的人格魅力成為人們的榜樣。另外,這一時期道、佛等宗教開始興盛、宗教的生死觀與傳統的喪葬觀念並非水火不相容,摻雜、融合各種宗教觀念的圖像如火焰寶珠、金翅鳥、蓮花忍冬、獅子、天人、雷公、神獸,甚至還有供養人、結跏趺坐形象、僧人等也叩開了冥府的大門。圖像定格在夫婦宴飲、儀仗以及糅雜佛、道元素,是一條新的主線,完成了與以往的切割。

圖7 唐太宗貞觀五年(631) 陝西三原李壽墓墓道西壁《騎馬儀衛圖》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這一現象一直持續到唐代前期。車馬儀仗仍體現著禮儀制度的森嚴(圖7),但游離於禮儀制度之外的生活情趣、款款而行的侍女(圖8),甚至有群體宴飲、純粹歌舞的祥和場景出現,儘管不占主流,卻是-一個信號,暗示著一場新的變革到來。

圖8 唐中宗神龍二年(706)陝西咸陽永泰公主墓《宮女圖》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生死觀念的轉變,直接影響到墓葬中圖像內容的選擇,在生命的潮起潮落和歲月長流中,活生生的現實更激發起人們的興趣。宋元墓葬壁畫的主旋律,是對當下生活的滿足、對未來更良好的預期。逝者的親屬、畫師、工匠不需要煞費苦心地設計,借鑒現實現成的題材足矣。墓葬已經不像是生與死的中轉站,而是現實中的歡樂場。

圖9 唐德宗興元元年(784)唐安公主墓室西壁壁畫 《花鳥圖》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圖10 盛唐 陝西西安南裡王村韋氏墓墓室西南壁壁畫 《樹下侍女》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8世紀中葉,發生了震驚社會、歷時八年的“安史之亂”。這場極大的動盪,使社會秩序失控,原有的精神依託受到懷疑。在喪葬活動中,人們在尋找彼岸世界的答案時,對升仙的祈求不再執著,四神飛仙、雲中車馬只是偶然見到。儀仗出行不再恪守,竹林七賢等的超脫失去了吸引力,墓葬圖像更多的是在禮儀制度視線之外,內容更為自由(圖9-10)。與此同時,對風水堪輿逐漸重視,喪葬中擺道場、設水陸大會等開始興盛。

圖11 山西陽盂縣皇后村宋金壁畫墓北壁

圖12 山西陽盂縣皇后村宋金壁畫墓東壁

圖13 山西長治屯留縣康莊工業園區元代M2壁畫墓東壁

夢想破滅,需要新的思想充實。想像世界太虛幻,夫婦宴飲有些拘謹,而儀仗帶防範的緊張狀態。宋元人拋棄了這些傳統,世俗生活的場景成為主流,沒有莊嚴肅穆,湧動著對生活的、生命的愛戀,從內容到形式開始了另一番的熱鬧。

宋元墓葬圖像,多少有些我行我素,幾乎無固定的模式,卻令人耳目一新。夫妻對坐的雖然可以看做是對漢代北朝的一脈相承,也有真主靈座的意味,但人情味更濃,通常都以“芳宴”的形式出現,桌上擺上果食飲品,還增添了家居背景裝飾,如同日常生活中夫婦秀恩愛(圖11-13)。孝子圖再度勃興,是因為中國以孝為核心的牢固觀念的延續,但這時大致固化為二十四孝的內容(圖14)。早期可見的農耕圖、庖廚圖重新出現,但選擇的範圍更廣,人們用笑臉從事著燒火做飯、拉磨、春米等生活中的瑣碎。喂馬、宰殺等場景妙趣橫生。揚場、耙地、耕耘充滿歡快。整體氛圖像是表達孝心,取悅死者。

圖14山西長治屯留縣康莊工業園區元代M2壁畫墓北壁

圖15 山西陽泉平定西關M1壁畫墓東壁

戲曲歌舞並非是早期模式化、符號式的標籤、而是真實表演的瞬聞(圖15)。奉酒、奉茶的場面,要極力表現全過程。點燈添油、婦人或童子掩門、攜子母親也紛紛入畫,而且顯得十分隨意,成為一幅幅生動的民俗畫(圖16.I-16.8)。山水面儘管唐代或更早已經悄悄地出現,這時已成為流行的題材。山西大同至元二年馮道真墓的山水畫,直接題上“疏林晚照”,猶如一幅獨立、供欣賞的作品,在陰宅中懸掛。有些山水畫之中有人物的存在,可以取名為“隱逸圖”“高上圖”,但仍和當時流行的山水畫一致。

圖16.1 山西陽泉東村元墓東北壁

圖16.2 山西陽泉東村元墓東南壁

圖16.3山西陽泉東村元墓東壁

圖16.4 山西陽泉東村元墓北壁

喪葬觀念、習俗、禮儀和制度,以生死觀念為基礎,同樣是對永恆不朽的追求,宋元時期關注人死亡後的快樂,墓中的圖像充滿人間煙火、幾乎見不到悲觀、消極,闔家歡樂是人們的普遍追求。一幅幅生活畫卷就是現實生活,沒有神秘,只有美好,完成了中國墓葬圖像從幻想到現實的轉變。

圖16.5山西陽泉東村元墓西北壁

圖16.6 山西陽泉東村元墓南壁

圖16.1 山西陽泉東村元墓西南壁

圖16.1 山西陽泉東村元墓西壁

結語

圖像常常是一種模糊的表意符號,功能有時不甚明確,詮釋時的不確定性提供了更多的探索和思考空間。墓室圖像不是純藝術作品,而是喪葬活動的產物,人們很想知道古人墓葬壁畫是如何思考、如何表現,盡力捕捉古人的心態,但墓室壁畫是以獨特的藝術語言和邏輯,述說著對生命去向的關懷和期望,對子孫幸福發達的影響,而這些最終都要歸結為對生與死的認識。從漢代的幽虛飄渺,到魏晉隋唐的禮儀莊重,再到宋元的世俗歡樂,墓葬壁畫形成了文化轉型的不同階段。解讀壁畫,也是在解讀中國思想史,探討歷史社會的演變。

(本文選自上海博物館主編《壁上觀——細讀山西壁畫》,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12月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