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甲午戰爭期間,他率軍出國抗日,不幸被日軍炮火擊中,壯烈殉國

【歷史劉老師原創, 非授權嚴禁轉載】

大家知道, 甲午戰爭分為海戰和陸戰。 而陸上戰爭, 又分為前期的朝鮮戰場和後期的中國戰場。

而著名清軍將領左寶貴, 就是戰死在陸戰的清軍最高武官。

受影視劇影響, 世人對甲午海戰相對比較熟悉, 而對陸戰則有些陌生。

今天, 我們就來講述一下在甲午陸戰中, 清軍陣亡最高武官——擁有提督銜的左寶貴的故事(提督, 負責統轄一省陸路或水路官兵, 通常為清朝各省綠營最高武官)。

左寶貴, 字冠廷, 山東費縣人。

左寶貴是清軍將領中, 少有的從士兵出身的高級武官——咸豐初年的時候,

左寶貴參軍報國, 被分配到了江南地區。

而此時, 廣大江南地區, 正面臨著清代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農民大起義——洪秀全所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

可以說, 左寶貴參軍之後, 就被分到了前線戰場, 去經受槍林彈雨的考驗。

最終, 左寶貴不僅經受住了考驗, 而且還在一次作戰中立了一個大功——在衝擊敵陣的時候, 沖在前面的旗手不幸被炮火擊中身亡, 左寶貴二話沒說, 舉起軍旗就往前沖。

最終, 士氣大振的清軍, 取得了此次作戰的勝利(旗兵中炮, 殪, 寶貴持其幟衝鋒入, 大捷)。

此戰之後, 左寶貴因為作戰不怕死, 而在軍中出了名(繇是知名)。

不僅身邊的戰友對他刮目相看, 就連軍中將帥都知道了他的事蹟, 還特意對他進行了獎勵和宣傳。

在之後的作戰中, 左寶貴越戰越勇, 不僅親自抓獲了讓清軍頭疼的叛軍苗沛霖, 而且在攻克被太平軍佔領十多年的金陵作戰行動中, 也立下大功(獲苗沛霖, 克金陵, 頻有功)。

平定太平天國後, 左寶貴以遊擊將軍的身份, 加入到了清軍著名統帥僧格林沁的隊伍中, 跟隨僧格林沁平定撚軍的叛亂。

不久, 便因功而被晉升為副將。

光緒初年, 左寶貴又跟隨尚書崇實巡視奉天(今瀋陽)、吉林。

在這裡, 左寶貴又有了用武之地——先後帶兵平定了三處農民起義, 不僅被朝廷賜予“巴圖魯”的稱號(滿語為“英雄”、“勇士”的意思), 而且還額外賞賜了提督的職銜(晉記名提督)。

之後, 左寶貴就留在了奉天, 率軍駐守在了那裡。

幾年後, 他又因功被賞賜黃馬褂和雙眼花翎——這些超規格的待遇, 不是尋常將領可以享受到的。

可見, 左寶貴的戰功是極其的顯赫。

光緒二十年(西元1984年), 朝鮮爆發內亂, 日本政府派兵前去干涉。

當時, 朝鮮屬於清王朝的附屬國, 對於日本派兵進入朝鮮的行為, 清政府表示堅決反對, 並且也派出自己的軍隊前往朝鮮, 以防不測事件的發生。

一起入朝的清軍, 除了左寶貴的軍隊外, 還有其他三支隊伍, 他們的統軍將領分別是——衛汝貴、馬玉昆和豐紳阿。

四支清軍進入朝鮮後, 統一歸主帥葉志超統領, 左寶貴、豐紳阿被任命為駐守平壤的軍事主官。

然而, 還沒等左寶貴他們的軍隊進駐平壤的軍營, 就突然遭到了一股日軍的偷襲(未止舍,

日軍猝至)。

左寶貴和豐紳阿沒有因為日軍的偷襲而亂了陣腳, 他們沉著應對, 指揮軍隊進行反擊。

最終, 清軍擊退了日軍的偷襲(寶貴與豐紳阿擊卻之)。

然而, 還沒等左寶貴他們喘口氣, 退守到不遠處的日軍, 再度兵分數路前來進攻。

經過一番激戰, 清軍再次擊退了日軍的進攻(敵退龍岡, 分道來攻, 又敗之)。

就這樣, 短短幾天時間內, 左寶貴他們見證了日軍的兇悍和頑固。

不久, 主帥葉志超下令把四支軍隊全部聚攏在平壤城內, 以防日軍的偷襲。

然而, 當日軍大部隊到來之後, 身為清軍主帥的葉志超, 卻臨陣怯戰, 想要突圍回國(日軍大隊至, 志超將潰圍北歸)。

對於葉志超的這種舉動, 身為職業軍人和統軍將領的左寶貴, 很是氣憤——作為軍隊的主帥,

面對敵人的進攻, 應該及時部署好自己的軍隊, 進行頑強的抵抗和反擊, 這才是軍人的職責。

身為統帥, 見到敵人就想著如何逃跑, 軍心不渙散是不可能的。

這樣的軍隊, 想要打勝仗, 除非做夢。

於是, 憤怒的左寶貴, 不僅沒有效仿葉志超的行為, 反而派出自己的一隊人馬, 前去阻攔主帥葉志超的逃跑行為(寶貴不從, 以兵守志超勿令逸)。

由於在前兩次的交戰中, 日軍雖然作戰英勇頑強, 但最終還是敗在了左寶貴等人手中。

於是, 左寶貴對於日軍的作戰能力和戰術水準, 並沒有放在眼中——畢竟幾天前, 他們還是自己的手下敗將。

就這樣, 左寶貴犯了一個軍事將領最忌諱的錯誤——輕敵(寶貴頗輕敵)。

很快, 佔領了平壤城外山峰的日軍, 就把他們的大炮駕上了山頂,並且把炮口對準了城內駐守的清軍。

日軍的這一行動,很快就被附近的清軍情報人員所發現,並且第一時間報告給了左寶貴等人。

但是,對於這一緊急情報,左寶貴卻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因為在左寶貴看來,敵人的炮火,遠在自己千米之外,擊中自己的可能性不大(日軍舉炮置山巔,諜者以告,若弗聞)。

然而,就在隨後左寶貴登城指揮作戰的時候,敵人的炮火從天而降,一枚炮彈就在左寶貴身邊爆炸。

剛開始,左寶貴還能說話,但抬到城下之後,人就已經不行了,很快就去世了(登城指麾,中炮踣,猶能言,及城下,始殞)。

眼看城池就要失守,左寶貴的一位部下連忙背起他的屍體,打開城門向外突圍。

然而,出城沒多遠,就碰到了大隊日軍。

為了逃命,那位部將不得已丟下了左寶貴的遺體。

而此時,整個清軍已經全部崩潰,平壤就此失守(其部將負屍開城走,遇日軍,又棄之,於是諸軍皆潰)。

事後,清王朝為了表彰左寶貴的軍人精神,追贈左寶貴為太子少保,諡忠壯。

左寶貴,甲午戰爭中,戰死疆場的清朝陸軍最高武官,他英勇殺敵的精神,值得後世永遠銘記!

參考史料:《清史稿·左寶貴傳》

就把他們的大炮駕上了山頂,並且把炮口對準了城內駐守的清軍。

日軍的這一行動,很快就被附近的清軍情報人員所發現,並且第一時間報告給了左寶貴等人。

但是,對於這一緊急情報,左寶貴卻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因為在左寶貴看來,敵人的炮火,遠在自己千米之外,擊中自己的可能性不大(日軍舉炮置山巔,諜者以告,若弗聞)。

然而,就在隨後左寶貴登城指揮作戰的時候,敵人的炮火從天而降,一枚炮彈就在左寶貴身邊爆炸。

剛開始,左寶貴還能說話,但抬到城下之後,人就已經不行了,很快就去世了(登城指麾,中炮踣,猶能言,及城下,始殞)。

眼看城池就要失守,左寶貴的一位部下連忙背起他的屍體,打開城門向外突圍。

然而,出城沒多遠,就碰到了大隊日軍。

為了逃命,那位部將不得已丟下了左寶貴的遺體。

而此時,整個清軍已經全部崩潰,平壤就此失守(其部將負屍開城走,遇日軍,又棄之,於是諸軍皆潰)。

事後,清王朝為了表彰左寶貴的軍人精神,追贈左寶貴為太子少保,諡忠壯。

左寶貴,甲午戰爭中,戰死疆場的清朝陸軍最高武官,他英勇殺敵的精神,值得後世永遠銘記!

參考史料:《清史稿·左寶貴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