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惠陽葉氏家族(中):周田村中義士多 迪春後人載史冊

會水樓是葉挺將軍的祖屋, 該樓是葉特盛玄孫葉成發建于清朝道光5年。

會水樓因房屋門前有兩條小溪匯合於此, 故得此名。

會水樓旺盛時期曾經居住二百多人。

會水樓為三堂兩橫客家圍龍屋。

會新樓建起了兩個角樓, 有點西洋範。 《東江時報》採集

策劃君說:

上篇剛講完惠陽葉氏家族迎春公葉特茂的故事, 中篇我們就來說說葉特茂的弟弟葉特盛和他的後裔的故事。 都說周田村葉家多出鐵骨義士, 抗日名將葉挺就是葉特盛的後裔, 他們一支建的圍屋會新樓也曾作為抗日部隊的駐地。 別急, 他們的故事這就開始。

據《葉氏族譜彙編第三冊(惠陽縣部分)》記載, 特盛公生於明天啟元年 (1621年), 終於康熙三十九年(1701年), 享年80歲。

1662年, 41歲的迪春公葉特盛和哥哥葉特茂一行離開生活了幾十年的梅州興寧, 遷徙到惠陽周田村。 當時周田村已有廖氏、李氏等姓氏族人生活, 葉特茂、葉特盛一行60多人從興甯遷徙到周田村後, 曾在周田村種下一棵榕樹以象徵葉氏南遷, 葉落生根定居於此。 在葉氏到達之前, 此地人煙稀少, 為了發展葉氏人口, 葉特茂、葉特盛兄弟將該村定名為“周田”村, 取字形字義“向外發展, 人口增加”之意。

迪春公葉特盛後裔第十一世、今年69歲的葉叔公說, 周田老屋門前至今仍有兩棵大樹, 一棵榕樹和一棵樟樹分立兩邊。

“說不定當年特盛公他們種的榕樹就是那棵呢。 ”葉叔公笑道。

播種

定居周田 繁衍生息

其實, 葉特茂、葉特盛兩兄弟從老家興甯遷徙到周田後不久, 便積極實施“周田”之計:定居惠陽周田村5年後, 葉特茂一家向外發展, 遷移至離周田附近的沙坑定居, 葉特盛一家則留守在周田村, 並在此繁衍生息。

相對哥哥特茂公生有5子, 人丁興旺, 弟弟特盛公就顯得相對人丁單薄。 特盛公娶有鄒氏和鄭氏兩位妻子, 分別生了葉蕃廷和葉贊廷兩個兒子。 長子葉蕃廷跟隨父親一行遷居周田村後不久, 看周田村依舊貧乏, 覺得“討不到吃的”, 遂又跟隨母親鄒氏返回老家興寧看守祠墓。 遷徙到周田村那年, 次子葉贊廷才8歲, 長大後他由國學生考授縣丞。

葉特茂、葉特盛的兒子作為第二代開始實現“沙坑葉氏”開枝散葉、人丁興旺的大計。 特盛公雖然只有兩個兒子, 但他們的兒子很爭氣。 在周田村長大並紮根的次子葉贊廷娶有兩位妻子, 共生了5個兒子, 分別是葉天瑞、葉天璋、葉天琦、葉天玢、葉天璜。 此後兒孫生生不息, 其中長子葉天瑞生了葉樹淮等6子, 葉樹淮又生了葉夢賚等6子。

據葉叔公講述, 回到興寧的長子葉蕃廷則生了6個兒子, 但為了生計, 其中5個兒子遷徙到四川, 留守在興甯的一個兒子至今繁衍人口才300多人。 葉叔公說, 目前惠陽葉氏後人打算到四川去尋找這一支族人, “現在經濟條件好了, 可以去找找。 ”

開枝

廣置田產 興建圍屋

隨著子孫數量代代增多、成家立業,

葉特盛後代逐漸有序地以家庭為單位, 走出周田村, 進而走向其他村鎮買地置產建房。 這一點, 從《葉氏族譜彙編第三冊(惠陽縣部分)》中葉特盛的子孫可以得到驗證。 葉特盛一家定居周田村後, 便建了一座周田老屋樓角。 可以推測的是, 長子葉蕃廷隨母回老家守祠墓, 次子葉贊廷則隨父母居住在這幢周田老屋樓角。

隨著葉天瑞等5個兒子長大, 紛紛成家立業, 這幢老屋自然無法容納多人居住, 他們遂離開老屋各自建房。 長子葉天瑞生葉樹淮等6子, 在大塘面建東壁祠屋一座。 到了第四代, 葉樹淮便從周田遷居到鎮隆鎮高田果老圍村。 其他後代遷居、建房, 不一而足。

《葉氏族譜彙編第三冊(惠陽縣部分)》記載, 如今葉特盛的後人主要聚居點有周田老屋、大塘面、元老爺、周屋排、會水樓、會新樓、花園公、朱古嶺、瑞獅樓、麻蔗背、雷公山、嶺下坊、崇芳樓、會龍樓、嗣前、竹山、湖秋、弗澳頭塘、鎮隆果老圍、山頂水背、韶關市郊區等。

在上述地點, 隨著葉特盛後人的遷居, 一幢幢風格類似、大小不一的圍屋如珍珠般散落。 如今, 周田村尚存的100多棟圍屋, 可以說基本上都是葉特盛子孫所建, 其中會水樓、會新樓、崇芳樓、會龍樓、葉挺故居等圍屋保存尚好, 圍屋裡的故事也至今為人津津樂道。

散葉

人才輩出 彪炳史冊

1662年共同從興甯遷徙到惠陽的12支葉氏族人形成了沙坑葉氏。 葉叔公說, 沙坑葉氏繁衍至今已有十七代, 但不少族人旅居港澳或海外, 且生老病死每天都在發生, 人口數量無法完全統計,估約在三到五萬人之間,而其中特茂公、特盛公兩兄弟後裔數量占沙坑葉氏大多數。

而在特茂公、特盛公兩支後裔裡,特茂公一支的人數遠比特盛公多。但讓特盛公後人驕傲和自豪的是,他們一支出了許多可圈可點的人才。

據載,周田老屋建成後,特盛後裔人才輩出,葉希恒和葉芳公分別在乾隆43年和44年中舉,均官授七品。葉芳公長子葉光謀封八品道庫大使,三子葉光謨誥贈五品奉直大夫;葉光謨六子葉登霆為五品奉直大夫。三代人的官場亨通使周田葉氏顯赫一方,朝廷授予用來彰顯榮耀的功名碑就樹立在大屋兩側,成為周田老屋的光榮標誌。

葉特盛後裔在民國時期更是人才輩出,葉匡、葉挺等革命人士更是彪炳史冊。“那時候家族裡先是走出去了一兩個名人,族裡的青年人便紛紛效仿,積極走出村子接受高等教育,參加革命,所以革命人才多。”葉叔公說。據悉,民國時期,葉特盛後裔中在黃埔軍校讀書的有30多人。

家族分支

葉氏家族其餘11支

1662年共同從興甯遷徙到惠陽的12支葉氏族人形成了沙坑葉氏,除葉特茂、葉特盛兩兄弟一支外,其餘11支分別是:

1.周田下屋仔日崇裔,居周田村下屋仔、老圍碧灩樓。

2.周田蓮塘仔榮坤裔,居蓮塘仔、雷公山、雞公田、田腳、嶺下坊、新南仔。

3.周田榮玉裔,居周田雷公山。

4.官山特濃裔,原居船壢、後裔遷居淡水、棚下嶺等地。

5.官山柏元裔,居官山高門坑、高嶺隔塘。

6.官山運震裔,居龍依屋、百宜坑、下屋、水流坑,新圩長布。

7.老鴉山運輝裔,居老鴉山,後裔現居坪山鎮碧嶺。

8.佘嶂運森裔,原居佘嶂,後裔遷居官山大坑、棚下嶺。

9.大坑運泰裔,居官山上大坑,永湖鎮虎爪。

10.官山運祥裔,居官山下大坑、嶺湖加元。

11.茶園其芳裔,居茶園村。

名人

●葉匡

又名敞來,字一吾,沙坑周田葉特盛後裔,1887年出生在佃農家庭,留學日本,中國同盟會會員,跟隨孫中山從事反清活動,1911年武昌起義時從日本秘密回國,任南京政府海軍參謀。參加過二次革命,惠州起義,失敗後至香港避難,1916年病逝,終年29歲。

●葉挺

惠陽秋長周田村人,原名葉為詢,字希夷,號西平,進入挺秀書院讀書時始稱葉挺。出生於1896年9月10日,為北伐名將及抗日將領,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之一。他所在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北伐時被譽為“鐵軍”,參與指揮南昌起義並出任前敵總指揮,廣州起義任工農紅軍總司令,抗日戰爭時期出任新四軍軍長,皖南事變時被國民黨扣押,拒絕蔣介石的威逼利誘,寫出《囚歌》一首以明志。抗戰勝利後出獄。1946年4月8日,與夫人李秀文以及秦邦憲、鄧發、王若飛等在返回延安途中,因飛機失事而不幸遇難。1988年被中央軍委確定為36位開國軍事家之一。

●葉鋒

1916年生於惠陽區秋長周田會龍樓,父母均為馬來亞歸僑,曾就讀挺秀書院。1936年7月,在香港參加學生抗日救國會,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參加革命工作。葉鋒於2014年3月病逝,享年97歲。著有回憶錄《八十回眸》。在8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葉鋒同志先後擔任東江縱隊第二支隊政治處主任、支隊長,國家計劃委員會文教局副局長,國家經濟委員會文教局局長,國家地質總局黨組成員,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等。

●葉剛

秋長周田村人,出生於1901年12月,1953年在廣州因病去世。葉剛與葉挺、葉輔平同宗同族,都是會水樓成發公的後人。葉挺、葉輔平是成發公的第四代,葉剛則是第五代。

葉剛畢業于廣州憲兵訓練所。畢業後,進入到粵系軍李濟深的第四軍,北伐戰爭期間,留守在廣東後方基地。1928年春,留粵的國民黨軍部隊編為第八路軍,葉剛升任為團長,駐紮在龍川縣。1932年,葉剛被編在第62軍157師步兵469旅,擔任副旅長,旅長是練惕生。部隊駐紮在福建漳州。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1938年1月,葉剛受命返粵,參與南澳島抗擊日軍登陸戰和著名的粵北會戰,此外他還參與了對在港知名文人和愛國民主人士的“秘密大營救”。

●葉文匡

惠陽秋長鷓鴣嶺人,中共早期黨員,惠陽農運領導人、秋長革命的引路人。1900年生於淡水鎮沙坑鄉鷓鴣嶺村,少年就讀挺秀書院,立志獻身革命事業。1919年留學日本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組織的反帝反封建主義鬥爭,1921年回廣州積極參加工人運動,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3年前往參加彭湃發動的海陸豐農民運動,並運用海陸豐農運經驗指導惠陽農運實踐,1924年1月回秋溪鄉宣傳馬列主義,發展黨組織,建立了東江流域的第一個黨組織。1925年協助東征軍攻取淡水,1926年任象山特別支部書記,1927年帶領農民自衛隊攻打反動武裝時身負重傷而光榮犧牲,年僅29歲(虛齡)。

圍屋

會水樓

是葉挺將軍祖屋

會水樓是葉特盛玄孫葉成發(周田葉氏五世祖)于清朝道光5年(1825年)興建,是葉挺將軍祖屋。該樓位於周田,因房屋門前有兩條小溪匯合於此,故取名為“會水樓”,為三堂兩橫客家圍龍屋,旺盛時期曾經居住二百多人。此樓還是周田早期黨組織領導人葉文華故居。1928年夏,共青團員葉文華受組織派遣,回到家鄉淡水周田村開辦夜校,宣傳革命道理。

1884年,葉成發之孫葉沛林在會水樓旁邊建造一幢規模較小的客家圍屋,1896年葉挺就出生於此屋,葉挺參加革命後於1938年被授予國民革命軍中將軍銜,為革命犧牲後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高度評價為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之一。此屋今成葉挺故居,1989年被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被中共中央宣傳部列為 “中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會新樓

曾是抗日部隊駐地

會新樓位於葉挺將軍紀念園一側,其主人是葉剛,葉剛與葉挺、葉輔平同宗同族,都是會水樓成發公的後人。葉挺、葉輔平是成發公的第四代,葉剛則是第五代。會新樓在抗戰期間,成為抗日部隊駐地,曾是東江特委、縣委江南指揮部、東縱二支隊駐地。葉剛也在抗日前線奮勇殺敵立下了戰功。更讓外界讚譽葉剛的事件,是他參與了在港知名文人和愛國民主人士的“秘密大營救”。

1941年12月,日軍入侵香港,立即封鎖港九交通要道,實行宵禁,搜捕愛國人士、抗日分子,並限令文化界人士向日軍報到。在這緊急關頭,時任中共中央南方負責人周恩來致電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主任廖承志和廣東抗日遊擊隊領導人,要求不惜代價,營救在港九(香港、九龍)的文化界精英和著名愛國民主人士,並轉移到後方安全地區。經周密安排,自次年1月5日開始,港九的文化界精英和著名愛國民主人士分批從香港九龍大隊交通站秘密護送到惠陽、寶安抗日根據地,然後再送往後方安全地區。

嗣前新居

曾接待茅盾等愛國人士

同樣與“秘密大營救”歷史大事件有關的,還有位於茶園村的嗣前新居。據《廣東縣域歷史文化資源叢書·惠陽市惠陽區卷》記載,1942年上半年,茅盾、鄒韜奮、胡風、喬冠華等人居住在嗣前新居,接待工作全由葉金蘊負責。嗣前新居是葉金蘊的祖屋,天不怕地不怕,更不怕日軍,對漢奸土匪惡霸深惡痛絕的葉金蘊被鄉親們稱為“生雷公”。在葉金蘊的妥善接待後,茅盾等人安全轉移至惠州,然後再去往內陸安全地區。

記者匡湘鄂香金群楊建業 姚木森

人口數量無法完全統計,估約在三到五萬人之間,而其中特茂公、特盛公兩兄弟後裔數量占沙坑葉氏大多數。

而在特茂公、特盛公兩支後裔裡,特茂公一支的人數遠比特盛公多。但讓特盛公後人驕傲和自豪的是,他們一支出了許多可圈可點的人才。

據載,周田老屋建成後,特盛後裔人才輩出,葉希恒和葉芳公分別在乾隆43年和44年中舉,均官授七品。葉芳公長子葉光謀封八品道庫大使,三子葉光謨誥贈五品奉直大夫;葉光謨六子葉登霆為五品奉直大夫。三代人的官場亨通使周田葉氏顯赫一方,朝廷授予用來彰顯榮耀的功名碑就樹立在大屋兩側,成為周田老屋的光榮標誌。

葉特盛後裔在民國時期更是人才輩出,葉匡、葉挺等革命人士更是彪炳史冊。“那時候家族裡先是走出去了一兩個名人,族裡的青年人便紛紛效仿,積極走出村子接受高等教育,參加革命,所以革命人才多。”葉叔公說。據悉,民國時期,葉特盛後裔中在黃埔軍校讀書的有30多人。

家族分支

葉氏家族其餘11支

1662年共同從興甯遷徙到惠陽的12支葉氏族人形成了沙坑葉氏,除葉特茂、葉特盛兩兄弟一支外,其餘11支分別是:

1.周田下屋仔日崇裔,居周田村下屋仔、老圍碧灩樓。

2.周田蓮塘仔榮坤裔,居蓮塘仔、雷公山、雞公田、田腳、嶺下坊、新南仔。

3.周田榮玉裔,居周田雷公山。

4.官山特濃裔,原居船壢、後裔遷居淡水、棚下嶺等地。

5.官山柏元裔,居官山高門坑、高嶺隔塘。

6.官山運震裔,居龍依屋、百宜坑、下屋、水流坑,新圩長布。

7.老鴉山運輝裔,居老鴉山,後裔現居坪山鎮碧嶺。

8.佘嶂運森裔,原居佘嶂,後裔遷居官山大坑、棚下嶺。

9.大坑運泰裔,居官山上大坑,永湖鎮虎爪。

10.官山運祥裔,居官山下大坑、嶺湖加元。

11.茶園其芳裔,居茶園村。

名人

●葉匡

又名敞來,字一吾,沙坑周田葉特盛後裔,1887年出生在佃農家庭,留學日本,中國同盟會會員,跟隨孫中山從事反清活動,1911年武昌起義時從日本秘密回國,任南京政府海軍參謀。參加過二次革命,惠州起義,失敗後至香港避難,1916年病逝,終年29歲。

●葉挺

惠陽秋長周田村人,原名葉為詢,字希夷,號西平,進入挺秀書院讀書時始稱葉挺。出生於1896年9月10日,為北伐名將及抗日將領,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之一。他所在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北伐時被譽為“鐵軍”,參與指揮南昌起義並出任前敵總指揮,廣州起義任工農紅軍總司令,抗日戰爭時期出任新四軍軍長,皖南事變時被國民黨扣押,拒絕蔣介石的威逼利誘,寫出《囚歌》一首以明志。抗戰勝利後出獄。1946年4月8日,與夫人李秀文以及秦邦憲、鄧發、王若飛等在返回延安途中,因飛機失事而不幸遇難。1988年被中央軍委確定為36位開國軍事家之一。

●葉鋒

1916年生於惠陽區秋長周田會龍樓,父母均為馬來亞歸僑,曾就讀挺秀書院。1936年7月,在香港參加學生抗日救國會,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參加革命工作。葉鋒於2014年3月病逝,享年97歲。著有回憶錄《八十回眸》。在8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葉鋒同志先後擔任東江縱隊第二支隊政治處主任、支隊長,國家計劃委員會文教局副局長,國家經濟委員會文教局局長,國家地質總局黨組成員,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等。

●葉剛

秋長周田村人,出生於1901年12月,1953年在廣州因病去世。葉剛與葉挺、葉輔平同宗同族,都是會水樓成發公的後人。葉挺、葉輔平是成發公的第四代,葉剛則是第五代。

葉剛畢業于廣州憲兵訓練所。畢業後,進入到粵系軍李濟深的第四軍,北伐戰爭期間,留守在廣東後方基地。1928年春,留粵的國民黨軍部隊編為第八路軍,葉剛升任為團長,駐紮在龍川縣。1932年,葉剛被編在第62軍157師步兵469旅,擔任副旅長,旅長是練惕生。部隊駐紮在福建漳州。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1938年1月,葉剛受命返粵,參與南澳島抗擊日軍登陸戰和著名的粵北會戰,此外他還參與了對在港知名文人和愛國民主人士的“秘密大營救”。

●葉文匡

惠陽秋長鷓鴣嶺人,中共早期黨員,惠陽農運領導人、秋長革命的引路人。1900年生於淡水鎮沙坑鄉鷓鴣嶺村,少年就讀挺秀書院,立志獻身革命事業。1919年留學日本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組織的反帝反封建主義鬥爭,1921年回廣州積極參加工人運動,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3年前往參加彭湃發動的海陸豐農民運動,並運用海陸豐農運經驗指導惠陽農運實踐,1924年1月回秋溪鄉宣傳馬列主義,發展黨組織,建立了東江流域的第一個黨組織。1925年協助東征軍攻取淡水,1926年任象山特別支部書記,1927年帶領農民自衛隊攻打反動武裝時身負重傷而光榮犧牲,年僅29歲(虛齡)。

圍屋

會水樓

是葉挺將軍祖屋

會水樓是葉特盛玄孫葉成發(周田葉氏五世祖)于清朝道光5年(1825年)興建,是葉挺將軍祖屋。該樓位於周田,因房屋門前有兩條小溪匯合於此,故取名為“會水樓”,為三堂兩橫客家圍龍屋,旺盛時期曾經居住二百多人。此樓還是周田早期黨組織領導人葉文華故居。1928年夏,共青團員葉文華受組織派遣,回到家鄉淡水周田村開辦夜校,宣傳革命道理。

1884年,葉成發之孫葉沛林在會水樓旁邊建造一幢規模較小的客家圍屋,1896年葉挺就出生於此屋,葉挺參加革命後於1938年被授予國民革命軍中將軍銜,為革命犧牲後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高度評價為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之一。此屋今成葉挺故居,1989年被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被中共中央宣傳部列為 “中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會新樓

曾是抗日部隊駐地

會新樓位於葉挺將軍紀念園一側,其主人是葉剛,葉剛與葉挺、葉輔平同宗同族,都是會水樓成發公的後人。葉挺、葉輔平是成發公的第四代,葉剛則是第五代。會新樓在抗戰期間,成為抗日部隊駐地,曾是東江特委、縣委江南指揮部、東縱二支隊駐地。葉剛也在抗日前線奮勇殺敵立下了戰功。更讓外界讚譽葉剛的事件,是他參與了在港知名文人和愛國民主人士的“秘密大營救”。

1941年12月,日軍入侵香港,立即封鎖港九交通要道,實行宵禁,搜捕愛國人士、抗日分子,並限令文化界人士向日軍報到。在這緊急關頭,時任中共中央南方負責人周恩來致電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主任廖承志和廣東抗日遊擊隊領導人,要求不惜代價,營救在港九(香港、九龍)的文化界精英和著名愛國民主人士,並轉移到後方安全地區。經周密安排,自次年1月5日開始,港九的文化界精英和著名愛國民主人士分批從香港九龍大隊交通站秘密護送到惠陽、寶安抗日根據地,然後再送往後方安全地區。

嗣前新居

曾接待茅盾等愛國人士

同樣與“秘密大營救”歷史大事件有關的,還有位於茶園村的嗣前新居。據《廣東縣域歷史文化資源叢書·惠陽市惠陽區卷》記載,1942年上半年,茅盾、鄒韜奮、胡風、喬冠華等人居住在嗣前新居,接待工作全由葉金蘊負責。嗣前新居是葉金蘊的祖屋,天不怕地不怕,更不怕日軍,對漢奸土匪惡霸深惡痛絕的葉金蘊被鄉親們稱為“生雷公”。在葉金蘊的妥善接待後,茅盾等人安全轉移至惠州,然後再去往內陸安全地區。

記者匡湘鄂香金群楊建業 姚木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