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何紹基:一代鴻儒,終以翰墨著稱於世

何紹基畫像 141.8cm×77.5cm 清 湖南省博物館藏

一代鴻儒

終以翰墨著稱于世

何紹基, 字子貞, 號東洲居士, 晚號蝯叟, 湖南道州人, 乃清代重要書家, 歷經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四朝。 少時即濡染家學, 自喻“架上三萬簽, 經史任所取”。 觀其一生, 博洽多聞, 立德、治學、從政、論藝皆有所長, 且互為相通。 他勤政愛民, 為官剛正不阿;他潛心學問, 治小學、好詩文、精於書道;他授業講學, 所到之地, 文教蔚興。 不愧晚清名臣曾國藩如此評價:“子貞之學, 長於五事。 一曰《禮儀》精, 二曰《漢書》熟, 三曰《說文》精, 四曰各體詩好, 五曰字好。 此五事者, 渠意皆欲有所傳於後,

以餘觀之……字則必傳千古無疑矣”。

行書集《爭座位帖》字長聯 何紹基 168.5 cm×45.5cm 無年款 湖南省博物館藏

釋文:行路有何難, 我曾從天柱、九疑(嶷)、三塗、太室、紫閣、終南, 直到上京王者地;得師真不易, 所願與高堂、二戴、安國、子長、相如、正則, 同依東魯聖人家。

鬥南仁世兄屬, 紹基集坐(座)位帖字

何紹基生活在一個碑學勃興的時代, 無論商周金文、秦漢刻石, 還是六朝墓誌、唐人碑版……皆為世人所重。 在人人崇碑的風氣下, 何紹基的智慧就在於他能兼收並蓄、融匯碑帖、各取所長。 所以他的字既有北碑沉鬱雄強的力感, 又有南帖瀟灑飛動的神采。 為說明何紹基的取法來源, 展覽展出了他臨寫的隸書《華山碑》、楷書《道因碑》、行書《端州石室記》等,

以及他所列舉的自藏碑拓清單。 這些對於還原何紹基真實的學書歷程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 還有他在道光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任職國使館提調期間寫就的《種竹日記》, 花甲之年主講長沙城南書院時給學生的課卷批語, 學書之餘怡情繪事的逸趣雅作。 當然, 展覽同時也展出了他自成一家後, 於楷則力厚骨勁、於行則沉雄峭拔、于隸則古茂朴厚、於篆則遒峻凝重的獨到之風。

《苦雨喜晴》書稿 何紹基 18cm×24.3cm×2

清咸豐五年(1855年)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

釋文:風聲招不來, 雨聲麾不去。 三年遊漏天, 此漏未嘗遇。 我屋十餘間, 笑啼環婦孺。 移踏時苦煩, 頹牆夜尤怖。 長街成斷港, 水急無處注。 何況窪下區, 波瀾沒荷芋。 南望新津橋, 北望趙家渡。 人有其魚殃,

田廬尚遑顧?大府惻然感, 率屬禱以步。 一日清風生, 二日愁霖住。 三日大開朗, 初陽紅滿樹。 想見郊野中, 昂頭仰羲禦。 誠求宜獲應, 謳頌傳行路。 卻聞渝涪間, 仍多苦旱處。 米價日騰躍, 民氣尚焦遽。 吳楚久用兵, 農器無時鑄。 吾蜀幸安晏, 征索煩財賦。 天時乃若斯, 每飯屢投箸。 《苦雨喜晴》作時乙卯六月廿六 猿叟草

宦海沉浮

心存詩意與遠方

何紹基從18歲開始專意科考, 數年未中。 直到37歲時才中榜湖南解元, 本來殿試有望奪魁, 但最終因“語疵”降為二甲第八名。 在京十年, 儘管政績不凡, 但何紹基始終未得道光皇帝的提拔和重用。 道光二十六年, 時年48歲的何紹基進書欲為三品以下大臣作傳, 遭到上司穆彰阿的嚴詞拒絕。 性格剛烈的他便即日辭去國史館提調一職。

待咸豐帝登朝, 經人保舉, 何紹基得皇帝兩次召見並委任為四川學政。 他深感皇恩, 並依聖諭, 對“地方一切情形, 訪查具奏”。 不過, 言多必遭小人陷害。 任期不足四年, 即被朝廷削去官職, 從此絕意仕途。

《重謁三蘇祠詩稿》冊 何紹基 21cm×24cm×2

清咸豐五年 (1855年)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

釋文:眉州初來時, 快雨奪奇熱。 今乘春和來, 一雨寒過雪。 新水澀未生, 苦竹暗成列。 荔子稚難花, 柏幹凍似鐵。 回思全蜀游, 江山粗可說。 惟有三蘇祠, 時時夢魂結。 翩然複戾止, 一慰兩年別。 三子如有靈, 為我屐齒折。 今人友古人, 古賢友來哲。 定知象外交, 非從今古別。

求友半生勤, 多聞與直諒。 遍交當時豪, 神志漸夷曠。 區區尚友意, 遙集千載上。

顧於雪堂叟, 意氣尤相向。 入世輕一葉, 落筆追萬狀。 胸中雖坦平, 形骸成放浪。 今欲一斂之, 何處乞師匠。 老泉肅而整, 潁濱靜且壯。 是可藥吾偏, 重來副微尚。

興也以詩頌, 哀亦以詩歎。 何紹基的滿腹經綸與文采飛揚始終在他的詩詞中傾瀉、流淌。 被罷官後, 他寫《苦雨喜晴》心系民間淒苦, 游碑林時, 他作《中興頌詩》激贊魯公忠義。 他以一個學人、詩人和讀書人的視角, 用詩歌記錄了自己一生的行跡, 盡收於《詩鈔》之中。 展覽展出了清同治六年首次出版的《東洲草堂詩鈔》, 以及之後出版的《東洲草堂文鈔》, 再現了何紹基作為宋詩派的中堅力量。 而他在詩中所提及的諸多次遊歷與遠行, 也將以多媒體的形式為觀眾生動展現。

《致雨舲和拙詩兼和坡公海市篇》詩冊 何紹基 21cm×25cm×2

清咸豐七年(1857年)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

釋文:肯與浮世爭嗇豐,道人語我生滅性,塵境漸露新磨銅。還將蠡見重叩請,大言靜聽泱泱風。

人生往事過眼空,三四十年真夢中。回思冠歲侍蜺節,學造險語投鮫宮。(道光癸未隨侍先公登蓬萊閣,有觀海詩。)於今望洋已卻走,自甘老孏難求工。先生卓然道戰勝,詩力如虎書如龍。噫餘輦下久留滯,紛紛壇坫連群雄。江湖河海各異量,工拙豈問通與窮?名篇疊柱珠玉贈,性光果與文章融。閉門幸有弄孫樂,扶床作賦憐阿鐘。(大孫鐘曾作賦,頗有奇氣。)尋梅漸作歲寒計,盼雪又祝來年豐。謬期陶鑄到多士,自愧魯鈍如頑銅。袞衣歸來定何日?輏軒采遍三齊風。

雨舲先生賜和拙詩,兼和坡公海市篇,見柬走筆奉答,即請教定。紹基拜寄草。

群賢紛紛承其衣缽

何紹基熔鑄百家,開宗立派,成為碑學運動中第一位有效的踐行者。他的書學創新對後世書壇以及湖湘文化均產生了深遠影響。湘軍將領左宗棠、湖南旺門譚延闓、地方大儒王闓運、民初“南曾北李”之曾熙、李瑞清,人民藝術家齊白石……他們的書法,皆從不同角度傳自何紹基衣缽。

詩稿橫披 何紹基 26.4 cm×55cm

清同治元年(1862年) 湖南省博物館藏

釋文:歸舟十次過浯溪,兩番手拓《中興碑》。細觀筆勢雖壯闊,中有細筋堅若絲。咸豐辛亥舊題在,時方失恃悲孤兒。次年持節使蜀西,劍州刻如饑鶴棲。(劍州有此碑,字差小,即從浯溪本翻出者。)既無真墨本上石,何事展(輾)轉鉤摹為?唐人書易北碑法,惟有平原吾所師。次山雄文慮泯滅,公偉其人乃與揮。當代伊誰敢效法,宋賢形似弱且危。涪翁扶藜凍雨裡,但感元杜頌與詩。公書固挾忠義出,何乃嗇不贊一詞?海琴桐軒喜我至,佳墨名楮紛相隨。書律深處願詳究,拓本成堆籲足悲。

同治元年正月廿三日,於桐軒大令陪遊浯溪,言楊海琴太守方有重修之議。廿五日至海琴郡齋,酒間談中興頌碑有作,用山谷韻。道州何紹基。

永州之石無一頑,斯岩況近璧流環。春寒喜見草全碧,秋晚遙知林盡殷。癸醜蓬樵好詩畫,生儒菊日共躋攀。使君愛士希前哲,每挈吟流叩蘚斑。

三月十四日,海琴招游華陽岩,余藏王蓬心九日萬石山登高詩畫冊,即其處也。

嶽麓書院歷經千年而弦歌不絕,自北宋興建至清朝末年,學脈延綿,是湖湘文化得以承繼的重要原因。展覽展出了嶽麓書院山長歐陽坦齋邀請何紹基為其父母合葬墓書寫的《泉山墓表》,以及何紹基為賀歐陽坦齋七十大壽所作的楷書七言聯。歐陽山長執掌嶽麓書院27年,其門生有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人,他的喜好,對於湖湘諸生而言無疑也是一種浸染。齊白石40歲前主要寫何體行書,曾熙的篆隸皆源自何法神髓,李瑞清在其艱澀遒勁的基礎上強調了顫筆的動作,譚延闓則在顏體的取勢中找到了近世的楷模。展覽以何紹基為引,貫穿了多位書家,希望能夠以此個案梳理出湖湘一帶獨特的文化傳承體系。以期抛磚引玉。

寫黃庭內景玉經 何紹基 20.6cm×10.7cm×2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湖南省博物館藏

何紹基楷書潔園記屏 何紹基 155.8cm×45.3 cm×6

清同治四年 (1865年) 遼寧省博物館

釋文:

潔園記

自餘少壯來,即遍交天下士,深衷篤行及魁龐奇瑋英辨博識之倫,靡不諧際,要以一清徹骨為最勝流,然何其罕遇也。蓋一清徹骨者,其性必定,其度必沖,其見事必豫,其任事必果。于升沈得失利害毀譽之來於前,不以澆其自得之天固宜,其構之難也。不意垂老之年得之丁君雨生。余薄遊江南,沿緣至滬瀆,君任蘇松太道,例駐上海道署。西偏有隙地,乃創葺園屋疏。池迭石環,蒔花竹。玲瓏其峰,粲蒨其容。構一小樓甚高,可眺黃浦江及吳淞口防海之形勢。適逢太夫人八旬有四介雅之辰,各工告成,乃洗觴燕客。客之稱祝者,自詩文聯語外,酒脯浮儀,概從屏謝。

履既集,肅肅雍雍,采服絢春,花光照夜。餘以年齒,推排為眾賓長。三爵而後,嬉娛綰綽,縱所談飫,諸君樂而和之,所以聯主客之歡,知北堂聞之為一笑也。君舉酒相屬曰:“園宜有名,奚以教我。”余起應曰:‘取潔白戒養之意,名之潔園可乎?“諸君皆曰:“善。”夫潔之為義,亦博矣,蠲欲厲操懷忠抱壹,所以報國恩而拯民命者,舉莫能外焉,豈獨為養親哉。推本言之,莫重且先於此耳。君由牧令起家,以廉樸幹勁超擢是職。江海匯流,華夷雜廁,而外國貪謀不戢,名為懋遷,意在蠶食。君雖以禮貌優容至有關地方辟戚者,持議侃侃。每以去就爭之,夷人為之奪氣,非胸中皭然不滓而能之乎?官場塗飾,虛誇積習,刊落劃滌。特于兵燹之餘,勤搜典籍,兼及金石文字,時與一二劬書耽古之士,摩挲賞析。以餘之癖嗜也。示以目錄,貽之珍本。曰是當公之好學人也。非其體素儲潔廓然虛,公之自然流露者乎。夫潔者,清之表也。清者,潔之源也。餘所謂一清徹骨者,固不盡於是而是,亦足以覘矣。朋友之道,貴相規勉,今將譽之而已。耶夫!甘能受和,白能受采,既清且潔。學以浚之,才以擴之,根所性而益大厥,施位業方隆所以。佐中興之猷,增慈闈之慶者,庸可量哉。既榜書於園門,複為題:“百蘭山館”四字於別齋。蓋馨膳之暇,好藝蘭,露葉風葩,多至百餘本,亦其志潔行芳之微尚也。夫同治四年立夏先五日,道州何紹基撰並書。

鈐印:“何紹基印”朱文方印、“子貞”白文方印。

行書蘇軾《跋韓退之送李願序》屏 何紹基 163 cm×30cm

清 湖南省博物館藏

釋文:歐陽文忠公嘗謂 :“晉無文,惟陶淵明歸去來一篇而已。”餘亦以為 :“唐無文章,惟韓退之送李願歸盤穀敘一篇而已。”平生願效此作一篇,每執筆,輒罷,因自笑曰:“不若且放退之獨步。”俗傳書生入官庫,見錢不識,或怪而問之,生曰:“固知其為錢,但怪其不在紙裹中耳。”餘讀淵明辭雲“幼穉盈門,瓶無儲粟”,乃知俗傳信而有征。使瓶有儲粟,亦甚微矣。此翁平生,只於瓶中見粟也耶!

書坡語,西汀二兄屬,子貞何紹基。

跋文:

此當先生中歲所出,然神妙已不可及。

熙注。

書家以中年之作為最佳妙,蓋少年未精其詣,而晚歲則又不免率意行之,此為貞老中歲之書,良可寶也。

蒲煥俎。

此何丈子貞為長沙周西汀京兆所書者。西汀為余弟婦之家兄,其人謙光大雅、卓爾不群,固戚䣊(黨)中之錚錚者。

西汀時因移居瀏塘遂以此幅相贈,今西汀之墓木拱矣,每見此幅輒為腹痛。

光緒壬午春餘以此幅歸之雨樓十一姪(侄),雨樓其永保之。毋飲崗面泣為蕭翼所得也。

六十九老人春禧記。

餘以此幅歸之雨樓者,以雨樓系西汀之甥也,不料餘跋就尚未送去,而雨樓忽一疾不起,真意外之災。

茲歸之貢廷姪(侄)孫,其永寶之可也。

春禧又記。

“駕言遊好”隸書五言聯 何紹基 106cm×28.5cm

清 湖南省博物館藏

釋文:駕言登五嶽,遊好在六經。荔仙仁兄屬,弟何紹基。

篆書庾信《鏡賦》節選屏 何紹基 114.5cm×28cm

1867年 湖南省博物館

釋文:鏡臺銀帶,本出魏宮,能橫卻月,巧掛回風,龍垂匣外, 鳳倚華中,爾乃照膽照心,難逢難值,五色蟠雲,千年古字。丁卯穀雨日雨,蝯叟。

題“墨飴”橫披 何紹基 45.5cm×161.5cm

1871年 湖南省博物館

《次韻答裴澍田五古》詩冊(左) 何紹基 26.3cm×22.5cm

清同治二年 (1863年)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

釋文:次韻答裴澍田

今年冬苦暖,屈指入三九。短詠互推敲,薄寒易消受。(方與諸君為消寒會,會皆有。)小橋有書至,斜日照窗牖。回思小橋遊,適值傷足後。見君彌矍鑠,歎我易頹朽。憶我方十齡,君已備薪槱。(君于嘉慶戊辰入學。)今茲將八旬,道氣實腴厚。從子從受經,歡欣不退忸。叔弟習躬耕,竟日壟間走。為題滄浪句,聊以酬善誘。新詩枉相謝,意重敵瓊玖。我生於書律,得髓蓋非偶。先矩本趨庭,古法森到手。煙雲忽變化,蛇蚓姿蟠蟉。昔題《秘閣帖》,足破山陰蔀。近和奎垣詩,細與翁、劉剖。難藉一枝筆,杜盡千夫口。世人談《定武》,此語徘回(徊)久。(來詩有“世人談《定武》,識暗多豐蔀”,似與鄙意有合者。)君老尚劬學,未可昵所守。何不勤肄書,金石無量壽。

(十月間到子敬弟“小橋山莊”為塾師澍田先生書聯雲:“清如孺子滄浪水,瘦到詩人飯顆山。”今蒙來書並以詩謝,次韻奉答。嘉平初二。)

致李仲雲信 何紹基 湖南省博物館藏

釋文:從未臨《 道 因 碑 》,冬間忽發此興,每日晨起臨十紙,得百八十字,汗流肱背矣,真消寒妙法也,然中間有事耽擱,即此晨不得臨寫,大約須廿余日方可畢一通,若得廿卅通,或書理當有進耳。聞仲雲世講極愛拙書,因寄一通去,亦可知百忙千見不廢臨池。外間人見子貞書,不以為高奇,即以為恅愺。豈知無日不從平平實實、匝匝周周學去,其難與不知者道也。但須從平實中生出險妙,方免鄉願之誚,豈惟書道如此哉,它凡百皆同此理。聞信即發,複草此以當面談,順問近好,不一一。

基頓首。

《見國朝先正事略》詩冊 何紹基 24.4cm×16cm

清同治四年(1865年)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

釋文:十月十二日,約黃海華、胡恕堂、張東墅、楊性農、羅研生、李次青小集吾齋,為消寒第一集。次青見示所輯《國朝先正事略》,感歎有作。紹基昔直史館,恭錄《高宗實錄》,得四十冊,欲以繼《東華錄》之後也。丙午充提調,因館中照例進書,皆一二品大臣傳,無三品以下傳。雖經高宗屢次嚴旨申諭,史館乃因循至今。因創擬條例,欲遍搜官書及前人文集,補辦國初以來三品以下名臣各傳。商之總裁穆師相,堅不見允,餘即日辭提調矣。先是辦列傳畫一,見乾隆以前各傳於字型大小及家世、著述,皆載入,嘉慶以後則非官牘所有者,一字不許闌入。今次青所輯,指日成書,以後源源繼之,豈非我朝一大掌故哉?研生於修《忠義錄》之暇,搜輯《沅湘文徵》,李小泉中丞覆議修《湖南通志》,海華、恕堂、東墅、性農皆劬學著書,期有傳於後者……

隸書卷 何紹基 25.1cm×309.5cm

清 遼寧省博物館藏

釋文:累葉牧守,印紱典據十有餘人,皆德任其位,名豐其爵,是故寵熏。著於曆世,策祿傳於王室。君鐘其美,受性淵懿,含和履仁,治詩尚書,兼覽群籍,靡不尋暢州,郡更請。

子貞,何紹基。

清咸豐七年(1857年)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

釋文:肯與浮世爭嗇豐,道人語我生滅性,塵境漸露新磨銅。還將蠡見重叩請,大言靜聽泱泱風。

人生往事過眼空,三四十年真夢中。回思冠歲侍蜺節,學造險語投鮫宮。(道光癸未隨侍先公登蓬萊閣,有觀海詩。)於今望洋已卻走,自甘老孏難求工。先生卓然道戰勝,詩力如虎書如龍。噫餘輦下久留滯,紛紛壇坫連群雄。江湖河海各異量,工拙豈問通與窮?名篇疊柱珠玉贈,性光果與文章融。閉門幸有弄孫樂,扶床作賦憐阿鐘。(大孫鐘曾作賦,頗有奇氣。)尋梅漸作歲寒計,盼雪又祝來年豐。謬期陶鑄到多士,自愧魯鈍如頑銅。袞衣歸來定何日?輏軒采遍三齊風。

雨舲先生賜和拙詩,兼和坡公海市篇,見柬走筆奉答,即請教定。紹基拜寄草。

群賢紛紛承其衣缽

何紹基熔鑄百家,開宗立派,成為碑學運動中第一位有效的踐行者。他的書學創新對後世書壇以及湖湘文化均產生了深遠影響。湘軍將領左宗棠、湖南旺門譚延闓、地方大儒王闓運、民初“南曾北李”之曾熙、李瑞清,人民藝術家齊白石……他們的書法,皆從不同角度傳自何紹基衣缽。

詩稿橫披 何紹基 26.4 cm×55cm

清同治元年(1862年) 湖南省博物館藏

釋文:歸舟十次過浯溪,兩番手拓《中興碑》。細觀筆勢雖壯闊,中有細筋堅若絲。咸豐辛亥舊題在,時方失恃悲孤兒。次年持節使蜀西,劍州刻如饑鶴棲。(劍州有此碑,字差小,即從浯溪本翻出者。)既無真墨本上石,何事展(輾)轉鉤摹為?唐人書易北碑法,惟有平原吾所師。次山雄文慮泯滅,公偉其人乃與揮。當代伊誰敢效法,宋賢形似弱且危。涪翁扶藜凍雨裡,但感元杜頌與詩。公書固挾忠義出,何乃嗇不贊一詞?海琴桐軒喜我至,佳墨名楮紛相隨。書律深處願詳究,拓本成堆籲足悲。

同治元年正月廿三日,於桐軒大令陪遊浯溪,言楊海琴太守方有重修之議。廿五日至海琴郡齋,酒間談中興頌碑有作,用山谷韻。道州何紹基。

永州之石無一頑,斯岩況近璧流環。春寒喜見草全碧,秋晚遙知林盡殷。癸醜蓬樵好詩畫,生儒菊日共躋攀。使君愛士希前哲,每挈吟流叩蘚斑。

三月十四日,海琴招游華陽岩,余藏王蓬心九日萬石山登高詩畫冊,即其處也。

嶽麓書院歷經千年而弦歌不絕,自北宋興建至清朝末年,學脈延綿,是湖湘文化得以承繼的重要原因。展覽展出了嶽麓書院山長歐陽坦齋邀請何紹基為其父母合葬墓書寫的《泉山墓表》,以及何紹基為賀歐陽坦齋七十大壽所作的楷書七言聯。歐陽山長執掌嶽麓書院27年,其門生有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人,他的喜好,對於湖湘諸生而言無疑也是一種浸染。齊白石40歲前主要寫何體行書,曾熙的篆隸皆源自何法神髓,李瑞清在其艱澀遒勁的基礎上強調了顫筆的動作,譚延闓則在顏體的取勢中找到了近世的楷模。展覽以何紹基為引,貫穿了多位書家,希望能夠以此個案梳理出湖湘一帶獨特的文化傳承體系。以期抛磚引玉。

寫黃庭內景玉經 何紹基 20.6cm×10.7cm×2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湖南省博物館藏

何紹基楷書潔園記屏 何紹基 155.8cm×45.3 cm×6

清同治四年 (1865年) 遼寧省博物館

釋文:

潔園記

自餘少壯來,即遍交天下士,深衷篤行及魁龐奇瑋英辨博識之倫,靡不諧際,要以一清徹骨為最勝流,然何其罕遇也。蓋一清徹骨者,其性必定,其度必沖,其見事必豫,其任事必果。于升沈得失利害毀譽之來於前,不以澆其自得之天固宜,其構之難也。不意垂老之年得之丁君雨生。余薄遊江南,沿緣至滬瀆,君任蘇松太道,例駐上海道署。西偏有隙地,乃創葺園屋疏。池迭石環,蒔花竹。玲瓏其峰,粲蒨其容。構一小樓甚高,可眺黃浦江及吳淞口防海之形勢。適逢太夫人八旬有四介雅之辰,各工告成,乃洗觴燕客。客之稱祝者,自詩文聯語外,酒脯浮儀,概從屏謝。

履既集,肅肅雍雍,采服絢春,花光照夜。餘以年齒,推排為眾賓長。三爵而後,嬉娛綰綽,縱所談飫,諸君樂而和之,所以聯主客之歡,知北堂聞之為一笑也。君舉酒相屬曰:“園宜有名,奚以教我。”余起應曰:‘取潔白戒養之意,名之潔園可乎?“諸君皆曰:“善。”夫潔之為義,亦博矣,蠲欲厲操懷忠抱壹,所以報國恩而拯民命者,舉莫能外焉,豈獨為養親哉。推本言之,莫重且先於此耳。君由牧令起家,以廉樸幹勁超擢是職。江海匯流,華夷雜廁,而外國貪謀不戢,名為懋遷,意在蠶食。君雖以禮貌優容至有關地方辟戚者,持議侃侃。每以去就爭之,夷人為之奪氣,非胸中皭然不滓而能之乎?官場塗飾,虛誇積習,刊落劃滌。特于兵燹之餘,勤搜典籍,兼及金石文字,時與一二劬書耽古之士,摩挲賞析。以餘之癖嗜也。示以目錄,貽之珍本。曰是當公之好學人也。非其體素儲潔廓然虛,公之自然流露者乎。夫潔者,清之表也。清者,潔之源也。餘所謂一清徹骨者,固不盡於是而是,亦足以覘矣。朋友之道,貴相規勉,今將譽之而已。耶夫!甘能受和,白能受采,既清且潔。學以浚之,才以擴之,根所性而益大厥,施位業方隆所以。佐中興之猷,增慈闈之慶者,庸可量哉。既榜書於園門,複為題:“百蘭山館”四字於別齋。蓋馨膳之暇,好藝蘭,露葉風葩,多至百餘本,亦其志潔行芳之微尚也。夫同治四年立夏先五日,道州何紹基撰並書。

鈐印:“何紹基印”朱文方印、“子貞”白文方印。

行書蘇軾《跋韓退之送李願序》屏 何紹基 163 cm×30cm

清 湖南省博物館藏

釋文:歐陽文忠公嘗謂 :“晉無文,惟陶淵明歸去來一篇而已。”餘亦以為 :“唐無文章,惟韓退之送李願歸盤穀敘一篇而已。”平生願效此作一篇,每執筆,輒罷,因自笑曰:“不若且放退之獨步。”俗傳書生入官庫,見錢不識,或怪而問之,生曰:“固知其為錢,但怪其不在紙裹中耳。”餘讀淵明辭雲“幼穉盈門,瓶無儲粟”,乃知俗傳信而有征。使瓶有儲粟,亦甚微矣。此翁平生,只於瓶中見粟也耶!

書坡語,西汀二兄屬,子貞何紹基。

跋文:

此當先生中歲所出,然神妙已不可及。

熙注。

書家以中年之作為最佳妙,蓋少年未精其詣,而晚歲則又不免率意行之,此為貞老中歲之書,良可寶也。

蒲煥俎。

此何丈子貞為長沙周西汀京兆所書者。西汀為余弟婦之家兄,其人謙光大雅、卓爾不群,固戚䣊(黨)中之錚錚者。

西汀時因移居瀏塘遂以此幅相贈,今西汀之墓木拱矣,每見此幅輒為腹痛。

光緒壬午春餘以此幅歸之雨樓十一姪(侄),雨樓其永保之。毋飲崗面泣為蕭翼所得也。

六十九老人春禧記。

餘以此幅歸之雨樓者,以雨樓系西汀之甥也,不料餘跋就尚未送去,而雨樓忽一疾不起,真意外之災。

茲歸之貢廷姪(侄)孫,其永寶之可也。

春禧又記。

“駕言遊好”隸書五言聯 何紹基 106cm×28.5cm

清 湖南省博物館藏

釋文:駕言登五嶽,遊好在六經。荔仙仁兄屬,弟何紹基。

篆書庾信《鏡賦》節選屏 何紹基 114.5cm×28cm

1867年 湖南省博物館

釋文:鏡臺銀帶,本出魏宮,能橫卻月,巧掛回風,龍垂匣外, 鳳倚華中,爾乃照膽照心,難逢難值,五色蟠雲,千年古字。丁卯穀雨日雨,蝯叟。

題“墨飴”橫披 何紹基 45.5cm×161.5cm

1871年 湖南省博物館

《次韻答裴澍田五古》詩冊(左) 何紹基 26.3cm×22.5cm

清同治二年 (1863年)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

釋文:次韻答裴澍田

今年冬苦暖,屈指入三九。短詠互推敲,薄寒易消受。(方與諸君為消寒會,會皆有。)小橋有書至,斜日照窗牖。回思小橋遊,適值傷足後。見君彌矍鑠,歎我易頹朽。憶我方十齡,君已備薪槱。(君于嘉慶戊辰入學。)今茲將八旬,道氣實腴厚。從子從受經,歡欣不退忸。叔弟習躬耕,竟日壟間走。為題滄浪句,聊以酬善誘。新詩枉相謝,意重敵瓊玖。我生於書律,得髓蓋非偶。先矩本趨庭,古法森到手。煙雲忽變化,蛇蚓姿蟠蟉。昔題《秘閣帖》,足破山陰蔀。近和奎垣詩,細與翁、劉剖。難藉一枝筆,杜盡千夫口。世人談《定武》,此語徘回(徊)久。(來詩有“世人談《定武》,識暗多豐蔀”,似與鄙意有合者。)君老尚劬學,未可昵所守。何不勤肄書,金石無量壽。

(十月間到子敬弟“小橋山莊”為塾師澍田先生書聯雲:“清如孺子滄浪水,瘦到詩人飯顆山。”今蒙來書並以詩謝,次韻奉答。嘉平初二。)

致李仲雲信 何紹基 湖南省博物館藏

釋文:從未臨《 道 因 碑 》,冬間忽發此興,每日晨起臨十紙,得百八十字,汗流肱背矣,真消寒妙法也,然中間有事耽擱,即此晨不得臨寫,大約須廿余日方可畢一通,若得廿卅通,或書理當有進耳。聞仲雲世講極愛拙書,因寄一通去,亦可知百忙千見不廢臨池。外間人見子貞書,不以為高奇,即以為恅愺。豈知無日不從平平實實、匝匝周周學去,其難與不知者道也。但須從平實中生出險妙,方免鄉願之誚,豈惟書道如此哉,它凡百皆同此理。聞信即發,複草此以當面談,順問近好,不一一。

基頓首。

《見國朝先正事略》詩冊 何紹基 24.4cm×16cm

清同治四年(1865年)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

釋文:十月十二日,約黃海華、胡恕堂、張東墅、楊性農、羅研生、李次青小集吾齋,為消寒第一集。次青見示所輯《國朝先正事略》,感歎有作。紹基昔直史館,恭錄《高宗實錄》,得四十冊,欲以繼《東華錄》之後也。丙午充提調,因館中照例進書,皆一二品大臣傳,無三品以下傳。雖經高宗屢次嚴旨申諭,史館乃因循至今。因創擬條例,欲遍搜官書及前人文集,補辦國初以來三品以下名臣各傳。商之總裁穆師相,堅不見允,餘即日辭提調矣。先是辦列傳畫一,見乾隆以前各傳於字型大小及家世、著述,皆載入,嘉慶以後則非官牘所有者,一字不許闌入。今次青所輯,指日成書,以後源源繼之,豈非我朝一大掌故哉?研生於修《忠義錄》之暇,搜輯《沅湘文徵》,李小泉中丞覆議修《湖南通志》,海華、恕堂、東墅、性農皆劬學著書,期有傳於後者……

隸書卷 何紹基 25.1cm×309.5cm

清 遼寧省博物館藏

釋文:累葉牧守,印紱典據十有餘人,皆德任其位,名豐其爵,是故寵熏。著於曆世,策祿傳於王室。君鐘其美,受性淵懿,含和履仁,治詩尚書,兼覽群籍,靡不尋暢州,郡更請。

子貞,何紹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