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唐朝末年的西漢金山國,一個節度使在河西自稱白衣天子的政權

西漢金山國, 簡稱金山國, 又名西漢敦煌國, 它不是西漢時期的政權, 而是唐末五代河西沙州地方政權。 唐昭宗光化三年張議潮之孫張承奉嗣立為沙州歸義軍節度使。 唐哀帝天祐三年(906年), 張承奉自稱白衣天子, 建號“西漢金山國”, 不再奉唐朝正朔。

西漢金山國

那麼西漢金山國有多大呢?在唐宣宗大中五年十一月, 唐中央在沙州設歸義軍時, 歸義軍下轄瓜、沙、伊、西、肅、甘、蘭、鄯、河、岷、廓十一州。 但是在歸義軍後期, 由於歸義軍內部的政治鬥爭和少數民族勢力的崛起, 疆域急劇縮小, 到張承奉建國時, 真正控制的地區僅剩瓜、沙二州。 其中, 沙州轄敦煌、壽昌二縣, 瓜州轄晉昌、常樂二縣。

歸義軍節度使

唐朝滅亡後, 朱溫建立了後樑王朝, 改元開平。 歸義軍是唐朝的地方藩鎮, 張承奉和其他地方的節度使一樣, 不滿於朱溫的篡權自立, 在唐亡之後也割據一方, 伺機謀求獨立。 國以白色為祥瑞, 張承奉自號白衣天子、金山國聖文神武帝。 節度使衙改成皇宮, 又設文武官屬, 所有幕臣將士, 皆獲提拔擢升。

西漢金山國自稱擁有沙、瓜、肅、鄯、河、蘭、岷、廓八州, 但實際上歸義軍只能控制瓜、沙二州。 為打通東、西交通, 與回鶻交戰。

西元911年, 金山國被甘州回鶻擊敗。 雙方訂立城下之盟, 又叫“父子之約”。 盟約規定, 回鶻可汗為父, 西漢金山國白衣天子為子, 子向父獻城投降, 稱臣納貢, 結“父子之國”, 回鶻退兵撤圍, 西漢金山國勢力不得越出敦煌。 如有反悔, 敦煌城破之日, 雞犬不留!從此, 金山國成為回鶻政權的附庸。

金山國

由此, 西漢金山國更名為西漢敦煌國, 張承奉由西漢金山國白衣天子改稱敦煌國天王, 成了甘州回鶻可汗的兒皇帝。 張承奉之後, 歸義軍被曹議金所據。 西元914年, 曹議金廢金山國仍稱歸義軍節度使, 西漢金山國滅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