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永樂大典》與《樂亭縣圖經志書》

作者:周景寶

題圖來自網路

西元1368年(洪武元年, 元至正二十八年)正月, 朱元璋正式建立明朝, 年號“洪武”, 是為明太祖, 建都應天(今江蘇南京)。 [1]八月, 改元大都路為北平府。 [2]二年三月, 設置北平行中書省, 治北平府(今北京市), 轄有北平、保定、真定(今河北定州一帶)、順德(今河北邢臺)、廣平(今河北永年)、大名、河間、平灤(元永平路改)等8府(即“北平8府”)、領州37、縣136、長蘆鹽運司1[3], 轄境相當今北京市、河北長城以南, 天津市區海河和西河以北, 河北遵化、豐南以西, 及廊坊地區、保定地區的涿州市。 [4]四年三月初, 平灤府改為永平府[5], 屬北平行中書省。

永平府領4縣、1州, 州領1縣, 即盧龍、遷安、撫甯、昌黎, 灤州(今河北灤縣), 樂亭。 [6]九年六月, 改行中書省為承宣佈政使司。 [7]

據《明太祖實錄》卷八一記載:“洪武六年四月己醜, 上以天下既平, 薄海內外, 幅員方數萬里, 欲觀其山川形勢、關徼厄塞, 及州縣道裡遠近、土物所產, 遂命各行省每於閏年繪圖以獻。 ”[8]洪武六年是閏十一月, 朱元璋要求“每於閏年”, 即每隔二三年各省進呈一次“圖說”, 若從“繪圖以獻”來看, 似指地圖, 但又要反映“州縣道裡遠近、土物所產”, 所以除了“圖”之外, 還需要有“經”(圖的文字說明), 其實已是指方志而言了。

在《光緒順天府志》卷一二二“藝文志一”中, 列有《洪武北平圖經志書》一書, 此書《永樂大典》亦有部分收載, 《日下舊聞考》也曾引用。

《洪武北平圖經志書》當是按照朱元璋的指令編纂完成的。

據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姜緯堂先生考證, 《洪武北平圖經志書》的編纂者, 是北平文丞相祠的創立者劉崧。 [9]

劉崧(1321-1381年)舊名楚, 字子高, 號槎翁, 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 劉崧家境一般, 自幼博學, 元末教書鄉里。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中舉。 明洪武三年(1370年)舉經明行修科, 改今名。 授兵部職方司郎中, 征糧鎮江, 力請減額。 後遷北平按察司副使, 輕刑罰, 召流亡, 均驛傳, 使民複業, 並在學宮旁立文天祥祠激勵世風。 為宰相胡惟庸所忌, 被坐罪貶官, 放回家鄉。 十三年胡惟庸被誅後, 劉崧被覆用, 拜為禮部侍郎, 以吏部尚書致仕。 翌年三月, 再被朱元璋徵用, 拜國子司業, 賜鞍馬, 以朝夕晉見皇帝。

六月, 因病逝世。 著有《北平八府志》、《東遊錄》、《嶺南錄》、《職方集》、《槎翁詩文集》等。 [10]

《明太祖實錄》卷一三七于劉崧卒日下所系小傳, 稱劉崧“所著有《北平八府志》”, 後《明史·藝文二》亦著錄:“劉崧《北平八府志》三十卷”。 據《明太祖實錄》卷八三記載, 劉崧於洪武六年六月被任命為北平按察使司副使, 但當時北平按察使司並未任命正使, 實際上由副使主持政務。 按照慣例, 主持修志的應為地方行政長官, 再者劉崧為當時著名學者、詩人, 主持修志, 是理所當然的事, 且不必再聘他人編著。 劉崧既然主持修志, 自不至於該志之外另著一志, 所謂《北平八府志》, 即是《洪武北平圖經志書》。

《洪武北平圖經志書》共有130餘種, 270餘冊。 所謂的“冊”, 是無法定量的單位, 數十頁乃至上百頁可稱為一冊,

而三五頁, 乃至一二頁, 只要其單裝成冊, 亦可稱為1冊。 查至今尚存的多者如《宛平縣圖經志書》(2冊)才不過7000餘字, 少的如《香河縣圖經志書》(2冊)只1600多字, 由此可知這270餘冊的實際數量約有三四十萬字。 [11]

朱元璋要求每逢閏年即進呈一次, 事實上並無必要。 各地方官為了完成“聖旨”, 只得粗糙濫制, 倉促交差, 致使“圖經志書”的內容大大縮水, 這也是卷帙篇幅不多的原因之一。 因洪武九年是閏九月, 這部《北平八府圖經志書》當完成於是年下半年, 不會有錯的。

《永平府圖經志書》為《北平八府圖經志書》之一, 系永平府的府志, 包括當時該府親領四縣、一州及一個州領縣的州縣誌。 具體名稱如下:《盧龍縣圖經志書》;《遷安縣圖經志書》;《撫寧縣圖經志書》;《昌黎縣圖經志書》;《灤州圖經志書》;《樂亭縣圖經志書》。

[12]

《樂亭縣圖經志書》, 卷數不詳, 洪武九年下半年完成, 與永平府其他州縣圖經志書一起, 被收入《永樂大典》中, 載“平聲, 十九, 庚”韻“平”字, 卷之八千四百三十四至卷之八千四百三十六“永平府”一至三之內。 [13]

《永樂大典》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一部大型典籍, 它編纂于明永樂元年(1403年)七月, 由解縉、胡廣、胡儼、楊士奇等人, 於二年十一月奉敕撰成, 初名《文獻大成》, 與修者147人。 三年朱棣再命姚廣孝、鄭賜、劉季篪、解縉等重修, 並召集朝臣文士、四方宿學2169人擔任編校繪圖工作, 五年定稿, 姚廣孝表上, 朱棣親自撰序, 向全國徵集善書人清抄, 次年冬完成。

《永樂大典》共計有22937卷、另目錄、凡例60卷, 分裝成11095冊,全書字數約3700萬字。《永樂大典》的規模超過了前代編纂的所有類書,即使是清代的《古今圖書集成》也只有10000卷、1600萬字,不及《永樂大典》的一半。據粗略統計,《永樂大典》採擇和保存的古代典籍有七八千種之多,數量是前代《藝文類聚》、《太平御覽》、《冊府元龜》等書的五六倍,就是清代編纂的大型叢書《四庫全書》,收書也不過3000多種。

《永樂大典》的體例是依照《洪武正韻》的韻目,“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各韻分列單字,先注音讀,再錄字書、韻書的解釋,再列該字的篆、隸、楷、草各種書體,然後再彙集與該字有關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詩文、詞曲等。有關資料整段、整篇,甚至整部地抄入。凡引用書名及圈點用朱色,檢查醒目。對名物器什、山川地形,皆繪有精緻的插圖。抄寫全用工楷,極為端正。白棉紙,紅格,包背裝,十分精美。[14]

《永樂大典》成書于南京,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後,貯于文樓。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宮中大火,三殿悉焚,文樓在附近,急救得免。四十一年秋,上命高拱、瞿景淳、張居正等負責,物色善書人109人,另從內府撥畫匠、紙匠等,重抄《永樂大典》一份,規定每人每天抄1頁,歷時六年,到隆慶元年(1567年)抄成,完全仿正本裝訂,精美亦不在正本之下。其實,《永樂大典》修成後,曾有刊刻之議,因卷帙浩繁、工費浩繁,不果。後來便有了兩種抄本,一為“永樂正本”,一為“嘉靖副本”。正本存文樓,副本則存放在新建的皇史宬內。

值得關注的是,《永樂大典》的正本,迄今一頁未見,其下落更是眾說紛紜,撲朔迷離。據記載,《永樂大典》每冊高營造尺一尺五寸六分,寬九寸三分,厚二至三寸不等,總體積約在40立方米左右。[15]偌大一部書,是怎麼消失的,至今仍是歷史上的一大懸案。

副本的命運也是歷經劫難,災禍頻仍。

明清鼎革之後,至康熙年間,藏在皇史宬的《永樂大典》副本首先被徐乾學、高士奇發現。雍正年間又移貯翰林院,時李紱、全祖望曾經見過。乾隆三十七年(1722年)修《四庫全書》時,發現《永樂大典》已缺少2422卷,1000多冊。嘉慶年間修《全唐文》,道光年間重修《大清一統志》都利用過《永樂大典》。

其後,《永樂大典》在翰林院被束之高閣,無人問津。一些翰林院官員懂得其價值,便設法盜取。據繆荃孫《永樂大典考》記載,早晨翰林入院辦公時攜帶棉袍一件,疊成《永樂大典》大小,包在包袱裡,約當兩冊《永樂大典》厚。晚上出院,將棉袍穿在身上,包袱中包兩冊《永樂大典》,看守人員以為仍是早晨帶入的棉袍,不加懷疑。僅文廷式一人就盜走《永樂大典》100多本。光緒元年(1875年)重修翰林院衙門時清點《永樂大典》,僅剩下不到5000冊。至二十六年翁同穌?到翰林院檢查時,只存800冊了。不久庚子事變,翰林院被人放火焚燒,無數圖書、書版包括《永樂大典》殘存部分大都毀於一旦。少部分被外國使館人員趁火打劫,搶掠而去。一些西方國家的博物館、圖書館收藏的《永樂大典》,大多就是當年使館人員搶走的。[16]時至清末民初,《永樂大典》僅存64冊了,這確是我國文化史上十分慘重的損失。

1959年北京圖書館將歷年收集到的《永樂大典》原本和膠捲提供給中華書局,與中華書局自己收集到的《永樂大典》複製品一起進行影印出版,20函202冊,計730卷[17],1962年臺北世界書局曾據之影印,並增加12卷。1982年經過多次補充,中華書局繼續出版線裝本2函20冊,增收67卷(另有4個零頁),1986年中華書局再次將其合編縮印成為10大冊精裝本,計797卷,占現存總數的99%。2003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影印海外所藏《永樂大典》17卷(其中1卷中華書局影印本已收,但有缺頁,此為全帙),合計813卷。

那麼,《樂亭縣圖經志書》今在何處呢?

前面講過,《北平八府圖經志書》(《北平八府志》)是記述當時北平行省所屬北平、保定、真定、順德、廣平、大名、河間、永平等8府,以及8府所轄州、縣的北平行省志,開後世《畿輔通志》之先河。此書雖佚,但仍有數萬字佚文分載於存世的《永樂大典》、繆荃孫鈔本《順天府志》及《日下舊聞考》諸書中。其中宛平(今北京西南隅)、大興、永清、固安、香河、順義、良鄉、昌平、東安(今河北廊坊西)等9縣之文猶完整保存。遺憾的是,有關永平府與樂亭縣的文字,在國內現存的《永樂大典》殘卷中,已經不存。

據不完全統計,《永樂大典》殘本仍有約400冊散落在8個國家和地區的30個單位,尚未歸還。不知其中是否存有《樂亭縣圖經志書》?

在《萬曆天啟樂亭縣誌》卷十二“藝文志”中,收有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中堂兼翰林院編撰李廷機所撰的《修講武堂記》一文,其中有:“《圖經》載之:‘邑有教場,距城二裡許,在乾之隅。厥土澶衍潦淖所鐘,而廣輪不能數雉,不足以馳逐。邑故所募鄉兵,率白徒、冗弱、馳頑,因循校閱,希曠間一集而比之,闐擁紛繽、肩摩趾錯,曾不得成列。而公宇湫陋,堂廡淺迫,觀褻而威頓。有事於是者,立表下漏,即意色厭,趣具彌文而已。閱時既久,荒穢傾圮,日以益甚’”。[18]

後出的《乾隆樂亭縣誌》與《光緒樂亭縣誌》,亦在相應卷次沿襲了此文。案:此處文中出現的《圖經》,筆者初步斷定是為《樂亭縣圖經志書》,所錄文字,即是當年《樂亭縣圖經志書》中的“經”文。《永平府圖經志書》及《樂亭縣圖經志書》,今雖不存,但幾種縣誌中的這段軼文,雖有些晦澀,卻已十分珍貴了。

(2015年2月21日)

注釋:

[1]南炳文、湯綱:《明史》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95頁。

[2]鄭天挺等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音序本上,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版,第109頁。

[3]河北省社會科學院地方史編寫組:《河北古代歷史編年》,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475頁。

[4]《中國歷史大辭典》音序本上,第109頁。

[5]趙其昌主編:《明實錄北京史料》一,北京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27頁。

[6]嚴蘭坤主編,張崗著:《河北通史》明朝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頁。

[7]《明史》下,第1496頁。

[8]蘇天鈞主編:《京華舊事存真》第一輯,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40頁。

[9]《京華舊事存真》第一輯,第250-251頁。

[10]《中國歷史大辭典》音序本中,第1592頁。

[11]《京華舊事存真》第一輯,第251-252頁。

[12]《京華舊事存真》第一輯,第249頁。

[13]《京華舊事存真》第一輯,第256頁。

[14]杜澤遜:《文獻學概要》修訂本,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235頁。

[15]欒貴明:《<永樂大典>之謎》,原載昌平區十三陵特區辦事處編:《首屆明代帝王陵寢研討會·首屆居庸關長城文化研討會論文集》,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85頁。

[16]《文獻學概要》修訂本,第236頁。

[17]安作璋主編:《中國古代史料學》第三版,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90-291頁。

[18](明)潘敦複等編纂:《萬曆天啟樂亭縣誌》明清樂亭縣誌點校本,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1頁。

(作者周景寶,新家墊村人,北京市政工程管理處退休幹部。)

分裝成11095冊,全書字數約3700萬字。《永樂大典》的規模超過了前代編纂的所有類書,即使是清代的《古今圖書集成》也只有10000卷、1600萬字,不及《永樂大典》的一半。據粗略統計,《永樂大典》採擇和保存的古代典籍有七八千種之多,數量是前代《藝文類聚》、《太平御覽》、《冊府元龜》等書的五六倍,就是清代編纂的大型叢書《四庫全書》,收書也不過3000多種。

《永樂大典》的體例是依照《洪武正韻》的韻目,“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各韻分列單字,先注音讀,再錄字書、韻書的解釋,再列該字的篆、隸、楷、草各種書體,然後再彙集與該字有關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詩文、詞曲等。有關資料整段、整篇,甚至整部地抄入。凡引用書名及圈點用朱色,檢查醒目。對名物器什、山川地形,皆繪有精緻的插圖。抄寫全用工楷,極為端正。白棉紙,紅格,包背裝,十分精美。[14]

《永樂大典》成書于南京,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後,貯于文樓。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宮中大火,三殿悉焚,文樓在附近,急救得免。四十一年秋,上命高拱、瞿景淳、張居正等負責,物色善書人109人,另從內府撥畫匠、紙匠等,重抄《永樂大典》一份,規定每人每天抄1頁,歷時六年,到隆慶元年(1567年)抄成,完全仿正本裝訂,精美亦不在正本之下。其實,《永樂大典》修成後,曾有刊刻之議,因卷帙浩繁、工費浩繁,不果。後來便有了兩種抄本,一為“永樂正本”,一為“嘉靖副本”。正本存文樓,副本則存放在新建的皇史宬內。

值得關注的是,《永樂大典》的正本,迄今一頁未見,其下落更是眾說紛紜,撲朔迷離。據記載,《永樂大典》每冊高營造尺一尺五寸六分,寬九寸三分,厚二至三寸不等,總體積約在40立方米左右。[15]偌大一部書,是怎麼消失的,至今仍是歷史上的一大懸案。

副本的命運也是歷經劫難,災禍頻仍。

明清鼎革之後,至康熙年間,藏在皇史宬的《永樂大典》副本首先被徐乾學、高士奇發現。雍正年間又移貯翰林院,時李紱、全祖望曾經見過。乾隆三十七年(1722年)修《四庫全書》時,發現《永樂大典》已缺少2422卷,1000多冊。嘉慶年間修《全唐文》,道光年間重修《大清一統志》都利用過《永樂大典》。

其後,《永樂大典》在翰林院被束之高閣,無人問津。一些翰林院官員懂得其價值,便設法盜取。據繆荃孫《永樂大典考》記載,早晨翰林入院辦公時攜帶棉袍一件,疊成《永樂大典》大小,包在包袱裡,約當兩冊《永樂大典》厚。晚上出院,將棉袍穿在身上,包袱中包兩冊《永樂大典》,看守人員以為仍是早晨帶入的棉袍,不加懷疑。僅文廷式一人就盜走《永樂大典》100多本。光緒元年(1875年)重修翰林院衙門時清點《永樂大典》,僅剩下不到5000冊。至二十六年翁同穌?到翰林院檢查時,只存800冊了。不久庚子事變,翰林院被人放火焚燒,無數圖書、書版包括《永樂大典》殘存部分大都毀於一旦。少部分被外國使館人員趁火打劫,搶掠而去。一些西方國家的博物館、圖書館收藏的《永樂大典》,大多就是當年使館人員搶走的。[16]時至清末民初,《永樂大典》僅存64冊了,這確是我國文化史上十分慘重的損失。

1959年北京圖書館將歷年收集到的《永樂大典》原本和膠捲提供給中華書局,與中華書局自己收集到的《永樂大典》複製品一起進行影印出版,20函202冊,計730卷[17],1962年臺北世界書局曾據之影印,並增加12卷。1982年經過多次補充,中華書局繼續出版線裝本2函20冊,增收67卷(另有4個零頁),1986年中華書局再次將其合編縮印成為10大冊精裝本,計797卷,占現存總數的99%。2003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影印海外所藏《永樂大典》17卷(其中1卷中華書局影印本已收,但有缺頁,此為全帙),合計813卷。

那麼,《樂亭縣圖經志書》今在何處呢?

前面講過,《北平八府圖經志書》(《北平八府志》)是記述當時北平行省所屬北平、保定、真定、順德、廣平、大名、河間、永平等8府,以及8府所轄州、縣的北平行省志,開後世《畿輔通志》之先河。此書雖佚,但仍有數萬字佚文分載於存世的《永樂大典》、繆荃孫鈔本《順天府志》及《日下舊聞考》諸書中。其中宛平(今北京西南隅)、大興、永清、固安、香河、順義、良鄉、昌平、東安(今河北廊坊西)等9縣之文猶完整保存。遺憾的是,有關永平府與樂亭縣的文字,在國內現存的《永樂大典》殘卷中,已經不存。

據不完全統計,《永樂大典》殘本仍有約400冊散落在8個國家和地區的30個單位,尚未歸還。不知其中是否存有《樂亭縣圖經志書》?

在《萬曆天啟樂亭縣誌》卷十二“藝文志”中,收有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中堂兼翰林院編撰李廷機所撰的《修講武堂記》一文,其中有:“《圖經》載之:‘邑有教場,距城二裡許,在乾之隅。厥土澶衍潦淖所鐘,而廣輪不能數雉,不足以馳逐。邑故所募鄉兵,率白徒、冗弱、馳頑,因循校閱,希曠間一集而比之,闐擁紛繽、肩摩趾錯,曾不得成列。而公宇湫陋,堂廡淺迫,觀褻而威頓。有事於是者,立表下漏,即意色厭,趣具彌文而已。閱時既久,荒穢傾圮,日以益甚’”。[18]

後出的《乾隆樂亭縣誌》與《光緒樂亭縣誌》,亦在相應卷次沿襲了此文。案:此處文中出現的《圖經》,筆者初步斷定是為《樂亭縣圖經志書》,所錄文字,即是當年《樂亭縣圖經志書》中的“經”文。《永平府圖經志書》及《樂亭縣圖經志書》,今雖不存,但幾種縣誌中的這段軼文,雖有些晦澀,卻已十分珍貴了。

(2015年2月21日)

注釋:

[1]南炳文、湯綱:《明史》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95頁。

[2]鄭天挺等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音序本上,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版,第109頁。

[3]河北省社會科學院地方史編寫組:《河北古代歷史編年》,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475頁。

[4]《中國歷史大辭典》音序本上,第109頁。

[5]趙其昌主編:《明實錄北京史料》一,北京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27頁。

[6]嚴蘭坤主編,張崗著:《河北通史》明朝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頁。

[7]《明史》下,第1496頁。

[8]蘇天鈞主編:《京華舊事存真》第一輯,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40頁。

[9]《京華舊事存真》第一輯,第250-251頁。

[10]《中國歷史大辭典》音序本中,第1592頁。

[11]《京華舊事存真》第一輯,第251-252頁。

[12]《京華舊事存真》第一輯,第249頁。

[13]《京華舊事存真》第一輯,第256頁。

[14]杜澤遜:《文獻學概要》修訂本,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235頁。

[15]欒貴明:《<永樂大典>之謎》,原載昌平區十三陵特區辦事處編:《首屆明代帝王陵寢研討會·首屆居庸關長城文化研討會論文集》,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85頁。

[16]《文獻學概要》修訂本,第236頁。

[17]安作璋主編:《中國古代史料學》第三版,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90-291頁。

[18](明)潘敦複等編纂:《萬曆天啟樂亭縣誌》明清樂亭縣誌點校本,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1頁。

(作者周景寶,新家墊村人,北京市政工程管理處退休幹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