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間諜計畫,疲秦變助秦的千年大計鄭國渠

一個政治上的陰謀, 在履行其歷史使命後, 戲劇性地演變成一個惠民的水利工程——鄭國渠實現了自身功能的巨大轉換, 兩千多年來極具標本意義。

陝西省涇陽縣王橋鎮上然村的村頭, 豎有一塊黑色的碑, 碑上刻著“全國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鄭國渠首遺址”字樣, 落款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公佈”。

這便是赫赫有名的鄭國渠所在地。 王橋鎮以西的船頭村至涇河峽谷出口, 就是鄭國渠的渠首。 作為秦國三大水利工程之一, 鄭國渠為秦一統天下, 發揮著巨大的歷史作用。

西元前238年,

秦王贏政開始親政後, 在李斯、尉繚等人的協助下, 制定了“滅諸侯, 成帝業, 為天下一統”的國家發展戰略。

鄭國本是韓國一位主管水利的官員, 西元前246年, 鄭國以公派的身份進入秦國, 公開名目是作為友邦鄰國, 韓國要幫助發展秦國農業。 具體任務是, 遊說秦國修一條大型灌溉管道, 把涇水和洛水連接起來, 利用涇水豐富的水量灌溉洛水一帶的土地。 這樣, 關中就不怕乾旱了。

這一點正合秦國“耕戰”的戰略定位, 水利是“耕”的命脈, 之前連年乾旱的關中是秦國的基地, 提高秦國糧食產量, 發展農田水利乃重中之重。

未曾想, 這其實是韓國走投無路之下的“疲秦之計”, 真實意圖在於耗竭秦國實力, 以拖延戰術求生存。 鄭國這樣一個專業人才,

在關鍵時期被賦予了極其重要的政治使命——間諜。

仔細研判一下鄭國渠的修建時間, 就可以發現這項水利工程對於秦國的重要性, 這應該算得上此間秦國的“一號工程”。 因而, 秦始皇很快采納了這一建議, 並任命鄭國全權主持該項工程, 徵集大量人力和物力, 立即上馬。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 韓國“疲秦”的陰謀在渠修成之前得以敗露, 秦王大怒, 要殺鄭國。 鄭國早就知道會有這麼一天, 他已經想好了說辭:“始臣為間, 然渠成亦秦之利也。 臣為韓延數歲之命, 而為秦建萬世之功。 ”(詳見《漢書·溝洫志》)意思是說, 即使修建鄭國渠消耗秦國大量財政收入, 也不過是讓韓國多苟延殘喘幾年而已, 而該渠可以使秦國“富民強國,

建萬世之功”。 遠見卓識的贏政很欣賞鄭國這個“解釋”, 雖然引來秦國上下熱議, 他仍然重用鄭國。

鄭國不愧為經世濟用的水利專家, 在他的設計下, 涇河從陝西北部群山中沖出, 西引涇水東注洛水, 東西長達 300 餘裡。 在涇陽、三原、富平、蒲城、白水等縣二級階地的最高位置上, 由西向東, 沿線與冶峪、清峪、濁峪、沮漆(今石川河)等水相交, 流至禮泉就進入關中平原。

鄭國還充分利用鄭國渠地處“西北略高, 東南略低”這一地形, 在禮泉縣東北的谷口開始修幹渠, 使幹渠沿北面山腳向東伸展, 很自然地把幹渠分佈在灌溉區最高地帶, 不僅最大限度地控制灌溉面積, 而且形成了全部自流灌溉系統。

我們不禁要問, 建成後的鄭國渠究竟是韓國送給秦國的厚禮,

還是韓國疲秦政策的成功之道?鄭國渠對秦國統一大業又產生多麼大的影響?

《史記》和《漢書》兩部權威著作都說鄭國渠修成後能灌溉秦田“四萬餘頃”。 這在當時的秦國, 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 這條我國古代最大的一條灌溉管道, 無疑有利於秦國從經濟上完成統一中國的準備。

鄭國渠首開引涇灌溉之先河, 工程之浩大、設計之合理、技術之先進、實效之顯著, 在世界水利史上少見。 後人在鄭國渠遺址上, 發現有三個南北排列的暗洞。 地面上開始出現由西北向東南斜行一字排列的七個大土坑, 土坑之間原有的地下幹渠相通, 故稱“井渠”。

以治理滔天洪水, 劃定中國版圖為九州的大禹, 曾在此治水。

千年過後, 這片大地上又出現了一個“大禹式”的鄭國。 韓國如此稀有的人才, 白白獻出為秦人所用。 一水灌溉關中, “疲秦”成了“助秦”, 最後變為“強秦”。 其實, 詭譎中貫穿著必然的邏輯。

長城是為了防人, 鄭國渠是為了惠人。 曾是戰爭產物的鄭國渠, 最終走向了利民利國。

用今天的眼光看, 秦修建的鄭國渠、都江堰和靈渠, 三大水利工程就是三個不同風格的水利博物館, 其設計與佈局, 無不見證著高超的智慧和膽識。

它們能誕生在2000多年前的秦國並非偶然, 它是秦人堅定執行“耕戰國策”的強有力體現。 有一個事例可以佐證, 上世紀80年代, 考古專家在陝西省鳳翔縣發掘一座秦國國君的墳墓時, 墓葬中除了高等級的禮器之外, 令人意外的是, 還發現有一大批鐵制農具。

當軍隊還在使用青銅兵器廝殺的時候,秦國就鼓勵農民大量使用鐵制農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們知道,先進的生產工具會給他們帶來夢想的一切。

還發現有一大批鐵制農具。

當軍隊還在使用青銅兵器廝殺的時候,秦國就鼓勵農民大量使用鐵制農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們知道,先進的生產工具會給他們帶來夢想的一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