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美國高官為她辭職,張藝謀爭搶其作品,這個中國女作家憑什麼?

哀大莫過於心死,

心死莫過於一笑。

嚴歌苓

她的作品,

能讓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瘋搶,

她本人能讓美國國務院高官勞倫斯

迷戀到辭職,

從舞者到戰地記者,

從女作家到奧斯卡最佳編劇獎的評委,

她有太多光環,

卻又始終人淡如菊, 不急不徐。

她是華裔當紅女作家

——嚴歌苓。

如果要找一個詞,

精准地形容嚴歌苓,

那必然是“自律”。

這份自律從小時候開始,

貫穿了她整個人生,

為她打造出了一份獨一無二的“高級感”。

1967年,

嚴歌苓親眼目睹了演員嚴鳳英的死。

被打成特務的嚴鳳英,

吞了一百粒安眠藥自殺。

小孩子們紛紛跑去觀望,

看著“一個很高很細長的人抽筋抽成了很短”。

嚴鳳英的丈夫王冠亞

哀求旁人救救妻子,

得到的卻是造反派忿忿的回應:

“不救她, 一定要讓她先坦白”。

嚴鳳英死了,

卻又活成了嚴歌苓心裡的一塊陰影。

而嚴歌苓沒有看到離開後,

發生更恐怖的事情——

醫生用手術用的小斧頭

從咽下開始,

向下一根肋骨一根肋骨地砍,

把內臟拉出來, 剖開,

找所謂的“發報機”、

“照相機”等“特務工具”,

最後一無所獲。

那一年,

嚴歌苓九歲。

那些年, 世道很亂,

風聲很緊, 人心惶惶。

不知道算幸運還是不幸,

嚴歌苓的父母在她小時候就離婚了。

繼母俞平是一位舞蹈家,

在她的影響下,

12歲的嚴歌苓考入成都軍區,

成為一名跳紅色芭蕾舞的文藝兵。

1971年,

12歲的嚴歌苓參軍入伍,

跳舞跳了整整八年。

有人說是跳舞

耽擱了嚴歌苓的寫作人生,

可是嚴歌苓自己卻說:

“那段生活對我來說太重要了,

它左右著我一生的走向。 ”

1979年,

嚴歌苓做出了一個驚人膽大的決定

主動請纓擔任戰地記者,

第一時間趕赴越自衛反擊戰的前線。

那時的她只有21歲,

堅強幹練,

在幫助前線的戰士療傷之餘,

她更多的把注意力,

給了戰場上的“人”。

炮火紛飛, 血流成河, 死亡的氣息像被捅了窩的馬蜂一樣四下散開, 積極採訪傷患的嚴歌苓漸漸發現, 舞蹈不足以表達自己的情緒, “原來在一個舞者的身體裡還休眠著一個作家的人格”。

博觀約取, 厚積薄發。

積攢的閱歷就像一顆種子,

在嚴歌苓的腦海裡生根,

隨著積累發了芽,

日復一日帶著生長的力量,

迫不及待地要呈現在白紙黑字裡。

在頻繁的採訪和無休止的體驗中,

嚴歌苓開啟了人生中

第一部長篇小說,

《七個戰士和一個零》。

而後來著名的《天浴》

和《少女小漁》,

更是讓她在文學界一炮成名,

1988年,

嚴歌苓就被美國文藝界邀請前去學習。

尼采說:

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

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而嚴歌苓用作品讓我們看見,

你的每一處努力都不會被辜負,

成功只不過來得或早或晚。

嚴歌苓一動筆,

便是三十年。

30年來,

她堅持每天坐在書桌前

寫作六七個小時,

從早上9點到下午4點。

在開始創作的時候,

甚至經常寫著淩晨, 忘記睡覺。

除了勤奮的堅持,

嚴歌苓更讓人欽佩的,

是她對“參與感”嚴謹認真的執著。

寫《陸犯焉識》時,

為了寫好陸焉識在西北大荒草漠上

二十年的勞動改造生活,

她趕赴青海, 花錢去開座談會,

把勞教幹部請來,

然後要找人幫忙, 找

很多關係來瞭解他們的故事。

《第九個寡婦》,

以中原農村為背景,

她特地到農村去住,

看農民怎麼起紅薯,

怎麼摘棉花。

寫《小姨多鶴》,

為了瞭解日本人的生活習慣和心理活動,

她住進了日本長野的一個村子,

看到了日本老人

是如何跪著端來茶和食品,

又如何退著走出去,

多鶴的倔強和溫柔才有了眉目。

寫《老師好美》的時候,

她在五六年間

幾次跑到北京的一所中學

做起了旁聽生,

去學習高中生的語言系統。

《媽閣是座城》是寫賭徒的,

她覺得既然要瞭解這些賭徒,

就要自己會賭,

不然寫起細節來心裡會沒底。

於是她又跑到澳門,

在賭桌上一路狂輸,

賭徒沒當成,

卻成了一個失敗的賭客。

做這些事情的時候,

有朋友質疑過她,

一下花出去那麼多錢,

以後能不能掙回來都是問題,

可是嚴歌苓說:

我感覺這些故事非寫不可,

我不寫, 這輩子就白活了。

這樣又煎熬又奔波的寫作生活在外人看來十分清苦, 甚至近乎折磨, 可嚴歌苓卻十分喜歡, 這讓她感覺到自己的生命是有濃度的, 有一種比較有凝聚力的精神。

她反而討厭長久的放假狀態, 讓人變得懶散, 腦子也會逐漸不那麼愛思考。

她說自己這點隨母親:“一天發現自己沒幹什麼有用的事, 沒讓自己哪怕成長一點點, 就慌。 ”

嚴歌苓的自律是從小就養成的。

在軍隊學跳舞時,

她每天四點半起床練功,

腳擱在最高的窗櫺上,

雙腿分開,劈成一條直線,

哪怕寫信也保持這個姿勢,

不到雙腳麻木絕不甘休。

這份自律

成了一種近乎於本能的習慣。

如今五十多歲的嚴歌苓身材挺拔,

臉上精緻的妝容,

是她永遠的禮貌和周全。

連交往20多年的閨蜜陳沖都抱怨,

從沒見過她不化妝的樣子。

她很美,也愛美。

每隔一天就游泳1000米,

和少女一樣,

會因為淘到漂亮的衣服激動不已,

在鏡頭前總是挺直腰背,

沒有一刻鬆懈,

永遠神采奕奕地面對世界。

永遠精緻得體的嚴歌苓,

在最終的愛情修成正果前,

也曾這條路上跌跌撞撞,

歷經坎坷。

在嚴歌苓15歲的那年,

情竇初開,

愛上了一個長她許多的軍官。

終於有一天她鼓起勇氣跟軍官告白,

然而軍官卻嚴厲的批評了她,

並把這件事情報告給組織,

還當著眾人的面罵她。

在那個思想保守的年代,

15歲的姑娘因為懵懂的愛情,

一下淪為千夫所指的物件:

不知羞恥,道德敗壞,

這樣的批判讓她差點要自殺,

所幸後來,

她把情緒付諸文字,

來對抗一腔苦楚的熱血。

1986年,

嚴歌苓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任丈夫,

——著名作家李准的兒子李克威。

相似的家庭背景和同樣的寫作愛好,

讓他們覺得彼此

就是自己最適合的另一半。

1988年,他們結婚了。

婚後一年,

夫妻倆便前後出國。

嚴歌苓去了美國芝加哥

哥倫比亞藝術學院學寫作,

李克威去了澳大利亞。

聚少離多的生活中,

沒有一方願意為對方妥協,

感情只能以離婚告終。

第一次失敗的婚姻,

讓嚴歌苓長久地陷入了痛苦。

白天高強度的學習氛圍,

夜晚輾轉難眠,

不得不依靠安眠藥入睡。

如此高壓之下,

也不得不繼續前行,

她一邊學習,一邊打工,一邊寫小說。

這樣的日子,她一人撐了很久。

嚴歌苓曾經說過:

“現代人的愛情我不想寫,

因為無力、蒼白、

現代人想得開,

想得開的還叫什麼愛情?”

終於,

美好如她,

也遇到了那個為了她“想不開”的人。

那是一個秋日的黃昏,

在朋友家準備晚飯的嚴歌苓,

看見一個年輕帥氣的美國帥哥站在門前,

他的脖子上掛著一塊牌子,

寫著“美國國務院/勞倫斯.沃克”。

聽說,只要一個宿舍裡有東北人,

整個宿舍都會很快學會說東北話。

在美國駐中國瀋陽的領事館

工作了兩年的勞倫斯,

操著一口流利的東北大碴子味兒中文,

與嚴歌苓相談甚歡。

他對她一見鍾情,

她對他久處不厭。

戀愛時的兩人,

常互相以英文寫情書。

有一次,

嚴歌苓在臥龍發現紅樺樹的樹皮很美,

就在上面寫了字,寄給他。

她將情書看做“一種白紙黑字的結盟”:

“這種結盟本身就是有意義的,

在潛意識裡讓你一次一次確認愛情。”

無論在作品還是現實中,嚴歌苓都非常喜歡情書:

“在這個沒有情書的年代,我對愛情的想像力非常蒼白……那時,接到情書簡直就是你的一個節日,特別私密而盛大的節日。現在這種可能都沒有了,是不是愛情從生到滅的過程也就短了?”

這樣關於慢慢咂摸,細細品味的態度,鍛造了她永遠從容不迫的氣質。

戀愛一年後,

由於嚴歌苓是中國女人,

而勞倫斯在美國國務院身份特殊,

勞倫斯受到FBI的監控和審查。

美人在身畔,江山又何妨?

為了和嚴歌苓在一起,

勞倫斯主動放棄了自己外交官的身份。

就在1992年的秋天,

他們在三藩市結婚了。

2004年,

勞倫斯恢復了職位,

被派往非洲。

嚴歌苓和丈夫開始了旅居生活,

做起了專職的外交官夫人,

她的眼界越來越開闊,

作品也越來越優秀。

高曉松曾在《曉松奇談》中

兩次提到嚴歌苓作品《扶桑》,

他十分喜愛這部作品,

以至於直接買下了

它的音樂劇改編權。

他說:“我這輩子都是掙別人錢,人家投資拍電影我去拍,人家投資做唱片,我去當製作人、寫歌。我就是一個賣藝的,從來沒有買過藝。”

這是高曉松這輩子,第一個自己掏錢買的作品。這個浪蕩不羈的清華才子,也不得不屈服于嚴歌苓的才華。

高曉松曾經讚美過:

“嚴歌苓這樣一個美的女人,

不憐憫自己,

不憐憫這個世界,

也從來不憐憫她筆下的人物,

我覺得這是她偉大的素質。”

看到這段話的時候我忍不住思考:

為什麼一個作者,不能心懷憐憫?

我想起柴靜在《看見》裡說過自己一位讀者的留言:“如果你用悲情賄賂過讀者,你也一定用悲情取悅過自己,自我感動取之便捷,又容易上癮。

對它的自覺抵制,便尤為可貴:每一條細微的新聞背後,都隱藏一條冗長的邏輯鏈,我們需要提醒自己:絕不能走到這條邏輯鏈的半山腰就號啕大哭。”

托爾斯泰說,他在構思《安娜·卡列尼娜》的時候,最初他要讓她的下場‘罪有應得’。

但是寫著寫著,他並沒有美化她,只是不斷地深化她,人性自身卻有它的力量,它從故事的枝條上抽枝發芽長出來。

作者只有保持這樣的清醒,才能把自己筆下的人物,展現出最深入人心的客觀。

閱歷豐富,嚴於律己;

抽身事外,不逐名利;

但寫好文,不問前程;

不疾不徐,漸入佳境。

她的作品為我們重現那個過去的時代,

而她的為人、她的生活態度,

讓我們不得不反思我們當下的我們。

歲月本長而忙者自促,

天地本寬而卑者自隘,

風花雪月本閑,

而勞憂者自冗。

願每個人都可以像嚴歌苓這樣,

在浮躁的時代裡堅持嚴謹,

在勞碌的生活裡依舊從容。

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處理,謝謝!

更多資訊或新聞爆料QQ2928809442

在軍隊學跳舞時,

她每天四點半起床練功,

腳擱在最高的窗櫺上,

雙腿分開,劈成一條直線,

哪怕寫信也保持這個姿勢,

不到雙腳麻木絕不甘休。

這份自律

成了一種近乎於本能的習慣。

如今五十多歲的嚴歌苓身材挺拔,

臉上精緻的妝容,

是她永遠的禮貌和周全。

連交往20多年的閨蜜陳沖都抱怨,

從沒見過她不化妝的樣子。

她很美,也愛美。

每隔一天就游泳1000米,

和少女一樣,

會因為淘到漂亮的衣服激動不已,

在鏡頭前總是挺直腰背,

沒有一刻鬆懈,

永遠神采奕奕地面對世界。

永遠精緻得體的嚴歌苓,

在最終的愛情修成正果前,

也曾這條路上跌跌撞撞,

歷經坎坷。

在嚴歌苓15歲的那年,

情竇初開,

愛上了一個長她許多的軍官。

終於有一天她鼓起勇氣跟軍官告白,

然而軍官卻嚴厲的批評了她,

並把這件事情報告給組織,

還當著眾人的面罵她。

在那個思想保守的年代,

15歲的姑娘因為懵懂的愛情,

一下淪為千夫所指的物件:

不知羞恥,道德敗壞,

這樣的批判讓她差點要自殺,

所幸後來,

她把情緒付諸文字,

來對抗一腔苦楚的熱血。

1986年,

嚴歌苓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任丈夫,

——著名作家李准的兒子李克威。

相似的家庭背景和同樣的寫作愛好,

讓他們覺得彼此

就是自己最適合的另一半。

1988年,他們結婚了。

婚後一年,

夫妻倆便前後出國。

嚴歌苓去了美國芝加哥

哥倫比亞藝術學院學寫作,

李克威去了澳大利亞。

聚少離多的生活中,

沒有一方願意為對方妥協,

感情只能以離婚告終。

第一次失敗的婚姻,

讓嚴歌苓長久地陷入了痛苦。

白天高強度的學習氛圍,

夜晚輾轉難眠,

不得不依靠安眠藥入睡。

如此高壓之下,

也不得不繼續前行,

她一邊學習,一邊打工,一邊寫小說。

這樣的日子,她一人撐了很久。

嚴歌苓曾經說過:

“現代人的愛情我不想寫,

因為無力、蒼白、

現代人想得開,

想得開的還叫什麼愛情?”

終於,

美好如她,

也遇到了那個為了她“想不開”的人。

那是一個秋日的黃昏,

在朋友家準備晚飯的嚴歌苓,

看見一個年輕帥氣的美國帥哥站在門前,

他的脖子上掛著一塊牌子,

寫著“美國國務院/勞倫斯.沃克”。

聽說,只要一個宿舍裡有東北人,

整個宿舍都會很快學會說東北話。

在美國駐中國瀋陽的領事館

工作了兩年的勞倫斯,

操著一口流利的東北大碴子味兒中文,

與嚴歌苓相談甚歡。

他對她一見鍾情,

她對他久處不厭。

戀愛時的兩人,

常互相以英文寫情書。

有一次,

嚴歌苓在臥龍發現紅樺樹的樹皮很美,

就在上面寫了字,寄給他。

她將情書看做“一種白紙黑字的結盟”:

“這種結盟本身就是有意義的,

在潛意識裡讓你一次一次確認愛情。”

無論在作品還是現實中,嚴歌苓都非常喜歡情書:

“在這個沒有情書的年代,我對愛情的想像力非常蒼白……那時,接到情書簡直就是你的一個節日,特別私密而盛大的節日。現在這種可能都沒有了,是不是愛情從生到滅的過程也就短了?”

這樣關於慢慢咂摸,細細品味的態度,鍛造了她永遠從容不迫的氣質。

戀愛一年後,

由於嚴歌苓是中國女人,

而勞倫斯在美國國務院身份特殊,

勞倫斯受到FBI的監控和審查。

美人在身畔,江山又何妨?

為了和嚴歌苓在一起,

勞倫斯主動放棄了自己外交官的身份。

就在1992年的秋天,

他們在三藩市結婚了。

2004年,

勞倫斯恢復了職位,

被派往非洲。

嚴歌苓和丈夫開始了旅居生活,

做起了專職的外交官夫人,

她的眼界越來越開闊,

作品也越來越優秀。

高曉松曾在《曉松奇談》中

兩次提到嚴歌苓作品《扶桑》,

他十分喜愛這部作品,

以至於直接買下了

它的音樂劇改編權。

他說:“我這輩子都是掙別人錢,人家投資拍電影我去拍,人家投資做唱片,我去當製作人、寫歌。我就是一個賣藝的,從來沒有買過藝。”

這是高曉松這輩子,第一個自己掏錢買的作品。這個浪蕩不羈的清華才子,也不得不屈服于嚴歌苓的才華。

高曉松曾經讚美過:

“嚴歌苓這樣一個美的女人,

不憐憫自己,

不憐憫這個世界,

也從來不憐憫她筆下的人物,

我覺得這是她偉大的素質。”

看到這段話的時候我忍不住思考:

為什麼一個作者,不能心懷憐憫?

我想起柴靜在《看見》裡說過自己一位讀者的留言:“如果你用悲情賄賂過讀者,你也一定用悲情取悅過自己,自我感動取之便捷,又容易上癮。

對它的自覺抵制,便尤為可貴:每一條細微的新聞背後,都隱藏一條冗長的邏輯鏈,我們需要提醒自己:絕不能走到這條邏輯鏈的半山腰就號啕大哭。”

托爾斯泰說,他在構思《安娜·卡列尼娜》的時候,最初他要讓她的下場‘罪有應得’。

但是寫著寫著,他並沒有美化她,只是不斷地深化她,人性自身卻有它的力量,它從故事的枝條上抽枝發芽長出來。

作者只有保持這樣的清醒,才能把自己筆下的人物,展現出最深入人心的客觀。

閱歷豐富,嚴於律己;

抽身事外,不逐名利;

但寫好文,不問前程;

不疾不徐,漸入佳境。

她的作品為我們重現那個過去的時代,

而她的為人、她的生活態度,

讓我們不得不反思我們當下的我們。

歲月本長而忙者自促,

天地本寬而卑者自隘,

風花雪月本閑,

而勞憂者自冗。

願每個人都可以像嚴歌苓這樣,

在浮躁的時代裡堅持嚴謹,

在勞碌的生活裡依舊從容。

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處理,謝謝!

更多資訊或新聞爆料QQ2928809442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