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智庫丨馬濤:東北振興新邏輯

——競爭優勢資產的市場化形成與治理體系的國家信用背書

(資料圖片)

■馬濤

從市場深化和資本積累角度講, 可以將當前狀態的東北經濟理解為一種資產積累過程、特定資產結構和資產運營體系。 隨著中國參與全球分工的深入和市場經濟改革的深化, 中國經濟規模也從1985年時不足千億元, 到2017年預計超80萬億元, 占全球經濟比重超15%。 東北地區卻並沒有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而實現平均水準的發展與增長。 一方面, 東北地區資產結構是中國70年趕超增長型和40年改革開放過程中中國整體資產體系局部結構和階段性特點。

但另一方面, 這也表明東北資產體系與中國整體經濟在產業結構、增長結構、治理結構上有較大差異, 集中體現為市場化運營效率低、體系競爭優勢遲遲未能重建。

從中國經濟增長轉型思考東北振興新邏輯

“高品質增長”可以理解為從過去趕超型粗放式增長到中長期中國創新型增長的中間階段, 表現為動態的宏觀品質提高、效率改進增長。 全國新舊動能轉換也是舊資產出清和新資產形成的轉型階段, 東北更是如此。 不同資產市場結構也存在較大的異質性, 不能只用短期指標和局部性的評價體系來看待東北問題或振興。 中國正處於經濟增長轉型期, 轉換階段最直觀的特點之一就是經濟增速下降。

這種下降將經歷一個市場主體預期形成共識、新資產運轉形成結構體系的週期。 從規模角度來說, 新舊動能對沖實際上是資產出清的過程, 這樣的勞動生產率、全要素生產率、生產要素勞動投入增長率、資本存量增長率的下降必將持續一段時間, 綜合起來, 基本上可以斷定就是轉換期的時間。 在這個基礎上來看中國經濟中的東北問題, 就是我們研究東北經濟問題的出發點。

一是局部與整體的不均衡增長, 相對獨立不是孤立。 東北問題有其相對獨立性但並不是孤立的, 實際上東北問題是伴隨中國過去兩個經濟增長階段中產生的。 關於局部與整體的不均衡增長, 從資源角度來看, 比如央企,

在縱向的垂直市場的組織上, 資源進入到國資的形成過程中, 央企資產的運營並沒有考慮東北的市場化交易體系, 也沒有考慮東北市場相關主體中分配;從行業結構增長, 工業化初級產品的資產形成, 在改革開放之前, 以東北為主, 改革開放以後, 以出口為導向並沒有因為貿易區位條件和經濟增長的要素條件反映到東北的資產積累過程中。

二是計畫與市場, 高“計畫資產”與低“市場資產”。 從市場化轉型和目前引用資產的效率來看, 東北通過計畫形成的龐大資產規模比較低效, 但是占東北總資產規模的比例相對高, 市場形成的資產效率比較高, 但是占東北總資產規模的比例相對比較低。

三是短期與長期, 資產形成週期有錯位。

從短期和長期來看, 一個地區資產結構的出清或者說資產結構的形成, 實際上與總的資產結構未必一致, 行業結構、增長結構、權力結構都未必一致, 即便是企業, 經歷資產結構的轉型也要非常多的時間。 東北地區在中國70年趕超增長中形成了現在的資產結構, 要使其轉換成將來的創新型資產結構同樣要著眼於長週期。 現階段能夠初步預見的就是“十三五”時期和“十四五”前期, 5到8年裡面中國的經濟增長會有個什麼特徵, 8到10年之後, 誰也不敢講能看清楚。 因為近70年形成的資產體系, 很難用三五年全部厘清其轉變型態。

東北經濟增長重構的新基準:長期新資產

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是一個長期性、綜合性、動態性的艱巨任務,

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 單一方面或環節的改善也並不能解決這一系統性問題, 在市場經濟制度和政府宏觀調控的雙重作用下, 東北的產業結構、投資環境、政府與市場的關係都會在這一動態漸進的過程中逐漸改善。 長期以來, 圍繞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思路都是轉型升級。 但是現有存量基礎升級很難徹底解決東北問題, 面向日漸深化的中國市場組織、日漸擴大的中國市場規模、日漸開放的中國市場體系來考慮市場化新資產重構, 應該重構東北經濟增長的新基準。 對東北地區原有經濟結構和體制機制的局部調整, 應該置於更全面、更深層次的市場化新資產重構來考慮。 從這個角度出發,提出以下三個政策建議。

一是新進口替代。站在中國中長期經濟增長需求的角度,目前我國仍有相當市場規模的高端工業環節和產業共性技術產品需要進口。而東北仍然具備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和人才密集的適宜條件,比如說“核高基”等高端的工業環節、產業的共性技術產品、晶片等,東北完全可以著眼於工業結構或者產業結構的升級形成新的基地。

二是新國企混改。東北化央企混改要聚集全國發展新動力。從資產運營的角度來看,比如聯通,結合國企混改探索了一條通過混改結合新動能、新經濟的方式,是否可以通過在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央企國有資本的混改東北化,在東北集聚、向新經濟的主體開放、向東北的地方發展主體、民企主體、大眾主體開放,聚集起了東北發展的主要群體,也就聚集了東北發展的主體動力。

三是新的振興指數,新資產形成品質是東北振興的關鍵。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是振興新的有盈利能力、有競爭能力、有新動能的資產,實際上,從這個角度來說,不能從短期角度來考察經濟增長的指標或者說經濟增長的評價,建議東北可以考慮構建著眼于在東北地區新資產形成的、新動能積聚的、新主體融合的一套指標體系,以此來評價東北老工業基地如何做到振興,而不僅僅是舊資產的出清。

國家治理和信用背書重構東北經濟增長的框架關係

通過市場化形成東北老工業基地市場競爭資產運營體系需要在與政府互動的治理框架中完成。市場經濟的形成,即各種非市場經濟形態或市場經濟的不發達形態向發達的市場經濟轉化或過渡的過程,是各個微觀市場主體不斷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動態形成過程。其不僅伴隨著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市場組織體系的逐漸複雜,還有非市場規則向市場規則逐漸轉化,以及市場與政府之間職能邊界逐漸演進確立的過程。市場和政府的邊界是在對一個個資產市場週期中的學習中建立起來的。從抽象宏觀市場來看,是直接的市場導向,但是市場是如何導向的,政府和市場規模的介面是怎樣建立起來?傳統增長理論中“幹中學”模型是比較合理的能夠站得住腳的。

這裡面最重要的是政府在增長轉型或者說東北地區市場出清和建立新的資產體系的過程中怎樣在當代中國的市場體系中建立各自的資產邊界。

主權信用為東北經濟增長重構的國家治理體系信用背書,面向全球市場和國家體系建立國家與東北共生發展預期。這種層面的治理機制,只有主權信用能夠完成背書。東北地方政府、大型產業投資聯盟無法勝任東北老工業基地這種跨週期、人口過億、資產複雜、歷史地位重要的區域資產的出清和長期競爭性市場資產體系建立。不僅東北本地區的改革,還要有粵港澳、江浙滬、京津冀甚至西部地區等全國其他地區共同參與。不僅需要國家發改委等主管部門,還要貿易管理、金融管理、城鎮管理等其他全國經濟綜合管理部門的協調。不僅著眼東北當前的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階段,還需要考慮中國後工業化、城鄉一體化、創新型增長建構和中國現代經濟體系對東北地區的需求。不僅依託利用國內市場,還要利用全球市場。不僅利用簡單投資主體,更要利用更複雜的市場多元主體。就需要國家治理來架構,需要最高等級的主權信用來背書這一國家東北治理體系。中國中長期結構轉型和政治經濟體制深化改革最終目的是建立現代經濟體系,而重中之重是圍繞政府與市場關係建構起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東北問題的核心突破口在於體制問題,突破東北的資產出清和體制改革問題,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有可能成為中國未來的發展能夠貢獻給全球治理體系的有益之鑒。

(作者系哈爾濱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曹陽

【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經濟新聞網 http://www.cet.com.cn】

從這個角度出發,提出以下三個政策建議。

一是新進口替代。站在中國中長期經濟增長需求的角度,目前我國仍有相當市場規模的高端工業環節和產業共性技術產品需要進口。而東北仍然具備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和人才密集的適宜條件,比如說“核高基”等高端的工業環節、產業的共性技術產品、晶片等,東北完全可以著眼於工業結構或者產業結構的升級形成新的基地。

二是新國企混改。東北化央企混改要聚集全國發展新動力。從資產運營的角度來看,比如聯通,結合國企混改探索了一條通過混改結合新動能、新經濟的方式,是否可以通過在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央企國有資本的混改東北化,在東北集聚、向新經濟的主體開放、向東北的地方發展主體、民企主體、大眾主體開放,聚集起了東北發展的主要群體,也就聚集了東北發展的主體動力。

三是新的振興指數,新資產形成品質是東北振興的關鍵。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是振興新的有盈利能力、有競爭能力、有新動能的資產,實際上,從這個角度來說,不能從短期角度來考察經濟增長的指標或者說經濟增長的評價,建議東北可以考慮構建著眼于在東北地區新資產形成的、新動能積聚的、新主體融合的一套指標體系,以此來評價東北老工業基地如何做到振興,而不僅僅是舊資產的出清。

國家治理和信用背書重構東北經濟增長的框架關係

通過市場化形成東北老工業基地市場競爭資產運營體系需要在與政府互動的治理框架中完成。市場經濟的形成,即各種非市場經濟形態或市場經濟的不發達形態向發達的市場經濟轉化或過渡的過程,是各個微觀市場主體不斷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動態形成過程。其不僅伴隨著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市場組織體系的逐漸複雜,還有非市場規則向市場規則逐漸轉化,以及市場與政府之間職能邊界逐漸演進確立的過程。市場和政府的邊界是在對一個個資產市場週期中的學習中建立起來的。從抽象宏觀市場來看,是直接的市場導向,但是市場是如何導向的,政府和市場規模的介面是怎樣建立起來?傳統增長理論中“幹中學”模型是比較合理的能夠站得住腳的。

這裡面最重要的是政府在增長轉型或者說東北地區市場出清和建立新的資產體系的過程中怎樣在當代中國的市場體系中建立各自的資產邊界。

主權信用為東北經濟增長重構的國家治理體系信用背書,面向全球市場和國家體系建立國家與東北共生發展預期。這種層面的治理機制,只有主權信用能夠完成背書。東北地方政府、大型產業投資聯盟無法勝任東北老工業基地這種跨週期、人口過億、資產複雜、歷史地位重要的區域資產的出清和長期競爭性市場資產體系建立。不僅東北本地區的改革,還要有粵港澳、江浙滬、京津冀甚至西部地區等全國其他地區共同參與。不僅需要國家發改委等主管部門,還要貿易管理、金融管理、城鎮管理等其他全國經濟綜合管理部門的協調。不僅著眼東北當前的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階段,還需要考慮中國後工業化、城鄉一體化、創新型增長建構和中國現代經濟體系對東北地區的需求。不僅依託利用國內市場,還要利用全球市場。不僅利用簡單投資主體,更要利用更複雜的市場多元主體。就需要國家治理來架構,需要最高等級的主權信用來背書這一國家東北治理體系。中國中長期結構轉型和政治經濟體制深化改革最終目的是建立現代經濟體系,而重中之重是圍繞政府與市場關係建構起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東北問題的核心突破口在於體制問題,突破東北的資產出清和體制改革問題,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有可能成為中國未來的發展能夠貢獻給全球治理體系的有益之鑒。

(作者系哈爾濱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曹陽

【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經濟新聞網 http://www.cet.com.cn】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