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大熱10年後急劇降溫!關於香港保險的謠言你信了幾條?

摘要:是香港保險的吸引力減弱, 還是另有隱情?

本文系杠杆遊戲創作,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如需轉載, 請獲取授權。 另, 授權轉載時還請在文初注明出處和作者, 謝謝!

撰文|杆姐

日前, 香港保險業監管局(IA, 以下簡稱香港保監局)披露了《2017年前三個季度香港保險業的市場表現》(以下簡稱報告), 發佈了2017年前三個季度香港保險業的臨時統計資料。 2017年內地赴港投保三季度新造保單保費同比降近47%。

內地赴港投保大熱10年後, 出現下降, 是香港保險的吸引力減弱, 還是另有隱情?

看完這些謠言, 你基本會明白很多人去香港買保險,

重點根本不在買保險本身。 也只有破解了這些謠言, 才能讓你看清楚你到底適不適合買香港保險。

謠言一:費率低、保額高?

在不少知乎回答和分析香港保險的文章中, 對香港保險的優勢分析常常提到的第一條就是“費率低、保額高”。 這一點杆姐真是不敢苟同, 因為大陸和香港的險種實在太多, 不知道這些回答和分析文章是如何輕而易舉得出這個結論的。

更重要的是, 這個資訊恐怕在對於現在的險種來說並不合適。 來點實際例子吧。

謠言二:就診醫院有限制?

關於就診醫院, 香港保險是針對全球的醫院, 有指定名單。 內地的保險普遍是僅針對內地的二級或二級以上醫院(跟內地不同保險公司諮詢, 有的保險公司甚至根本沒有針對境外醫療的險種,

有的保險公司有少量的險種, 但是費率很貴)。

但這是否可稱其為香港保險的優勢, 杆姐認為還是因人而異。

畢竟中產或小白領家人生病了, 大多數人並沒有去境外就醫的資金支持。

當然買重疾險的話, 這並不是問題, 因為重疾險是確診後就能理賠。 拿到理賠的錢, 可以自由選擇在國內治療還是去國外治療。 影響較大的是醫療險, 直接關係到你在哪家醫院治療能夠理賠的問題。

但杆姐查閱該公司截止2016年2月5日所提供的內地醫院名單, 發現事實並非完全如此, 至少某些服務專案, 不是內地的三甲醫院都能享受。

比如該保險公司提供“免找數服務(即出院時保險公司直接替你付款,

你自己不用先自行付款再申請保險金)”, 請看圖3, 其中有的省市提供“免找數服務”的醫院名單確實比較少。

圖3.某香港保險公司國內醫院出院免找數服務的醫院名單 圖片來源|友邦保險官網

當然, 保險合同上也明確告知, 無論是就醫理賠還是提供其他服務的醫院名單都是變化的, 逐年會新增一些醫院。 同時, 諮詢香港的保險從業人員, 發現一些知名的香港保險公司(如X邦, X誠)提供的內地醫院名單基本是覆蓋了國內大多數三甲醫院。

謠言三:理賠難?

對於核保, 香港保險公司秉承的是“相信原則”, 以投保人告知為准, 而基本不會去核查你之前的就醫記錄。 杆姐諮詢X誠保險公司, 能否提前做個全身檢查, 以免理賠時發生糾紛,

被無情拒絕了, 因為保險公司並不想承擔這筆不菲的體檢費。

杆姐提到自己之前體檢時, 曾被醫生告知某些方面存在健康問題, 但並不需要治療, 只是要注意休息。 針對這個情況, 保險銷售人員說, 為幫杆姐申請一個免費的專項檢查, 公司再視情況是加保費, 還是可以買重疾險, 但拒絕賠付這項癌症險, 或拒保。

因此告知為主, 確實存在風險——因為投保時不審核, 理賠時保險公司卻是會嚴格審核你的就醫記錄的。 而在三甲以上醫院, 你的就診資訊保險公司基本都能查到。

那麼, 如果你要去香港買保險, 一定要充分與保險銷售人員溝通, 最好提供近年來的體檢報告, 事前說清楚, 哪怕被加費也是值得的。 以免理賠的時候才發現。

居然數年前某次了為了占保險的便宜, 被拒賠了。

另一說法是香港保險條款規定細, 容易不理賠。 事實上, 條款不明確, 闡釋空間大, 才容易發生糾紛。

當然, 要注意, 香港保險理賠確實存在的一個風險是, 如果關於理賠發生糾紛僅適用香港地區的法律。 香港的律師費很貴, 因此很多人擔心到頭來, 費時又費錢, 只能認倒楣。

杆姐諮詢了香港保險從業人員, 得知確實有被拒賠的案例。 原因就是投保時, 想當然認為不用告訴保險公司詳情, 結果理賠時被發現有做手術的記錄, 儘管在投保人看來是小手術, 但手術的性質是由保險公司來判斷的。

香港保險對待個人健康的規定, 比內地保險更細緻, 比如要區分吸煙和非吸煙的情況(兩者保費是不同的), 因此如果你真的打算在香港買保險,就需要詳細告知保險銷售人員你的健康狀況,比如體檢報告、輸液等,越詳細越好。

如果一個香港保險銷售人員告訴你這些不重要,沒必要,請遠離這種不專業的保險從業人員。

如果發生糾紛,最有效和快捷的方式,還是跟保險公司協商解決。其次是跟香港保監局投訴,不得已才走訴訟途徑。

總之是給錢之前,儘量談清楚,一切都還有轉機,大不了換家保險公司,換一個產品而已。

謠言四:輕症賠償不給力?

當看到一些所謂的保險專業人士,提到香港保險中某些癌症不全額賠付,而是分評級部分賠付時,宣稱內地保險在這點上更有優勢時,杆姐真想抽他各大嘴巴,讓你家人賠一個試試?!

以近年來內地保險公司賠付較多的甲狀腺腫瘤為例,內地的重疾險,該病種是屬於理賠的重疾之一,不幸的是杆姐的家人今年就罹患此病。

這個病,主治醫師在絕大多數醫生總是說這個情況說不清楚的(不敢下定論)大環境下,自信地大聲告訴杆姐:“這個毛病我動過刀的病人,管你一輩子!”因為發現得早,確實一點不要命。

對甲狀腺腫瘤不分評級的當重疾理賠,內地保險公司也是叫苦不迭,當重疾賠,大大增加成本啊(看前文華夏常青樹2016的栗子,重疾賠33萬,輕症賠的不到7萬)。

反觀香港重疾險,對甲狀腺腫瘤的評級賠付(條款如圖4,根據不同評級來判定是否當作重疾理賠),就非常人性化。當做輕症賠付,以後如果患重疾了,這份保險還可以真正起作用。

圖4.某香港重疾險計畫書截圖 圖片來源|保誠保險重疾計畫書

謠言五:交保費難?

1.辦理香港地區的銀行卡。除了證件(大陸居民身份證,港澳通行證或護照)外,還需要開戶人住址和姓名的對帳單。這還沒完,香港的銀行有最低存款的限制,否則就要收取帳戶管理費用(一般按月或者按季度收取)。

2.在內地辦理有香港一卡通功能的銀行卡,但是同樣有最低存款限制。H女士就是看到幾十萬的最低存款限制,直接選擇了第三種方式。

3.曲線轉帳給香港保險代理人(如你在香港的親友或保險代理人的親友的內地銀行卡、支付寶、微信等),再讓對方轉給保險代理人,保險代理人用自己的香港銀行卡代交費。前提是你的保險代理人足夠讓人信任。一位元香港宏利保險法經理告知杆姐,香港法規規定 ,保險經紀人不能直接收取客人的銀行匯款。因此只能曲線轉帳給保險代理。

4.本人去香港續保費,這個成本就不低了。

當然也可以選擇電匯、支票等方式。

謠言六:只適合高淨值人群?

回到開篇提到的問題,很多人買香港保險重點並不在保險本身。

根據《每日經濟新聞》報導,近10年來(2007-2016年),內地訪客新造保單保費持續上升,同時對比香港保監局披露的香港個人新造保單保費,2007-2016年,內地訪客新造保單保費占比分別達到了6.54%、5.49%、6.57%、7.56%、9.09%、13.17%、16.75%、22.35%、24.70%和40.59%。

如此“突飛猛進”,難免有人質疑普通中產或白領貢獻的幾萬美元一單的保險,到底貢獻率有多高?

而高淨值人群把錢放到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買保險,從這個口岸錢就能自由地在全球流動了。可以作為海外資產配置,也可以為移民做準備,也能避免以後可能產生的高額遺產稅。

但杆姐並不能夠完全認可這種觀點。

首先,不管在哪兒買保險,都應該量力而行。不要盲目投保,多對比產品本身的性價比,畢竟這保費一交就是10年、20年甚至更長時間,一年幾百元的保費差距,拉長到20年來看,也不是小數。

其次,買保險買的是放心。如果你把錢放在一個籃子裡總是擔心,即使買了內地的保險,也寢室難安,何來的保險效果。與其如此,你不如多花點心思研究香港保險產品,買個性價比高的。

折騰點,但能安慰自己,我是持有海外保單了,即便未來走勢不好,至少我還有一份美元保單在獲益。儘管只有幾萬美元,總歸你的錢沒有全部放在一個籃子裡。

PS:香港保監局公佈的《2016-17年報》(闡述保監局於2016年4月1日至2017年3月31日期內的主要工作及未來計畫)中提到“我們將於2018年1月1日開始向保單持有人收取保費征費。”據跟香港保險從業人員求證,這項新增的收費專案對保費的影響微乎其微。

因此如果你真的打算在香港買保險,就需要詳細告知保險銷售人員你的健康狀況,比如體檢報告、輸液等,越詳細越好。

如果一個香港保險銷售人員告訴你這些不重要,沒必要,請遠離這種不專業的保險從業人員。

如果發生糾紛,最有效和快捷的方式,還是跟保險公司協商解決。其次是跟香港保監局投訴,不得已才走訴訟途徑。

總之是給錢之前,儘量談清楚,一切都還有轉機,大不了換家保險公司,換一個產品而已。

謠言四:輕症賠償不給力?

當看到一些所謂的保險專業人士,提到香港保險中某些癌症不全額賠付,而是分評級部分賠付時,宣稱內地保險在這點上更有優勢時,杆姐真想抽他各大嘴巴,讓你家人賠一個試試?!

以近年來內地保險公司賠付較多的甲狀腺腫瘤為例,內地的重疾險,該病種是屬於理賠的重疾之一,不幸的是杆姐的家人今年就罹患此病。

這個病,主治醫師在絕大多數醫生總是說這個情況說不清楚的(不敢下定論)大環境下,自信地大聲告訴杆姐:“這個毛病我動過刀的病人,管你一輩子!”因為發現得早,確實一點不要命。

對甲狀腺腫瘤不分評級的當重疾理賠,內地保險公司也是叫苦不迭,當重疾賠,大大增加成本啊(看前文華夏常青樹2016的栗子,重疾賠33萬,輕症賠的不到7萬)。

反觀香港重疾險,對甲狀腺腫瘤的評級賠付(條款如圖4,根據不同評級來判定是否當作重疾理賠),就非常人性化。當做輕症賠付,以後如果患重疾了,這份保險還可以真正起作用。

圖4.某香港重疾險計畫書截圖 圖片來源|保誠保險重疾計畫書

謠言五:交保費難?

1.辦理香港地區的銀行卡。除了證件(大陸居民身份證,港澳通行證或護照)外,還需要開戶人住址和姓名的對帳單。這還沒完,香港的銀行有最低存款的限制,否則就要收取帳戶管理費用(一般按月或者按季度收取)。

2.在內地辦理有香港一卡通功能的銀行卡,但是同樣有最低存款限制。H女士就是看到幾十萬的最低存款限制,直接選擇了第三種方式。

3.曲線轉帳給香港保險代理人(如你在香港的親友或保險代理人的親友的內地銀行卡、支付寶、微信等),再讓對方轉給保險代理人,保險代理人用自己的香港銀行卡代交費。前提是你的保險代理人足夠讓人信任。一位元香港宏利保險法經理告知杆姐,香港法規規定 ,保險經紀人不能直接收取客人的銀行匯款。因此只能曲線轉帳給保險代理。

4.本人去香港續保費,這個成本就不低了。

當然也可以選擇電匯、支票等方式。

謠言六:只適合高淨值人群?

回到開篇提到的問題,很多人買香港保險重點並不在保險本身。

根據《每日經濟新聞》報導,近10年來(2007-2016年),內地訪客新造保單保費持續上升,同時對比香港保監局披露的香港個人新造保單保費,2007-2016年,內地訪客新造保單保費占比分別達到了6.54%、5.49%、6.57%、7.56%、9.09%、13.17%、16.75%、22.35%、24.70%和40.59%。

如此“突飛猛進”,難免有人質疑普通中產或白領貢獻的幾萬美元一單的保險,到底貢獻率有多高?

而高淨值人群把錢放到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買保險,從這個口岸錢就能自由地在全球流動了。可以作為海外資產配置,也可以為移民做準備,也能避免以後可能產生的高額遺產稅。

但杆姐並不能夠完全認可這種觀點。

首先,不管在哪兒買保險,都應該量力而行。不要盲目投保,多對比產品本身的性價比,畢竟這保費一交就是10年、20年甚至更長時間,一年幾百元的保費差距,拉長到20年來看,也不是小數。

其次,買保險買的是放心。如果你把錢放在一個籃子裡總是擔心,即使買了內地的保險,也寢室難安,何來的保險效果。與其如此,你不如多花點心思研究香港保險產品,買個性價比高的。

折騰點,但能安慰自己,我是持有海外保單了,即便未來走勢不好,至少我還有一份美元保單在獲益。儘管只有幾萬美元,總歸你的錢沒有全部放在一個籃子裡。

PS:香港保監局公佈的《2016-17年報》(闡述保監局於2016年4月1日至2017年3月31日期內的主要工作及未來計畫)中提到“我們將於2018年1月1日開始向保單持有人收取保費征費。”據跟香港保險從業人員求證,這項新增的收費專案對保費的影響微乎其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