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種族歧視的電影有很多,可這一部卻讓我感受到了人性的惡

講述種族歧視的電影有很多, 經典的如《辛德勒的名單》, 主流的如《隱藏人物》, 寫實的如《黑色八月》。 但在這眾多的講述種族歧視的電影中, 有一部, 卻用了“以小博大”的方式, 向我們講述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底特律黑人騷亂事件後的社會狀態。

這部電影名叫《底特律》, 導演凱薩琳·畢格羅。

或許有人對凱薩琳·畢格羅並不熟悉, 但如果向雪告訴你說, 這位精通攝影精通繪畫的著名導演, 曾在2010年憑藉一部《拆彈部隊》打敗過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達》, 並奪得了第82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你是不是對她就會稍有瞭解了呢?

更戲劇性的是, 《阿凡達》的導演詹姆斯·卡梅隆還是凱薩琳·畢格羅的——前夫。

不過, 這當然不是重點, 向雪的重點在於, 這一次, 凱薩琳·畢格羅又用了一種紀實的寫作手法, 向我們展示了底特律的一場員警暴力。

豆瓣評分8.0, 有網友評論說, 這是一部“真正黑暗”的影片, 它讓人在“看完後只想和主角一樣抱著恐懼和自責在路邊幹嘔不止……”@米粒

說到這, 或許你會疑惑, 究竟是什麼樣的電影, 究竟是什麼樣的種族歧視, 究竟是什麼樣的員警暴力, 才會讓人只想作嘔呢?

很簡單!

就是觀影完畢後, 你會對人性產生絕望。

正如上文所述, 1967年的7月下旬, 底特律發生了一場大騷亂, 起因是某個周日, 底特律員警突襲了位於底特律12街區的一家無照經營的酒吧。

巧得很, 當時, 這家酒吧正在為兩名越戰老兵舉行退伍party, 可想而知, 在場人員近百人, 而且大多為黑人(底特律員警幾乎都是白人)。

於是乎,

一場關於種族之間的“較量”便開始了。

先是白人員警想要逮捕這些黑人聚會者,

再是前來圍觀的黑人情緒激動中展開了騷亂搶掠打砸運動,

隨著事態的不斷擴大,

最後這場黑白之間的對弈,

演變為了一場死亡43人,

受傷467人, 7200人被捕,

2000多座建築物受損的超大規模騷亂事件。

而電影《底特律》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場騷亂之中。

為了躲避外面的騷亂, 許多黑人都躲避在阿爾及爾旅館裡, 本該登上福克斯劇院表演的黑人弗雷德和拉裡也因為這場騷亂不得不回到了旅館。

這時,

正在旅館內“自娛自樂”的黑人小夥子卡爾因為拿出一把槍對著朋友們發號施令, 並不小心走了火, 於是, 引起了旅館周圍員警們的“全軍出擊”。

本來嘛, 作為員警, 維護一方治安的員警, 聽到槍聲響起, 第一時間便會精神緊繃這很正常, 更何況是在這種非常時期。 所以一名叫做克勞斯的巡警進入賓館後就不由分說的射殺了卡爾, 似乎也就有了相當的理由。

但真正的暴力執法其實是經不起推敲的。

要知道, 在此之前, 克勞斯已經有過過當執法的經歷了, 作為一位對黑人有著嚴重歧視傾向的白人, 克勞斯在影片開篇就開槍殺死了一名手無縛雞之力的黑人, 當然, 那名黑人和卡爾一樣, 或許是有罪的, 但都——罪不至死。

更令人氣憤的是,

克勞斯不僅殺死了卡爾, 而且還在卡爾旁邊放了一把刀, 誣陷卡爾想要持刀搶槍。 除此之外, 克勞斯還和同事們一起將旅館裡的房客排成一排, 隨意毆打和侮辱。

你們說話, 我要打你, 你們不說話, 我還要打你。

想打我就打, 就是這麼任性。

不光打人、侮辱人, 當他們情緒高漲時, 還要殺人呢!

對於無辜且手無寸鐵之人, 他們也是想殺就殺, 根本就不管什麼叫做“執法犯法”。 可即便如此, 這些員警還是被法院判處無罪。

很驚訝有木有?

美國當時的社會簡直就是黑白顛倒, 是非不分呀!哦, 這麼說似乎也不對, 如果當初在旅館中死亡的人是白人, 或許法庭的判決就並非如此了。 所以, 法律還是有公信力的, 但前提是, 你不能是黑人。

這麼明目張膽的包庇, 向雪想想都要醉了。

可是, 電影裡的劍張弩拔, 電影裡的情緒激烈, 電影裡的精彩震撼, 絕不是向雪寥寥幾句就能勾勒出的, 所以, 想看看這個世界上的人性究竟有多惡嗎?那就去看看《底特律》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