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稀世之寶《富春山居圖》真的被乾隆辣手摧花了嗎

不久前, 央視三套的節目《國家寶藏》引起網友的刷屏。 因其製作精良, 情節設置足夠接地氣而廣受好評。 在第一集中, 就有這麼一個情節, 說的是乾隆皇帝發誓要做出一款瓷器, 超越歷朝歷代。 但是他的審美品位出了問題, 於是導演安排他做了一場夢, 讓東晉的王羲之、元代的黃公望和乾隆的父親雍正皇帝從夢中穿越而來, 對他大加指責。

王羲之和黃公望對乾隆的批評, 主要是因為乾隆對歷朝歷代的書畫精品濫加題跋, 導致書畫作品的藝術性和完整性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那些讓乾隆看上眼的書畫,

結局肯定就是面目全非。 比如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 按說這是王羲之的書法作品, 但其本人的書法僅有四行二十八個字, 大約只占了半開的尺幅。 而現今《快雪時晴帖》裝裱為前副頁四開、後副頁九開及本幅一開, 可以想像, 除卻王羲之的墨蹟以外, 大部分篇幅都被歷朝歷代收藏者的題跋和印章佔據。 而其中, 乾隆的蓋章和題字更是多達六十三處, 成了當之無愧的冠軍。

快雪時晴帖上王羲之原有墨蹟

這種書畫作品上的題跋本來就是中國文人的一種陋習, 這就跟節假日出行的人, 跑到旅遊景點之後到處書寫“到此一遊”的毛病一模一樣, 乾隆皇帝絕對是這種毛病的集大成者, 被他摧殘的書畫作品不計其數,

但是他對於元代畫家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居然沒有做出過於喪心病狂的破壞。 為什麼呢?因為他看走眼了, 被他辣手摧花的那幅《富春山居圖》居然是一幅贗品。

經過歷代題跋(含乾隆)的快雪時晴帖

《國家寶藏》在黃公望指責乾隆這個橋段時, 打出字幕指出, 乾隆是在《富春山居圖》的贗品上廣為題跋的。

《富春山居圖》創作於1347年至1350年, 作家黃公望以浙江的富春江為背景, 將錯落有致的山水呈現在總長約七米的畫卷上。 此畫被後人譽為“山水畫第一神品”、“畫中之蘭亭”等, 是中國畫的無價之寶之一。

‍但是《富春山居圖》卻命運多舛。 明朝末年, 此畫從大師董其昌手中專賣給收藏家吳之矩, 吳之矩將他的名章留在畫上的騎縫位置,

這成為後來辨識《富春山居圖》真偽的一個重要標識。 吳之矩後來將此畫留給兒子吳洪裕, 吳洪裕臨死前對此畫戀戀不捨, 竟然要求家人將畫作投入火中與他一起殉葬。 幸虧吳洪裕的侄子從火中救下了國寶, 然而此時《富春山居圖》已經被大火燒成了兩截。 由此以後, 《富春山居圖》就以兩幅殘畫的形式流傳於世, 短的那一幅叫做《剩山圖》, 長的那一幅叫做《無用師卷》。

《富春山居圖》局部

由於《富春山居圖》名氣太響, 以至於這幅畫的摹本和贗品一直就不少。 時間到了乾隆年間, 一幅酷似《富春山居圖》的作品流到了乾隆手裡, 乾隆一再鑒定之下, 認定這幅畫是真跡。 這幅畫就是被後人稱為《子明卷》的《富春山居圖》最有名的贗品版本。

其實《子明卷》還是有很大的破綻, 因為元代書畫作品上, 作者本人的題款都放在書畫的結尾處, 而《子明卷》中, 作者題款卻放在畫的空白處, 這與元代畫家的風格不符。 但是乾隆並非書畫鑒定專家, 他以有限的藝術鑒賞水準將《子明卷》當成了真品, 將真品《無用師卷》卻當做了贗品。

於是《子明卷》在乾隆的筆下一再遭殃, 畫面之上, 只要是有空白的地方, 乾隆都當仁不讓的留下了自己的墨寶, 一灘一灘, 令人作嘔。 原本畫家意境高遠的留白, 都成了乾隆皇帝抒發自己感悟和心情的廣闊空間。 《快雪時晴帖》上, 乾隆的題款和圖章都放在了副頁上, 至少保留了字帖本身的完整性。 而《子明卷》上, 乾隆的題跋卻完全是在圖畫中間, 任意揮灑,

徹底破壞了畫作原有的藝術性。 後人算了下, 《子明卷》上, 乾隆一共留下了五十五處題跋, 創造了同一人在同一幅畫上做題跋最多的世界紀錄。

《子明卷》局部, 空白處都被乾隆題滿

應該說, 由於乾隆眼拙, 使得真品《無用師卷》沒有遭到太大的破壞。 然而乾隆還是把《無用師卷》當做臨摹較好的贗品加以收藏, 並且仍然命人在畫中留下了一處題跋, 說明自己將此畫當做贗品的原因。 這個題跋的位置被很不要臉的放在水天相接的一處顯眼位置, 以至於今天, 人們到臺北故宮欣賞《無用師卷》的時候, 依然可以看到乾隆細述自己為何將《無用師卷》視為贗品的“心路歷程”。

《無用師卷》上乾隆題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