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晚清四大國寶,精美銘文書法聞名於世!

“晚清四大國寶”是指清代出土於“青銅器之鄉”——陝西寶雞的四件西周青銅瑰寶: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盤、散氏盤。 它們均以長篇銘文和精美的銘文書法著稱於世。

今天, 就來講一講晚清四大國寶的流傳故事以及精美的銘文書法!

大盂鼎

(中國歷史博物館)

大盂鼎, 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又稱廿三祀盂鼎, 西周炊器。 1849年出土於陝西郿縣禮村(今寶雞市眉縣常興鎮楊家村一組, 即李家村)。 1952年藏於上海博物館, 1959年轉至中國歷史博物館(現中國國家博物館)。

鼎高101.9釐米, 口徑77.8釐米, 重153.5千克。 銘文291字, 記載了周康王在宗周訓誥盂之事。

器厚立耳, 折沿, 斂口, 腹部橫向寬大, 壁斜外張、下垂, 近足外底處曲率較小, 下承三蹄足。 器以雲雷紋為地, 頸部飾帶狀饕餮紋, 足上部飾浮雕式饕餮紋, 下部飾兩周凸弦紋,是西周早期大型、中型鼎的典型式樣, 雄偉凝重。

大盂鼎的流傳故事

原器出土之初, 為岐山豪紳宋金鑒所有。

後因家道中落, 此鼎被其後人以七百兩銀子轉讓到西安。

後來, 又曾一度為左宗棠所有, 數年後為答謝潘祖蔭的厚恩, 左宗棠以此鼎相贈。 此後, 大盂鼎便成為潘家的傳世之寶, 供于蘇州潘家大堂。

一九五二年由潘氏後人獻給國家, 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大盂鼎造型雄渾, 工藝精湛。 其內壁鑄有銘文19行291字 , 記述康王向盂敘述周文王、周武王的立國經驗。

其書法體勢嚴謹, 字形, 佈局都十分質樸平實, 用筆方圓兼備, 具有端嚴凝重的藝術效果, 是西周早期金文書法的代表作。

銘文:

隹(唯)九月王才玟王受天有厥匿匍有四宗周令盂王大令在珷王方畯正厥民若曰盂不顯嗣玟乍邦辟在{雨於}禦事虘又酉無敢酉舌有子灋保先王殷邊侯田{雨於} {此須}□(烝)祀無敢□有四方我殷正百辟率酉夔古天異臨耳昏殷述令隹肄于酉古喪巠敏朝夕入令女盂井乃讕享奔走畏嗣且南公王曰盂廴西召夾我一人{米豆}四方疆土易女鬯死□戎敏諫{雨於}我其遹省一鹵冖衣巿罰訟夙夕召先王受民受舃車馬易女且南公旂用□(馭)至於庶人臣十又三白辶獸易女邦□六百又五十又九人鬲千又五十四白人鬲自夫易屍□王夫<辶亟>□遷(遷)自厥土王曰盂對王休用乍若□(敬)乃正勿且南公寶鼎灋朕令盂用隹(唯)王廿又三祀

西周 大盂鼎銘文

《大盂鼎》又稱盂鼎, 之所以冠以“大”是為了區別於小盂鼎。 這兩個鼎同出, 但小盂鼎原器已失, 僅存銘文拓本。 其書法體勢嚴謹, 字形, 佈局都十分質樸平實, 用筆方圓兼備, 具有端嚴凝重的藝術效果, 是西周早期金文書法的代表作。

清 全形拓 大盂鼎 北京泰和嘉誠2011秋拍 成交價101.2萬元

陳介祺舊藏大盂鼎拓本 西泠印社2014秋拍

清 周大盂鼎銘文拓片 嘉德2015秋拍 成交價48.3萬元

毛公鼎

(臺北故宮博物院)

毛公鼎, 西周晚期青銅器, 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 高53.8公分, 腹深27.2公分, 口徑47公分, 重34.700公斤。

口飾重環紋一道, 敞口, 雙立耳, 三蹄足。

毛公鼎流傳故事

 清朝道光二十三年, 毛公鼎在陝西岐山莊白村出土。 一名古董商人聞名而來, 以白銀300兩購得。 北京城中著名的古董商店“永和齋”主人蘇兆年、蘇億年兄弟聞訊後立即攜鉅款去了西安, 這件大鼎也就被蘇氏付了定金後買定。 之後又以高價轉賣給了京城的金石學家、收藏家陳介祺。

陳介祺藏

陳介祺有錢財用於收藏, 更有時間和才幹潛心于金石學的研究。 咸豐年間買定後並運抵家鄉。 嗣後陳介祺對鼎的銘文作了研究, 寫成了《毛公鼎釋文》。 並將此鼎深藏於密室, 同時產生了“懷璧”之懼, 於是儘量地保守秘密, 連最好的朋友索要拓片也不給。

端方藏

陳介祺去世, 其次子厚滋得毛公鼎,

厚滋死, 鼎傳次子孝笙。 此時, 陳氏家族初現敗落跡象。 陳孝笙一心希望重振家風。 當地有一位叫陳芙珩的人同陳孝笙交往甚密, 介紹了時任兩江總督, 有財有勢, 喜愛收藏古玩的端方。 並勸告將毛公鼎售於他, 可獲鉅資。 孝笙不顧家人的勸阻, 向端方索要了一份讓陳孝笙任職的文書作憑據後, 貿然將毛公鼎以萬兩白銀的價格轉讓端方。 不久, 清朝的遺老端方在革命的風浪中驚恐而死, 子孫為了逃命, 也顧不得家傳的珍寶了, 毛公鼎因此不知去向。

葉恭綽藏

民國期間, 任鐵道部部長的葉恭綽常因公務而到處奔走。 抗日戰爭爆發前夕, 他在蘇皖交界處的一家古董鋪裡見到一個古鼎, 憑他豐富的文物知識和古文字的釋讀能力, 在初步地閱讀銘文後,已經心知肚明,這就是大家夢寐以求的毛公鼎!葉恭綽不露聲色地同鋪主商談了價格和定購條件後,立即趕回上海籌款。鋪主雖然講不清毛公鼎的所以然,但憑他經商的經驗,銘文的字數,向葉氏索要了很高的價格。葉恭綽籌集了錢款,如數交給了鋪主。成交後,葉恭綽把它運到了上海的家中。一件歷經滄桑的古鼎終於到了一位識寶的學者型官員的手中!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帝國主義也得知毛公鼎在蘇皖的交界處,於是在那裡進行大規模的搜尋,鬧得雞犬不寧。這次搜索離葉恭綽買得寶鼎僅相隔58天!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當日本人多方打探得知寶鼎已經在上海的消息,發誓把上海翻個底朝天,也要找到毛公鼎!1937年11月日軍佔領上海,葉恭綽把所有的收藏品藏妥後去香港避難。葉在上海之妾潘氏意欲侵吞葉在滬之家產,打起了官司。1940年,葉恭綽致電在昆明西南聯大任教授的侄子葉公超,讓他赴上海代為主持訟事。並囑咐毛公鼎不得變賣,不得典質,更不能讓它出國。有朝一日,可以獻給國家。

在經歷日本人的多次搜查與百般折磨後,葉公超以聲東擊西、調虎離山之計把毛公鼎運出上海,輾轉到達香港,終於讓它回到了葉恭綽的手上。1946年,寶鼎被捐獻給了當時在南京的“中央博物院”。後在1948年,被國民黨運送臺灣,珍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毛公鼎銘文長度接近五百字(有497字、499字、500字三說),在目前所見青銅器銘文中為最長。銘文的內容可分成七段,是說: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興朝政,乃請叔父毛公為其治理國家內外的大小政務,並飭勤公無私,最後頒贈命服厚賜,毛公因而鑄鼎傳示子孫永寶。

毛公鼎是迄今發現的銘文最長的青銅器,具有彌足珍貴的史料和文物價值,也因此成為收藏家獵取的物件,在流傳過程中當然發生了不少離奇曲折的故事,也有不惜以身家性命保護它,免遭日本侵略者搶掠的驚險傳奇。

虢季子白盤

(中國國家博物館)

在傳世青銅器銘品當中,有一件堪稱西周青銅器的魁首。它長近四尺,重達四百餘斤,這件青銅器就是著名的虢季子白盤。虢季子白盤是西周宣王十二年(西元前815年),虢季子白曾率“天師”伐“太原之戎”,得勝以後,在周廟受到周夷王的嘉獎。為了紀念這一盛事,特為鑄造了此盤。

虢季子白盤,長:1302mm;寬:827mm;高:413mm;重:215.5kg。通體呈橢方形,具四邊、圓角。周身滿飾竊曲紋及大波曲紋;每邊飾獸首銜環二,共八獸首。

虢季子白盤的流傳故事

據傳,大約在清朝道光年間,虢盤出土於“陝西鳳翔府寶雞縣之虢川司”,正是當年白的封地。時任陝西郿縣知縣徐燮鈞從農家重金購得此寶盤,卸任後帶回老家常州。咸豐十年,太平軍破常州,盤為護王陳坤書所得。

同治三年,淮軍將領劉銘傳攻破常州,某日夜巡護王府,聞聽馬籠頭鐵環碰擊飼槽有異響,遂令親兵舉燈照看,第二天早晨又將此“飼馬槽”洗刷乾淨。經識者鑒定,方知為稀世珍寶。發現此盤後不憚千里運回肥西劉老圩故里,歸隱後又建一方形“盤亭”安放,還親為盤亭撰書嵌字聯“盤稱國寶,亭護家珍”,並編撰《盤亭小錄》一卷。居鄉期間,他經常賞玩,視為傳家之寶。

“福兮禍所伏”。家藏重寶,反而帶來了不少麻煩。劉銘傳健在時,就有朝庭高官婉索此盤。過世後,更是屢有達官貴人前來糾纏索寶。劉家數代為護盤不得不一次次將此寶深埋地下,以防不測。美、日、法等國古董商前來重金求購,日寇和國民黨駐軍更是敲詐勒索,均被劉氏後人回絕。直至解放初期,劉銘傳四世孫劉肅曾先生,以國家利益為重,將歷盡千辛萬苦保存下來的虢季子白盤獻給了國家。

1950年1月,虢季子白盤先在合肥古教弩台(曹操點將台舊址)對外公開展出,省城轟動。虢盤圖案還於五十年代初期上了我國郵票(1954年特9),成為國家的名片。虢季子白盤先藏於故宮博物館,現歸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虢季子白盤內底鑄有銘文111字,篇幅工整,結字優美,是西周金文中的絕品。

其銘文線條清麗挺勁且流暢,有些線條刻意拉長造成動盪的空間效果。字形結構簡煉細密並有疏密避讓的感覺。章法疏朗清雅,既有每個字的獨立性又有呼應顧盼之勢。臨習虢季子白盤注意要藏鋒落筆自然收筆,中鋒澀筆緩行,線條犀利挺勁,結字較長,章法疏朗。

散氏盤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散氏盤,也稱散盤,因銘文中有“散氏”字樣而得名,是西周厲王年間以塊笵法鑄造的青銅器皿。高20.6釐米,腹深9.8釐米,口徑54.6釐米,盤底直徑41.4釐米,重21.312公斤。圓形,淺腹,雙附耳,高圈足。腹飾夔紋,圈足飾獸面紋。

散氏盤的流傳故事

散氏盤於乾隆中葉出土至嘉慶十五年一直在民間收藏,先在揚州江翰林家收藏多年,後轉手誰家則不詳。

1810年冬,嘉慶皇帝顒(yóng)琰50歲的生日,閩浙總督阿林保將散氏盤敬獻給皇上做壽禮。皇上給了他兩江總督去當。因而在老古玩界中有“阮元定名散氏盤,阿林保獻寶祝壽榮升”的口頭傳說故事。 嘉慶皇帝不像乾隆皇帝那樣酷愛古玩字畫和美玉。散氏盤入貢內府,歷經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六朝,久藏禁中。因時間太久,六朝皇帝誰也不去鑒賞,以致無人知曉它收藏在什麼地方。

咸豐十年火燒圓明園後,傳出散氏盤在圓明園被燒毀了。於是,從內務府官員口中傳到琉璃廠古董商的耳朵裡就成了:“散氏盤真的沒啦,只有仿鑄的那件了。”

1924年的一天,故宮院長馬衡清查故宮物品時發現了一個塵封已久的木箱,箱中裝的便是散氏盤。“九一八事變”後由北京故宮博物院轉移到臺北故宮博物院中收藏。

盤底鑄有銘文350字,內容為一篇土地轉讓契約,記述夨(cè,西周晚期古國名)人付給散氏田地之事,並詳記田地的四至及封界,最後記載舉行盟誓的經過,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銘文:

用夨踐散邑,乃即散用田。履:自瀗涉以南,至於大沽,一奉。以陟,二奉,至於邊柳、複涉瀗,陟,。以西,奉於敝城。楮木,奉于芻仇,奉於芻道,內陟芻,登於廠湶,奉諸、陵、剛。奉于單道,奉(封)于原道,奉(封)于周道。以東,奉于棹東強。右還,奉於履道。以南,奉于仇道。以西,至於莫。履井邑田。自桹木道左至於井邑,奉,道以東,一奉,還,以西一奉,陟剛三奉。降以南,奉于同道。陟州剛,登,降棫二奉。夨人有司履田:鮮、且、武父、西宮襄、豆人虞丂、錄貞、師氏右眚、小門人、原人虞艿、淮司工虎、孝、豐父、人有司丂,凡十又五夫。正履夨舍散田:司土逆寅、司馬單、人司工君、宰德父;散人小子履田:戎、(微)父、教父、襄之有司橐、州就、焂從,凡散有司十夫。唯王九月,辰才乙卯,夨卑鮮、且旅誓,曰:“我既付散氏田器,有爽,實餘有散氏心賊,則爰千罰千,傳棄之。”鮮、且旅則誓。乃卑西宮襄、武父誓,曰:“我既付散氏濕田、畛田,餘有爽變,爰千罰千。”西宮襄、武父則誓。厥受圖,夨王于豆新宮東廷。厥左執史正中農。

銘文書體結構奇古,線條圓潤而凝煉,字跡草率字形扁平,體勢欹側,顯得奇古生動,已開“草篆”之端。因取橫勢而重心偏低,故愈顯樸厚。其“澆鑄”感很強烈,表現了濃重的“金味”,因此在碑學體系中,佔有重要的位置。

西周 散氏盤 銘文

《散氏盤銘文》 作為西周時期粗獷遒勁的金文書法,是學習大篆的極好範本,散氏盤銘文便是西周晚期青銅器時代書法藝術的高峰之頂的傑出代表之作。

周散氏盤拓片 吳湖帆題跋 上海嘉禾2015春拍 成交價115萬元

作為西周晚期文字,散氏盤的銘文在結構上呈現出蜾扁的風格特徵。在方整中含有圓意,就其單字而言無一不打破對稱、平正的慣例,不僅呈橫向的欹側之勢,而且變通常的右高左低為左高右低,字勢向右下傾斜。然姿態自然,變化莫測,字間呼應,隨勢生髮,字形開張,妙趣橫生。

黃賓虹 臨散氏盤 嘉德2014 成交價18.4萬元

同時,字的重心都忽左忽右,使每一行的字產生明顯的跳躍感。加之其章法錯落有致,使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都通過變幻多端的下俯、上仰、左顧、右盼聯合起來,使人感到行止裕如,氣象飄逸。

王國維跋清內府散氏盤精拓本 廣州藝術品公物2011春拍 成交價460萬元

散氏盤銘文的最大審美特徵在於一個“拙”字,拙樸、拙實、拙厚、拙勁,線條的厚實與短鋒形態,表現出一種斑駁陸離、渾然天成的美。散氏盤銘文的字形構架並非是固定不變、呆板生硬的。它的活氣躍然紙上,但卻自然渾成。特別是在經過鑄冶、捶拓之後,許多長短線條之間,不再呈現對稱、均勻、排比的規則,卻展現出種種不規則的趣味來。

舊拓 周散氏盤銘 東方大觀2015春拍 成交價425.5萬元

康生題法若真藏古拓散氏盤 廣東崇正2015秋拍 成交價155.25萬元

民國故宮傳拓 散氏盤銘文拓 嘉德2015春拍 成交價19.55萬元

清中期拓 周散氏盤銘文 嘉德2015秋拍 成交價184萬元

阮元手拓散氏盤銘文拓本 西泠印社2015春拍

散氏盤銘拓片 匡時2012春拍

御賜散氏盤全形拓 東方大觀2015春拍 成交價112.7萬元

周散氏盤拓本 吳湖帆題跋 朵雲軒2014春拍 成交價143.75萬元

散氏盤銘文拓 翁方綱伊秉綬題跋 嘉德2015春拍 成交價126.5萬元

散氏盤銘文拓片高清版

在初步地閱讀銘文後,已經心知肚明,這就是大家夢寐以求的毛公鼎!葉恭綽不露聲色地同鋪主商談了價格和定購條件後,立即趕回上海籌款。鋪主雖然講不清毛公鼎的所以然,但憑他經商的經驗,銘文的字數,向葉氏索要了很高的價格。葉恭綽籌集了錢款,如數交給了鋪主。成交後,葉恭綽把它運到了上海的家中。一件歷經滄桑的古鼎終於到了一位識寶的學者型官員的手中!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帝國主義也得知毛公鼎在蘇皖的交界處,於是在那裡進行大規模的搜尋,鬧得雞犬不寧。這次搜索離葉恭綽買得寶鼎僅相隔58天!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當日本人多方打探得知寶鼎已經在上海的消息,發誓把上海翻個底朝天,也要找到毛公鼎!1937年11月日軍佔領上海,葉恭綽把所有的收藏品藏妥後去香港避難。葉在上海之妾潘氏意欲侵吞葉在滬之家產,打起了官司。1940年,葉恭綽致電在昆明西南聯大任教授的侄子葉公超,讓他赴上海代為主持訟事。並囑咐毛公鼎不得變賣,不得典質,更不能讓它出國。有朝一日,可以獻給國家。

在經歷日本人的多次搜查與百般折磨後,葉公超以聲東擊西、調虎離山之計把毛公鼎運出上海,輾轉到達香港,終於讓它回到了葉恭綽的手上。1946年,寶鼎被捐獻給了當時在南京的“中央博物院”。後在1948年,被國民黨運送臺灣,珍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毛公鼎銘文長度接近五百字(有497字、499字、500字三說),在目前所見青銅器銘文中為最長。銘文的內容可分成七段,是說: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興朝政,乃請叔父毛公為其治理國家內外的大小政務,並飭勤公無私,最後頒贈命服厚賜,毛公因而鑄鼎傳示子孫永寶。

毛公鼎是迄今發現的銘文最長的青銅器,具有彌足珍貴的史料和文物價值,也因此成為收藏家獵取的物件,在流傳過程中當然發生了不少離奇曲折的故事,也有不惜以身家性命保護它,免遭日本侵略者搶掠的驚險傳奇。

虢季子白盤

(中國國家博物館)

在傳世青銅器銘品當中,有一件堪稱西周青銅器的魁首。它長近四尺,重達四百餘斤,這件青銅器就是著名的虢季子白盤。虢季子白盤是西周宣王十二年(西元前815年),虢季子白曾率“天師”伐“太原之戎”,得勝以後,在周廟受到周夷王的嘉獎。為了紀念這一盛事,特為鑄造了此盤。

虢季子白盤,長:1302mm;寬:827mm;高:413mm;重:215.5kg。通體呈橢方形,具四邊、圓角。周身滿飾竊曲紋及大波曲紋;每邊飾獸首銜環二,共八獸首。

虢季子白盤的流傳故事

據傳,大約在清朝道光年間,虢盤出土於“陝西鳳翔府寶雞縣之虢川司”,正是當年白的封地。時任陝西郿縣知縣徐燮鈞從農家重金購得此寶盤,卸任後帶回老家常州。咸豐十年,太平軍破常州,盤為護王陳坤書所得。

同治三年,淮軍將領劉銘傳攻破常州,某日夜巡護王府,聞聽馬籠頭鐵環碰擊飼槽有異響,遂令親兵舉燈照看,第二天早晨又將此“飼馬槽”洗刷乾淨。經識者鑒定,方知為稀世珍寶。發現此盤後不憚千里運回肥西劉老圩故里,歸隱後又建一方形“盤亭”安放,還親為盤亭撰書嵌字聯“盤稱國寶,亭護家珍”,並編撰《盤亭小錄》一卷。居鄉期間,他經常賞玩,視為傳家之寶。

“福兮禍所伏”。家藏重寶,反而帶來了不少麻煩。劉銘傳健在時,就有朝庭高官婉索此盤。過世後,更是屢有達官貴人前來糾纏索寶。劉家數代為護盤不得不一次次將此寶深埋地下,以防不測。美、日、法等國古董商前來重金求購,日寇和國民黨駐軍更是敲詐勒索,均被劉氏後人回絕。直至解放初期,劉銘傳四世孫劉肅曾先生,以國家利益為重,將歷盡千辛萬苦保存下來的虢季子白盤獻給了國家。

1950年1月,虢季子白盤先在合肥古教弩台(曹操點將台舊址)對外公開展出,省城轟動。虢盤圖案還於五十年代初期上了我國郵票(1954年特9),成為國家的名片。虢季子白盤先藏於故宮博物館,現歸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虢季子白盤內底鑄有銘文111字,篇幅工整,結字優美,是西周金文中的絕品。

其銘文線條清麗挺勁且流暢,有些線條刻意拉長造成動盪的空間效果。字形結構簡煉細密並有疏密避讓的感覺。章法疏朗清雅,既有每個字的獨立性又有呼應顧盼之勢。臨習虢季子白盤注意要藏鋒落筆自然收筆,中鋒澀筆緩行,線條犀利挺勁,結字較長,章法疏朗。

散氏盤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散氏盤,也稱散盤,因銘文中有“散氏”字樣而得名,是西周厲王年間以塊笵法鑄造的青銅器皿。高20.6釐米,腹深9.8釐米,口徑54.6釐米,盤底直徑41.4釐米,重21.312公斤。圓形,淺腹,雙附耳,高圈足。腹飾夔紋,圈足飾獸面紋。

散氏盤的流傳故事

散氏盤於乾隆中葉出土至嘉慶十五年一直在民間收藏,先在揚州江翰林家收藏多年,後轉手誰家則不詳。

1810年冬,嘉慶皇帝顒(yóng)琰50歲的生日,閩浙總督阿林保將散氏盤敬獻給皇上做壽禮。皇上給了他兩江總督去當。因而在老古玩界中有“阮元定名散氏盤,阿林保獻寶祝壽榮升”的口頭傳說故事。 嘉慶皇帝不像乾隆皇帝那樣酷愛古玩字畫和美玉。散氏盤入貢內府,歷經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六朝,久藏禁中。因時間太久,六朝皇帝誰也不去鑒賞,以致無人知曉它收藏在什麼地方。

咸豐十年火燒圓明園後,傳出散氏盤在圓明園被燒毀了。於是,從內務府官員口中傳到琉璃廠古董商的耳朵裡就成了:“散氏盤真的沒啦,只有仿鑄的那件了。”

1924年的一天,故宮院長馬衡清查故宮物品時發現了一個塵封已久的木箱,箱中裝的便是散氏盤。“九一八事變”後由北京故宮博物院轉移到臺北故宮博物院中收藏。

盤底鑄有銘文350字,內容為一篇土地轉讓契約,記述夨(cè,西周晚期古國名)人付給散氏田地之事,並詳記田地的四至及封界,最後記載舉行盟誓的經過,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銘文:

用夨踐散邑,乃即散用田。履:自瀗涉以南,至於大沽,一奉。以陟,二奉,至於邊柳、複涉瀗,陟,。以西,奉於敝城。楮木,奉于芻仇,奉於芻道,內陟芻,登於廠湶,奉諸、陵、剛。奉于單道,奉(封)于原道,奉(封)于周道。以東,奉于棹東強。右還,奉於履道。以南,奉于仇道。以西,至於莫。履井邑田。自桹木道左至於井邑,奉,道以東,一奉,還,以西一奉,陟剛三奉。降以南,奉于同道。陟州剛,登,降棫二奉。夨人有司履田:鮮、且、武父、西宮襄、豆人虞丂、錄貞、師氏右眚、小門人、原人虞艿、淮司工虎、孝、豐父、人有司丂,凡十又五夫。正履夨舍散田:司土逆寅、司馬單、人司工君、宰德父;散人小子履田:戎、(微)父、教父、襄之有司橐、州就、焂從,凡散有司十夫。唯王九月,辰才乙卯,夨卑鮮、且旅誓,曰:“我既付散氏田器,有爽,實餘有散氏心賊,則爰千罰千,傳棄之。”鮮、且旅則誓。乃卑西宮襄、武父誓,曰:“我既付散氏濕田、畛田,餘有爽變,爰千罰千。”西宮襄、武父則誓。厥受圖,夨王于豆新宮東廷。厥左執史正中農。

銘文書體結構奇古,線條圓潤而凝煉,字跡草率字形扁平,體勢欹側,顯得奇古生動,已開“草篆”之端。因取橫勢而重心偏低,故愈顯樸厚。其“澆鑄”感很強烈,表現了濃重的“金味”,因此在碑學體系中,佔有重要的位置。

西周 散氏盤 銘文

《散氏盤銘文》 作為西周時期粗獷遒勁的金文書法,是學習大篆的極好範本,散氏盤銘文便是西周晚期青銅器時代書法藝術的高峰之頂的傑出代表之作。

周散氏盤拓片 吳湖帆題跋 上海嘉禾2015春拍 成交價115萬元

作為西周晚期文字,散氏盤的銘文在結構上呈現出蜾扁的風格特徵。在方整中含有圓意,就其單字而言無一不打破對稱、平正的慣例,不僅呈橫向的欹側之勢,而且變通常的右高左低為左高右低,字勢向右下傾斜。然姿態自然,變化莫測,字間呼應,隨勢生髮,字形開張,妙趣橫生。

黃賓虹 臨散氏盤 嘉德2014 成交價18.4萬元

同時,字的重心都忽左忽右,使每一行的字產生明顯的跳躍感。加之其章法錯落有致,使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都通過變幻多端的下俯、上仰、左顧、右盼聯合起來,使人感到行止裕如,氣象飄逸。

王國維跋清內府散氏盤精拓本 廣州藝術品公物2011春拍 成交價460萬元

散氏盤銘文的最大審美特徵在於一個“拙”字,拙樸、拙實、拙厚、拙勁,線條的厚實與短鋒形態,表現出一種斑駁陸離、渾然天成的美。散氏盤銘文的字形構架並非是固定不變、呆板生硬的。它的活氣躍然紙上,但卻自然渾成。特別是在經過鑄冶、捶拓之後,許多長短線條之間,不再呈現對稱、均勻、排比的規則,卻展現出種種不規則的趣味來。

舊拓 周散氏盤銘 東方大觀2015春拍 成交價425.5萬元

康生題法若真藏古拓散氏盤 廣東崇正2015秋拍 成交價155.25萬元

民國故宮傳拓 散氏盤銘文拓 嘉德2015春拍 成交價19.55萬元

清中期拓 周散氏盤銘文 嘉德2015秋拍 成交價184萬元

阮元手拓散氏盤銘文拓本 西泠印社2015春拍

散氏盤銘拓片 匡時2012春拍

御賜散氏盤全形拓 東方大觀2015春拍 成交價112.7萬元

周散氏盤拓本 吳湖帆題跋 朵雲軒2014春拍 成交價143.75萬元

散氏盤銘文拓 翁方綱伊秉綬題跋 嘉德2015春拍 成交價126.5萬元

散氏盤銘文拓片高清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