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王羲之草書《遠宦帖》

據宋代一位名叫黃伯思的學者所指,《遠宦帖》 是《十七帖》中的書信。 西元332年時,王羲之 在武昌擔任庾亮的軍事參謀,而好友周撫剛好從 武昌轉至益州鎮守,此帖便是羲之在當時寫給 周撫的一封信劄。 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一直都為 歷代鑑賞家所爭相收藏,即使擁有尊貴地位的 皇帝也不例外,據說唐太宗就曾為了《蘭亭集 序》派人四處尋找,這些軼聞說明了後人對王羲 之書藝的重視。

《蘭亭集序》呈現出行書的風格,而《遠宦 帖》則是王羲之書寫草體的代表作品。 草書約 略始於漢代,因為運筆的快速,造成線條連綿暢 順的形式特質,這些都可以在首行的“省別”及後 端的“救命”找到視覺上的印證,如果我們再將文 中“平安”二字與《平安、何如、奉橘三帖》中 的表現相互比較,則更容易感受到王羲之放縱於 此的筆墨特性

《遠宦帖》,亦名《省別帖》。 乃王羲之草 書《十七帖》中的一封書信。 宋黃伯思(1079 ~118)以為《十七帖》中的書信,均系寫與周 益州者。

按,周益州,名撫。 是周訪之子,與王氏累 世通家,又和陶侃是兒女姻親。 (侃子瞻,娶周 嫵妹為妻)書信中提到“武昌諸子亦多遠宦”被認 為指陶侃而言。 陶侃(二五七~三三二)於其晚 年,即鹹和五年(三三○)鎮守武昌,周撫即于 是時至武昌,後遷建監巴東,刺史益州。 也正當 庾亮、庾冀鎮武昌之時。 右軍於鹹和九年(三三 二)參庾亮軍事,時與周撫往還最密。

故此一書 信當在其前後所致周撫者。

此帖首見於《法書要錄》卷十右軍書記 《宣和書譜》即稱《遠宦帖》。 亦刻入《淳化閣 帖》卷六;《大觀帖》、《鼎帖》、《寶賢堂 帖》、《澄清堂帖》(孫承澤本)均曾刻入。

清道光間,葉志詵得王獻之《送梨帖》,將此帖 同上石。 後楊守敬又刻入其《鄰蘇園法咕》中

北宋曾入大觀,宣和內府,有大觀、宣和諸 印璽,卷首徽宗趙佶瘦金書簽,上鈐雙龍方印, 專用于古法書者。 後曾入金明昌內府,及北燕張張 氏,後歸賈似道。 明時曾為秀水項元汴所藏,入 清由耿會侯、安岐所遞藏,曾著錄於《墨緣匯 觀》,訂為唐人鉤墓本。 嗣入清內府,而未鈐內 府收藏印,故石渠亦無著錄。 今藏故宮博物院, 曾先後輯入故宮法書晉王羲之真跡冊,《故宮曆 代法書全集》第一冊影印行世。

(張光賓 )

釋文 :

省別具,足下大小問為慰。 多分張.念足下 懸情,武昌諸子亦多遠宦。 足下兼懷,並數問 不?老婦頃疾篤,救命,恒憂慮。 余粗平安。 知 足下情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