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200萬投資16天拍完卻獲金像獎8項提名,明晚最大贏家必是它

4月7日對很多人來說, 不過是人生中一個平淡無奇的週末。

不過它還是有那麼些不同——因為這一天是“世界衛生日”, 而本屆世衛組織將要討論的主題是, 抑鬱症。

趕巧, 毒藥君在這一天進到影院觀看的電影, 其探討的主題同樣和精神病相關。

《一念無明》

Mad World

“只能用心才能看清楚真正重要的東西, 用眼睛是看不見的。 ”

這段話, 出自著名暢銷書《小王子》。 本片導演黃進將它放在了片尾。

連接這段話的, 還有來自黃進和陳楚珩(本片編劇兼他的女友)面向觀眾的號召——

“情緒病治療是個長期鬥爭, 治療創傷的心靈不單需要合適的治療, 社區支援, 還需要大眾去除負面標籤, 給予諒解及支持, 用同理心去感受和關懷”

關懷誰?

當然是如片中一樣患有精神疾病的人。

《一念無明》對毒藥君來說是一部偏私密的電影。 它的故事很簡單, 講的是一位父親如何努力幫助患有躁郁症的兒子阿東重回生活正軌。

但這部電影論述的主題卻並不局限在單一的人物故事中, 相反, 它背後包含了豐富的社會議題。 這當中, 就涉及對精神病患者的關注。

什麼是躁鬱症?顧名思義, 躁狂+抑鬱。

知乎上有專門針對這一疾病的講解:

你可以把躁鬱症理解為抑鬱症的近親。

患有該類病症的人時而興奮異常, 時而陷入情緒低谷。 其行為不穩定, 容易受外界刺激, 出現有異于常人的反應。

從遺傳的角度來講, 阿東的躁鬱症並非空穴來風, 因為他同樣有一個情緒極不穩定, 且身負重疾的母親。

中國有一句古話, 叫久病床前無孝子。 但阿東不是這樣的人。

母親病後, 父親常年不著家, 與自己的關係若即若離。 弟弟遠在美國過自己的逍遙生活, 家事從不過問。 只有阿東, 對母親不離不棄。

遺憾的是, 阿東的母親並不感恩。 也許是因為病痛麻木了她的心智, 也許是因為她真的不在乎長子所做的一切。 無論他如何付出, 在她眼裡都只是個“撲街仔”。

要知道, 在香港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是多麼不易。 作為一個生活節奏極快的國際之都, 巨大的貧富差距與高強度的工作環境, 讓生存其間的每個普通人都承受著極大的精神壓力。 阿東也不例外。

在這樣的背景下, 不少香港人患上了躁鬱症, 且這個趨勢還在逐年遞增。

人的耐心都是有限度的, 自己的關心被最在乎的人否決, 阿東在一次次煎熬中瀕臨崩潰。 終於, 在一次“意外”中, 他令自己的母親“意外死亡”。

關於母親死亡的這場戲, 全片並沒有一個鏡頭進行直接的畫面交代。

黃進在談到這個處理時認為, 母親是意外死亡還是被殺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活人承載著死人已故這個事實,同時背負它繼續前進。

黃進

總之,阿東的病,多少跟他母親有關。

被醫生診斷為躁郁症患者的他,並沒有被宣判入監,而是在醫院接受強制診療。

出院後,阿東見到了許久未曾謀面的父親。對於兒子的情況,這位元靠開車謀生的貨車司機,只能用自己能理解的方式,以及四下學到的有限知識,去協助兒子重拾對生活的信心。

血雖濃于水,但外面的世界,終究殘酷。

重返社會的過程中,阿東被一眾人以異樣眼光看待。

朋友婚禮上,新郎在舞臺上動情訴說和愛人歷經風雨的點滴,台下無人聆聽,各聊各的八卦趣聞。臺上的一切,都不關他們的事。

作為哥們兒的阿東自然看不過眼。

“今天結婚的主角是你們嗎?能不能有一點起碼的尊重?別一天到晚就是錢錢錢!”

對於眾人的不合理行為,他憤然點破,卻被人暗地嗤之以“精神病院出來的瘋子”。更有人,拿出手機,像對待怪物一樣拍個不停。

找來差一點結婚的未婚妻Jenny一敘舊緣,不曾想,對方竟在教堂禮拜上,借分享個體創傷的時機,公報私仇,當眾對他發難。

Jenny說,自己不過是一個平凡的女人,只想要普通的生活。阿東弑母,不僅打亂了這份平靜,還讓原本需要兩人承擔的高額房價一下子全壓在一個弱女子身上。

她的控訴讓阿東無言以對。是的,她有理由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自己如廢人一個,竟還奢求破鏡重圓?可笑。

冷漠的現實,逼到阿東舊病復發。在他周圍,又一次出現了不合時宜的手機攝像頭。

最終,父子二人被趕出了租住地。搬走前,曾志偉飾演的父親只是平靜地對不友好的房客說:“就像感冒一樣,我兒子只不過是病了,需要點時間休養。你們不應該落井下石。”

可誰在乎呢?沒有人敢和一個精神不穩定的人同住一屋之下。

那麼,到底誰才是更不正常的那一類人呢?阿東雖然有病,但病得更重的,是這個社會。

恰如影片的英文名《Mad World》一般,在如今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中,有誰還願意去真心實意地關心弱勢群體?除了滿足自己永無法填平的欲望,現在的人,已經沒有心思再去考慮別人的感受。

還記得錢理群說過的話嗎?

“這個社會正在培養一個又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今天你先死,明天才是我。

《一念無明》根據一則發生在香港的真實新聞改編而來。為了更好還原事件本身的悲涼和無助,導演黃進和編劇陳楚珩進行了大量走訪調查與資料整合,最終呈現給觀眾的是一部兼具人文關懷與悲情氣質的電影作品。

有人看完這部電影覺得非常壓抑。

按黃進和陳楚珩的說法,這是因為“沉重”、“冷冽”是他們當前最擅長的風格。

為什麼要將影片基調壓到如此之低?陳楚珩覺得,是為了喚起人們對“平庸之惡”的警惕。

陳楚珩、黃進

平庸的惡會造成什麼後果?

陳楚珩舉了個生動的例子——

“一個很小的事情,可是放到網路上,很多人觀看和評論,就會留下一些惡意的話語,甚至會人肉搜索,找出他過去的事情,肆意評價,這一切彙集在一起,會形成一個很強烈的傷害。”

當人們意識到某個人在精神上失衡時,就會下意識在未做充分瞭解的情況下,自動將他們劃入到不正常的行列中。如此一來,還談何同理心?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梁(右一)參觀電影《一念無明》的拍攝工作

如果每個人都戴著有色眼鏡任意踐踏、歧視精神病患者,誰來保障他們的安全?同樣是人,他們為什麼就非得承受來自網路上那些無端的、不負責任的言論?

然而,這就是現實,精神上出現問題的人,註定會被旁人視為異類。這也是阿東為什麼在重返社會後不久,便“失常”的原因。

一念無明,人的善惡,只存於一念之間,當更多人選擇用非理性的態度對待少部分受過傷的人,你憑什麼還要求他正常?

很多人,都在不知不覺中,成為阿東們發病的元兇。

《一念無明》作為今年引進內地的黑馬,成本雖然只有200萬港幣,前期製作週期也因為資金限制,只有16天拍攝時間,但獲得的成就卻非同小可。

在今年金馬獎斬獲最佳新人導演、最佳女配,在即將到來的金像獎(4月9日)也獲得8項提名。

作為新人,黃進和陳楚珩的出現,讓觀眾看到了港片在集體沒落中的希望。《一念無明》以純粵語方式引進內地,說明了內地電影市場對香港本土的關注。更重要的是,它重新喚起了我們對社會上相關議題的重視與反思。

就像影片在結尾所說的那樣,我們每一個所謂正常的人,都應該抱持一顆同理心去面對那些在生活中頻繁受挫的人。有時候學會換位思考,去幫助那些脆弱的人共渡難關,會讓原本病態不堪的社會,稍微保留些人性的余溫。

當你還在糾結到底要不要為大投資的商業電影貢獻票房時,我反倒建議你們去看看這部排期非常少的港片,它一定會在某個時刻,震撼你脆弱而疲憊的心。

重要的是,活人承載著死人已故這個事實,同時背負它繼續前進。

黃進

總之,阿東的病,多少跟他母親有關。

被醫生診斷為躁郁症患者的他,並沒有被宣判入監,而是在醫院接受強制診療。

出院後,阿東見到了許久未曾謀面的父親。對於兒子的情況,這位元靠開車謀生的貨車司機,只能用自己能理解的方式,以及四下學到的有限知識,去協助兒子重拾對生活的信心。

血雖濃于水,但外面的世界,終究殘酷。

重返社會的過程中,阿東被一眾人以異樣眼光看待。

朋友婚禮上,新郎在舞臺上動情訴說和愛人歷經風雨的點滴,台下無人聆聽,各聊各的八卦趣聞。臺上的一切,都不關他們的事。

作為哥們兒的阿東自然看不過眼。

“今天結婚的主角是你們嗎?能不能有一點起碼的尊重?別一天到晚就是錢錢錢!”

對於眾人的不合理行為,他憤然點破,卻被人暗地嗤之以“精神病院出來的瘋子”。更有人,拿出手機,像對待怪物一樣拍個不停。

找來差一點結婚的未婚妻Jenny一敘舊緣,不曾想,對方竟在教堂禮拜上,借分享個體創傷的時機,公報私仇,當眾對他發難。

Jenny說,自己不過是一個平凡的女人,只想要普通的生活。阿東弑母,不僅打亂了這份平靜,還讓原本需要兩人承擔的高額房價一下子全壓在一個弱女子身上。

她的控訴讓阿東無言以對。是的,她有理由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自己如廢人一個,竟還奢求破鏡重圓?可笑。

冷漠的現實,逼到阿東舊病復發。在他周圍,又一次出現了不合時宜的手機攝像頭。

最終,父子二人被趕出了租住地。搬走前,曾志偉飾演的父親只是平靜地對不友好的房客說:“就像感冒一樣,我兒子只不過是病了,需要點時間休養。你們不應該落井下石。”

可誰在乎呢?沒有人敢和一個精神不穩定的人同住一屋之下。

那麼,到底誰才是更不正常的那一類人呢?阿東雖然有病,但病得更重的,是這個社會。

恰如影片的英文名《Mad World》一般,在如今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中,有誰還願意去真心實意地關心弱勢群體?除了滿足自己永無法填平的欲望,現在的人,已經沒有心思再去考慮別人的感受。

還記得錢理群說過的話嗎?

“這個社會正在培養一個又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今天你先死,明天才是我。

《一念無明》根據一則發生在香港的真實新聞改編而來。為了更好還原事件本身的悲涼和無助,導演黃進和編劇陳楚珩進行了大量走訪調查與資料整合,最終呈現給觀眾的是一部兼具人文關懷與悲情氣質的電影作品。

有人看完這部電影覺得非常壓抑。

按黃進和陳楚珩的說法,這是因為“沉重”、“冷冽”是他們當前最擅長的風格。

為什麼要將影片基調壓到如此之低?陳楚珩覺得,是為了喚起人們對“平庸之惡”的警惕。

陳楚珩、黃進

平庸的惡會造成什麼後果?

陳楚珩舉了個生動的例子——

“一個很小的事情,可是放到網路上,很多人觀看和評論,就會留下一些惡意的話語,甚至會人肉搜索,找出他過去的事情,肆意評價,這一切彙集在一起,會形成一個很強烈的傷害。”

當人們意識到某個人在精神上失衡時,就會下意識在未做充分瞭解的情況下,自動將他們劃入到不正常的行列中。如此一來,還談何同理心?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梁(右一)參觀電影《一念無明》的拍攝工作

如果每個人都戴著有色眼鏡任意踐踏、歧視精神病患者,誰來保障他們的安全?同樣是人,他們為什麼就非得承受來自網路上那些無端的、不負責任的言論?

然而,這就是現實,精神上出現問題的人,註定會被旁人視為異類。這也是阿東為什麼在重返社會後不久,便“失常”的原因。

一念無明,人的善惡,只存於一念之間,當更多人選擇用非理性的態度對待少部分受過傷的人,你憑什麼還要求他正常?

很多人,都在不知不覺中,成為阿東們發病的元兇。

《一念無明》作為今年引進內地的黑馬,成本雖然只有200萬港幣,前期製作週期也因為資金限制,只有16天拍攝時間,但獲得的成就卻非同小可。

在今年金馬獎斬獲最佳新人導演、最佳女配,在即將到來的金像獎(4月9日)也獲得8項提名。

作為新人,黃進和陳楚珩的出現,讓觀眾看到了港片在集體沒落中的希望。《一念無明》以純粵語方式引進內地,說明了內地電影市場對香港本土的關注。更重要的是,它重新喚起了我們對社會上相關議題的重視與反思。

就像影片在結尾所說的那樣,我們每一個所謂正常的人,都應該抱持一顆同理心去面對那些在生活中頻繁受挫的人。有時候學會換位思考,去幫助那些脆弱的人共渡難關,會讓原本病態不堪的社會,稍微保留些人性的余溫。

當你還在糾結到底要不要為大投資的商業電影貢獻票房時,我反倒建議你們去看看這部排期非常少的港片,它一定會在某個時刻,震撼你脆弱而疲憊的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