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國家博物館舉辦“沈門七子書法展”弘揚中華書法文化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向七位書家頒發收藏證書。 劉思恩攝

國際線上消息: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國家畫院聯合主辦的“沈門七子書法展”12月9日至20日在國家博物館展出。 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表示, 國博是“中國夢”的發源地, 是國家的文化客廳, 要為中國當代中青年藝術家提供展示自己才華和技藝的平臺, 要為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出我們這一代人應有的貢獻。

“沈門七子”展作者分別是:王厚祥、劉京聞、龍開勝、周劍初、李明、張志慶、方建光。 他們均為中國國家畫院開辦的沈鵬課題班的優秀學員,

他們均為在全國各類書法大賽中獲得過一等獎的作者, 都是在全國有著廣泛影響的中青年書法家。

“沈門七子”遵從沈鵬先生“弘揚原創、尊重個性、書內書外、藝道並進”的教學理念, 繼承傳統, 臨摹經典, 取長補短, 不斷創新, 共同進步。 從2011年起, 這七位書家分別在山東、北京、江蘇、四川、甘肅等地舉辦六次展覽, 這次在國博的展覽, 可謂是書法巡展的壓軸戲。

觀眾擠拍熱度極高。 劉思恩攝

在國博9日舉行的展覽開幕式上, 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說, 中國書法藝術在中國文明史上一直享有崇高的藝術地位, 著名學者熊秉明先生曾說, “書法代表中國文化最核心的部分, 可以說是核心的核心。 ”熊秉明先生對中國書法的認識高度直到今天還沒有被大多數人所理解。

我們要努力增強對傳統文化的修養, 增強對書法藝術的認識, 為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出我們這一代人應有的貢獻。 舉辦這次展覽, 我們正是基於這樣一個目的。

呂章申介紹:七位書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就是注重對中國傳統書法的繼承, 既有傳統的筆墨語言, 又有各自的風格特點, 體裁豐富, 各具風貌, 從這次展覽的書法作品裡, 我們可以欣賞到,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詩詞歌賦通過他們各自用書法藝術的表現, 從中感受二者的藝術魅力相得宜彰。

中國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致辭時說, 中國書法藝術實際上代表了中國造型藝術的最高成就, 沈鵬先生以他自己“知行合一,

藝道並進”這樣一種主張和實踐, 在中國當代書壇樹立了一個文人書法的典範。 2009年, 沈鵬先生在中國國家畫院創辦了國家畫院書法院, 親自擔任院長至今, 桃李滿天下, 在中國書法的教學創作、理論研究、人才培養各個方面都做出巨大貢獻。 這次辦展的七位沈門學子, 來自全國各地, 來國家畫院前已有相當水準, 他們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 研究理論, 在沈鵬先生的教學指導下, 不斷提高認識, 發現、挖掘和強化自己的個性, 使得每一個人的個性, 每一個人的風格面貌不斷呈現出來。

“沈門七子”之一周劍初(左)應觀眾要求在自己作品前留影。 劉思恩攝

中國書法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陳洪武在展覽開幕式上致辭時說,

沈門七位書家都是當代書壇的精英, 優秀書家的代表, 他們深深紮根于傳統文化的土壤, 既有過硬的筆墨功力, 又有良好的文化根基, 並都有得過一等獎的經歷, 近年來又一直活躍在書壇的前沿, 在書法界已形成一定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成為當代書壇一道引人注目的風景。 他們的作品有一個共同的風格取向:不求險怪, 保持格調, 雅俗共賞。 他們的書法以經典為根基, 又有鮮明的時代感。 他們以展覽的形式傳播書法的文化, 積極參與各種書法教學, 這種社會責任與擔當值得充分肯定, 大力發揚。

評論認為, “七子”中, 王厚祥的大草縱橫馳騁, 揮灑自由, 線質蒼茫, 千姿百態, 具大唐氣象;劉京聞深得二王筆意線質古樸厚重,

欹正變化, 疏密相間, 得晉人意韻;龍開勝五種書體均有很好表現, 楷行尤佳, 結字凝練平和, 不激不勵, 風規自遠, 頗得魏晉風度;周劍初五體兼習, 大字雄渾蒼茫, 小字險峻耐品, 古拙瀟灑;李明大字楷書線質老道, 結字開張, 小楷沉著痛快, 疏密得當, 行書得晉人法度, 悠然自得;張志慶的大字行草線質蒼茫老辣, 章法疏密相間, 小字行草溫文爾雅, 頗有宋人尚意之風;方建光深得二王意韻, 用筆自然, 變化豐富, 又參以米意, 結字奇崛, 耐人尋味。

“沈門七子”將此次展出的作品全部捐贈給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對他們的奉獻精神深表感謝, 為七位書家頒發收藏證書。

“沈門七子”的作品雅俗共賞, 展覽火爆異常。 劉思恩攝

展覽火爆異常。 劉思恩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