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貴姓|宗姓起源于河北唐縣 古帝唐堯賜姓 得姓始祖羲和

宗姓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起源于上古堯時, 四岳之後有宗姓。 最早得姓于古唐地, 即今河北省唐縣磨岩山下的宗高和村, 得姓始祖是堯之重臣羲和, 其姓氏在宋人編著的《百家姓》中位居第176位, 在當今中國姓氏中排行第280位, 人口數多, 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二, 分佈於包括臺灣在內的全國各地, 但按省份尤以河北、安徽、江西為多, 上述三省之宗姓約占全國漢族宗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六。

《河北唐縣宗高和村宗氏家譜》記載:“此地為宗姓最早的得姓之處、中國宗姓的祖根之地。 ”該村古地名羲和裡碑記:“羲和裡,

位在唐縣宗高和村, 其名肇于上古唐堯時代。 相傳, 當年羲和及四子受帝堯之命, 長駐此地, 看星月運行規律, 測太陽出沒軌跡, 制定曆法, 敬授民時;使百姓耕種依時, 收藏有序, 生活安寧;得國富民豐。 帝堯表其功, 賜‘宗’姓。 羲和由此成為天下宗姓始祖, 其故居地謂之羲和裡也。 ”全國第三屆宗氏宗親聯誼會取得共識:“宗姓從河北唐縣起源, 已經走過4300多年的歷史。 ”如今, 有新華網、中新網、燕趙都市報、保定日報、唐堯文化報等多家新聞媒體予以報導, 有河北、浙江、江蘇、安徽、江西、山東、內蒙古等多個省市自治區宗親到唐縣尋根問祖。

“宗”之字源與宗姓溯源

說到“宗”字, 人們常說祖宗的宗或宗教的宗, 宗派的宗,

可它的真正字義是什麼呢?據漢許慎編撰的《說文解字》說:“宗”, 尊祖廟也。 從 , 從示。 段玉裁注:“當雲, 尊也, 祖廟也。 ”又據《殷墟書契前編》四·三八·四, 甲骨文“宗”從 , 從示, 于省吾先生謂“示”象神主, 宗當是尾中立神主之形, 宗之本義當作祖廟, 即古代祭祀祖先的地方。 後人的《辭源》《辭海》《康熙字典》《中華大字典》等皆無二說。

有關宗姓的記載最早見於東漢的《潛夫論》, 其姓源說法眾多, 有兩種和三種之說, 但細分起來, 應為五種:

①據《漢宗俱碑》《元和姓纂》所載, 古帝重黎之後, 即羲和之四子, 分掌四岳之諸侯, 史稱四岳, 為臣子之首, 相當於後世的宰相, 故稱為宗, 四岳之後有宗姓。 這一支為宗姓之起源, 得姓時代最為久遠, 處於姓氏的初始階段, 那時正是唐堯在今河北唐縣稱帝建都的興盛時期。

②以官名為姓。 據《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所載, 周設春官大宗伯輔佐天子掌握祭祀典禮之職, 也稱太宗, 其子孫世襲的父祖之職官, 便以官命氏為宗姓。

③出自子姓。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雲:春秋時宋襄公同母弟敖, 仕晉, 其孫伯宗被三郤所殺。 三郤者, 即郤錡、郤至、郤犨。 相傳伯宗好直言, 因此被忌。 其子州黎奔楚, 食采于鐘離, 州黎之子連, 為驃騎將軍, 封葛公, 後家於南陽, 以王父字為氏稱宗姓。

④出自偃姓, 以國名為姓。 春秋時, 有偃姓宗國(在今安徽舒城縣東南), 宗侯的後代便以國名宗為姓。

⑤出自他族。 春秋時, 今湘西土家族之先民建小國賨子, 後有宗姓;清滿洲人亦有宗姓, 世居瀋陽等地;明清時廣西鎮安府土司為宗姓。

今彝、蒙古、朝鮮等民族均有此姓。

宗高和村村民迎請《宗氏家譜》

宗姓在宗高和村的集居和建村

以高和為村名, 冠以宗姓, 當然有宗姓先人在此地最先居住的原因, 更有這裡上天賜給的宜居條件。 這塊地方, 北倚太行山, 南臨沼澤平川, 坡緩土厚, 西近唐河(滱水)出山口, 河水滾流不斷, 磨岩山懷抱其間, 蒼松翠柏棗林滿山, 先人不受覓食之難。 據最近在此地出土的古人類化石和石斧、石鐮、石錘及繩紋黑陶罐殘片考證, 這裡早在遠古時就有人類活動, 至少在四五千年的龍山文化時期就有先人生存、生活、居住。 堯時, 這裡的磨岩山已很有名, 傳說中的唐堯訪賢拜許由就發生在這兒。 在這裡, 以高和為名的村共有8個,

據史料記載以宗高和村建村最早, 因這裡自古就有羲和宗姓後人集居, 在漢時, 此地又為宗氏封坊之地, 後來人口逐漸增長, 按《唐縣誌》載, 于西晉初年(西元266年)建村, 村中多為宗姓族人, 人們為紀念唐堯和始祖羲和, 表達對“堯”帝本義高聳突出和對始祖羲和的敬意, 把兩個人的名字各取一字, 合二為一定為村名, 隨宗姓為宗高和, 亦叫北高和。

另外, 磨岩山下宗高和一帶, 許多地名與唐堯有關, 如淇兒河、北堯、東堯(堯時陶窯遺址)、堯窩裡、許由墳(亦稱君師墳, 據傳許由為堯、舜、禹三帝之宗師)、水雲洞、古堯泉等。

宗姓的繁衍播遷

宗姓源出多頭, 各有遷播, 堯時在唐縣得姓的一支先隨帝伐東夷, 根留山東;後伴君平三苗, 落籍河南南陽、湖南、江西的洞庭湖至鄱陽湖地區、安徽的霍山一帶和湖北的江漢平原。 後來,由於海水回浸倒灌,洪澇成災,帝堯及國都被迫西遷,宗姓部分族人也隨帝堯遷移,先居晉陽(今山西太原市),後又遷移至山西晉南臨汾與翼城一帶落籍。後又隨虞舜、夏禹等征戰、治水,播遷更廣,至先秦時期,宗姓已遍佈今河南南陽、淮陽、淇縣和安徽廬江、四川渠縣以及山東淄博一帶。漢朝時,河南南陽宗氏是當時名門望族,不但人丁興旺,而且名家輩出。東漢以後,宗姓在陝西西安落籍,並以此為跳板繁衍播遷到今甘肅隴西、蘭州一帶。

其時有一支因遊官北上,效仿許由在磨岩山(箕山、淇兒河)隱居之事,遷居于根祖之地中山國唐縣宗高和。時未建村,原居宗姓和遷回的南陽宗姓合為一支,共居一村。以出土的唐墓誌銘碑載:“處士宗府君諱惟政,其先即周卿宗伯之裔。”其父、弟、子均為朝廷命官。夫人楊氏碑記,先祖為後稷之苗裔。有力證明了宗姓始于堯時,羲和、四岳、宗伯之宗姓一脈相承的淵源關係。

三國時,又有宗姓隨劉備大軍進入四川。兩晉及隋唐間,宗姓遷徙步伐加快,不少遷於河東(今山西永濟)、蒲州、介休等地定居落戶。到唐末五代時有一支遷于浙江義烏,此際宗姓已廣布于黃河中下游諸省,並有在今北京、天津一帶定居者。宋代以後,宗姓之發展重心漸移到了今江蘇、浙江、安徽等地,後來的夷族入侵則導致了他們逃亡於今福建、臺灣、廣東、廣西、雲南等省區。明初,山西宗姓又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從平陽府、洪洞縣、趙城縣等籍出發,有的遷回河北祖地,有的被分遷於今河南、湖南、湖北、山東等地。清朝時,宗姓在全國分佈愈廣,並有山東等地之宗姓入居東北三省。近一百年來,人口流動更快。

唐堯為中華文明始 祖、三皇五帝之一

得姓始祖羲和于堯時得姓

據山西洪洞“大槐樹書藝社”印製的《姓氏源流》刊載,宗姓的得姓始祖為羲和,他是天文曆法大家重黎之後,是唐堯時掌管天文、曆象的專官。在相當長的時間裡,羲和一詞成了天文曆法官員的代稱。至近代,不少專家學者著文立說,對羲和及四子關係和成就提出了許多新的論斷,多認為羲和並非二氏相加,應為男性一人,而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即羲和的四個兒子,同為宗姓始祖和先祖,同為唐堯時代在唐地共創偉業的一代君臣。

唐堯為上古五帝之一,中華文明始祖,他誕生在古唐地(今河北唐縣),為祁姓,名放勳,幼小時隨母慶都生活在慶都山,十二歲被父親帝嚳封為唐侯,治所在今河北唐縣固城一帶,二十歲(西元前2357年)踐帝位,在唐侯國原址上建立都城。唐堯品質非凡,才智絕倫,治國有方。為使農業生產有所依循,他派羲和掌管時令,制定曆法。受命後,羲和便選址在距帝都二十多裡的磨岩山(古時亦稱磨箕山、箕山)下,築台立柱、測影觀天,羲和全家及同僚均居住在磨岩山流域多年沖刷而成的小平原,種有良田,吃有山果,喝有長年不斷的溪水(淇河水)。這一群居地古時叫羲和裡,後來,隨著語言變化和文字的簡化,人們把這裡叫成了西活裡。實際上,羲和裡就是觀天象日影、制定曆法的指揮部。他又派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居東、南、西、北各地,觀測太陽變化情況,分出四季。十年後(西元前2347年)羲和觀天制曆功成,為了表彰羲和父子的功績,堯帝賜羲和及四子為宗姓,居唐縣宗高和一帶,繁衍生息至今,因此,宗姓得姓始祖為羲和,得姓地點為唐縣宗高和村羲和裡,“裡”的字義就是家鄉的意思。

羲和之四子,分掌四岳之諸侯,四岳之後有宗姓的說法亦見豆盧詵《嶺南節度判官宗義仲碑》。到西周時,四岳後代有為宗伯者,掌握祭祀典禮之職,也稱太宗,其子孫便以父祖職官命氏。春秋時,魯陳劉皆有宗氏,但不一定都是宗伯之後,當以宗俱碑說為是,即“宗氏四嶽之裔”。所以說,從唐堯時起,宗姓族人便從唐縣出發隨堯帝伐東夷、征三苗,或留駐,或遷移,後代子孫在河東(今山西永濟)、山東、河南、南陽、安徽、湖南等地落籍,後不少成為名人輩出的望族。由此可推斷,當時堯帝賜羲和後人為宗姓之緣故。遍覽姓氏著述,多把宗姓來源歸為五種,但均把上古堯帝賜官名為宗姓排在第一位。因此,當時唐堯封侯、稱帝、建都均在唐縣,今本《竹書紀年》《尚書·堯典》《史記》等眾多典藉有明確記載,羲和隨堯帝在此生活、工作、創業也定而無疑,再者宗高和村為宗姓大戶,生存居住歷史久遠,宗姓族人均為羲和及後人留下的根苗後裔,且又有村名、地名為佐證,自古以來,村中族人還流傳著羲和及四子為國人辦了一宗“確定四時、國勢日隆”的大好事,帝堯以“宗”(時為量詞)字賜姓的民間傳說。可以說,宗姓始于唐堯,羲和為宗姓始祖是與歷史十分吻合的,由此推定,宗姓是一個得姓已有4300多年的古老姓氏,根在河北,源在唐縣。

宗姓歷代名人

宗姓族人,名人輩出,登錄《中國人名大辭典》的有69位。周代時的衛國有以身殉義而名垂千古的名士宗魯,有陳國的宗豎,春秋時齊國有大夫宗樓;漢有司空宗俱、汝南太守宗資、驃騎大將軍宗佻、太子傳丞宗伯鳳;三國時蜀漢鎮軍大將軍宗預;南朝宋國有畫家宗炳、宜都太守宗承和揚武將軍宗越,更有名的有振武將軍宗愨,以“乘長風破萬里浪”一句名言,形容男兒的遠大志向而流傳後世。陳國有禦史中丞宗元鐃,梁國有五兵尚書宗夬,齊有藝術家宗測,北周有車騎大將軍、遷吏部尚書的宗懍;唐朝有宰相宗楚客和高僧宗亮、宗哲;宋代有舉薦、培養出民族英雄岳飛的抗金名將宗澤,有“經史一見,便能默寫”的奇人宗翼。明代有官居福建布政參議的文學家宗臣、官居大理寺正卿後又任雲南布政使的宗璽、勇抗倭寇驍健敢戰的都督僉事宗禮、敢彈劾權貴致風紀赫然的禦史宗彝。清有累官山東運河道的書法家宗稷辰、江都詞人嗜梅花的宗元鼎。

這眾多的人物,很難分清屬於哪一支,但宗無二字,天下宗姓應為一家,始祖、先祖應為天下之共祖,所出的英傑人物是宗姓人氏共同的輝煌和榮耀。

為更好地服務讀者,豐富內容,“貴姓”版將設置多個欄目。“百家姓”,報導單個姓氏;“名門望族”,報導河北歷史上的名門、望族、大族等;“宅院宗祠”,報導河北各地現存的老宅院、宗祠,探秘背後的家族興衰故事;“名人故事”,報導古代的名人故事;“百姓擺譜”,講述家譜中的故事;“姓氏文化講堂”,講解姓氏文化知識;“移民故事”,講述河北移民在遷徙中發生的故事;“尋根問祖”,刊登讀者尋根問祖的相關資訊等。歡迎讀者為以上欄目提供線索或投稿,請撥打電話0311-67562977,或請發送郵件到1803050696@qq.com。

(魏莊南<唐縣>/文 刊于燕趙都市報2017年12月10日第12版)

後來,由於海水回浸倒灌,洪澇成災,帝堯及國都被迫西遷,宗姓部分族人也隨帝堯遷移,先居晉陽(今山西太原市),後又遷移至山西晉南臨汾與翼城一帶落籍。後又隨虞舜、夏禹等征戰、治水,播遷更廣,至先秦時期,宗姓已遍佈今河南南陽、淮陽、淇縣和安徽廬江、四川渠縣以及山東淄博一帶。漢朝時,河南南陽宗氏是當時名門望族,不但人丁興旺,而且名家輩出。東漢以後,宗姓在陝西西安落籍,並以此為跳板繁衍播遷到今甘肅隴西、蘭州一帶。

其時有一支因遊官北上,效仿許由在磨岩山(箕山、淇兒河)隱居之事,遷居于根祖之地中山國唐縣宗高和。時未建村,原居宗姓和遷回的南陽宗姓合為一支,共居一村。以出土的唐墓誌銘碑載:“處士宗府君諱惟政,其先即周卿宗伯之裔。”其父、弟、子均為朝廷命官。夫人楊氏碑記,先祖為後稷之苗裔。有力證明了宗姓始于堯時,羲和、四岳、宗伯之宗姓一脈相承的淵源關係。

三國時,又有宗姓隨劉備大軍進入四川。兩晉及隋唐間,宗姓遷徙步伐加快,不少遷於河東(今山西永濟)、蒲州、介休等地定居落戶。到唐末五代時有一支遷于浙江義烏,此際宗姓已廣布于黃河中下游諸省,並有在今北京、天津一帶定居者。宋代以後,宗姓之發展重心漸移到了今江蘇、浙江、安徽等地,後來的夷族入侵則導致了他們逃亡於今福建、臺灣、廣東、廣西、雲南等省區。明初,山西宗姓又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從平陽府、洪洞縣、趙城縣等籍出發,有的遷回河北祖地,有的被分遷於今河南、湖南、湖北、山東等地。清朝時,宗姓在全國分佈愈廣,並有山東等地之宗姓入居東北三省。近一百年來,人口流動更快。

唐堯為中華文明始 祖、三皇五帝之一

得姓始祖羲和于堯時得姓

據山西洪洞“大槐樹書藝社”印製的《姓氏源流》刊載,宗姓的得姓始祖為羲和,他是天文曆法大家重黎之後,是唐堯時掌管天文、曆象的專官。在相當長的時間裡,羲和一詞成了天文曆法官員的代稱。至近代,不少專家學者著文立說,對羲和及四子關係和成就提出了許多新的論斷,多認為羲和並非二氏相加,應為男性一人,而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即羲和的四個兒子,同為宗姓始祖和先祖,同為唐堯時代在唐地共創偉業的一代君臣。

唐堯為上古五帝之一,中華文明始祖,他誕生在古唐地(今河北唐縣),為祁姓,名放勳,幼小時隨母慶都生活在慶都山,十二歲被父親帝嚳封為唐侯,治所在今河北唐縣固城一帶,二十歲(西元前2357年)踐帝位,在唐侯國原址上建立都城。唐堯品質非凡,才智絕倫,治國有方。為使農業生產有所依循,他派羲和掌管時令,制定曆法。受命後,羲和便選址在距帝都二十多裡的磨岩山(古時亦稱磨箕山、箕山)下,築台立柱、測影觀天,羲和全家及同僚均居住在磨岩山流域多年沖刷而成的小平原,種有良田,吃有山果,喝有長年不斷的溪水(淇河水)。這一群居地古時叫羲和裡,後來,隨著語言變化和文字的簡化,人們把這裡叫成了西活裡。實際上,羲和裡就是觀天象日影、制定曆法的指揮部。他又派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居東、南、西、北各地,觀測太陽變化情況,分出四季。十年後(西元前2347年)羲和觀天制曆功成,為了表彰羲和父子的功績,堯帝賜羲和及四子為宗姓,居唐縣宗高和一帶,繁衍生息至今,因此,宗姓得姓始祖為羲和,得姓地點為唐縣宗高和村羲和裡,“裡”的字義就是家鄉的意思。

羲和之四子,分掌四岳之諸侯,四岳之後有宗姓的說法亦見豆盧詵《嶺南節度判官宗義仲碑》。到西周時,四岳後代有為宗伯者,掌握祭祀典禮之職,也稱太宗,其子孫便以父祖職官命氏。春秋時,魯陳劉皆有宗氏,但不一定都是宗伯之後,當以宗俱碑說為是,即“宗氏四嶽之裔”。所以說,從唐堯時起,宗姓族人便從唐縣出發隨堯帝伐東夷、征三苗,或留駐,或遷移,後代子孫在河東(今山西永濟)、山東、河南、南陽、安徽、湖南等地落籍,後不少成為名人輩出的望族。由此可推斷,當時堯帝賜羲和後人為宗姓之緣故。遍覽姓氏著述,多把宗姓來源歸為五種,但均把上古堯帝賜官名為宗姓排在第一位。因此,當時唐堯封侯、稱帝、建都均在唐縣,今本《竹書紀年》《尚書·堯典》《史記》等眾多典藉有明確記載,羲和隨堯帝在此生活、工作、創業也定而無疑,再者宗高和村為宗姓大戶,生存居住歷史久遠,宗姓族人均為羲和及後人留下的根苗後裔,且又有村名、地名為佐證,自古以來,村中族人還流傳著羲和及四子為國人辦了一宗“確定四時、國勢日隆”的大好事,帝堯以“宗”(時為量詞)字賜姓的民間傳說。可以說,宗姓始于唐堯,羲和為宗姓始祖是與歷史十分吻合的,由此推定,宗姓是一個得姓已有4300多年的古老姓氏,根在河北,源在唐縣。

宗姓歷代名人

宗姓族人,名人輩出,登錄《中國人名大辭典》的有69位。周代時的衛國有以身殉義而名垂千古的名士宗魯,有陳國的宗豎,春秋時齊國有大夫宗樓;漢有司空宗俱、汝南太守宗資、驃騎大將軍宗佻、太子傳丞宗伯鳳;三國時蜀漢鎮軍大將軍宗預;南朝宋國有畫家宗炳、宜都太守宗承和揚武將軍宗越,更有名的有振武將軍宗愨,以“乘長風破萬里浪”一句名言,形容男兒的遠大志向而流傳後世。陳國有禦史中丞宗元鐃,梁國有五兵尚書宗夬,齊有藝術家宗測,北周有車騎大將軍、遷吏部尚書的宗懍;唐朝有宰相宗楚客和高僧宗亮、宗哲;宋代有舉薦、培養出民族英雄岳飛的抗金名將宗澤,有“經史一見,便能默寫”的奇人宗翼。明代有官居福建布政參議的文學家宗臣、官居大理寺正卿後又任雲南布政使的宗璽、勇抗倭寇驍健敢戰的都督僉事宗禮、敢彈劾權貴致風紀赫然的禦史宗彝。清有累官山東運河道的書法家宗稷辰、江都詞人嗜梅花的宗元鼎。

這眾多的人物,很難分清屬於哪一支,但宗無二字,天下宗姓應為一家,始祖、先祖應為天下之共祖,所出的英傑人物是宗姓人氏共同的輝煌和榮耀。

為更好地服務讀者,豐富內容,“貴姓”版將設置多個欄目。“百家姓”,報導單個姓氏;“名門望族”,報導河北歷史上的名門、望族、大族等;“宅院宗祠”,報導河北各地現存的老宅院、宗祠,探秘背後的家族興衰故事;“名人故事”,報導古代的名人故事;“百姓擺譜”,講述家譜中的故事;“姓氏文化講堂”,講解姓氏文化知識;“移民故事”,講述河北移民在遷徙中發生的故事;“尋根問祖”,刊登讀者尋根問祖的相關資訊等。歡迎讀者為以上欄目提供線索或投稿,請撥打電話0311-67562977,或請發送郵件到1803050696@qq.com。

(魏莊南<唐縣>/文 刊于燕趙都市報2017年12月10日第12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