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潘麟先生:《〈瑜伽經〉直解》(連載二十七)

編者按:

有“印度的《論語》”之稱的《瑜伽經》, 《瑜伽經》約誕生於西元前二世紀至紀元之間的印度, 作者是瑜伽之父、聖哲帕坦伽利(Patanjali)。 相傳帕坦伽利擷取同時代和此前各流派瑜伽學說之精義以教授弟子, 他的弟子們複將其教導記錄並結集而成此經。

國內漢文版《瑜伽經》有多個譯本, 當前公認最完備的漢譯和最系統而透徹的注解是當代著名生命學家、東方生命研究院創立人、皇冠瑜伽傳承人潘麟先生撰寫的《〈瑜伽經〉直解》(中央編譯出版社2017年出版)。

潘麟先生注解《〈瑜伽經〉直解》在“生命與國學”頭條號專欄連載中,

敬請關注。

真我與般若

1.47 In the lucidity of coalesced, reflection-free contemplation, the nature of the self becomes clear.

1.47 當空性三摩地的修行漸漸功深時(即不僅如實而生動地見到我及我屬皆空, 他人及宇宙萬物同樣皆空), 真我將會越來越清澈地顯現。

此節經文與1.45節經文旨意相同。 “真我”又名無我之我, 即生命中先天之本性, 佛家謂此為“真際”“真理”“真實”和“真如”。 此“真我”即佛陀在《大般涅槃經》裡反復說明的“涅槃四德”——“常、樂、我、淨”之“我”, 此“我”即涅槃我, 又名“如來”。 涅槃為自性之別名, 證入涅槃即如實地證入自性。 證入自性即融入自性, 成為自性。 此時身心小我早已不見, 以自性為我。 此我為無我之我。 因自性即是空性, 故無我之我即是空我——以空性為我。 因自性即是覺性, 故無我之我即是覺我——以覺性為我。 因無我之我即是光明,

故無我之我即是光明之我。 因無我之我是宇宙和生命的最後真實, 故又名“真我”。 道家謂得此真我者, 為“真人”。

1.48 The wisdom(prajna)that arises in that lucidity is unerring.

1.48 般若即從本性中呈現出來。

般若即本性, 本性即般若。 本性有很多特性和特徵, 般若性(即智慧性)是本性的重要特性之一。 本性的般若性即本性的自覺性, 也即本性的光明性。 又因般若並非具體一物, 它必須以空為性, 如此方可成其為般若。 故般若性也即空性。

當本體以空為性時, 則全性即空;當本體以覺為性時, 則全性即覺;當本體以真為性時, 則全性即真;當本體以光明為性時, 則全性即光明;當本體以不生不滅之永恆為性時, 則全性即永恆;當本體以清淨為性時, 則全性即清淨;當本體以極樂為性時, 則全性即極樂;當本體以圓滿為性時,

則全性為圓滿……

1.49 This wisdom(prajna)unlike insights acquired through inference or teachings.

1.49 般若(這種智慧)與一般後天的見聞之知, 以及通過對事物的推理(而獲得的認知)是截然不同的(般若這種智慧直接來自超越一切現象的先天本性)。

般若是印度各派哲學對先天生命中固有之智慧的稱呼。 在儒家, 則稱之為“德性之知(智)”, 道家稱之為“玄智”。 無論是我們的瑜伽, 還是儒佛道, 皆肯定人有一種先天的智慧。 這種智慧“與一般後天的見聞之知, 以及通過對事物的推理(而獲得的認知)是截然不同的”。 認識這一點非常重要。 後者是“感性之知”和“知性之知”, 也名“經驗之知”。 分清這兩者至關重要。 下文某個章節處還要疏解這個問題。

1.50 It generates latent impressions(karma)that prevent the activation of other impressions.

1.50 般若可以有效地化除(思想和行為中)層層習氣(即種種慣性思維和惰性行為方式)。

不是我們要來“化除層層習氣”, 是般若來化除我們那些層層無盡之業障和習氣。 如果是我們來化除習氣, 就是“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問題是塵埃不是一次拂拭即一勞永逸的, 它們需要“時時勤拂拭”。 這很像一邊倒退一邊填平雪中腳印那樣的永無盡頭。 “秋風落葉亂成堆, 掃盡還來千百回”, 我們的雜念和習氣重重無盡, 猶如秋天裡的落葉, 掃不盡掃, 除不盡除。 怎麼辦呢?“一笑罷休閒處坐, 任它著地自成灰。 ”雜念也好, 習氣也好, 不管它們。 因為“我要消除雜念, 我要化除習氣”, 這個念頭本身就是雜念, 就是習氣。 用雜念何以能消除掉雜念呢?用習氣如何能化除掉習氣呢?不如索性不管它們——“任它著地自成灰”。

誰讓它們“自成灰”的呢?是本性固有的清淨一切的功能, 也即般若空性有空掉一切隱曲糾結滯礙之功能。

我們佈施、持戒、忍辱和廣行善事, 可不可以化除業障呢?當然可以。 但這些都是“從因到果修行法”, 是漸進漸修之法, 不是“倒果為因修行法”, 不是頓悟圓成之法。 唯有自性固有之覺性——般若, 才是“有效地化除層層習氣”的最佳方法。

用般若來化除習氣的方法共有三種, 是哪三種方法呢?

空性觀消業法:一切業障, 一切習氣, 一切滯礙, 作體性皆空想, 以般若之空性當下空之。

光明觀消業法:一切業障, 一切習氣, 一切滯礙, 作光明想, 以般若之光明當下光化一切。

超越觀消業法:一切業障, 一切習氣, 一切滯礙, 作無我想, 以般若之無我當下超越一切。

《〈瑜伽經〉直解》的作者:潘麟先生

1.51 When even these cease being removed, and the patterning of consciousness is completely stilled, integration bears no further seeds.

1.51 當層層習氣和意識模式被般若徹底化除時,名之為:“無種三摩地”。

“無種三摩地”就是自性三摩地。自性三摩地即“圓覺”之別名,生命先天即有的“內在極樂淨土”之別名。這個圓覺內沒有一點後天的業種和習氣,一切皆是先天固有,渾然天成。此為瑜伽乃至全世界所有走各種途徑進行生命修行的人們,所可能達到的最為終極的解脫之境。此境同樣也為印度各修行流派所追求的最終理想之境,這就是“三摩地”之境。

關聯閱讀:

“生命與國學”頭條號徵稿啟事

《〈瑜伽經〉直解》(連載二十六)這四類三摩地都不是修行的最終成就

《〈瑜伽經〉直解》(連載二十五)當意識模式被有效地淡化,就會出現一條光明之路

《〈瑜伽經〉直解》(連載二十四)如何達到身心的安寧明淨

《〈瑜伽經〉直解》的作者:潘麟先生

1.51 When even these cease being removed, and the patterning of consciousness is completely stilled, integration bears no further seeds.

1.51 當層層習氣和意識模式被般若徹底化除時,名之為:“無種三摩地”。

“無種三摩地”就是自性三摩地。自性三摩地即“圓覺”之別名,生命先天即有的“內在極樂淨土”之別名。這個圓覺內沒有一點後天的業種和習氣,一切皆是先天固有,渾然天成。此為瑜伽乃至全世界所有走各種途徑進行生命修行的人們,所可能達到的最為終極的解脫之境。此境同樣也為印度各修行流派所追求的最終理想之境,這就是“三摩地”之境。

關聯閱讀:

“生命與國學”頭條號徵稿啟事

《〈瑜伽經〉直解》(連載二十六)這四類三摩地都不是修行的最終成就

《〈瑜伽經〉直解》(連載二十五)當意識模式被有效地淡化,就會出現一條光明之路

《〈瑜伽經〉直解》(連載二十四)如何達到身心的安寧明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