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英雙語版戲曲亮相長江大學 傳統文化顯別樣風采

中國青年網荊州12月9日電(通訊員 王明英)“梨園上腔 不同凡響 亢音嘹亮 積厚流廣”, 燈光未啟, 鑼鼓先行, 一首嘹亮的《荊河戲頌》帶我們走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荊河戲”, 領略戲曲文化, 傳承非遺精神。

11月30日晚7點, “貫徹十九大之金秋戲曲校園行”戲曲晚會暨第五季橘頌文化節閉幕式在長江大學東校區大禮堂隆重開場。 長江大學黨委書記朱業宏, 校長謝紅星出席晚會。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國家一級演員程彩萍、著名音樂家陳受新和湖北省仁義老工作者張得意等嘉賓受邀出席。 來自湖北省非遺研究中心(長江大學)的老藝術家們走進校園,

將戲曲藝術帶給青年, 讓傳統文化潤物各處。

傳統新編 展現別樣風采

鑼鼓鏗鏘, 奏響華彩樂章;粉墨繽紛, 同唱梨園歡歌。 一首荊河戲新編《挑擔圍鼓唱荊河》熱鬧非凡, 代聲海、周莎莎等老藝術家們用鑼鼓、嗩呐等民族樂器與唱腔結合, 完美演繹了。 接著譚複秀、陳順珍等老藝術家帶來的《滿堂紅》、《雙駙馬》選段以豐富的形式、高超的唱功、優美的身段, 博得觀眾稱讚。

“海島冰輪初轉騰(The moon is travling in the clouds)”, 用中英雙語將戲詞用戲曲唱腔唱出, 演員一開口, 便贏得了台下陣陣掌聲。 一次大膽的嘗試, 一次中西文化的完美交融。 中英雙語版《百花亭》, 開創了用英語唱地方戲的先河, 將中西藝術完美結合,

打破傳統的界限, 讓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接軌。

中英雙語版《百花亭》贏得滿堂喝彩 長江大學青年傳媒中心供圖

形式多樣 展現非遺魅力

本場“非遺”晚會不僅有荊河戲曲, 還有公安說鼓子和馬山民歌。

“一張一弛, 文武之道”, 藝術家張蘭蘭帶來的《火燒耙》以其獨特神韻與嘹亮歌喉一展馬山民歌的時代感。

“清風源自桂花台 三袁家風樹正氣”, 公安縣孟家溪小學的小朋友們帶來了以傳承三袁家規為主線的公安說鼓子《清風源自桂花台》。 小演員們身著繡金紅裙, 手敲腰前小鼓, 童趣的方言對話和戲曲唱腔的完美結合, 通過他們精彩的演繹, 充分彰顯了三袁家規的深刻內涵和傳統藝術的接力傳承, 叫人印象深刻, 過目難忘。

小演員們正在表演公安說鼓子 長江大學青年傳媒中心供圖

高校助力 傳承非遺文化

“非常感謝長江大學對荊河戲的投入。 ”荊州市群眾藝術館非遺部主任趙雲鵬在晚會結束後感慨道。 長江大學參與荊河戲的師生眾多, 無論是組織策劃、登臺演出, 還是宣傳報導, 均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取得了亮眼的成績。 “這場晚會, 尤其是長大老師的演出, 各具風采、靈動傳神, 令人過目不忘。 他們不僅親自登臺傳承荊河戲, 更激發了現場學子對荊河戲的濃厚興趣。 ”趙雲鵬感慨地說。

本場晚會總導演白林表示:“在長江大學有一個非遺傳承基地是非常紅火的, 高校能夠重視非遺傳承, 有著 600多年歷史的就有希望了。

85歲的譚複秀老人登臺表演 長江大學青年傳媒中心供圖

譚複秀老人是荊河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今年已是八十五歲高齡, 滿頭銀髮, 精神矍爍。 但是她在舞臺上仍然是動作矯健, 唱腔洪亮。 在接受採訪時, 老人正將頭飾仔細地放進紙箱裡, 她說在她有生之年, 會把荊河戲一直唱下去。 在談到與其同台的長江大學業餘荊河戲團的學生時, 她說:“只要他們想學, 我就願教, 將荊河戲傳承交給他們。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