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笑笑小仙:孔子對孝道的論述“游必有方”一解

孔子有關孝道的論述很多, 而流傳最廣的要數“父母在, 不遠遊, 游必有方。 ”(裡仁篇)且在引用時往往只引“父母在, 不遠遊”, 而省略了“游必有方”。 按現在的解釋, “方”, 指方向、去處。 這句話的直譯為:“父母在世時, 不出遠門去求學、做官, 如果要出遊, 那一定要有去處。 ”意譯為:“父母健在, 要在家服侍父母, 不可長時間離家;如果不得不出遠門, 也要有明確的‘去處’, 讓父母心中有數, 不擔憂。 ”作為權威解釋的朱熹注:“遠遊:則去親遠而為日久, 定省曠而音問疏, 不惟己之思親不置, 亦恐親之念我不忘也。 游必有方, 如已告雲之東,

則不敢更適西, 欲親必知己之所在而無憂, 召己則必至而無失也。 ”(《朱子集注》)那麼, 這樣的解釋是否準確地表達了孔子的原意, 是否符合孔子《論語》的核心思想?

由於我們今天讀到的古文多是經後人根據自己的理解加上現代標點、注釋和語譯的, 這就難免產生與原意的距離和讀者相互間的歧解。 所以, 要搞清這句話的原意, 首先要搞清“遊”和“方”在這句話中的準確釋義。

“遊”。 通常的解釋有“行走、遊玩、遊覽、遊歷”;也有解釋為“交遊、來往”的。 如《史記·魏其武安侯立傳》:“兩人相為引重, 其游如父子然, 相得歡甚。 ”還有“遊宦”, 意思就是在外做官。 如陸機《為顧彥先贈婦二首》:“遊宦久不歸。 ”另有一說為“遊學”。 有兩種解釋:一為“遠遊異地, 從師求學”;二為“以所學遊說諸侯、求取官職的人。

”如《史記·秦始皇本紀》:“其時諸侯並爭, 厚招遊學。 ”春秋戰國時期, 有識之士憑藉自己的學識遊說諸侯, 希望得到賞識而求得一官半職, 這在當時是一種時尚的社會風氣, 孔子自己也曾帶著弟子周遊列國, 遊說諸侯, 推介自己的治國方略。

春秋戰國時期, 生產力水準很低, 交通不便, 農民離不開土地。 所以, 要說農民離開土地到城裡打工或者到別處去遊玩則是絕無可能的。 結合當時的社會狀況, 可以判斷孔子所說的這個“遊”, 準確的釋義應為“遊學”或“遊宦”。

“方”。 與“圓”相對。 《孟子·離婁上》:“公輸子之巧, 不以規矩, 不能成方圓。 ”也有釋為“方向、方位”的, 引申為準則。 如《詩·大雅·皇矣》:“萬邦之方。 ”毛傳:“方, 則也。 ”方正;正直。

《淮南子·主術訓》:“智欲圓而行欲方。 ”方術;道術。 《莊子·天下》:“惠施多方, 其書五車。 ”《論語·雍也》:“能近取譬, 可謂仁之方也已。 ”意即“能夠推己及人, 將心比心去做, 這才是實踐仁道的方法”。 亦指方法。 如:千方百計, 教導有方。 從這些釋義來看, 如果把“方”解釋為方向、去處, 未免流於簡單。 其實, 大多數人要出遠門總會有個方向或去處, 不會漫無目的地遊蕩。 而對父母來說, 子女要離家出遠門, 即使有明確的方向、去處, 甚至有很好的工作、地位、收入, 仍然會把子女的冷暖掛在心上。 所以這個“方”並非作“方向、去處”解。 當然, 要準確釋出“方”的含義, 還得結合《論語》的主旨。

《論語》的核心思想是“仁”。 孔子所論述的“孝”, 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孝”。 “孝悌也者, 其為仁之本與!”(學而篇)意即“孝順父母,

敬愛兄長, 就是‘仁’的根本吧!”可以說, “孝”是“仁”的肇端。 我們通常講為人兒女孝敬父母、贍養父母就是“孝”。 其實, “孝”的內涵是多層次的, “孝”的方式更是多樣的。 如, 孟武伯問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為政篇)孟武伯向孔子請教怎樣為孝。 孔子說, “一個人各方面都做得很好, 很出色, 那麼除了生病, 就沒有什麼事可使父母擔心了, 這就是孝。 ”此種孝是最高層次的孝。 (白子超)

既如此, 孔子所說的父母之擔憂, 究竟是什麼呢?子曰:“父在, 觀其志;父沒, 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 可謂孝矣。 ”(學而篇)孔子說:“當一個人的父親在世時, 要觀察他的志向;父親死後, 要考察他的行為;如果說他長年不改變父親所堅持的符合當時社會認同的道德準則,

他就可以說做到孝了。 ”由此不難看出, 孔子所說的“父母在, 不遠遊”既不是說子女出遠門, 無法在家服侍父母;也不是說子女出遠門, 會讓父母擔憂他們的飲食、冷暖, 而是說子女離開父母外出遊學、做官, 父母無法觀察他的志向, 也無法督促他堅持道德準則了。 所以, 孔子才說“父母在, 不遠遊”了。

再從“父母在, 不遠遊”這句話的結構上來分析, “不遠遊”後面應為“分號”。 這是一個多重複句。 以“父母在, 不遠遊”為主句, 以“游必有方”為補述副句。 “必有方”是對“遊”的原則規定或前提。 由此可以判斷這個“方”就是“準則或原則”。 至此, 我們就可以釋出較準確的文意:“如果出遠門, 經過遊說, 得到某位諸侯的賞識而謀得一個官位, 必須堅持‘仁’道之方,堅持道德規範。否則,就不要去遠遊。”可見,子女外出遊學、做官,父母擔心的不是冷暖,而是擔心子女“其志、其行、其道”是否會改變。因為,在孔子看來,孝是仁之本。三年無改于父之道,是孝;即使遠離父母,仍然堅守道德準則,是孝;如果身體也健康,父母也就沒什麼可擔憂的了,那就是大孝了。

朱熹說過:大抵聖賢之言,多是略發個萌芽,更在後人推究,演而伸,觸而長……所謂微言大義,見仁見智在所難免。然朱子本人對“游必有方”的權威注釋,似乎淺顯了點。僅涉及父子間最起碼的溝通聯繫問題,何勞孔聖人叮囑?

編輯:笑笑小仙

校正:北京雨安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必須堅持‘仁’道之方,堅持道德規範。否則,就不要去遠遊。”可見,子女外出遊學、做官,父母擔心的不是冷暖,而是擔心子女“其志、其行、其道”是否會改變。因為,在孔子看來,孝是仁之本。三年無改于父之道,是孝;即使遠離父母,仍然堅守道德準則,是孝;如果身體也健康,父母也就沒什麼可擔憂的了,那就是大孝了。

朱熹說過:大抵聖賢之言,多是略發個萌芽,更在後人推究,演而伸,觸而長……所謂微言大義,見仁見智在所難免。然朱子本人對“游必有方”的權威注釋,似乎淺顯了點。僅涉及父子間最起碼的溝通聯繫問題,何勞孔聖人叮囑?

編輯:笑笑小仙

校正:北京雨安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