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尋秦記」原著作者黃易逝世,中國武俠IP迎來「後俠客」時代

自從金庸和梁羽生封筆、古龍辭世, 中國武俠小說的創作便由巔峰期間的百花齊放跌入了低谷時期的暗淡無光, 然而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 又有一位武俠名家不知不覺拉開了武俠小說創作和閱讀高潮的帷幕, 這就是黃易。

黃易去世, 武俠回憶後繼無人

據報導, 作為武俠小說五大宗師之一, 香港武俠小說黃金年代知名武俠小說家黃易週三(4月5日)中風並且於醫院病逝, 享年65歲, 黃易於1994年出版的「尋秦記」及1996年出版的「大唐雙龍傳」備受熱捧, 被翻拍成電視劇, 其中角色如項少龍、寇仲、徐子陵均成了不少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黃易原名黃祖強, 早年畢業于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 1986年, 黃易開始創作武俠小說, 1989年開始專心從事創作, 1991年成立黃易出版社有限公司。 他曾獲翁靈宇藝術獎, 亦曾任香港藝術館助理館長。 其著名作品如「尋秦記」及「大唐雙龍傳」廣為人知, 更被翻拍成電視劇。

從探討武學與天道的第一部作品「破碎虛空」, 黃易便沉醉于武俠創作的天地中。 在「尋秦記」中, 黃易將武俠與科幻結合, 「項少龍」古天樂當年因「尋秦記」大受歡迎, 更購下「尋秦記」版權, 今年會開拍電影版, 希望儘量保持原班人馬, 但演員名單仍還沒有公佈。 古仔接受媒體電話訪問時, 沉痛地說:「很惋惜, 我覺得他寫得「尋秦記」好精采, 感謝他把項少龍這個角色寫得這樣好, 所以買了他電影版權想在年底重拍, 希望他一路好走。 」

許多讀者, 也只是把黃易的作品當成「小黃文」看, 也有不少人以低俗視之, 但無論追捧者, 或鄙夷者, 卻都忽略了其中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可是黃易的作品, 又切切實實不負大師之名。

傳統武俠小說在金庸和古龍的時代達到巔峰, 又有溫里安延續香火, 但最接近西方科幻、最有東方想像力的作品, 卻是憑藉「蜀山劍俠傳」打造東方仙俠世界的還珠樓主, 可惜這個魅麗的東方仙俠世界卻在還珠樓主時代止步。

直到黃易出現後, 接續了還珠樓主當年的血脈。

其後黃易以明初的紛亂江湖為背景的「覆雨翻雲」, 巧妙的將時代政治、陰陽學說及哲學融合在了一起, 不但是奠定其重要地位之長篇巨著, 更構織出一個動人獨特的武俠世界, 風靡了無數武俠讀者。

十多年來, 黃易的名字以玄幻和大氣在武俠圈內日益引人注目。 如果說以往人們可以憑藉對通俗小說的偏見而對黃易的作品視而不見的話, 那麼現在隨著雅俗文學二元對立的逐漸消解和評論界對武俠小說的多元研究,

僅僅以武俠小說的大眾通俗性為藉口已難以回避黃易的存在。

中國人的武俠情懷

武俠小說可能是最有中國特色的類型小說了, 從1922年平江不肖生應世界書局之約, 發表首部真正意義上的武俠小說「江湖奇俠傳」並一炮走紅算起來, 直到十年前, 武俠小說一直長盛不衰。 然後, 金庸將之推到了中國類型小說的巔峰。 甚至有人認為, 武俠是一種民族文學。

武俠的魅力, 主要在於其英雄主義的弘揚, 在和平盛世(也多是平庸時代), 武俠是娛樂文化的代表, 清代人聽「三俠五義」, 正如好萊塢戲院放「神奇四俠」。 在亂世, 武俠是一種寄託, 是戰鬥的旗幟, 當然有時也是精神鴉片,

越是在當今鋼筋混凝土的平庸時代, 人們越渴望英雄, 特別是武俠小說那種快意恩仇的酣暢, 又使讀者有很強的代入感。

每逢亂世之中, 反而有對武俠文化的嚮往。

明清交際之時, 武俠小說發達, 清末民國之間, 劍仙小說與電影一齊上陣。 現代以來在武俠文化上最成功的,小說家是金庸,電影家是徐克。金庸的小說承上啟下,繼承了傳統武俠話本的特點,又引進現代小說和文化。同時,一連串的政治隱寓、預言也標誌著金庸傳統士大夫知識份子的身份。而徐克的電影一方面同樣也有對政治、社會現實的隱寓,但最大的貢獻是把武俠文化本身的娛樂魅力無限放大。

黃易走得太早,卻留下了一個落寞的武俠時代。

從第一部小說「破碎虛空」,到於1989年退隱大嶼山專心創作,後來因為不甘心武俠小說市場就此沒落,成立黃易出版社,這個其貌不揚的先生,卻以一己之力,力挽武俠小說狂瀾於即倒。很多人以為,正是黃易當年的小黃文開啟了網路修仙文的先河,若沒有黃易,當下火爆網路的武俠修仙IP不知道要晚多少出現。

其實早已封神的黃易,當然不必再在這個年輕人的江湖上拼殺,靠著甚豐的版稅,黃易完全可以在自己鐘意的電腦遊戲中,頤養天年,可黃易一直在堅持寫作,即使有些作品的轉型並不被看好,可他從未停息過。

武俠文化的衣缽何人繼承?

可是黃易和他的武俠時代,早已過去了。

誰還記得上一部叫好又叫座的武俠片是什麼時候公映的?誰能找到堪比金梁古黃的武俠鼻祖後繼又誰?甚至在繼蕭鼎的「誅仙」之後,也很難看到與之比肩的作品。不論是武俠小說、武俠電視劇還是武俠片,走下坡路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也是他作為一個武俠迷不願說出的痛。

從2014年到現在,國內較受關注的幾部武俠大片,基本擺脫不了爛片的宿命。2014年黃曉明、范冰冰主演的「白髮魔女傳之明月天國」,尷尬做作的感情戲讓觀眾頻頻笑場;今年2月上映的「臥虎藏龍:青冥寶劍」,除了片名和李安那部一樣,剩下的全是老套無趣的情節,去年爾冬升新版「三少爺的劍」在武俠迷的翹首期待中面世,本以為能讓影迷一飽眼福,沒想到票房、口碑均遭慘敗。

武俠文化凋零至此,黃易卻從未悲觀過,他說:「任何一個文學體裁的發展,不是在十年、二十年可以看出來的。每一個時代,都潛藏著巨大的創作動力,就像火山裡蘊藏著岩漿,等待爆發的機會。如果一旦噴發,沒有東西可以阻擋。我覺得現在是一個醞釀期。」

到死他都相信,「武俠該是有無限前景的。」

從近幾年的武俠類型電影資料看,普遍認知就是武俠類型已經淡出了主流影視市場,難怪主流認知就是武俠類型已經是過去式了,但人們對於武俠文化的重視說明其實用戶並未真正的拋棄武俠類型影片,實則是武俠類型影片在品質上有待進一步提升和創新,重新喚起用戶的「俠客」精神。

「娛樂調查局」新銳娛樂產業媒體,聚焦影視、遊戲、網娛、IP、VR、動漫、音樂等泛娛樂產業資訊,並提供各種衍生服務。

娛樂調查局

你的過去我不願過問

那是你的事情

你的未來我希望參與

這是我的榮幸

任何組織、機構及個人不得擅自轉載或二次修改

轉載或合作請聯繫我們

yulediaochaju@sina.com

現代以來在武俠文化上最成功的,小說家是金庸,電影家是徐克。金庸的小說承上啟下,繼承了傳統武俠話本的特點,又引進現代小說和文化。同時,一連串的政治隱寓、預言也標誌著金庸傳統士大夫知識份子的身份。而徐克的電影一方面同樣也有對政治、社會現實的隱寓,但最大的貢獻是把武俠文化本身的娛樂魅力無限放大。

黃易走得太早,卻留下了一個落寞的武俠時代。

從第一部小說「破碎虛空」,到於1989年退隱大嶼山專心創作,後來因為不甘心武俠小說市場就此沒落,成立黃易出版社,這個其貌不揚的先生,卻以一己之力,力挽武俠小說狂瀾於即倒。很多人以為,正是黃易當年的小黃文開啟了網路修仙文的先河,若沒有黃易,當下火爆網路的武俠修仙IP不知道要晚多少出現。

其實早已封神的黃易,當然不必再在這個年輕人的江湖上拼殺,靠著甚豐的版稅,黃易完全可以在自己鐘意的電腦遊戲中,頤養天年,可黃易一直在堅持寫作,即使有些作品的轉型並不被看好,可他從未停息過。

武俠文化的衣缽何人繼承?

可是黃易和他的武俠時代,早已過去了。

誰還記得上一部叫好又叫座的武俠片是什麼時候公映的?誰能找到堪比金梁古黃的武俠鼻祖後繼又誰?甚至在繼蕭鼎的「誅仙」之後,也很難看到與之比肩的作品。不論是武俠小說、武俠電視劇還是武俠片,走下坡路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也是他作為一個武俠迷不願說出的痛。

從2014年到現在,國內較受關注的幾部武俠大片,基本擺脫不了爛片的宿命。2014年黃曉明、范冰冰主演的「白髮魔女傳之明月天國」,尷尬做作的感情戲讓觀眾頻頻笑場;今年2月上映的「臥虎藏龍:青冥寶劍」,除了片名和李安那部一樣,剩下的全是老套無趣的情節,去年爾冬升新版「三少爺的劍」在武俠迷的翹首期待中面世,本以為能讓影迷一飽眼福,沒想到票房、口碑均遭慘敗。

武俠文化凋零至此,黃易卻從未悲觀過,他說:「任何一個文學體裁的發展,不是在十年、二十年可以看出來的。每一個時代,都潛藏著巨大的創作動力,就像火山裡蘊藏著岩漿,等待爆發的機會。如果一旦噴發,沒有東西可以阻擋。我覺得現在是一個醞釀期。」

到死他都相信,「武俠該是有無限前景的。」

從近幾年的武俠類型電影資料看,普遍認知就是武俠類型已經淡出了主流影視市場,難怪主流認知就是武俠類型已經是過去式了,但人們對於武俠文化的重視說明其實用戶並未真正的拋棄武俠類型影片,實則是武俠類型影片在品質上有待進一步提升和創新,重新喚起用戶的「俠客」精神。

「娛樂調查局」新銳娛樂產業媒體,聚焦影視、遊戲、網娛、IP、VR、動漫、音樂等泛娛樂產業資訊,並提供各種衍生服務。

娛樂調查局

你的過去我不願過問

那是你的事情

你的未來我希望參與

這是我的榮幸

任何組織、機構及個人不得擅自轉載或二次修改

轉載或合作請聯繫我們

yulediaochaju@sina.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