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浙江象山土法制鹽現場,通過風吹日曬結成原鹽

象山地處浙江中部沿海, 三面環海, 海水鹽度年均千分之三十左右, 日照時間長, 風力資源豐富, 具備曬鹽的優良條件, 是浙江省三大產鹽縣之一。

象山沿海的鹽場留下了許多著名的產鹽地名。 比如, 石浦鎮鹽廠是歷史上產鹽的地方, 該村名一直沿用至今;石浦鎮鹽倉前歷史上是制曬、堆鹽的所在地, 故此得名, 隨時代變遷, 諧音改為“延昌前”;今“賢庠”以諧音“鹽場”所得;高塘島的燒鹽灣諧音逐漸改成“孝賢灣”。

象山曬鹽歷史悠久, 唐代已用土法煎鹽, 宋時已有刮泥淋鹵和潑灰制鹵法, 並用煎熬結晶, 元人稱曬鹽為“熬波”。

清嘉慶開始, 從舟山引進板曬法結晶, 清末又引進缸坦曬法結晶, 成為鹽業生產的一大變革。

如今曬鹽採用平灘曬法, 它以海水作為基本原料, 並利用海邊灘塗及其鹹泥, 結合日光和風力蒸發, 通過淋、潑等手工勞作製成鹽鹵, 再通過火煎或日曬、風能等自然結晶成原鹽。

不過, 一些傳統曬鹽賴以存在的場所逐漸消失, 多種現代化的機械正在不斷取代傳統的加工器具, 傳承面臨著危機, 但曬鹽技藝作為文化遺產, 卻有多方面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科學價值, 值得保護、宣傳和展示。

目前, 象山的曬鹽技藝、漁民開洋謝洋節和象山——富崗如意信俗正式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更多各地風土人情, 可關注公眾號“不發芽的番薯”,

每天都有精彩內容分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