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大相國寺梵樂樂器——箜篌

箜篌:中國傳統和外來樂器都有箜篌, 初用於雅樂, 漢代用于清商樂。 隋代用于燕樂。 它又分為豎箜篌、臥箜篌和鳳首箜篌三種。

鳳首箜篌是西元四世紀的東晉初年, 由印度隨天竺樂傳到我國, 到了四百年後的唐貞元十七年(8012年)驃國(今緬甸)王太子舒難陀率領35人的藝術團途經南詔到達長安向唐王朝奉獻樂舞。 共帶來樂器22件, 其中包括鳳首箜篌兩件。 當時詩人白居易曾作詩讚美:“驃國樂、驃國樂, 出自大海西南角, 雍羌之子蘇難陀, 來獻南音奉正朔, …玉螺一吹椎髻聳, 銅鼓一擊文身踴, 珠纓炫轉星宿搖,

花鬘抖擻龍蛇動。 ”鳳首箜篌的琴身斜臥、華麗。 中國古代石窟無此伎樂造像, 也不是大相國寺應用之箜篌。

大相國寺樂團所用之箜篌為懷抱的豎箜篌, 它又有大小之分:大者, 樂器置於腿上, 席地坐彈者置於地上, 雙手彈撥琴弦;小者, 左手握持琴體, 右手彈弦。 這種箜篌, 漢、唐、宋都較流行, 石窟雕塑也很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