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讀經明義丨《禮記·檀弓》:儒家如何看待隨葬品?

作者:林覺

導讀:儒家認為有必要為逝者設置隨葬物品, 但目的只是安撫生者的情感, 表達對逝者的尊重。 生者要通過這種器物表達對逝者和死後世界的理解——那是一種“有無之間”的存在。

在對古代貴族陵墓的考古中, 通常都能發現大量的隨葬品, 常見的隨葬品包括珠寶、錢幣、衣服、書簡、食物、生活用具等, 顯然, 這些隨葬品都表達了墓主希望靈魂不滅, 在另一個世界依然能夠享有生前各種美好物質的心願。

儒家素來有重視喪葬的傳統, 因此, 在戰國時代, 墨家對儒家有一個批評的說法是“厚葬久喪”。

那麼, 孔子如何看待隨葬品?在喪葬中該不該有隨葬品, 對隨葬品又有哪些要求和規定呢?

在《禮記·檀弓》中, 孔子曾經多次談到他對隨葬品的理解和態度。 首先, 對於該不該為逝者設置隨葬品, 孔子表達過這樣的看法:“前往為逝者送葬, 如果徹底把逝者當做是無知無覺之物, 這就是沒有仁愛之心了, 不可如此行事。 ”也就是說, 孔子認為有必要為逝者設置隨葬物品, 雖然逝者已逝, 但生者心中懷著對逝者的感情, 不忍就此將逝者看作一具如鳥獸屍體般的死物, 因此, 隨葬品的設置, 是為了表達生者的不忍之情。

隨葬品雖然必要, 但不是什麼樣的物品都能用來隨葬的, 隨葬品在樣式和功用上有著明確的規定, 孔子說道:“如果把死者當做是有知有覺者,

則是缺乏理性且不明智的, 因而也不能如此行事。 ”孔子看到, 逝者畢竟生命已去, 無論生者多麼懷念和不舍, 在理智上都應該明白, 逝者的魂靈並沒有真的留存世間, 隨葬品也並不會真的在另一個世界裡能夠使用, 如果真的以為這些隨葬品可以被帶入地下以供逝者使用, 那就是愚昧不明了。

既然這些東西不能被真正使用, 那麼, 隨葬品就一定要與生人所使用的物品有所區分, 不讓人誤以為生者昏昧。 因此, 作為隨葬品的物件, 都必須做一些特殊的調整, 在形式上, 它們可以和正常的器物相似, 但重要的是不能合於實用。 孔子說:“作為隨葬品的竹器要不合於實用, 瓦器不能盛食物, 木器不加雕琢,

琴瑟雖然上了弦但不能繃緊, 竽笙雖然具備, 但要吹不出曲調, 有鐘磬而不設懸掛鐘磬的架子。

這些器物就叫做‘明器’, 意思是將逝者當作神明來對待。 ”將逝者當作神明來對待, 並不是讓人把逝者看成是具有神秘力量的神靈, 孔子的態度是, 將“神明”看作是有無之間的事物, 既不能肯定, 也不能否定, 所以他既會說“祭神如神在”, 也會說“敬鬼神而遠之”。 而隨葬品之所以被稱為“明器”, 就是因為生者要通過這種器物表達對逝者和死後世界的理解——那是一種“有無之間”的存在。

孔子的弟子曾子也就隨葬品之事發表過一番見解。 有一年, 宋國的國君宋襄公的夫人去世了, 宋襄公命人製作了上百翁的醋和肉醬作為隨葬品,

曾子聽聞此事後, 批評道:“既然叫做‘明器’, 居然又用食物盛滿!”翁作為一種陶土燒制的罐狀容器, 原本是可以用來盛裝飲食的, 但如果作為隨葬品, 翁就要解除它的實用功能, 不應該在裡面裝入真正的食物了, 宋襄公此舉可謂嚴重失禮。

因此, 雖然儒家不反對使用隨葬品, 但目的只是安撫生者的情感, 表達對逝者的尊重。 而後世帝王貴族為了求得死後精神不滅而大肆增加隨葬品, 則是嚴重違背了儒家的喪葬精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