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文化失憶》,文化名人克萊夫的這本書為何反響巨大?

《文化失憶》, 文化名人克萊夫的這本書為何反響巨大?

克萊夫·詹姆斯可能是國人最不瞭解的一位作家。 他的作品在中文世界還沒出過, 直到這本《文化失憶》的出版, 克萊夫討厭無聊乏味的東西, 他談任何文化問題都力圖談得有趣, 他是個很能跟上時代節奏的作家。 他想像的對象就是普通讀者, 而不是大學裡的學者教授。

這一點, 也許正是克萊夫吸引讀者的地方。

他在書中表現出的博學和寬廣的視野, 為我們打開了一種值得嚮往的廣闊境界。 在讀克萊夫的文字時我們能感受到一種音樂性, 他自己描述寫作特點時這樣說:“我不停轉動文字,

直到它抓住光。 ”讀他的前半句和後半句會看到一種承襲的聯繫以及轉動的轉折, 在聯繫和轉折當中有一種光芒。

他說話特別直接, 誇人誇到天上去, 貶人就貶得一文不值。 比如瑪麗蓮·夢露, 有人說她很擅長演繹抽象的迷茫, 然後克萊夫說:“你這樣誇她就好比說一個侏儒演矮子演得好。 ”他寫到自己的時候也不會謙虛。 可能克萊夫·詹姆斯的記憶力特別驚人, 所以這本書信息量特別大, 他的文章真的做到了形散神不散。 他寫的時候很散漫, 會跑得很遠, 但在序言裡他提到了一條一意以貫之的線索的重要性, 這也就是書名中的“失憶”, 這本書是要提醒大家不要忘記過去發生的人和事,

這對人文傳統來說至關重要。 雖然他記憶力特別好, 但是年紀大了以後以前學過的古日語都忘記了, 所以對“失憶”的執念也是一種居安思危的表現。 他說相比前面幾代人, 他很幸運地沒有親歷二十世紀的幾場重大災難, 他身處的社會也有表達的自由, 所以他充分利用這種自由, 暢所欲言。

說到克萊夫的語言能力, 中文世界裡的確無人能敵。 他還寫歌, 作為詞作者出過五六張專輯, 他還出過十幾本評論集。 他說自己寫什麼都全力以赴, 剛出道的時候, 一個編輯叫他寫艾德蒙·威爾遜的評論, 只要兩千字, 結果他一口氣寫了一萬三千字, 而且是像寫詩一樣講究。 文章出來後, 亨利·格林到處打聽這是誰寫的, 他聽說以後立刻給亨利·格林寫了一封文采飛揚的長信,

不過格林沒有回他。 中文世界裡好像沒有人能像他那樣滲透到另一種語言文化中去, 這也許是中文作者的短板。

他是個人文主義者。 他說如果你去義大利郵局辦事, 工作人員遲遲不出來, 可能就是在隔壁背《神曲》呐。 他的意思是, 《神曲》在一般人看來是很高大上的經典, 普通人不會讀, 但對義大利人來講大概就像我們中國人從小要背《三字經》一樣, 是一種文化認同的滋養。 他還說過:“我深信不疑的是, 學點三腳貓外語比忙活文學理論對我有益的多。 二者耗時相當, 但後者最終會讓我一無所獲而不是收穫不夠的問題。 ”

他講到俄語的時候, 就說了一句非常絕對的話:“有些語言本質上就比其他語言更美麗,

俄語就是最美麗的語言之一。 ”

為什麼我們現在還需要這樣一本書, 網路這麼發達, 你想知道阿赫瑪托娃是誰, 上維琪百科一查就能知道大概了, 為什麼還要看克萊夫·詹姆斯寫的阿赫瑪托娃。 後來發現, 他的視角的確是相當獨特的, 你讀到的是克萊夫·詹姆斯眼裡的阿赫瑪托娃, 不是維琪上隨便就能找到的那些資訊。

《文化失憶》中寫到的人物都是二十世紀中他覺得重要的人物, 或是對二十世紀有影響的前輩。 他寫人物不是傳記式的, 而是通過點評、回應來勾勒一幅自畫像。 他可以從香奈兒寫到阿姆斯壯, 從詩人寫到記者寫到演藝明星, 每位讀者應該都能在書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話題,

體味克萊夫的獨特見解和文字風格;不過他更希望的應該是大家能夠按圖索驥, 不斷深入學習, 分享他對那些人物和作品的熱愛。

也許是國人天然的排外, 也許是近代恥辱造成的自卑和自傲, 我們在談到文學或者文化的時候, 都有意無意的忽視國外, 沒有天下一家的氣度和互相借鑒的勇氣, 這也是筆者念念不忘的遺憾和每日一篇書評的目的。

克萊夫在西方文化裡幾乎是神一樣的存在, 當然, 我們從來不盲目崇拜什麼神鬼, 但瞭解克萊夫, 讀一讀這本書, 還是很有必要的。

實話實說真的很難 2017.12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