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西班牙伊斯蘭化,來自東方的文明之光

(⊙_⊙)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本文為我局的第126篇觀察文章, 今天我們講講西班牙的故事

文字:重光 | 製圖:孫綠 | 編輯:顧八荒

如今到西班牙的遊客, 在科爾多瓦和格拉納達遊覽名勝時, 常會發現當地的一些古老宮殿似乎帶有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影子, 更有些地方的裝飾上似乎寫著阿拉伯文。 那麼西班牙和阿拉伯是不是有內在的聯繫呢?答案是肯定的。

今日的天主教重鎮西班牙, 曾被阿拉伯人統治800年之久, 阿拉伯人為西班牙帶來了阿拉伯—伊斯蘭文化, 也帶來了先進文明的火種, 曾一度吊打周圍歐洲諸國。 這一切始於阿拉伯帝國內戰後倭馬亞王朝的哈裡發開啟的渡海擴張行動。

705年, 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或譯為伍麥葉王朝)的哈裡發瓦利德一世登基, 他開啟了阿拉伯歷史上第二次大規模對外擴張。

倭馬亞王朝的領土擴張

在東方, 瓦利德一世手下大將古太白征服中亞兩河流域(阿姆河、錫爾河), 將倭馬亞王朝的黑色大纛插到了大唐的邊境上, 同時印度河流域也被阿拉伯人征服, 被征服地區開始伊斯蘭化。

在西方, 阿拉伯遠征大軍在埃米爾穆薩·本·努賽爾的率領下(埃米爾一詞是阿拉伯語,

此處意為總督), 開往突尼斯以西的北非沿海地區進行征服活動。

穆薩·本·努賽爾

一路向西

世居此地的柏柏爾人與阿拉伯人同樣好戰易怒, 他們在拜占庭人的幫助下(此時拜占庭帝國也面臨著阿拉伯人咄咄逼人的擴張勢頭), 依託山地地形進行了激烈的反抗。

我們北非人民可不是那麼好征服的!

但穆薩·本·努賽爾的軍隊依靠先進的武器和組織, 還是一步一步地取得了成功。 阿拉伯人在北非不僅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 清除了拜占庭人在北非的勢力, 而且取得了宗教上的勝利。

穆薩向柏柏爾人派出了大量的《古蘭經》誦經師, 使柏柏爾人逐漸皈依了伊斯蘭教。 709年, 北非沿海地區完全歸屬阿拉伯帝國。

直布羅陀——塔里克之山

在皈依伊斯蘭教的柏柏爾人中, 有一位叫塔里克·伊本·齊亞德, 他因其出色的才能, 被埃米爾穆薩任命為副官和軍隊先鋒。 隨著阿拉伯人在北非的統治逐步穩固,穆薩將戰略眼光投向了直布羅陀海峽的對面——西班牙。

塔里克·伊本·齊亞德

直布羅陀海峽對岸的西班牙

西元5世紀,北非的汪達爾人北渡直布羅陀海峽來到伊比利亞半島(今西班牙與葡萄牙),並稱之為“汪達盧西亞”,意為“汪達爾人的地區”,隨後西哥特人也進入了伊比利亞半島並建立了西哥特王國。“汪達盧西亞”在阿拉伯人口中發生了音變,成了安達盧西亞,也稱安達盧斯(Al-Andalus)。

汪達爾人的蜜汁遷徙路線簡直稱得上是盲目流動

西哥特人的統治並未如之前的西羅馬所建立的官僚制度般,在社會上造成廣泛的影響;他們更傾向於維持一種鬆散的溫和的野蠻人統治——毫不關心國內局勢和經濟發展,只為個人利益著想。西哥特人最重大的影響是造成西班牙城市的衰弱,因為他們大部分都遷居至農村。

西元700年的西哥特王國,雖然覆蓋了整個伊比利亞半島,甚至還包括一部分法國地中海海岸,然而其統治卻是鬆散的。

儘管和此時處於饑荒中的法國和日爾曼農村相比,西班牙的農村享有一定程度的繁榮,但是西哥特人對與他們的人民和國家在公共福利、社會穩定和基礎設施建設上的貢獻依然是微不足道的,由此導致了他們的垮臺——當8世紀阿拉伯人跨越海峽到來之時,他們已經無法獲取他們臣民的忠誠。

托萊多是西班牙的古城,位於馬德里南部特茹河北岸,始建於羅馬帝國時期。6世紀為西哥特人定為首都,

711年4月29日,趁西哥特人內亂的良機,獲得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哈裡發恩准的穆薩派塔里克率領約7000名阿拉伯與柏柏爾士兵,渡過直布羅陀海峽。

海峽兩岸

在直布羅陀登陸後,塔里克旋即燒毀所有的船隻,並對他的士兵發表演說:(礙於篇幅所限,此處只放塔里克演說的最後一段)

我激勵你們使這場戰爭充滿榮耀,讓我自己站在這場光榮戰役的最前端。當兩軍正面交鋒的時刻,你們將會看見我,絕對不要懷疑這一點。如果真主願意,找出這位羅德里克,西哥特人民的暴君,向他挑戰,與他戰鬥。

如果我在這場戰爭後死亡,我至少為我能解救你們感到滿足,而你們將會發現軍中已充滿經驗豐富的英雄,你們可以自信地給他們佈置任務,他們定能完成。

但我應該在我見到羅德里克之前倒下嗎?燃燒你們的激情吧,進攻並征服這個國家,終結羅德里克的性命。一旦他死亡,他的士兵將不再對抗你們。——塔里克·伊本·齊亞德

事實也正如塔里克所言,阿拉伯軍隊與西哥特軍隊在瓜達雷特展開決戰,得不到人民支持的西哥特軍隊儘管人數占優,但武器裝備與組織制度極為落後,面對披堅執銳且殺意正濃的阿拉伯軍隊,被打得滿地找牙。

描繪阿拉伯軍隊和西哥特軍隊在瓜達雷特大戰的油畫。

7月19日,御駕親征的羅德里克國王在撤退時溺水身亡,西哥特王國後繼無人,而倭馬亞王朝便趁著西哥特內部的混亂而開始擴大其支配範圍。

至711年末,阿拉伯人已經把西班牙南部完全佔據。阿拉伯人乘勝追擊,塔里克和他的上司穆薩共同作戰,得到增援後,率領阿拉伯人和柏柏爾人的混合軍隊,席捲整個伊比利亞半島,合力消滅了西哥特人的大部分力量。

750年的伊比利亞半島局勢,可見阿拉伯帝國的穆斯林已控制了幾乎整個安達盧西亞,半島上殘餘的基督教徒龜縮在北部的阿斯圖裡亞斯王國。

714年,伊比利亞大部分的土地已經落入阿拉伯帝國的手中,西哥特人的殘餘勢力退入了西班牙的北部山區,只能借地利抵擋住了阿拉伯人潮水般的進攻。

塔里克因他的赫赫戰功,而被載入史冊。“直布羅陀”(Gibraltar)這個地名就是西班牙語衍生自阿拉伯語的片語傑巴盧·塔里克(阿拉伯語:جبل طارق,羅馬化:Jabal Tariq),意為“塔里克之山”。

此良港現控制在英國人手中

今日的直布羅陀,圖中的山脈即直布羅陀巨岩。塔里克的名字永遠地刻在了這塊巨岩上。

倭馬亞王朝在征服西班牙和葡萄牙後,決定繼續北上,翻過比利牛斯山進攻法蘭克王國,不過這次他們被法蘭克王國宮相查理·馬特(即鐵錘查理)率領的法蘭克軍隊在圖爾戰役中擊敗,阿拉伯軍隊主帥阿卜杜勒·拉赫曼戰死沙場,倭馬亞王朝統治中心遠在千里之外的大馬士革,無力往西班牙增援,其在伊比利亞的勢力因此元氣大傷,再也無力翻過比利牛斯山脈北征西歐。

描繪圖爾戰役的油畫,左側騎白馬高舉戰斧的即為查理·馬特,右側遠處的是阿拉伯軍隊主帥阿卜杜勒·拉赫曼(於是役陣亡)。

阿拉伯帝國在西歐方向的擴張最終被遏制

阿拉伯帝國在這個方向的擴張達到極限,基督教勢力得以在西歐和西班牙北部山區繼續延續,同時伊比利亞半島的大部分地區在阿拉伯人的統治下開始阿拉伯—伊斯蘭化。

後倭馬亞王朝於安達盧西亞

勿忘在莒

倭馬亞王朝後期政局動盪,宮廷內部鬥爭激烈,哈裡發無暇顧及民生,使得從馬格裡布(今摩洛哥、阿爾及利亞與突尼斯)到呼羅珊的帝國全境發生了大規模的叛亂。

阿拔斯家族的艾布·阿拔斯成為聯合反抗力量的聯合領袖,他率軍擊潰倭馬亞王朝的軍隊,並攻佔其首都大馬士革,隨後在750年登上了哈裡發的寶座,阿拔斯王朝由此建立。

我阿巴斯王朝註定要再造阿拉伯帝國的黃金時代

奪得政權後,艾布·阿拔斯設下宴席,邀請倭馬亞家族成員共80多人共用“最後的晚餐”。在宴會期間,刀斧手應艾布·阿拔斯的指令,跳出幕簾,赴宴的倭馬亞家族成員全部身首異處。這是中東版鴻門宴,倭馬亞家族和阿拔斯家族同為先知穆罕默德所在的古萊氏家族的分支,可以說是兄弟鬩牆。

阿拔斯王朝第一任哈裡發艾布·阿拔斯

然而,倭馬亞王朝第10任哈裡發希沙姆的嫡孫阿卜杜勒·拉赫曼·本·穆阿維葉卻在阿拔斯人的滿門抄斬下得以倖免。

他逃出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達,遊過幼發拉底河,一路隱姓埋名,沿路乞討,沿著巴勒斯坦,並橫跨整個北非來到摩洛哥休達,找到他的舅舅(當時是一個柏柏爾人的領袖),安下身來。從此,阿卜杜勒·拉赫曼開始致力於重振倭馬亞家族的宏圖偉業。

橫穿地中海的逃亡。。

阿卜杜勒·拉赫曼受過完整的王室教育和傳統訓練,富有政治膽略,精明能幹。他決定依靠柏柏爾人的護衛,前往西班牙,拉攏在西班牙的倭馬亞王朝的舊部下,並派出助手前往阿拉伯帝國各地進行遊說,這些活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敘利亞、葉門、約旦與巴勒斯坦先後出現了反對阿拔斯王朝的叛亂,有效地削弱了其對帝國西部的控制力。

阿卜杜勒·拉赫曼·本·穆阿維葉在西班牙阿爾穆涅卡爾的雕像

阿卜杜勒·拉赫曼在得到帝國西部居民的大力支持後,親自率軍擊敗阿拔斯王朝駐紮在西班牙南部的政府軍,並乘勝追擊,攻入科爾多瓦。757年,他在科爾多瓦登基為後倭馬亞王朝(又稱安達盧西亞王朝,科爾多瓦哈裡發國)的埃米爾(此處意為君主),同時宣佈科爾多瓦為其首都。

為何科爾多瓦如此重要?因此控制這裡就可以控制西班牙南部最富饒的瓜達爾基維爾河流域

後倭馬亞王朝建設的科爾多瓦宮

763年,阿拔斯王朝為了收復伊比利亞,派出了新的安達盧西亞總督,命他率軍剿滅阿卜杜勒·拉赫曼,並約定和法蘭西軍隊夾擊安達盧西亞。

然而,鐵錘查理之孫查理曼大帝並沒有如約參與進攻,新總督也有負眾望,兩年後不僅全軍覆沒,而且自己的頭也被阿卜杜勒·拉赫曼割了下來。

阿拔斯王朝始終無法收復伊比利亞

阿卜杜勒·拉赫曼把總督的頭連同他的委任狀,撒上食鹽和樟腦粉,用一面阿拔斯王朝的黑旗包起來,送回給阿拔斯王朝的哈裡發曼蘇爾,作為對他的回敬。

曼蘇爾收到這份禮物時,連同左右的大臣全都目瞪口呆。曼蘇爾因此說:“感謝真主,在我們與這樣的一個敵人之間,安置了大海!”,日後更誇讚阿卜杜勒·拉赫曼為“古萊氏之鷹”,說他在逆境中奮起,重建祖業是難能可貴的。

阿卜杜勒·拉赫曼

從此,阿拔斯王朝放棄了收復安達盧西亞的想法,究其根本還是在於距離太遠,在那個交通通訊落後的年代,阿拔斯人無法翻山越嶺,長途奔襲幾千公里外城池堅固的後倭馬亞王朝,更無力長久地穩定控制安達盧西亞,更何況日後阿拔斯王朝發生了內亂,更無暇顧及後倭馬亞王朝了。

850年的阿拔斯王朝,可見其已經失去了對摩洛哥與安達盧西亞的控制權

科爾多瓦——世界的明珠

後倭馬亞王朝國內局勢漸趨太平後,阿卜杜勒·拉赫曼將治國重心轉向經濟建設、城市建設和文化發展方面。

他著手對安達盧西亞的科爾多瓦、托萊多等多座重要城市進行了全面整頓和治理。阿卜杜勒·拉赫曼在首都科爾多瓦開鑿了運河,重修城牆,修建引水橋將清水引入科爾多瓦城內。他還在城郊開闢果園與菜地,移植各類果蔬。

水車。 西班牙科爾多瓦

786年,他在西哥特天主教堂的基礎上,開始興建科爾多瓦清真寺,這是一座規模龐大的清真寺,擁有1253根壯觀的石柱,被譽為“柱林”。可容納2萬多人的科爾多瓦大清真寺一度成為阿拉伯帝國西部的伊斯蘭教聖地,可與麥加、麥迪那、大馬士革與耶路撒冷的四大清真寺媲美。

科爾多瓦大清真寺外景

科爾多瓦大清真寺內景

阿卜杜勒·拉赫曼的繼承者們基本沿襲了他的施政方針,安達盧西亞在阿拉伯人的統治下迅速發展,于10世紀時發展到鼎盛階段。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於929年由埃米爾改稱哈裡發,在他統治期間後倭馬亞王朝的國際威望日益上升,科爾多瓦發展成世界文化中心之一,其聲譽與巴格達和君士坦丁堡並駕齊驅。

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

科爾多瓦的皮革製品暢銷歐洲,紡織和冶金業高度發達。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還從東方引入水稻、甘蔗等農作物以及大量蔬菜與水果品種,並大興水利,使安達盧西亞的農業迅速發展。

有趣的是,作為一個來自沙漠的遊牧民族,阿拉伯人卻將征服兩河流域、埃及與波斯等地後學到的海量農耕技術與知識,外加上先進的農業栽培方法,一併傳給了西班牙人,使得原來貧瘠的伊比利亞半島變為人民嚮往的“伊甸園”。

風車由阿拉伯人傳入安達盧西亞。

因此,有言道:“農業是阿拉伯人贈送給西班牙的永恆禮物之一”。至今,西班牙語中的許多與農業和科學的單詞都以A或Al開頭(兩者其實是阿拉伯語的冠詞),多達三分之一的西班牙詞彙與阿拉伯極為相似,如 “alquimia”(煉金,alchemy)“alcohol”(酒精,alcohol),,algodón(棉花)“arroz”(大米,rice), “sofa”(沙發,sofa),“soda”(蘇打,soda),“tarifa”(關稅,tariff),“azul”(藍色,blue)等等……

在安達盧西亞出版的《古蘭經》

在教育方面,阿拉伯人將造紙術傳入安達盧西亞,使得書籍的印刷量與人民識字率暴漲,以至於一位到過安達盧西亞的荷蘭學者曾感歎地說“幾乎每個人都能讀書寫字”。

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創立的科爾多瓦大學,其學術地位甚至趕超了開羅和巴格達等地的大學。其繼任者哈克木二世,更是創辦了27所免費學校,並改善學校設施,讓更多的人接受教育。

他還設立講學基金,由此埃及和伊拉克等地的語言學家、歷史學家與文學家不遠千里,紛至遝來,並受到了高規格的接待。他還派人分赴巴格達、亞歷山大與大馬士革等地搜集世界名著與手稿。

在安達盧西亞出版的阿拉伯人著作——《醫學》

在安達盧西亞的阿拉伯語言學、文學、詩歌快速發展的同時,歷史學、地理學、天文學、數學、哲學、醫學和建築學等領域的研究,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如安達盧西亞學者將印度數字引入歐洲並被歐洲人接受,歐洲人隨即稱其為阿拉伯數字並大量推廣。

安達盧西亞的阿拉伯星盤。

在安達盧西亞出版的草藥學書籍。

阿拉伯人在科爾多瓦的科學文化研究為西班牙和其他歐洲國家的文明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後倭馬亞王朝高度發達的文明,使得周邊國家無不傾慕。拜占庭皇帝與德意志、法蘭西、義大利等國的君主,常常派使節赴科爾多瓦商議大事,科爾多瓦的宮殿和建築、城市規模令這些使節驚歎不絕。

科爾多瓦的夜景,遠處建築即為科爾多瓦大清真寺。

據記載,10世紀初的科爾多瓦市內有圖書館70座、清真寺700座、公共澡堂300個、居民人口達到50萬(巴黎在1348年人口也只有20萬)。

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興建的宰海拉宮殿(阿拉伯語,意為花),歷時20年,動用了1500頭牲口與1萬多名工匠,建成後被譽為歐洲最富有魅力的宮殿之一。

宰海拉宮殿的遺址。

在科爾多瓦城內,用石頭鋪砌的道路長達十幾公里(此時的巴黎道路還只是爛泥路)。入夜時分,城內大街明亮如晝,大街兩旁的建築物燈火通明,熱鬧繁華,而歐洲的倫敦、巴黎等城市幾百年後都未達到這樣的水準。歐洲人曾經驚歎:科爾多瓦是“世界的明珠”。

古城科爾多瓦

收復失地運動

不過,萬物盛極必衰,後倭馬亞王朝的繁榮並未能一直持續下去。10世紀末,後倭馬亞王朝的哈裡發被軍隊獨裁勢力架空,國內的民族與宗教衝突趨於激烈,各方勢力互相傾軋,人心渙散,政局動盪。

1031年,渴望權力的軍權大臣廢除了後倭馬亞王朝的末任哈裡發,安達盧西亞隨即陷入內戰,西班牙再度陷入小國林立,衝突四起的局勢中。後倭馬亞王朝時不時發生的內亂給了北方的伊比利亞基督徒向南推進的良機。

1037年的安達盧西亞,後倭馬亞王朝已經壽終正寢,綠色區域為阿拉伯人的各個小國,黃色為信奉基督教的各西班牙公國,深橙色為法國。

自714年西哥特基督徒被趕入西班牙北部貧瘠的山區後,基督教勢力從未放棄收復整個伊比利亞半島的努力,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收復失地運動” (西班牙語、葡萄牙語:Reconquista,意為重新征服)就從未停歇。

收復失地運動的象徵——聖雅各像

半島上的基督徒一直想恢復過去的榮光,半島外的法蘭克王國也不甘心做吃瓜群眾,在長達三個世紀的時間,兩方一同向南進攻,半島上基督教勢力控制的範圍不斷擴大,萊昂王國、卡斯蒂利亞王國、那瓦勒王國與阿拉貢王國相繼建立並擴張,南方阿拉伯眾小國被逐個擊破。

10世紀中期之後,雖有柏柏爾人以北非為中心建立的穆拉比特王朝和穆瓦希德王朝,繼續控制安達盧西亞,但相比後倭馬亞王朝,其勢已衰。

穆拉比特王朝和穆瓦希德王朝與後倭馬亞王朝不同,其伊斯蘭教色彩極為濃厚,軍政教合一,並不如阿拉伯人對待基督徒和猶太人那樣寬容,導致了對基督徒和猶太人的迫害日益嚴重,進而激發起來北方基督教王國的宗教狂熱與復仇情緒。

1198年,英諾森三世即位羅馬教皇,他號召歐洲各基督教國家停止內戰,共同抗衡伊斯蘭勢力,開啟了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穆斯林在伊比利亞半島南部的勢力範圍大大減小,在隨後的近三百年間,穆斯林的控制範圍僅局限於安達盧西亞南部的格拉納達一帶。1469年,卡斯蒂利亞公主伊莎貝拉與阿拉貢王子斐迪南成婚。

914年至1492年間伊斯蘭勢力在安達盧西亞的退潮。

斐迪南和伊莎貝拉的肖像。

她後來在1474年即位,而斐迪南也在1479年登基,兩人並稱“天主教雙王”,兩國亦趨於統一,並誕生了日後的海上霸主──西班牙王國。1482年,格拉納達發生內亂,新生的西班牙王國立刻趁此南進,以完成統一大業。

這是決定性的時刻

1490年,西班牙軍對奈斯爾王朝的首都格拉納達進行包圍,格拉納達的守城軍與西班牙軍陷入近兩年的苦戰。1492年1月6日,格拉納達淪陷,末代蘇丹投降,穆斯林在安達盧西亞的統治終結,時近7個世紀的收復失地運動終於完結。

格拉納達的陷落,末代蘇丹向斐迪南與伊莎貝拉投降。末代蘇丹之母斥責蘇丹:“我們之所以亡國就是因為你沒有像個男人一樣保衛國家!”

基督教王國的統治者給了穆斯林和猶太人兩個選擇:改宗或流放,大量的穆斯林在現世和來世之間選擇了現世,改宗基督教(創作《堂吉訶德》的賽凡提斯其祖先也是改宗者,在其作品中有體現改宗者面對新生活的不適。),也有為數不少的猶太人和穆斯林被逐出西班牙後流落到北非,或被東方的奧斯曼帝國收容。

曾有近700多年歷史的安達盧西亞伊斯蘭文化,伴隨半島的統一,在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的強力鎮壓下,清真寺被改為教堂,大量阿拉伯語書籍被焚毀,使用阿拉伯語被裁定為非法,伊斯蘭教及其服飾和習俗被嚴厲禁止。

儘管由此引起了穆斯林的叛亂,但鐵了心要清除伊斯蘭教及伊斯蘭文化的西班牙人決定徹底鎮壓他們,由此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在安達盧西亞的影響被徹底清除。西班牙人割裂了他們和東方阿拉伯世界的聯繫,轉而投入了西方美洲新世界的懷抱。

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同年格拉納達淪陷,伊斯蘭勢力被逐出伊比利亞。

END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擴展閱讀

我局更多觀察文章,戳這裡:

無論歷史如何,五十六個民族終歸是一家

黃金與石油,戰爭陰影下的撒哈拉非洲

南京十朝古都,卻為何不能成為統一政權的首都?

別人家的出海口 | 符拉迪沃斯托克是如何成為俄國城市的?

索馬里與摩加迪休 | 財富之城是如何被玩兒壞的?

隨著阿拉伯人在北非的統治逐步穩固,穆薩將戰略眼光投向了直布羅陀海峽的對面——西班牙。

塔里克·伊本·齊亞德

直布羅陀海峽對岸的西班牙

西元5世紀,北非的汪達爾人北渡直布羅陀海峽來到伊比利亞半島(今西班牙與葡萄牙),並稱之為“汪達盧西亞”,意為“汪達爾人的地區”,隨後西哥特人也進入了伊比利亞半島並建立了西哥特王國。“汪達盧西亞”在阿拉伯人口中發生了音變,成了安達盧西亞,也稱安達盧斯(Al-Andalus)。

汪達爾人的蜜汁遷徙路線簡直稱得上是盲目流動

西哥特人的統治並未如之前的西羅馬所建立的官僚制度般,在社會上造成廣泛的影響;他們更傾向於維持一種鬆散的溫和的野蠻人統治——毫不關心國內局勢和經濟發展,只為個人利益著想。西哥特人最重大的影響是造成西班牙城市的衰弱,因為他們大部分都遷居至農村。

西元700年的西哥特王國,雖然覆蓋了整個伊比利亞半島,甚至還包括一部分法國地中海海岸,然而其統治卻是鬆散的。

儘管和此時處於饑荒中的法國和日爾曼農村相比,西班牙的農村享有一定程度的繁榮,但是西哥特人對與他們的人民和國家在公共福利、社會穩定和基礎設施建設上的貢獻依然是微不足道的,由此導致了他們的垮臺——當8世紀阿拉伯人跨越海峽到來之時,他們已經無法獲取他們臣民的忠誠。

托萊多是西班牙的古城,位於馬德里南部特茹河北岸,始建於羅馬帝國時期。6世紀為西哥特人定為首都,

711年4月29日,趁西哥特人內亂的良機,獲得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哈裡發恩准的穆薩派塔里克率領約7000名阿拉伯與柏柏爾士兵,渡過直布羅陀海峽。

海峽兩岸

在直布羅陀登陸後,塔里克旋即燒毀所有的船隻,並對他的士兵發表演說:(礙於篇幅所限,此處只放塔里克演說的最後一段)

我激勵你們使這場戰爭充滿榮耀,讓我自己站在這場光榮戰役的最前端。當兩軍正面交鋒的時刻,你們將會看見我,絕對不要懷疑這一點。如果真主願意,找出這位羅德里克,西哥特人民的暴君,向他挑戰,與他戰鬥。

如果我在這場戰爭後死亡,我至少為我能解救你們感到滿足,而你們將會發現軍中已充滿經驗豐富的英雄,你們可以自信地給他們佈置任務,他們定能完成。

但我應該在我見到羅德里克之前倒下嗎?燃燒你們的激情吧,進攻並征服這個國家,終結羅德里克的性命。一旦他死亡,他的士兵將不再對抗你們。——塔里克·伊本·齊亞德

事實也正如塔里克所言,阿拉伯軍隊與西哥特軍隊在瓜達雷特展開決戰,得不到人民支持的西哥特軍隊儘管人數占優,但武器裝備與組織制度極為落後,面對披堅執銳且殺意正濃的阿拉伯軍隊,被打得滿地找牙。

描繪阿拉伯軍隊和西哥特軍隊在瓜達雷特大戰的油畫。

7月19日,御駕親征的羅德里克國王在撤退時溺水身亡,西哥特王國後繼無人,而倭馬亞王朝便趁著西哥特內部的混亂而開始擴大其支配範圍。

至711年末,阿拉伯人已經把西班牙南部完全佔據。阿拉伯人乘勝追擊,塔里克和他的上司穆薩共同作戰,得到增援後,率領阿拉伯人和柏柏爾人的混合軍隊,席捲整個伊比利亞半島,合力消滅了西哥特人的大部分力量。

750年的伊比利亞半島局勢,可見阿拉伯帝國的穆斯林已控制了幾乎整個安達盧西亞,半島上殘餘的基督教徒龜縮在北部的阿斯圖裡亞斯王國。

714年,伊比利亞大部分的土地已經落入阿拉伯帝國的手中,西哥特人的殘餘勢力退入了西班牙的北部山區,只能借地利抵擋住了阿拉伯人潮水般的進攻。

塔里克因他的赫赫戰功,而被載入史冊。“直布羅陀”(Gibraltar)這個地名就是西班牙語衍生自阿拉伯語的片語傑巴盧·塔里克(阿拉伯語:جبل طارق,羅馬化:Jabal Tariq),意為“塔里克之山”。

此良港現控制在英國人手中

今日的直布羅陀,圖中的山脈即直布羅陀巨岩。塔里克的名字永遠地刻在了這塊巨岩上。

倭馬亞王朝在征服西班牙和葡萄牙後,決定繼續北上,翻過比利牛斯山進攻法蘭克王國,不過這次他們被法蘭克王國宮相查理·馬特(即鐵錘查理)率領的法蘭克軍隊在圖爾戰役中擊敗,阿拉伯軍隊主帥阿卜杜勒·拉赫曼戰死沙場,倭馬亞王朝統治中心遠在千里之外的大馬士革,無力往西班牙增援,其在伊比利亞的勢力因此元氣大傷,再也無力翻過比利牛斯山脈北征西歐。

描繪圖爾戰役的油畫,左側騎白馬高舉戰斧的即為查理·馬特,右側遠處的是阿拉伯軍隊主帥阿卜杜勒·拉赫曼(於是役陣亡)。

阿拉伯帝國在西歐方向的擴張最終被遏制

阿拉伯帝國在這個方向的擴張達到極限,基督教勢力得以在西歐和西班牙北部山區繼續延續,同時伊比利亞半島的大部分地區在阿拉伯人的統治下開始阿拉伯—伊斯蘭化。

後倭馬亞王朝於安達盧西亞

勿忘在莒

倭馬亞王朝後期政局動盪,宮廷內部鬥爭激烈,哈裡發無暇顧及民生,使得從馬格裡布(今摩洛哥、阿爾及利亞與突尼斯)到呼羅珊的帝國全境發生了大規模的叛亂。

阿拔斯家族的艾布·阿拔斯成為聯合反抗力量的聯合領袖,他率軍擊潰倭馬亞王朝的軍隊,並攻佔其首都大馬士革,隨後在750年登上了哈裡發的寶座,阿拔斯王朝由此建立。

我阿巴斯王朝註定要再造阿拉伯帝國的黃金時代

奪得政權後,艾布·阿拔斯設下宴席,邀請倭馬亞家族成員共80多人共用“最後的晚餐”。在宴會期間,刀斧手應艾布·阿拔斯的指令,跳出幕簾,赴宴的倭馬亞家族成員全部身首異處。這是中東版鴻門宴,倭馬亞家族和阿拔斯家族同為先知穆罕默德所在的古萊氏家族的分支,可以說是兄弟鬩牆。

阿拔斯王朝第一任哈裡發艾布·阿拔斯

然而,倭馬亞王朝第10任哈裡發希沙姆的嫡孫阿卜杜勒·拉赫曼·本·穆阿維葉卻在阿拔斯人的滿門抄斬下得以倖免。

他逃出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達,遊過幼發拉底河,一路隱姓埋名,沿路乞討,沿著巴勒斯坦,並橫跨整個北非來到摩洛哥休達,找到他的舅舅(當時是一個柏柏爾人的領袖),安下身來。從此,阿卜杜勒·拉赫曼開始致力於重振倭馬亞家族的宏圖偉業。

橫穿地中海的逃亡。。

阿卜杜勒·拉赫曼受過完整的王室教育和傳統訓練,富有政治膽略,精明能幹。他決定依靠柏柏爾人的護衛,前往西班牙,拉攏在西班牙的倭馬亞王朝的舊部下,並派出助手前往阿拉伯帝國各地進行遊說,這些活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敘利亞、葉門、約旦與巴勒斯坦先後出現了反對阿拔斯王朝的叛亂,有效地削弱了其對帝國西部的控制力。

阿卜杜勒·拉赫曼·本·穆阿維葉在西班牙阿爾穆涅卡爾的雕像

阿卜杜勒·拉赫曼在得到帝國西部居民的大力支持後,親自率軍擊敗阿拔斯王朝駐紮在西班牙南部的政府軍,並乘勝追擊,攻入科爾多瓦。757年,他在科爾多瓦登基為後倭馬亞王朝(又稱安達盧西亞王朝,科爾多瓦哈裡發國)的埃米爾(此處意為君主),同時宣佈科爾多瓦為其首都。

為何科爾多瓦如此重要?因此控制這裡就可以控制西班牙南部最富饒的瓜達爾基維爾河流域

後倭馬亞王朝建設的科爾多瓦宮

763年,阿拔斯王朝為了收復伊比利亞,派出了新的安達盧西亞總督,命他率軍剿滅阿卜杜勒·拉赫曼,並約定和法蘭西軍隊夾擊安達盧西亞。

然而,鐵錘查理之孫查理曼大帝並沒有如約參與進攻,新總督也有負眾望,兩年後不僅全軍覆沒,而且自己的頭也被阿卜杜勒·拉赫曼割了下來。

阿拔斯王朝始終無法收復伊比利亞

阿卜杜勒·拉赫曼把總督的頭連同他的委任狀,撒上食鹽和樟腦粉,用一面阿拔斯王朝的黑旗包起來,送回給阿拔斯王朝的哈裡發曼蘇爾,作為對他的回敬。

曼蘇爾收到這份禮物時,連同左右的大臣全都目瞪口呆。曼蘇爾因此說:“感謝真主,在我們與這樣的一個敵人之間,安置了大海!”,日後更誇讚阿卜杜勒·拉赫曼為“古萊氏之鷹”,說他在逆境中奮起,重建祖業是難能可貴的。

阿卜杜勒·拉赫曼

從此,阿拔斯王朝放棄了收復安達盧西亞的想法,究其根本還是在於距離太遠,在那個交通通訊落後的年代,阿拔斯人無法翻山越嶺,長途奔襲幾千公里外城池堅固的後倭馬亞王朝,更無力長久地穩定控制安達盧西亞,更何況日後阿拔斯王朝發生了內亂,更無暇顧及後倭馬亞王朝了。

850年的阿拔斯王朝,可見其已經失去了對摩洛哥與安達盧西亞的控制權

科爾多瓦——世界的明珠

後倭馬亞王朝國內局勢漸趨太平後,阿卜杜勒·拉赫曼將治國重心轉向經濟建設、城市建設和文化發展方面。

他著手對安達盧西亞的科爾多瓦、托萊多等多座重要城市進行了全面整頓和治理。阿卜杜勒·拉赫曼在首都科爾多瓦開鑿了運河,重修城牆,修建引水橋將清水引入科爾多瓦城內。他還在城郊開闢果園與菜地,移植各類果蔬。

水車。 西班牙科爾多瓦

786年,他在西哥特天主教堂的基礎上,開始興建科爾多瓦清真寺,這是一座規模龐大的清真寺,擁有1253根壯觀的石柱,被譽為“柱林”。可容納2萬多人的科爾多瓦大清真寺一度成為阿拉伯帝國西部的伊斯蘭教聖地,可與麥加、麥迪那、大馬士革與耶路撒冷的四大清真寺媲美。

科爾多瓦大清真寺外景

科爾多瓦大清真寺內景

阿卜杜勒·拉赫曼的繼承者們基本沿襲了他的施政方針,安達盧西亞在阿拉伯人的統治下迅速發展,于10世紀時發展到鼎盛階段。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於929年由埃米爾改稱哈裡發,在他統治期間後倭馬亞王朝的國際威望日益上升,科爾多瓦發展成世界文化中心之一,其聲譽與巴格達和君士坦丁堡並駕齊驅。

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

科爾多瓦的皮革製品暢銷歐洲,紡織和冶金業高度發達。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還從東方引入水稻、甘蔗等農作物以及大量蔬菜與水果品種,並大興水利,使安達盧西亞的農業迅速發展。

有趣的是,作為一個來自沙漠的遊牧民族,阿拉伯人卻將征服兩河流域、埃及與波斯等地後學到的海量農耕技術與知識,外加上先進的農業栽培方法,一併傳給了西班牙人,使得原來貧瘠的伊比利亞半島變為人民嚮往的“伊甸園”。

風車由阿拉伯人傳入安達盧西亞。

因此,有言道:“農業是阿拉伯人贈送給西班牙的永恆禮物之一”。至今,西班牙語中的許多與農業和科學的單詞都以A或Al開頭(兩者其實是阿拉伯語的冠詞),多達三分之一的西班牙詞彙與阿拉伯極為相似,如 “alquimia”(煉金,alchemy)“alcohol”(酒精,alcohol),,algodón(棉花)“arroz”(大米,rice), “sofa”(沙發,sofa),“soda”(蘇打,soda),“tarifa”(關稅,tariff),“azul”(藍色,blue)等等……

在安達盧西亞出版的《古蘭經》

在教育方面,阿拉伯人將造紙術傳入安達盧西亞,使得書籍的印刷量與人民識字率暴漲,以至於一位到過安達盧西亞的荷蘭學者曾感歎地說“幾乎每個人都能讀書寫字”。

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創立的科爾多瓦大學,其學術地位甚至趕超了開羅和巴格達等地的大學。其繼任者哈克木二世,更是創辦了27所免費學校,並改善學校設施,讓更多的人接受教育。

他還設立講學基金,由此埃及和伊拉克等地的語言學家、歷史學家與文學家不遠千里,紛至遝來,並受到了高規格的接待。他還派人分赴巴格達、亞歷山大與大馬士革等地搜集世界名著與手稿。

在安達盧西亞出版的阿拉伯人著作——《醫學》

在安達盧西亞的阿拉伯語言學、文學、詩歌快速發展的同時,歷史學、地理學、天文學、數學、哲學、醫學和建築學等領域的研究,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如安達盧西亞學者將印度數字引入歐洲並被歐洲人接受,歐洲人隨即稱其為阿拉伯數字並大量推廣。

安達盧西亞的阿拉伯星盤。

在安達盧西亞出版的草藥學書籍。

阿拉伯人在科爾多瓦的科學文化研究為西班牙和其他歐洲國家的文明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後倭馬亞王朝高度發達的文明,使得周邊國家無不傾慕。拜占庭皇帝與德意志、法蘭西、義大利等國的君主,常常派使節赴科爾多瓦商議大事,科爾多瓦的宮殿和建築、城市規模令這些使節驚歎不絕。

科爾多瓦的夜景,遠處建築即為科爾多瓦大清真寺。

據記載,10世紀初的科爾多瓦市內有圖書館70座、清真寺700座、公共澡堂300個、居民人口達到50萬(巴黎在1348年人口也只有20萬)。

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興建的宰海拉宮殿(阿拉伯語,意為花),歷時20年,動用了1500頭牲口與1萬多名工匠,建成後被譽為歐洲最富有魅力的宮殿之一。

宰海拉宮殿的遺址。

在科爾多瓦城內,用石頭鋪砌的道路長達十幾公里(此時的巴黎道路還只是爛泥路)。入夜時分,城內大街明亮如晝,大街兩旁的建築物燈火通明,熱鬧繁華,而歐洲的倫敦、巴黎等城市幾百年後都未達到這樣的水準。歐洲人曾經驚歎:科爾多瓦是“世界的明珠”。

古城科爾多瓦

收復失地運動

不過,萬物盛極必衰,後倭馬亞王朝的繁榮並未能一直持續下去。10世紀末,後倭馬亞王朝的哈裡發被軍隊獨裁勢力架空,國內的民族與宗教衝突趨於激烈,各方勢力互相傾軋,人心渙散,政局動盪。

1031年,渴望權力的軍權大臣廢除了後倭馬亞王朝的末任哈裡發,安達盧西亞隨即陷入內戰,西班牙再度陷入小國林立,衝突四起的局勢中。後倭馬亞王朝時不時發生的內亂給了北方的伊比利亞基督徒向南推進的良機。

1037年的安達盧西亞,後倭馬亞王朝已經壽終正寢,綠色區域為阿拉伯人的各個小國,黃色為信奉基督教的各西班牙公國,深橙色為法國。

自714年西哥特基督徒被趕入西班牙北部貧瘠的山區後,基督教勢力從未放棄收復整個伊比利亞半島的努力,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收復失地運動” (西班牙語、葡萄牙語:Reconquista,意為重新征服)就從未停歇。

收復失地運動的象徵——聖雅各像

半島上的基督徒一直想恢復過去的榮光,半島外的法蘭克王國也不甘心做吃瓜群眾,在長達三個世紀的時間,兩方一同向南進攻,半島上基督教勢力控制的範圍不斷擴大,萊昂王國、卡斯蒂利亞王國、那瓦勒王國與阿拉貢王國相繼建立並擴張,南方阿拉伯眾小國被逐個擊破。

10世紀中期之後,雖有柏柏爾人以北非為中心建立的穆拉比特王朝和穆瓦希德王朝,繼續控制安達盧西亞,但相比後倭馬亞王朝,其勢已衰。

穆拉比特王朝和穆瓦希德王朝與後倭馬亞王朝不同,其伊斯蘭教色彩極為濃厚,軍政教合一,並不如阿拉伯人對待基督徒和猶太人那樣寬容,導致了對基督徒和猶太人的迫害日益嚴重,進而激發起來北方基督教王國的宗教狂熱與復仇情緒。

1198年,英諾森三世即位羅馬教皇,他號召歐洲各基督教國家停止內戰,共同抗衡伊斯蘭勢力,開啟了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穆斯林在伊比利亞半島南部的勢力範圍大大減小,在隨後的近三百年間,穆斯林的控制範圍僅局限於安達盧西亞南部的格拉納達一帶。1469年,卡斯蒂利亞公主伊莎貝拉與阿拉貢王子斐迪南成婚。

914年至1492年間伊斯蘭勢力在安達盧西亞的退潮。

斐迪南和伊莎貝拉的肖像。

她後來在1474年即位,而斐迪南也在1479年登基,兩人並稱“天主教雙王”,兩國亦趨於統一,並誕生了日後的海上霸主──西班牙王國。1482年,格拉納達發生內亂,新生的西班牙王國立刻趁此南進,以完成統一大業。

這是決定性的時刻

1490年,西班牙軍對奈斯爾王朝的首都格拉納達進行包圍,格拉納達的守城軍與西班牙軍陷入近兩年的苦戰。1492年1月6日,格拉納達淪陷,末代蘇丹投降,穆斯林在安達盧西亞的統治終結,時近7個世紀的收復失地運動終於完結。

格拉納達的陷落,末代蘇丹向斐迪南與伊莎貝拉投降。末代蘇丹之母斥責蘇丹:“我們之所以亡國就是因為你沒有像個男人一樣保衛國家!”

基督教王國的統治者給了穆斯林和猶太人兩個選擇:改宗或流放,大量的穆斯林在現世和來世之間選擇了現世,改宗基督教(創作《堂吉訶德》的賽凡提斯其祖先也是改宗者,在其作品中有體現改宗者面對新生活的不適。),也有為數不少的猶太人和穆斯林被逐出西班牙後流落到北非,或被東方的奧斯曼帝國收容。

曾有近700多年歷史的安達盧西亞伊斯蘭文化,伴隨半島的統一,在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的強力鎮壓下,清真寺被改為教堂,大量阿拉伯語書籍被焚毀,使用阿拉伯語被裁定為非法,伊斯蘭教及其服飾和習俗被嚴厲禁止。

儘管由此引起了穆斯林的叛亂,但鐵了心要清除伊斯蘭教及伊斯蘭文化的西班牙人決定徹底鎮壓他們,由此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在安達盧西亞的影響被徹底清除。西班牙人割裂了他們和東方阿拉伯世界的聯繫,轉而投入了西方美洲新世界的懷抱。

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同年格拉納達淪陷,伊斯蘭勢力被逐出伊比利亞。

END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擴展閱讀

我局更多觀察文章,戳這裡:

無論歷史如何,五十六個民族終歸是一家

黃金與石油,戰爭陰影下的撒哈拉非洲

南京十朝古都,卻為何不能成為統一政權的首都?

別人家的出海口 | 符拉迪沃斯托克是如何成為俄國城市的?

索馬里與摩加迪休 | 財富之城是如何被玩兒壞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