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週末閱讀:屬於生活的文學

從左至右為金雯、董伯韜

1973年, 43歲的哈樂德·布魯姆就憑藉《影響的焦慮》奠定了文壇批評大家的地位。 時隔近四十年, 布魯姆又以“收山之作”的心態寫下《影響的剖析》, 並於2011年出版, 如今他仍然筆耕不輟。 在這本可稱之為心靈自傳的文學批評著作中, 他如是寫道:“對我而言, 文學不僅是生活中最好的部分, 它本來就是一種生活, 而生活也沒有任何其他形態。 ”

7月29日,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比較文學教授、譯者金雯與出版人、譯者董伯韜應邀做客第194期思南讀書會。 與現場讀者們一同分享當代美國著名文學批評家哈樂德·布魯姆淵博、獨特、充滿爭議的思想。

學術界的反叛者

《影響的剖析》譯者金雯在提到布魯姆時, 首先將其稱為“學術界的反叛者”。 布魯姆與學院派在文學批評上的觀點存在眾多分歧。 在他看來, 批評家把自身置於作品和作者之上的行為存在著嚴重的錯誤。 在過去的四五十年裡, 這種錯誤主要表現為把僵化和預設立場作為武器, 對經典作家進行解構式的批判。

金雯表示, 在學院式的批評下, 美通常被消解了, 取而代之的是對作家居高臨下的批判。 而且這種批判總是有一定套路的, 它往往與女性、階級、種族等詞彙聯繫起來。 文學批評變成了一種程式, 與原初的審美體驗隔開了。

金雯

董伯韜補充道, 布魯姆反對解構主義、新歷史主義等這些被他稱為“憎恨學派”的種種主義,

正是如金雯所說,是因為他想把文學從一種僵化的文學批評中拯救出來。 與學院派不同, 布魯姆的文學批評觀點強調回歸到文學本源, 回歸到審美考量。

同樣是在《影響的剖析》中, 布魯姆曾寫道:“在我的實踐中, 文學批評首先是具有文學性的, 也就是說是個人化而富有激情的。 ”由此, 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布魯姆對學院派文學批評的態度了。

董伯韜

重估浪漫主義傳統的價值

布魯姆的著作中始終都在強調的一點是, 怎麼使文學闡釋和審美體驗更加緊密。 要把文學審美體驗從學院派文學批判中拯救出來, 他看向了浪漫主義, 他要對浪漫主義傳統進行重新評價。

金雯老師解釋道, 布魯姆的浪漫主義是廣義的。 他對浪漫主義的理解主要可以分為兩點。 一是比較常見的, 及對所謂絕對的權威中心加以挑戰, 弘揚個人意志和自由。 二是在一個社會秩序急劇波動的環境下, 面對意義被不斷質疑和消減, 仍然堅持對人生、社會、世界意義的探求。 這種秉持對於布魯姆來說就是浪漫主義第二個關鍵要素。 把上述的兩點結合起來, 我們就可以大致理解布魯姆廣義化的浪漫主義。

我們知道很多批評家們已經習慣於從預設的角度對作品、作家進行分析。 而浪漫主義在布魯姆看來, 恰恰可以抵禦這種學院派批評。

董伯韜也就此談及了自己對於布魯姆偏愛浪漫主義、經典文學的理解。

在上帝缺位的時代裡, 我們在這個空出的位置上供奉的就是經典文學。 布魯姆是在捍衛經典、傳遞經典。 他想讓我們用審美喚醒“已經破碎的世界”, 審美在他那裡可能是一種救贖。

現場讀者

布魯姆眼中的“影響”

金雯談到, 在比較主流的學院批評家看來, 文學是在社會語境裡面產生的。 文學家所回應的是他同時代的一些社會思潮、政治變動。 布魯姆則不這麼認為, 他更看重的是作品之間的影響。 他以詩歌為例, 他認為詩人不是去回應他們的社會環境而是在回應之前的詩人。

詩人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前輩詩人的影響, 他必須要保護自己的創造力。 金雯解釋道, 詩歌實際上是天才和天才之間的傳承和較量。 詩人考慮的是之前最偉大的詩人,

而他們所要克服的, 正是對他們產生深刻影響的詩人。

這實際上就又提到了“影響”, 這個貫穿布魯姆批評生涯幾十年的核心概念。 影響的焦慮是帶著愛的競爭, 這種競爭不是體現在作者的情感層面上, 而是體現在作品之間的對話上。 這就是布魯姆所說的影響的內涵。 而影響的焦慮則恰恰正是文學創作的動力。

嘉賓為讀者簽名

(圖文:思南讀書會 編輯:宗哲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