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未解之謎 全球“寶藏尋蹤”大盤點(二)

張獻忠寶藏被發現:沉銀與屠殺兩大傳說浮出水面

此文參考資料:顧誠《明末農民戰爭史》、張宏傑《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孫達人《張獻忠“屠蜀”的真相——試論大西政權失敗的原因》、張建斌《尋找張獻忠寶藏三百年》等。

張獻忠江口沉銀一直是歷史之謎, 其沉銀地點歷來眾說繪紜。 2017年3月20日, 四川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新聞通氣會證實, 今年1月開始的彭山江口沉銀水下考古在兩個多月後取得了重大進展:出水文物超過10000件, 實證確認了“張獻忠江口沉銀”傳說。 至此, “大西王”張獻忠的稀世寶藏之謎終於被揭開。

追回的國寶虎鈕永昌大元帥金印。

1646年11月, 張獻忠命隕西充鳳凰山後, 大西政權宣告結束, 由他聚斂的金銀財寶成為無主之物, 不知去向。 【施工現場發現疑似張獻忠沉銀】

這次打撈前, 關於他的稀世寶藏有很多種說法, 成都曾流傳一首歌謠:

石牛對石鼓, 銀子萬萬五。

有人識得破, 買盡成都府。

據說, 與歌謠配對的, 還有一張“藏寶圖”, 圖上標有張獻忠金銀寶藏的具體位置, 以石牛和石鼓作為暗記。 民國曾有人根據這張藏寶圖在流經成都的錦江中打撈挖掘, 撈上的只有一些小銅錢, 不見金銀蹤影。

第二種說法是, 張獻忠將寶藏藏於青城山上。 原因為孫可望曾奉張獻忠之命率領數百名石匠在青峰山(青城山支脈)採石, 卻鮮見有人運石出山或在山中修路以及建築物。

這種行為不免讓人心生聯想, 張獻忠可能以採石為掩護, 在青城山上秘密修建藏寶工事。

還有一種說法, 在四川彭山縣的江口古鎮江道中。 這個位於武陽江、錦江與岷江交匯處的古鎮, 水路運輸十分便利, 曾為商旅雲集之地, 船桅林立。 據《彭山縣誌》載:“順治三年四月, 明參將楊展佔領嘉定(今樂山市中區)後, 沿江而上攻佔彭山。 秋, 張獻忠部與楊展決戰于江口鎮, 張部戰船被焚, 沉沒過半, 傷亡慘重, 敗回成都。 ”許多滿載金銀的木船由此沉沒於岷江。

謎底終於揭開。

截至2017年3月15日, 對“江口沉銀遺址”的考古發掘面積已有10000餘平方米, 共出水文物10000餘件。 這些文物包括西王賞功金幣、銀幣、大順通寶銅幣、金冊、銀冊、銀錠以及戒指、耳環、發簪等各類金銀首飾和鐵刀、鐵劍、鐵矛、鐵箭鏃等兵器。

通過此次發掘, 基本確認了張獻忠江口之戰的地點, 出水的萬餘件文物是確認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最直接、最有力的證據。

“西王賞功”銀幣

金冊

金耳環

遠離他人臥榻避而入川

終其一生, 張獻忠給四川留下了兩個傳說, 一個是關於寶藏的傳說, 一個是關於殺人的傳說。

作為明末農民軍的起義領袖, 張獻忠少年時代受過一些教育, 粗通文字, 青年時當過延安府的捕役, 常受同事欺侮。 走上農民起義這條路除亂世所趨外, 很大程度上與他生活常受壓抑, 不堪久居人下有關。 明崇禎三年(1630)四月, 張獻忠在延安府米脂縣率十八寨之眾投奔王嘉胤,

同官軍作戰中, 他“臨戰輒先登, 於是眾服其勇”, 很快成為一支隊伍的領導人, 號稱“西營八大王”。

在同明廷的對抗中, 張獻忠屢次使出詐降—反叛的招數, 一步步擴大勢力範圍, 於崇禎十六年(1643)佔領武昌, 改武昌為都城, 正式建立大西政權。 是年冬, 張獻忠幾乎佔據了整個湖南進而向江西發展。 可就在形勢一片大好之際, 張獻忠決定率領大西軍主力西進四川, 自行放棄湖廣、江西, 臨走之際, 還不忘帶上從湘贛搜刮的金銀財寶和數十萬被強征入伍的湖廣百姓。

關於張獻忠避而入川的決定, 《明末農民戰爭史》作者顧誠認為,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同李自成部義軍的關係不好。 他決策向四川轉移正是李自成殲滅了孫傳庭部官軍席捲西北地方之時。

這時明王朝覆滅的前景已經洞若觀火, 大順軍眼看就要著手實現統一全國的大業了。 張獻忠非常清楚, 他既然不打算併入李自成的大順軍, 自己又不甘心向李自成俯首稱臣, 那就只有另尋出路。 ”鑒於張獻忠過去曾一再進軍四川, 對其各方面條件有全面的瞭解, 加上蜀中擁有豐富的人力、物力資源, “在大順政權行將統一全國的時候, 張獻忠放棄長江中游地方, 遠離他人的臥榻, 就是不難理解的事了。 ”

1644年春, 大西軍逆江而上, 水陸並進, 由於四川官軍防禦力量相當薄弱, 大西軍“越下牢, 渡三峽, 古稱天險, 如蹈無人之境”。 6月, 大西軍破涪州取重慶, 攻城之前, 張獻忠派人勸說重慶守城官員投降, 守城官員問張獻忠大軍此次入川意圖何在?使者回答道:“暫取巴蜀為根, 然後興師平定天下。歸誠則草木不動,抗拒即老幼不留。”明官員拒絕投降,張獻忠命大西軍用火藥炸開城牆,一舉攻下重慶,抗拒軍官被張獻忠下令砍掉一隻手,斷手者經過之處,軍民震駭,紛紛瓦解。

8月,張獻忠用同樣的方式打開了成都的大門。短短幾個月時間,除遵義和石柱、黎州土司外,四川大部分地區都被納入大西政權中。不久後,張獻忠以成都為西京,改王稱帝,定年號為大順,鑄造大順通寶,設六部五軍都督府等官。

入川初期官民和諧

有史書曾這樣講述張獻忠和李自成的區別:“老百姓對李自成往往開門歡迎,對張獻忠則只有懼怕。”十幾年的流寇生涯,讓張獻忠習慣於攻城掠地、大肆搜刮,搜刮的重點雖然是豪門大戶,但有時連普通百姓也不放過。“八大王”和“大西軍”惡名傳播之廣,嚇壞了被明廷拋棄的四川人。聽說大西軍即將攻入成都,成都居民惶惶不可終日,被斷手的據城抗拒者成為一遍遍地提醒著他們可怕的夢魘,成都居民寢食難安,“每夜呼曰:闖至矣!明日又呼曰:獻至矣!”

即便是在三百多年後,張獻忠屠四川、殺人魔王張獻忠的惡名依舊流傳於四川民間。有人甚至傳言,張獻忠在四川“殺男女六萬萬有奇”,以至清初出現了長達百餘年的“湖廣填四川”大移民運動。究竟張獻忠是不是令四川百姓懼怕,只知殺戮不知招降的兇神惡煞?在定都成都的3年時間裡,大西王朝屠殺了多少四川百姓?

以張獻忠經營四川的第一年情況來看,“屠蜀”是不符合事實的。張獻忠避而入川的本意是“以巴蜀為根,然後興師平定天下”,所以他在入川初期是非常注重團結所有有可能團結的力量的,打擊的物件僅限於與大西政權為敵的官紳,除了抵抗者之外,並不濫殺無辜。遇到頑強抵抗者如重慶、成都士兵們,則下令“割耳鼻、斷一手”,以一儆百,以便瓦解四川明軍。攻克成都後,張獻忠亦沒有屠城,儘管有《荒書》記載,“八月十一日,盡出成都軍民男女於中園,將盡屠之。俄有一物如龍尾下垂,賊以為祥,遂免死。仍逼入城”。但因種種如祥瑞或他人勸說等原因,成都大屠殺並沒有出現。

與張獻忠接觸頻繁的西方傳教士曾統計過,張獻忠在成都建立政權之初,“在朝之官統計千人”,而其中大部分是在四川吸收的。至於那些未及入仕的知識份子,在張獻忠攻克成都後,或“入學”,或“習舉業”,以至於當大順二年“開科取士”時,“應詔者不下數千”。

如果說在張獻忠入川後發動大規模屠蜀或鎮壓官僚士子事件的話,上述原明官吏轉到大西政權尋求保護,或是知識份子在新朝積極考取功名的現象是不可能出現的。無論怎樣都得承認,“大西軍佔領四川的初期,各地社會秩序比較穩定,地主豪紳既有攀龍附鳳之心,又懾於大西政權的兵威,階級衝突並不十分尖銳。因此,大西政權採用暴力鎮壓的措施相當有限,殺人並不多。”

重慶失守屠殺開始

1645年發生在重慶的一場戰役改變了張獻忠“僭位之初,假施仁義,以博民心”的想法,這年春天,明總兵曾英擊敗大西軍守將劉廷舉部,攻佔了重慶,張獻忠派大將劉文秀率幾萬士兵反攻重慶,卻被曾英部擊退。重慶失守,對張獻忠來說,不僅僅是一次軍事上的失敗,鑒於明朝將領據有綦江、黎雅、敘州(宜賓)等重鎮,四川南部淪為弘光政權夥同四川官紳地主顛覆大西政權的重要基地。

張獻忠對朱明宗室深惡痛絕,入川後即下令:

凡王府室支,不分順逆,不分軍民,是朱姓者,盡皆誅殺。

為了防範敵探奸細,還推行了嚴格的戶籍、城禁和特務制度。幾十萬大西軍的糧食問題通過沒收和打糧這種暴力方式解決,當時的四川,家有餘糧的固然主要是地主,可這種見糧就搶、見豬就殺的政策,必然會觸及一般農民的利益,這些情況發生在政權初建,敵對勢力尚未反撲時尚沒什麼危害,可一旦所有反對者在南京弘光朝廷號召下集合起來,趁機反撲,大西政權必然在四川站不住腳。官紳地主是敵對勢力,要消滅掉,於是張獻忠於1645年舉行“特科”,將來成都參加考試的各府縣生員約5000多人全部殺光,聽說自己所選“府、州、縣官,有到任兩三日即被殺害,甚至有一縣三四月內連殺十余縣官者”,張獻忠怒不可遏,又派軍隊對當地居民實施屠殺。而僧道、醫卜、陰陽諸流,及百工技藝人,這些流民中的各類人員,自然也難逃被殺厄運。

明末張獻忠鑄“西王賞功”銅錢

明末張獻忠鑄“大順通寶”銅錢

一旦按下屠殺這個按鈕,張獻忠的大西政權就像上了發條的殺人機器一樣,再也停不下來。懷疑叛亂的分子潛藏在城市中內應外合,張獻忠竟然做出“除城盡剿”的決定,分遣軍隊到所屬州縣搜殺百姓,連西京成都也不放過,《聖教入川記》中,詳細記載了西方傳教士目睹張獻忠下令將成都“城內居民一律殺絕”的殘酷情形。

為什麼張獻忠在統治四川前後期會出現如此巨大的反差,學者楊鴻基認為,大西軍之所以會發生“以殺戮為威,而剿洗之兵四出”的現象,是由於各地“義兵”把張獻忠“所置郡縣賊吏”“群起而殺之”的結果,大西軍一味用殺戮和剿洗去平息反對勢力的方法,恰恰暴露了張獻忠“非帝王之器,無綏靖之能”,也揭示了大西政權的根本弱點。

不過張獻忠之屠蜀導致四川人口急劇下降的論斷,多少有失偏頗。明朝軍閥的屠戮平民、清軍的濫殺無辜,連年兵荒馬亂導致的生產大面積停頓,人民大批量地逃亡,都是導致四川許多地方荒無人煙、人口銳減的原因,按顧誠說法,“直到張獻忠犧牲,大西軍轉入雲貴時,四川遭受的破壞還是比較有限的”。

江口之戰為尋寶埋下伏筆

1646年正月,人心盡失的大西政權在四川逐漸失去控制能力,只能把兵力集中在成都附近,為了挽回局勢,張獻忠命孫可望、劉文秀、王尚禮等率軍南征,張獻忠親率大軍攻楊展於嘉定,結果在彭山江口被楊展所敗,退歸成都。就是在彭山江口,張獻忠為他的金銀珠寶埋下了伏筆。

“獻忠忿展盡取故地,又怒川人之不服己也,大殺成都居民,率眾百萬,蔽江而下。展起兵逆之,戰于彭山。”交戰中,大風起,張獻忠船隊起火,楊展率數位前鋒前往殺敵,張獻忠軍大敗??當時江口兩岸逼仄,前後數千艘船,首尾相銜,驟不能退。風烈火猛,勢若燎原。“展急登岸促攻,槍銃弩矢,百道俱發,賊舟盡焚,士卒糜爛幾盡,所掠金玉珠寶及銀鞘數千百,悉沉水底。”

按清人劉景伯考察,張獻忠從四川各州郡的富商大賈處掠取的錢財,少則數千兩黃金,多則上萬,這些都被裝進了張獻忠的運寶大船中,交戰失敗後,千船金銀沉入水底,張獻忠只帶少數親軍退歸成都。對於張獻忠江口所沉金銀,楊展並不知情,其後還是通過從張獻忠部下逃脫出來的船夫口中得知此事,楊展才開始組織士兵在江口打撈遺金。得益於這一批飛來橫財,楊展“自是富強甲諸將。”“于時全蜀,惟嘉定(楊展家鄉)不饑”。

由於江口沉銀數量之大,乾隆年間,有漁者在江口河中獲刀鞘一具,總督孫士毅得知此事後,立馬派人赴江口打撈數日,“獲銀萬兩並珠寶玉器等物”。後來在江口河道裡,不斷有人打撈出明代銀錠、金銀器等。2005年,江口古鎮岷江河道出土的明代銀錠,從其銘文可看出來自湖南的沅陵縣、湘潭縣、巴陵縣;湖北的京山、黃岡等地區,為崇禎時期所征解的稅銀,而且與張獻忠轉戰路線及所占地點十分吻合,側面證實了張獻忠江口沉銀之說。

“殺人魔王”張獻忠恐怕做夢也不會想到,他生前劫掠財富無數,命隕鳳凰山後,竟會以“散落財富”的方式為世人惦記,“施惠”於人。

長沙府天啟元年伍拾兩金錠。

張獻忠被盜文物,銀錠居多。

西王賞功金幣。

金印。

金冊。

石牛對石鼓,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到成都府。

民謠真偽,三百年來無從破解。“大西王”的神秘寶藏,到底在何處?到底有多少?隨著彭山江口沉銀地實物出土,虎鈕金印、五十兩金錠、金封冊陸續出現……張獻忠的寶藏之謎,如迷霧愈發散開。

四川博物院研究員、四川省文物局文博專家陳志學認為,張獻忠一路殺搶,特別對大戶人家搜刮搶盡,錢財數量非常驚人。進入成都後,財富更是到達一個峰值。

四川首富

斂財之道

搶王宮掠州郡富商大賈

明朝年間,四川成都,柳家大院。

“家門外的地值多少錢?”張獻忠手下大將馮雙禮瞪圓了眼睛問。

“萬兩銀子。”柳老爺撲通一聲,跪在地上。

不滿,馮雙禮別過頭去,手下的士兵朝著柳老爺一陣拳腳相加。

“到底值多少?”馮雙禮提高了音量。

“十萬兩。”柳老爺聲音顫抖起來。

“嗯!”馮雙禮拍了拍腿,“就按這個數字,如數上交,可保你土地不減。”

搜出家中所有字畫、寶玉,四處借債,柳老爺換成銀兩,一擔擔送往大西王府。

這個歷史切片,反映了史料中對張獻忠的評價,一是“嗜殺”,二是“掠財”。

四川作家蔣藍稱,張獻忠的“寶藏”傳奇,來自於他的拷掠手段。彼時的成都,富有的主子無不膽戰心驚,因為,等待他們的將可能是殺身之禍。張獻忠從湖南湖北一路掠奪而來,收刮地主的財富,繳清官府的銀庫。最終,張獻忠逼死蜀王后,獨享著比肩紫禁城的蜀王府,一度奢華。

史料記載:張獻忠攻下武昌後,“盡取王宮金銀上百萬,載車數百輛”;在四川掠取各州郡的富商大賈,少則數千兩黃金,多則上萬兩黃金。他對搶掠所得財產進行嚴格控制,立下規矩:部下若私藏金銀一兩,斬全家;藏十兩,本人剝皮,斬全家。如此一來,整個四川之財盡歸張獻忠一人。

四川博物院研究員、四川省文物局文博專家陳志學認為,張獻忠一路殺搶,特別是對於大戶人家,搜刮搶盡,一路下來錢財數量驚人。張獻忠進入成都後,財富更是到達一個峰值。“明末時期,成都一直比較穩定,經濟情況比較好。張獻忠當時佔領了四川大部分地方,從這個角度講,張獻忠就是當時的四川 首富 。”

百億富豪

徵收糧稅

眉山自鑄五十兩銀錠

今天,在彭山區,保存著自2005年以來不斷出土的文物。其中有10多個刻有文字的銀錠,上面刻著製造地點、工匠名字、製造年代等資訊。銀錠來自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這與張獻忠行軍路線圖一致,能夠從側面證實,當年張獻忠一路搶殺富人。

一個五十兩的銀錠,證實當年張獻忠曾在眉山收過稅。銀錠上有“大西眉州征完元年分半征糧銀五十兩一定,銀匠右閔季”的字樣。“從字樣內容來看,說的是在眉山徵收的糧稅,打造這個銀錠的工匠叫右閔季。”彭山區文管所所長吳天文說,彼時一兩大概37克,五十兩相當於現在3斤多。“我們還發現了不少碎銀,其中有些是平常百姓所用。以此推斷,當時張獻忠也搶過老百姓。”

“明末藩王,待遇都很好,不僅皇帝給得多,還有其他收入,都很有錢。當年李自成攻打開封,周王馬上就籌集了50萬銀兩,賞賜下屬。”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周遠廉認為,張獻忠沿陝西,過河南、河北,入湖北、湖南,再進四川,一路搶殺達官顯貴,所獲財寶不可計量。

國家清史纂修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張建斌撰文,記載了這樣的說法:崇禎皇帝和張獻忠相比也只能算是“小戶”。張獻忠曾在成都舉辦鬥寶大會,得意洋洋地炫耀自己的富有——24間屋子擺滿奇珍異寶、金錠銀錠,令人瞠目結舌。

作家蔣藍估計,張獻忠擁有的財富應該價值一億兩銀子,包括各種奇珍異寶的價值,因為當時蜀王府國庫裡都存有幾千萬銀兩。

江口沉銀

眾說紛紜

大多認為楊展撈走多數寶物

要進一步搞清張獻忠財富之謎,彭山江口的重大發現,可能提供佐證。

1646年,張獻忠帶上大部分金銀財寶,從成都啟程沿錦江南下。然而,在彭山區江口境內時,張獻忠部卻遭到明將楊展部隊伏擊,幾乎全軍覆滅。張獻忠只帶少數親軍敗歸成都,而許多載滿金銀的木船沉入江底。至於這些金銀到底有多少,誰也說不清,只留下千船沉銀之謎。

巴蜀文化專家、《張獻忠傳論》作者袁庭棟,曾專門研究過張獻忠沉銀之謎。他認為,彭山“千船沉銀”的傳說可能性不大,更靠譜的推論,應該是張獻忠兵敗後,少部分財富掉在了彭山江口。“張獻忠終究是個流寇,四處行軍打仗要錢,雖然是兵敗回成都,肯定要把軍費帶走。所以沉入江底的寶貝,應該是少部分,是沒辦法挽救才放棄的。”

史料記載,楊展得勝後,一開始並沒有意識到沉船裡裝的是金銀財寶,後來從逃脫出來的船夫口中得知此事,才開始組織士兵在江口打撈遺金。針對木鞘裝銀的特點,楊展採用的打撈方法是用長槍“釘而出之”,所獲巨大。得益於這一筆飛來橫財,楊展“自是富強甲諸將”。

此後,江口沉銀一直被各方人士覬覦。據《彭山縣誌》記載:“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冬季,漁者于江口河中獲刀鞘一具,轉報總督孫士毅,派員赴江口打撈數日,獲銀萬兩並珠寶玉器等物。”

最大懸念

水下考古

江口還埋藏多少財富?

張獻忠到底有多壕?彭山當地曾流傳著一個未經證實的傳聞:靠張獻忠沉銀致富,成為百萬富翁的不下百人。隨著2016年彭山破獲全國文物第一案,繳獲文物上千件、涉案資金3億多元,張獻忠的財富,終於露出冰山一角。江口沉銀大案發生後,一位曾參與鑒定的中國錢幣博物館專家說,涉案文物十分珍貴、數量較大,歷經五次鑒定,才完成最終鑒定工作。

彭山所繳獲的千餘件文物,其中100件珍貴文物被鑒定為國家級文物、8件為一級文物,2件是國寶級文物。除了在黑市上以800萬天價交易的“虎鈕金印”外,另一件50兩金錠,也能印證張獻忠的富有。

這鉈金錠拳頭大,表面鑿刻有銘文“長沙府天啟元年分歲供王府足金伍拾兩正,吏楊旭,匠趙。”

吳天文解釋,“長沙府天啟元年伍拾兩金錠”,是1621年長沙府上供藩王王府的歲供黃金,是已知的明代金錠中的最大錠型,存世稀少,價值極高。

四川省文物局文博專家陳志學印象中,50兩金錠不僅是明代以來發現的最大錠型,明代之前,也沒有這麼大的金錠。“至少在四川範圍內,沒有發現過這麼大的金錠!”張獻忠所在的年代,一兩銀子足夠一個普通家庭一個月的開銷,這個金錠足夠一個普通家庭生活開支40多年!

1月5日,相關部門正式啟動了彭山江口沉銀遺址水下考古發掘工作,工作人員李飛相信,江底還將有東西出土。“金屬探測儀器已經有所反應,財富之謎會進一步破解。”

最大謎底

成都九眼橋,河床下有寶藏?

作家蔣藍研究稱,面對敵軍,張獻忠曾選擇將財富埋藏。一處埋在青城外山,一處埋在龍泉驛百工堰。隨後,張獻忠載著上千艘寶物離開成都。在江口,楊展得到了張獻忠的多數寶物,只有少數沉入江底。除了江口,張獻忠沉銀地還在成都九眼橋一帶1.5米河床下。

此外,張獻忠寶藏之謎還有三種說法。

埋于錦江

《明史》記載,張獻忠在被迫撤離成都前,讓部下在錦江築堤,抽幹江水,在堤壩下游的泥沙中挖出數丈深的大坑,將劫掠來的財寶傾倒其中,再重新決堤放水,將大坑沖平、淹沒,以此掩人耳目。後來的史書《明紀》,也一字不易地抄錄了這條史料。

沉于錦江

地方誌《彭山縣誌》對張獻忠寶藏的下落另有說法:張獻忠撤離成都時,因為旱路已被清軍封阻,只得改道由水路出川,但船隊沿錦江剛行至彭山縣江口境內,便遭到當地地主武裝楊展部隊的襲擊,幾乎全軍覆沒。張獻忠不得已退回成都,許多滿載金銀的木船則沉沒于錦江。

流逝江底

民間流傳的第三種說法是:張獻忠自知兵敗,撤離成都前,提前讓手下做了許多木筒,將銀錠灌藏其中,投入錦江,使其順水漂流,準備在狹隘處打撈。可惜途中遭到楊展兵馬的埋伏,尚未來得及打撈便兵敗如山倒,那些木筒也隨著時間的流逝沉于江底。

太平天國寶藏之謎:難道被曾國藩獨吞?

上世紀80年代,國內曾放映過一部名叫《天國金庫之謎》的影片,這勾起了人們對於百年前太平天國藏寶之謎的好奇。無獨有偶,2010年央視也披露廣東韶關有個“曾氏銀庫”,傳說中湘軍將領曾國荃(曾國藩弟弟)掠奪來的太平天國財寶,可能就有一部分藏在這裡。這條新聞一出,便在國內各媒體上迅速傳播,讓早就眾說紛紜的天國藏寶之謎更成了一樁撲朔迷離的疑案。那麼太平天國失敗後,到底有沒有留下大量金銀財寶?如果真有,這些財寶又藏在哪兒,有幾處呢?

天京窖金之謎

說起太平天國的藏寶之謎,咱還得先說說它到底藏沒藏寶貝,有多少寶貝。

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今南京)。之後不久,天國就頒佈了“聖庫”制度。這一制度要求軍民一律不得私藏財物,所有個人的或繳獲的財物都要上繳“天朝聖庫”,“聖庫”就相當於現在的國庫。為了能使這個制度很好地執行下去,太平天國制定了很嚴格的紀律。凡是私藏銀子超過五兩的,就會治罪,甚至會被 處以死刑。

那麼“聖庫”到底藏了多少財寶呢?關於它的數額,曾混入天京城的清軍奸細張繼庚在給清軍江南大營統帥向榮的信中說,太平軍佔領南京時,運了大量的白銀藏在“聖庫”裡,一共是一千八百余萬兩,但幾個月後,就只剩八百多萬兩了。“聖庫”就在水西門的燈籠巷。張繼庚還報告了一些太平天國將領的個人財產:“偽東府(東王楊秀清府)有一萬餘兩,偽天府(天王洪秀全府)有七千餘兩,偽北府(北王韋昌輝府)有一千余兩,其餘大小偽衙藏銀尚屬不少,衣服更不計其數矣。”

而在相關的一些歷史文獻裡,也提到過張繼庚所說的“聖庫”。只不過,在太平天國後期,這個“聖庫”制度就已經名存實亡了。因為聖庫內的錢財這個時候已經被各級王侯將相們瓜分一空,特別是洪氏家族更聚集了大量的財富。要說這天王洪秀全在定都天京後,整天不思進取,貪圖享受。他在天京苦心經營十載,動用上萬軍民,在原來兩江總督衙署的基礎上擴建了豪華的天王府,建成後的天王府“城周圍十餘裡,城高數丈,內外兩重,外曰太陽城,內曰金龍城”,“雕琢精巧,金碧輝煌”,“五彩繽紛,侈麗無比”。有了天王的榜樣,其他各王也在天京城內大修王府,相互攀比,盡情享樂。除修建皇宮外,洪秀全還掠取了大量的金銀財寶和文物寶玩,供自己享用。傳說,在天京城被攻破前,洪秀全曾命人將大量的財寶埋藏在天王府地下的秘密洞穴中。天王府遺址就在現在的南京長江路292號“總統府”內,民間傳言藏寶地點就在他的“金龍殿”下麵。

1864年,被湘軍圍困多年的天京終告失陷,太平天國滅亡。曾國荃帶領湘軍在天京城內如狼似虎般逐街逐巷地殺掠洗劫,其搜查的重點目標就是天王府和遍佈城內的幾百處王府及其他官員宅第。可湘軍雖然用各種方法撈盡了南京地面的所有浮財,但卻始終沒有發現太平天國的所謂“聖庫”和傳說中天王府藏寶。為此,發了狂的湘軍在城內到處拆房、挖穴、掘塘,不惜掘地三尺,搜尋太平天國的“金庫”窖藏,曾國荃還下令放火燒了洪秀全的天王府宮殿。

為了查出太平天國藏寶確切位置,曾國荃曾嚴審熟知天國內情的忠王李秀成:“城中窖內金銀能指出數處否?”但李秀成卻淡淡地回答“國庫無存銀米”、“家內無存金銀”。後來曾國荃又親自提審了原太平天國負責掌管內務的夢王董金泉,希望從他嘴裡能知道一些藏寶的消息,但堅貞不屈的夢王在嚴刑逼供下雖幾乎變成血人,也沒有透露出半點有關財寶下落的消息。無奈,曾國藩最後只得奏報朝廷說,除發現二方“偽玉璽”和一方“金印”外,洪秀全天王府的窖金,一無所獲。中外紛傳的所謂太平天國藏寶之說不過是傳聞而已。

然而,事情又似乎沒這麼簡單。據民間傳說,這個狡黠的曾國荃很可能在奏報時就已經得到了洪秀全窖藏中的大量財寶,只是秘而不宣、想據為己有罷了。例如,當時的《上海新報》就曾報導:曾國藩的夫人由南京回湖南老家時,就動用了二百多艘船隻運送行李。這不能不讓人懷疑,這批行李中是否藏有曾氏弟兄從天京掠來的那些金銀財寶。

民國坊間傳聞

而民國以後,有一本叫做《真相》的雜誌,也曾煞有介事地向人們描繪了一個有關太平天國寶藏的故事:有個廣州人曾在太平天國當兵,天京淪陷前,某位王爺命令他和其他46名士兵在其家中私建藏寶洞,埋藏了黃金白銀300萬兩。工程竣工後,這位元王爺表示要在府中設宴犒賞他們。這個廣州人當時由於正發瘧疾,寒熱交加,未能參加,其他人都高高興興地赴宴去了,誰知該心狠手辣的王爺卻借酒宴之機把他們統統殺掉了。

這個廣州人驚悉所有赴宴的人都被滅口後,立即抱病逃回廣東。後來,此人在臨終前曾交給他兒子一張草圖,並叮囑其“一定要把藏寶發掘出來以安撫我的遺志”。於是,兒子在料理完父親的喪事後,便來到南京,不惜重金聘請洋人勘察。他曾對洋工程師說:“在中正街(今白下路東段)左右,往下挖43米多,有兩塊青石,再挖10米,有舊水西門一扇,把門拿掉,就是當年的藏金庫。”但這個人後來到底找到了那300萬兩黃金白銀沒有,《真相》雜誌卻沒了下文。

正當讀者們以為這個雜誌刊登的故事僅僅是坊間傳聞、根本不足為信的時候,1912年冬天,南京的地方政府卻也不知從哪得來的消息,還真搞了一次藏寶挖掘。只不過,挖了一個多月,挖到地下40多米都還沒看到藏寶。失望之餘,只好空手而歸。2005年,南京市政府為了打通龍蟠中路,也曾在通濟門一帶施工。築路工人在施工中發現泥土下有一層古青石板,懷疑下邊有古墓或古代窖藏。但經幾位文博專家仔細考察後,證實該青石板下面並無窖藏,後來一直挖到地下二十余米,也沒有新的發現。而且該地區接近秦淮河道,地下水滲溢嚴重,所以最後深掘工程不了了之。所以,直到今天,有關南京城內的藏寶所在仍是一個未解之謎。

礦工發現500年前沉船寶藏 價值近九千萬元古幣

據每日郵報報導,納米比亞的鑽石礦工在非洲海岸上挖出了一艘500年前失事的葡萄牙沉船,令人稱奇的是,船中保留著價值約900萬英鎊(折合人民幣約8600萬元)的各地古幣。

這艘名為Bom Jesus(偉大耶穌)的船隻在1533年從葡萄牙里斯本啟航,船長名叫Francisco de Noronha,然而在去往印度的途中船隻連同全體船員意外消失。直到2008年4月,它才在納米比亞的奧蘭治蒙德市附近海岸被採礦公司De Beers的礦工們發現。

一開始,礦工們準備沿著骷髏海岸開挖一個人工鹹水湖。他們一開始並沒有發現寶藏的痕跡,但在挖掘過程中出土了大量船隻遺骸,比如木頭和金屬——這些東西的歷史更為悠久,在金幣和象牙之前就在船上了。開始挖掘後第六天,他們發現了一隻裝滿金子的寶箱。

這艘船隻的遺骸成為了有史以來最重要的沉船遺骸之一,它的發現使得其本身和周邊被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條約的名單之中。(圖中是在沉船遺骸中發現的玫瑰念珠和葡萄牙銀幣)

在遺骸中,人們找到了德國的銅錠、西非的象牙、來自葡萄牙、西班牙、佛羅倫斯和威尼斯的金銀錢幣、武器(包括劍和匕首)、服飾。當然,還有人類的遺骨。礦工們還發現了青銅碗、做圓規用的金屬長杆、槍支指標和占星工具。

考古學家諾力博士(Dieter Noli)表示:發現的金子將歸納米比亞政府所有。“這是船隻在海岸上被發現後的常規程式,如果這艘船原本是國有的,船隻遺骸就得交還本國。儘管這只船曾屬於葡萄牙國王——也就是歸葡萄牙國有,但葡萄牙政府非常慷慨,允許納米比亞保留了這艘船隻。”

以色列在地中海沿岸發現2000枚10世紀古金幣

2月17日消息,以色列文物局日前公佈了一組圖片,在以色列凱撒利亞鎮,潛水夫在以色列地中海沿岸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大寶藏2000枚10世紀金幣。

以色列文物局水下考古部門的負責人Kobi Sharvit稱,這些古金幣可能來自於一艘官方船隻的殘骸,也可能來自於商船。圖為考古人員在水下發現的金幣。

楚霸王項羽寶藏竟可能來自秦始皇陵

關於秦始皇陵裡面到底有什麼這個話題,人們總是樂此不疲的談論著,秦始皇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自從他剛剛登基,便開始為自己修建陵墓,他希望死了以後,靈魂也能繼續享受帝王的生活。

所以他的地下宮殿不僅氣宇輝煌,還埋藏了無數的金銀財寶。但是近日有消息稱,其實秦始皇陵早就被搬空了,現在所剩的只不過是個空殼而已,而搬走金銀珠寶的竟然就是楚霸王項羽。

項羽當年曾經動用幾十萬士兵來挖掘秦始皇陵,當初他起意的時候,便有人私下告訴他,秦始皇陵是個聚集了各種怨靈的極陰之所。當初修建的時候,便有幾十萬的工人們日夜不停地工作,這些工人們每日做苦工,吃不飽穿不暖,有身體弱的病死了,隨意地就地掩埋在地宮之中,他們死後的冤魂全都聚集在宮殿之中。

秦始皇是個暴君,他殺人無數,在他手下的冤魂不計其數,所以他本身就是身負罪惡之人,在他死後的陵墓中更是萬凶的源頭,秦始皇陵不能挖,如果挖了便會帶來極大的不幸。項羽絲毫沒有聽進去,他不相信鬼神之說,再有人想勸諫於他,他竟直接把這些人關入牢房。不久,項羽便帥軍過去,親自挖取秦始皇陵。

等他到了門口,他便被裡面的金碧輝煌所震撼。裡面規模之宏大是他從來沒有見過的,他的占地甚至比一座城池都大,裡面有數不盡的金銀財寶,幾乎連裝飾都是純金打造的。項羽紅了眼,叫士兵們把值錢的東西全部搬走。

這一搬就是一個多月,士兵們夜以繼日,上萬輛馬車不休息,累死了上千匹馬,都沒有搬完,可見裡面有多少的金銀財寶。項羽拿了這些不義之財,又親自進入過秦始皇陵,所以身上便沾染了晦氣,以至於最後自刎于江邊。

秦始皇陵本就是大陰之所,項羽不聽勸告,非要一意孤行,最後的下場就是慘死在江邊。後來他所盜來的財寶被他秘密藏在了某個地方,隨著他的死亡,財寶藏匿的地點永遠也不為人所知曉了。

然後興師平定天下。歸誠則草木不動,抗拒即老幼不留。”明官員拒絕投降,張獻忠命大西軍用火藥炸開城牆,一舉攻下重慶,抗拒軍官被張獻忠下令砍掉一隻手,斷手者經過之處,軍民震駭,紛紛瓦解。

8月,張獻忠用同樣的方式打開了成都的大門。短短幾個月時間,除遵義和石柱、黎州土司外,四川大部分地區都被納入大西政權中。不久後,張獻忠以成都為西京,改王稱帝,定年號為大順,鑄造大順通寶,設六部五軍都督府等官。

入川初期官民和諧

有史書曾這樣講述張獻忠和李自成的區別:“老百姓對李自成往往開門歡迎,對張獻忠則只有懼怕。”十幾年的流寇生涯,讓張獻忠習慣於攻城掠地、大肆搜刮,搜刮的重點雖然是豪門大戶,但有時連普通百姓也不放過。“八大王”和“大西軍”惡名傳播之廣,嚇壞了被明廷拋棄的四川人。聽說大西軍即將攻入成都,成都居民惶惶不可終日,被斷手的據城抗拒者成為一遍遍地提醒著他們可怕的夢魘,成都居民寢食難安,“每夜呼曰:闖至矣!明日又呼曰:獻至矣!”

即便是在三百多年後,張獻忠屠四川、殺人魔王張獻忠的惡名依舊流傳於四川民間。有人甚至傳言,張獻忠在四川“殺男女六萬萬有奇”,以至清初出現了長達百餘年的“湖廣填四川”大移民運動。究竟張獻忠是不是令四川百姓懼怕,只知殺戮不知招降的兇神惡煞?在定都成都的3年時間裡,大西王朝屠殺了多少四川百姓?

以張獻忠經營四川的第一年情況來看,“屠蜀”是不符合事實的。張獻忠避而入川的本意是“以巴蜀為根,然後興師平定天下”,所以他在入川初期是非常注重團結所有有可能團結的力量的,打擊的物件僅限於與大西政權為敵的官紳,除了抵抗者之外,並不濫殺無辜。遇到頑強抵抗者如重慶、成都士兵們,則下令“割耳鼻、斷一手”,以一儆百,以便瓦解四川明軍。攻克成都後,張獻忠亦沒有屠城,儘管有《荒書》記載,“八月十一日,盡出成都軍民男女於中園,將盡屠之。俄有一物如龍尾下垂,賊以為祥,遂免死。仍逼入城”。但因種種如祥瑞或他人勸說等原因,成都大屠殺並沒有出現。

與張獻忠接觸頻繁的西方傳教士曾統計過,張獻忠在成都建立政權之初,“在朝之官統計千人”,而其中大部分是在四川吸收的。至於那些未及入仕的知識份子,在張獻忠攻克成都後,或“入學”,或“習舉業”,以至於當大順二年“開科取士”時,“應詔者不下數千”。

如果說在張獻忠入川後發動大規模屠蜀或鎮壓官僚士子事件的話,上述原明官吏轉到大西政權尋求保護,或是知識份子在新朝積極考取功名的現象是不可能出現的。無論怎樣都得承認,“大西軍佔領四川的初期,各地社會秩序比較穩定,地主豪紳既有攀龍附鳳之心,又懾於大西政權的兵威,階級衝突並不十分尖銳。因此,大西政權採用暴力鎮壓的措施相當有限,殺人並不多。”

重慶失守屠殺開始

1645年發生在重慶的一場戰役改變了張獻忠“僭位之初,假施仁義,以博民心”的想法,這年春天,明總兵曾英擊敗大西軍守將劉廷舉部,攻佔了重慶,張獻忠派大將劉文秀率幾萬士兵反攻重慶,卻被曾英部擊退。重慶失守,對張獻忠來說,不僅僅是一次軍事上的失敗,鑒於明朝將領據有綦江、黎雅、敘州(宜賓)等重鎮,四川南部淪為弘光政權夥同四川官紳地主顛覆大西政權的重要基地。

張獻忠對朱明宗室深惡痛絕,入川後即下令:

凡王府室支,不分順逆,不分軍民,是朱姓者,盡皆誅殺。

為了防範敵探奸細,還推行了嚴格的戶籍、城禁和特務制度。幾十萬大西軍的糧食問題通過沒收和打糧這種暴力方式解決,當時的四川,家有餘糧的固然主要是地主,可這種見糧就搶、見豬就殺的政策,必然會觸及一般農民的利益,這些情況發生在政權初建,敵對勢力尚未反撲時尚沒什麼危害,可一旦所有反對者在南京弘光朝廷號召下集合起來,趁機反撲,大西政權必然在四川站不住腳。官紳地主是敵對勢力,要消滅掉,於是張獻忠於1645年舉行“特科”,將來成都參加考試的各府縣生員約5000多人全部殺光,聽說自己所選“府、州、縣官,有到任兩三日即被殺害,甚至有一縣三四月內連殺十余縣官者”,張獻忠怒不可遏,又派軍隊對當地居民實施屠殺。而僧道、醫卜、陰陽諸流,及百工技藝人,這些流民中的各類人員,自然也難逃被殺厄運。

明末張獻忠鑄“西王賞功”銅錢

明末張獻忠鑄“大順通寶”銅錢

一旦按下屠殺這個按鈕,張獻忠的大西政權就像上了發條的殺人機器一樣,再也停不下來。懷疑叛亂的分子潛藏在城市中內應外合,張獻忠竟然做出“除城盡剿”的決定,分遣軍隊到所屬州縣搜殺百姓,連西京成都也不放過,《聖教入川記》中,詳細記載了西方傳教士目睹張獻忠下令將成都“城內居民一律殺絕”的殘酷情形。

為什麼張獻忠在統治四川前後期會出現如此巨大的反差,學者楊鴻基認為,大西軍之所以會發生“以殺戮為威,而剿洗之兵四出”的現象,是由於各地“義兵”把張獻忠“所置郡縣賊吏”“群起而殺之”的結果,大西軍一味用殺戮和剿洗去平息反對勢力的方法,恰恰暴露了張獻忠“非帝王之器,無綏靖之能”,也揭示了大西政權的根本弱點。

不過張獻忠之屠蜀導致四川人口急劇下降的論斷,多少有失偏頗。明朝軍閥的屠戮平民、清軍的濫殺無辜,連年兵荒馬亂導致的生產大面積停頓,人民大批量地逃亡,都是導致四川許多地方荒無人煙、人口銳減的原因,按顧誠說法,“直到張獻忠犧牲,大西軍轉入雲貴時,四川遭受的破壞還是比較有限的”。

江口之戰為尋寶埋下伏筆

1646年正月,人心盡失的大西政權在四川逐漸失去控制能力,只能把兵力集中在成都附近,為了挽回局勢,張獻忠命孫可望、劉文秀、王尚禮等率軍南征,張獻忠親率大軍攻楊展於嘉定,結果在彭山江口被楊展所敗,退歸成都。就是在彭山江口,張獻忠為他的金銀珠寶埋下了伏筆。

“獻忠忿展盡取故地,又怒川人之不服己也,大殺成都居民,率眾百萬,蔽江而下。展起兵逆之,戰于彭山。”交戰中,大風起,張獻忠船隊起火,楊展率數位前鋒前往殺敵,張獻忠軍大敗??當時江口兩岸逼仄,前後數千艘船,首尾相銜,驟不能退。風烈火猛,勢若燎原。“展急登岸促攻,槍銃弩矢,百道俱發,賊舟盡焚,士卒糜爛幾盡,所掠金玉珠寶及銀鞘數千百,悉沉水底。”

按清人劉景伯考察,張獻忠從四川各州郡的富商大賈處掠取的錢財,少則數千兩黃金,多則上萬,這些都被裝進了張獻忠的運寶大船中,交戰失敗後,千船金銀沉入水底,張獻忠只帶少數親軍退歸成都。對於張獻忠江口所沉金銀,楊展並不知情,其後還是通過從張獻忠部下逃脫出來的船夫口中得知此事,楊展才開始組織士兵在江口打撈遺金。得益於這一批飛來橫財,楊展“自是富強甲諸將。”“于時全蜀,惟嘉定(楊展家鄉)不饑”。

由於江口沉銀數量之大,乾隆年間,有漁者在江口河中獲刀鞘一具,總督孫士毅得知此事後,立馬派人赴江口打撈數日,“獲銀萬兩並珠寶玉器等物”。後來在江口河道裡,不斷有人打撈出明代銀錠、金銀器等。2005年,江口古鎮岷江河道出土的明代銀錠,從其銘文可看出來自湖南的沅陵縣、湘潭縣、巴陵縣;湖北的京山、黃岡等地區,為崇禎時期所征解的稅銀,而且與張獻忠轉戰路線及所占地點十分吻合,側面證實了張獻忠江口沉銀之說。

“殺人魔王”張獻忠恐怕做夢也不會想到,他生前劫掠財富無數,命隕鳳凰山後,竟會以“散落財富”的方式為世人惦記,“施惠”於人。

長沙府天啟元年伍拾兩金錠。

張獻忠被盜文物,銀錠居多。

西王賞功金幣。

金印。

金冊。

石牛對石鼓,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到成都府。

民謠真偽,三百年來無從破解。“大西王”的神秘寶藏,到底在何處?到底有多少?隨著彭山江口沉銀地實物出土,虎鈕金印、五十兩金錠、金封冊陸續出現……張獻忠的寶藏之謎,如迷霧愈發散開。

四川博物院研究員、四川省文物局文博專家陳志學認為,張獻忠一路殺搶,特別對大戶人家搜刮搶盡,錢財數量非常驚人。進入成都後,財富更是到達一個峰值。

四川首富

斂財之道

搶王宮掠州郡富商大賈

明朝年間,四川成都,柳家大院。

“家門外的地值多少錢?”張獻忠手下大將馮雙禮瞪圓了眼睛問。

“萬兩銀子。”柳老爺撲通一聲,跪在地上。

不滿,馮雙禮別過頭去,手下的士兵朝著柳老爺一陣拳腳相加。

“到底值多少?”馮雙禮提高了音量。

“十萬兩。”柳老爺聲音顫抖起來。

“嗯!”馮雙禮拍了拍腿,“就按這個數字,如數上交,可保你土地不減。”

搜出家中所有字畫、寶玉,四處借債,柳老爺換成銀兩,一擔擔送往大西王府。

這個歷史切片,反映了史料中對張獻忠的評價,一是“嗜殺”,二是“掠財”。

四川作家蔣藍稱,張獻忠的“寶藏”傳奇,來自於他的拷掠手段。彼時的成都,富有的主子無不膽戰心驚,因為,等待他們的將可能是殺身之禍。張獻忠從湖南湖北一路掠奪而來,收刮地主的財富,繳清官府的銀庫。最終,張獻忠逼死蜀王后,獨享著比肩紫禁城的蜀王府,一度奢華。

史料記載:張獻忠攻下武昌後,“盡取王宮金銀上百萬,載車數百輛”;在四川掠取各州郡的富商大賈,少則數千兩黃金,多則上萬兩黃金。他對搶掠所得財產進行嚴格控制,立下規矩:部下若私藏金銀一兩,斬全家;藏十兩,本人剝皮,斬全家。如此一來,整個四川之財盡歸張獻忠一人。

四川博物院研究員、四川省文物局文博專家陳志學認為,張獻忠一路殺搶,特別是對於大戶人家,搜刮搶盡,一路下來錢財數量驚人。張獻忠進入成都後,財富更是到達一個峰值。“明末時期,成都一直比較穩定,經濟情況比較好。張獻忠當時佔領了四川大部分地方,從這個角度講,張獻忠就是當時的四川 首富 。”

百億富豪

徵收糧稅

眉山自鑄五十兩銀錠

今天,在彭山區,保存著自2005年以來不斷出土的文物。其中有10多個刻有文字的銀錠,上面刻著製造地點、工匠名字、製造年代等資訊。銀錠來自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這與張獻忠行軍路線圖一致,能夠從側面證實,當年張獻忠一路搶殺富人。

一個五十兩的銀錠,證實當年張獻忠曾在眉山收過稅。銀錠上有“大西眉州征完元年分半征糧銀五十兩一定,銀匠右閔季”的字樣。“從字樣內容來看,說的是在眉山徵收的糧稅,打造這個銀錠的工匠叫右閔季。”彭山區文管所所長吳天文說,彼時一兩大概37克,五十兩相當於現在3斤多。“我們還發現了不少碎銀,其中有些是平常百姓所用。以此推斷,當時張獻忠也搶過老百姓。”

“明末藩王,待遇都很好,不僅皇帝給得多,還有其他收入,都很有錢。當年李自成攻打開封,周王馬上就籌集了50萬銀兩,賞賜下屬。”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周遠廉認為,張獻忠沿陝西,過河南、河北,入湖北、湖南,再進四川,一路搶殺達官顯貴,所獲財寶不可計量。

國家清史纂修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張建斌撰文,記載了這樣的說法:崇禎皇帝和張獻忠相比也只能算是“小戶”。張獻忠曾在成都舉辦鬥寶大會,得意洋洋地炫耀自己的富有——24間屋子擺滿奇珍異寶、金錠銀錠,令人瞠目結舌。

作家蔣藍估計,張獻忠擁有的財富應該價值一億兩銀子,包括各種奇珍異寶的價值,因為當時蜀王府國庫裡都存有幾千萬銀兩。

江口沉銀

眾說紛紜

大多認為楊展撈走多數寶物

要進一步搞清張獻忠財富之謎,彭山江口的重大發現,可能提供佐證。

1646年,張獻忠帶上大部分金銀財寶,從成都啟程沿錦江南下。然而,在彭山區江口境內時,張獻忠部卻遭到明將楊展部隊伏擊,幾乎全軍覆滅。張獻忠只帶少數親軍敗歸成都,而許多載滿金銀的木船沉入江底。至於這些金銀到底有多少,誰也說不清,只留下千船沉銀之謎。

巴蜀文化專家、《張獻忠傳論》作者袁庭棟,曾專門研究過張獻忠沉銀之謎。他認為,彭山“千船沉銀”的傳說可能性不大,更靠譜的推論,應該是張獻忠兵敗後,少部分財富掉在了彭山江口。“張獻忠終究是個流寇,四處行軍打仗要錢,雖然是兵敗回成都,肯定要把軍費帶走。所以沉入江底的寶貝,應該是少部分,是沒辦法挽救才放棄的。”

史料記載,楊展得勝後,一開始並沒有意識到沉船裡裝的是金銀財寶,後來從逃脫出來的船夫口中得知此事,才開始組織士兵在江口打撈遺金。針對木鞘裝銀的特點,楊展採用的打撈方法是用長槍“釘而出之”,所獲巨大。得益於這一筆飛來橫財,楊展“自是富強甲諸將”。

此後,江口沉銀一直被各方人士覬覦。據《彭山縣誌》記載:“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冬季,漁者于江口河中獲刀鞘一具,轉報總督孫士毅,派員赴江口打撈數日,獲銀萬兩並珠寶玉器等物。”

最大懸念

水下考古

江口還埋藏多少財富?

張獻忠到底有多壕?彭山當地曾流傳著一個未經證實的傳聞:靠張獻忠沉銀致富,成為百萬富翁的不下百人。隨著2016年彭山破獲全國文物第一案,繳獲文物上千件、涉案資金3億多元,張獻忠的財富,終於露出冰山一角。江口沉銀大案發生後,一位曾參與鑒定的中國錢幣博物館專家說,涉案文物十分珍貴、數量較大,歷經五次鑒定,才完成最終鑒定工作。

彭山所繳獲的千餘件文物,其中100件珍貴文物被鑒定為國家級文物、8件為一級文物,2件是國寶級文物。除了在黑市上以800萬天價交易的“虎鈕金印”外,另一件50兩金錠,也能印證張獻忠的富有。

這鉈金錠拳頭大,表面鑿刻有銘文“長沙府天啟元年分歲供王府足金伍拾兩正,吏楊旭,匠趙。”

吳天文解釋,“長沙府天啟元年伍拾兩金錠”,是1621年長沙府上供藩王王府的歲供黃金,是已知的明代金錠中的最大錠型,存世稀少,價值極高。

四川省文物局文博專家陳志學印象中,50兩金錠不僅是明代以來發現的最大錠型,明代之前,也沒有這麼大的金錠。“至少在四川範圍內,沒有發現過這麼大的金錠!”張獻忠所在的年代,一兩銀子足夠一個普通家庭一個月的開銷,這個金錠足夠一個普通家庭生活開支40多年!

1月5日,相關部門正式啟動了彭山江口沉銀遺址水下考古發掘工作,工作人員李飛相信,江底還將有東西出土。“金屬探測儀器已經有所反應,財富之謎會進一步破解。”

最大謎底

成都九眼橋,河床下有寶藏?

作家蔣藍研究稱,面對敵軍,張獻忠曾選擇將財富埋藏。一處埋在青城外山,一處埋在龍泉驛百工堰。隨後,張獻忠載著上千艘寶物離開成都。在江口,楊展得到了張獻忠的多數寶物,只有少數沉入江底。除了江口,張獻忠沉銀地還在成都九眼橋一帶1.5米河床下。

此外,張獻忠寶藏之謎還有三種說法。

埋于錦江

《明史》記載,張獻忠在被迫撤離成都前,讓部下在錦江築堤,抽幹江水,在堤壩下游的泥沙中挖出數丈深的大坑,將劫掠來的財寶傾倒其中,再重新決堤放水,將大坑沖平、淹沒,以此掩人耳目。後來的史書《明紀》,也一字不易地抄錄了這條史料。

沉于錦江

地方誌《彭山縣誌》對張獻忠寶藏的下落另有說法:張獻忠撤離成都時,因為旱路已被清軍封阻,只得改道由水路出川,但船隊沿錦江剛行至彭山縣江口境內,便遭到當地地主武裝楊展部隊的襲擊,幾乎全軍覆沒。張獻忠不得已退回成都,許多滿載金銀的木船則沉沒于錦江。

流逝江底

民間流傳的第三種說法是:張獻忠自知兵敗,撤離成都前,提前讓手下做了許多木筒,將銀錠灌藏其中,投入錦江,使其順水漂流,準備在狹隘處打撈。可惜途中遭到楊展兵馬的埋伏,尚未來得及打撈便兵敗如山倒,那些木筒也隨著時間的流逝沉于江底。

太平天國寶藏之謎:難道被曾國藩獨吞?

上世紀80年代,國內曾放映過一部名叫《天國金庫之謎》的影片,這勾起了人們對於百年前太平天國藏寶之謎的好奇。無獨有偶,2010年央視也披露廣東韶關有個“曾氏銀庫”,傳說中湘軍將領曾國荃(曾國藩弟弟)掠奪來的太平天國財寶,可能就有一部分藏在這裡。這條新聞一出,便在國內各媒體上迅速傳播,讓早就眾說紛紜的天國藏寶之謎更成了一樁撲朔迷離的疑案。那麼太平天國失敗後,到底有沒有留下大量金銀財寶?如果真有,這些財寶又藏在哪兒,有幾處呢?

天京窖金之謎

說起太平天國的藏寶之謎,咱還得先說說它到底藏沒藏寶貝,有多少寶貝。

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今南京)。之後不久,天國就頒佈了“聖庫”制度。這一制度要求軍民一律不得私藏財物,所有個人的或繳獲的財物都要上繳“天朝聖庫”,“聖庫”就相當於現在的國庫。為了能使這個制度很好地執行下去,太平天國制定了很嚴格的紀律。凡是私藏銀子超過五兩的,就會治罪,甚至會被 處以死刑。

那麼“聖庫”到底藏了多少財寶呢?關於它的數額,曾混入天京城的清軍奸細張繼庚在給清軍江南大營統帥向榮的信中說,太平軍佔領南京時,運了大量的白銀藏在“聖庫”裡,一共是一千八百余萬兩,但幾個月後,就只剩八百多萬兩了。“聖庫”就在水西門的燈籠巷。張繼庚還報告了一些太平天國將領的個人財產:“偽東府(東王楊秀清府)有一萬餘兩,偽天府(天王洪秀全府)有七千餘兩,偽北府(北王韋昌輝府)有一千余兩,其餘大小偽衙藏銀尚屬不少,衣服更不計其數矣。”

而在相關的一些歷史文獻裡,也提到過張繼庚所說的“聖庫”。只不過,在太平天國後期,這個“聖庫”制度就已經名存實亡了。因為聖庫內的錢財這個時候已經被各級王侯將相們瓜分一空,特別是洪氏家族更聚集了大量的財富。要說這天王洪秀全在定都天京後,整天不思進取,貪圖享受。他在天京苦心經營十載,動用上萬軍民,在原來兩江總督衙署的基礎上擴建了豪華的天王府,建成後的天王府“城周圍十餘裡,城高數丈,內外兩重,外曰太陽城,內曰金龍城”,“雕琢精巧,金碧輝煌”,“五彩繽紛,侈麗無比”。有了天王的榜樣,其他各王也在天京城內大修王府,相互攀比,盡情享樂。除修建皇宮外,洪秀全還掠取了大量的金銀財寶和文物寶玩,供自己享用。傳說,在天京城被攻破前,洪秀全曾命人將大量的財寶埋藏在天王府地下的秘密洞穴中。天王府遺址就在現在的南京長江路292號“總統府”內,民間傳言藏寶地點就在他的“金龍殿”下麵。

1864年,被湘軍圍困多年的天京終告失陷,太平天國滅亡。曾國荃帶領湘軍在天京城內如狼似虎般逐街逐巷地殺掠洗劫,其搜查的重點目標就是天王府和遍佈城內的幾百處王府及其他官員宅第。可湘軍雖然用各種方法撈盡了南京地面的所有浮財,但卻始終沒有發現太平天國的所謂“聖庫”和傳說中天王府藏寶。為此,發了狂的湘軍在城內到處拆房、挖穴、掘塘,不惜掘地三尺,搜尋太平天國的“金庫”窖藏,曾國荃還下令放火燒了洪秀全的天王府宮殿。

為了查出太平天國藏寶確切位置,曾國荃曾嚴審熟知天國內情的忠王李秀成:“城中窖內金銀能指出數處否?”但李秀成卻淡淡地回答“國庫無存銀米”、“家內無存金銀”。後來曾國荃又親自提審了原太平天國負責掌管內務的夢王董金泉,希望從他嘴裡能知道一些藏寶的消息,但堅貞不屈的夢王在嚴刑逼供下雖幾乎變成血人,也沒有透露出半點有關財寶下落的消息。無奈,曾國藩最後只得奏報朝廷說,除發現二方“偽玉璽”和一方“金印”外,洪秀全天王府的窖金,一無所獲。中外紛傳的所謂太平天國藏寶之說不過是傳聞而已。

然而,事情又似乎沒這麼簡單。據民間傳說,這個狡黠的曾國荃很可能在奏報時就已經得到了洪秀全窖藏中的大量財寶,只是秘而不宣、想據為己有罷了。例如,當時的《上海新報》就曾報導:曾國藩的夫人由南京回湖南老家時,就動用了二百多艘船隻運送行李。這不能不讓人懷疑,這批行李中是否藏有曾氏弟兄從天京掠來的那些金銀財寶。

民國坊間傳聞

而民國以後,有一本叫做《真相》的雜誌,也曾煞有介事地向人們描繪了一個有關太平天國寶藏的故事:有個廣州人曾在太平天國當兵,天京淪陷前,某位王爺命令他和其他46名士兵在其家中私建藏寶洞,埋藏了黃金白銀300萬兩。工程竣工後,這位元王爺表示要在府中設宴犒賞他們。這個廣州人當時由於正發瘧疾,寒熱交加,未能參加,其他人都高高興興地赴宴去了,誰知該心狠手辣的王爺卻借酒宴之機把他們統統殺掉了。

這個廣州人驚悉所有赴宴的人都被滅口後,立即抱病逃回廣東。後來,此人在臨終前曾交給他兒子一張草圖,並叮囑其“一定要把藏寶發掘出來以安撫我的遺志”。於是,兒子在料理完父親的喪事後,便來到南京,不惜重金聘請洋人勘察。他曾對洋工程師說:“在中正街(今白下路東段)左右,往下挖43米多,有兩塊青石,再挖10米,有舊水西門一扇,把門拿掉,就是當年的藏金庫。”但這個人後來到底找到了那300萬兩黃金白銀沒有,《真相》雜誌卻沒了下文。

正當讀者們以為這個雜誌刊登的故事僅僅是坊間傳聞、根本不足為信的時候,1912年冬天,南京的地方政府卻也不知從哪得來的消息,還真搞了一次藏寶挖掘。只不過,挖了一個多月,挖到地下40多米都還沒看到藏寶。失望之餘,只好空手而歸。2005年,南京市政府為了打通龍蟠中路,也曾在通濟門一帶施工。築路工人在施工中發現泥土下有一層古青石板,懷疑下邊有古墓或古代窖藏。但經幾位文博專家仔細考察後,證實該青石板下面並無窖藏,後來一直挖到地下二十余米,也沒有新的發現。而且該地區接近秦淮河道,地下水滲溢嚴重,所以最後深掘工程不了了之。所以,直到今天,有關南京城內的藏寶所在仍是一個未解之謎。

礦工發現500年前沉船寶藏 價值近九千萬元古幣

據每日郵報報導,納米比亞的鑽石礦工在非洲海岸上挖出了一艘500年前失事的葡萄牙沉船,令人稱奇的是,船中保留著價值約900萬英鎊(折合人民幣約8600萬元)的各地古幣。

這艘名為Bom Jesus(偉大耶穌)的船隻在1533年從葡萄牙里斯本啟航,船長名叫Francisco de Noronha,然而在去往印度的途中船隻連同全體船員意外消失。直到2008年4月,它才在納米比亞的奧蘭治蒙德市附近海岸被採礦公司De Beers的礦工們發現。

一開始,礦工們準備沿著骷髏海岸開挖一個人工鹹水湖。他們一開始並沒有發現寶藏的痕跡,但在挖掘過程中出土了大量船隻遺骸,比如木頭和金屬——這些東西的歷史更為悠久,在金幣和象牙之前就在船上了。開始挖掘後第六天,他們發現了一隻裝滿金子的寶箱。

這艘船隻的遺骸成為了有史以來最重要的沉船遺骸之一,它的發現使得其本身和周邊被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條約的名單之中。(圖中是在沉船遺骸中發現的玫瑰念珠和葡萄牙銀幣)

在遺骸中,人們找到了德國的銅錠、西非的象牙、來自葡萄牙、西班牙、佛羅倫斯和威尼斯的金銀錢幣、武器(包括劍和匕首)、服飾。當然,還有人類的遺骨。礦工們還發現了青銅碗、做圓規用的金屬長杆、槍支指標和占星工具。

考古學家諾力博士(Dieter Noli)表示:發現的金子將歸納米比亞政府所有。“這是船隻在海岸上被發現後的常規程式,如果這艘船原本是國有的,船隻遺骸就得交還本國。儘管這只船曾屬於葡萄牙國王——也就是歸葡萄牙國有,但葡萄牙政府非常慷慨,允許納米比亞保留了這艘船隻。”

以色列在地中海沿岸發現2000枚10世紀古金幣

2月17日消息,以色列文物局日前公佈了一組圖片,在以色列凱撒利亞鎮,潛水夫在以色列地中海沿岸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大寶藏2000枚10世紀金幣。

以色列文物局水下考古部門的負責人Kobi Sharvit稱,這些古金幣可能來自於一艘官方船隻的殘骸,也可能來自於商船。圖為考古人員在水下發現的金幣。

楚霸王項羽寶藏竟可能來自秦始皇陵

關於秦始皇陵裡面到底有什麼這個話題,人們總是樂此不疲的談論著,秦始皇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自從他剛剛登基,便開始為自己修建陵墓,他希望死了以後,靈魂也能繼續享受帝王的生活。

所以他的地下宮殿不僅氣宇輝煌,還埋藏了無數的金銀財寶。但是近日有消息稱,其實秦始皇陵早就被搬空了,現在所剩的只不過是個空殼而已,而搬走金銀珠寶的竟然就是楚霸王項羽。

項羽當年曾經動用幾十萬士兵來挖掘秦始皇陵,當初他起意的時候,便有人私下告訴他,秦始皇陵是個聚集了各種怨靈的極陰之所。當初修建的時候,便有幾十萬的工人們日夜不停地工作,這些工人們每日做苦工,吃不飽穿不暖,有身體弱的病死了,隨意地就地掩埋在地宮之中,他們死後的冤魂全都聚集在宮殿之中。

秦始皇是個暴君,他殺人無數,在他手下的冤魂不計其數,所以他本身就是身負罪惡之人,在他死後的陵墓中更是萬凶的源頭,秦始皇陵不能挖,如果挖了便會帶來極大的不幸。項羽絲毫沒有聽進去,他不相信鬼神之說,再有人想勸諫於他,他竟直接把這些人關入牢房。不久,項羽便帥軍過去,親自挖取秦始皇陵。

等他到了門口,他便被裡面的金碧輝煌所震撼。裡面規模之宏大是他從來沒有見過的,他的占地甚至比一座城池都大,裡面有數不盡的金銀財寶,幾乎連裝飾都是純金打造的。項羽紅了眼,叫士兵們把值錢的東西全部搬走。

這一搬就是一個多月,士兵們夜以繼日,上萬輛馬車不休息,累死了上千匹馬,都沒有搬完,可見裡面有多少的金銀財寶。項羽拿了這些不義之財,又親自進入過秦始皇陵,所以身上便沾染了晦氣,以至於最後自刎于江邊。

秦始皇陵本就是大陰之所,項羽不聽勸告,非要一意孤行,最後的下場就是慘死在江邊。後來他所盜來的財寶被他秘密藏在了某個地方,隨著他的死亡,財寶藏匿的地點永遠也不為人所知曉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