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元代鎮國神器:瀆山大玉海,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傳世特大玉器

它是元代的鎮國神器, 當時價值超四座大城——現存於北京團城公園的瀆山大玉海。

只要是識玉的西方人來到北京, 都會迫不及待地到北京北海團城玉甕亭, 去一睹瀆山大玉海的風采。 早在600多年前, 一名來自歐洲的天主教修道士Odoric在1318年造訪元大都時, 就親眼目睹並在The Travels of Friar Odoric一書中用拉丁文記錄下當時的瀆山大玉海:宮中央有一大甕, 兩步多高, 純用一種稱作密爾答哈(歐洲學者解釋為一種墨玉類材料)的寶石製成, 非常精美, 以至我聽說它的價值超過四座大城。

此外, 書中還記載了元仁宗大宴群臣時的壯觀場面,

極為震撼:甕的四周悉繞黃金, 每角有一龍, 作兇猛搏擊狀。 此甕邊沿裝飾著以大珠綴成的網縋。 甕裡的酒是從宮廷用管子輸送進去, 甕旁放著很多金酒杯, 可以隨意飲用。

那麼, 瀆山大玉海是個什麼樣的作品?在它背後又有怎樣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首先, 這件元代鎮國神器到底是用什麼玉料製成的?一直以來, 眾說紛紜。 再者, 它的傳世歷程也頗具戲劇性。

元朝皇族和宋朝統治者一樣嗜玉如癖。 元朝皇族經常派人出使和闐, 索取玉料, 為了運輸方便, 還設立了“玉運驛站”。 元朝短短幾十年, 和田玉的使用量竟超過了兩宋用量的總和。 基於這樣的歷史現實, 最早時, 大家都直覺地認為, 瀆山大玉海是和田玉製件。

大玉海又稱玉甕, 高70cm, 寬180cm, 深50cm, 重達450kg, 可以貯酒數千公斤, 不僅體形巨大, 而且是用整塊玉石雕刻而成, 顏色青綠, 石質柔和細膩, 圖案精美, 形神兼備, 玉海內外雕刻有十幾種動物圖案, 龍螭、鯉魚、犀、螺、蟾、鼇魚、馬、兔、豚、鼠頭龜等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中翻騰而出, 宛如一幅“萬國朝拜圖”。 在我國歷史上, 堪稱劃時代里程碑式的玉器作品, 也是世界寶玉石發展史上罕見的傑作。

但這麼一件傳世的傑作, 是用什麼玉料製成的?歷史上卻沒有定論。 清代時, 乾隆皇帝曾做過詳細的考證, 提出了應是產於四川岷山墨玉之說。 建國後, 文史學界普遍認為, 是產于新疆的和田玉或墨玉。

2004年, 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中華寶玉石文化高層論壇上, 20余名國內知名玉器考古、收藏專家經過仔細觀察、研究後,

認定“瀆山大玉海”玉料為南陽獨山玉。 實際上, 早在12年前, 在1992年4月12日, 王春雲博士就在《中國文物報》上公開發表了論文《瀆山大玉海及其玉料來源》, 正式提出“瀆山大玉海為南陽獨山玉”的論斷。

2016年1月11日CCTV—4《國寶檔案》欄目播出的《探秘皇家禁苑之北海——樹將軍團城護寶》一集中(05:47秒), 也認為國寶“瀆山大玉海”材質為南陽獨山玉。

除了材質爭議外, 大玉海的傳世歷程也幾經坎坷。 元代時, 玉海陳設于北海瓊島頂上的廣寒殿中, 元代末年遺失, 不知由何途徑不翼而飛, 清代時遺落在西便門外真武廟中, 被道士用來醃菜。 直到清康熙年間重修廟宇時, 才被輔臣高士奇發現, 可是當時並沒有立即追回宮內,

仍舊留在真武廟中。 乾隆皇帝于1745年以千金將其收回, 放于北海團城中, 並建玉甕亭以保護。 還令40多位詞臣各寫詩一首刻於亭柱上, 乾隆自己也寫了一首《玉甕歌》刻於瀆山大玉海的內壁以示紀念。

當年乾隆只將瀆山大玉海贖回宮內, 但放玉海的石座卻不知為何仍遺落在真武廟。 乾隆又命人重新雕刻了一個底座, 用來安放玉海, 並先後四次對玉海進行修飾。 現在, 這件神器就收藏在北京北海公園團城。

而留在真武廟的玉海石座, 這回也沒有被丟棄, 有人又雕鑿了一個石甕安置于石座之上以示紀念。 自此, 真武廟又被稱為“石缽庵”。 20世紀60年代, 真武廟破損荒廢改為民居, 原來的瀆山大玉海石座和後刻的石甕於20世紀70年代被移到宣武門外的憫忠寺內,

也就是今天的法源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