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當銀行理財不再“保底”,我的錢怎樣才能實現穩定增值?

導讀:近段日子, 關於資管新規的落地, 引得市場議論紛紛, 銀行理財改預期收益為浮動收益, 不再承諾投資保底, 投資者當“甩手掌櫃”的時代一去不返, 未來將明確“買者自負, 風險自擔”原則。

根據新規中資管產品淨值化的說法, 符合公允價值原則, 但具體規則仍需另行制定, 這一原則的細化非常重要, 不僅決定了剛性兌付的認定, 還關乎未來銀行理財的投資取向。 原因在於目前監管機制在設計上允許剛性兌付。 話句話說, 銀行理財多採取“預期收益+超額留存”模式來實現剛性兌付, 向投資者支付固定的“預期收益率”,

剩餘投資收益或虧損自負, 即超額留存。

剛性兌付的危害眾所周知, 最重要的一條是產生逆向選擇, 投資者會無視風險盲目追求高收益, 最終抬高整個資管市場的利率水準, 同時, 剛性兌付下, 大量風險積聚在金融機構內部, 加大了金融體系脆弱性。 站在機構的角度, 打破剛性兌付有損客戶體驗, 所以遲遲不敢開行業風氣之先。

對這個略顯老生常談的話題, 《資管新規》裡面關於剛性兌付的一條認定比較有新意, 即“採取滾動發行等方式使得資產管理產品的本金、收益、風險在不同投資者之間發生轉移, 實現產品保本保收益”的行為被視作是剛性兌付。 在網貸行業, 一些活期類理財產品或債轉類集合產品,

本質上便是如此, 實現了本金、收益、風險在不同投資者之間的轉移。 那麼, 這種產品模式後續是否會因為涉嫌剛性兌付而被叫停呢?值得進一步關注。

原本的“預期收益+超額留存”難以實現, 理財將回歸到“代客”的本質。 但問題是習慣剛性兌付的銀行客戶能否接受, 打破剛兌或造成理財大幅縮水, 這也是銀行業內最為擔心的一個問題。

另一方面, 財富縮水一直讓新中產“很焦慮”, 而跑贏通脹是他們破解焦慮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但銀行“固收類”產品儼然無法再跑贏通脹, 而房地產又因為調控的原因, 讓“閉著眼睛賺錢”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 難道新中產要轉向屢屢受挫的股市?

所以, 新投資時代環境下, 把握和控制風險,

求得風險和收益的平衡, 追求預期價值的最大化, 才是理性的投資行為。 這就要求新中產在投資時要掌握專業、科學的投資觀, 兼顧收益與風險。 也就是說, 新中產投資時, 看到高收益率的同時, 也要看到站在它背後的高風險, 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兒。

所有的新中產應該明白了, 在經濟新時代, 投資新時代, 你不需要費神學習專業投資知識, 而是請專業的投資機構幫忙。 依託經驗豐富專業團隊, 嚴謹的投資態度,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也是當下新中產投資者在投資選擇時越來越側重考慮的核心因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