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2017年度第一尷尬梗:社會我XX

《甲方乙方》(1997)。

“1997 年過去了, 我很懷念它。 ”二十年前, 馮小剛扮演的角色在電影《甲方乙方》片尾如是說。

跌宕起伏的2017年, 而今, 也要走了, 帶著我們一言難盡的情緒。

我們自然不會忘記, “中年危機”、“保溫杯”、“油膩中年”……是它們激化和烘托出了一種緊張感。 但現在, 我們要盤點的不是一種由文化精英熱議的流量爆點, 而是落地、嵌入到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流行詞語或表達。

第一彈是“社會我XX”, 什麼意思呢?混得好、厲害、牛叉, 經驗豐富。 “社會”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層含義?廣義上是“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 但狹義上, 日常生活的用法和學術研究的含義完全迥異,

前者意味著邊緣的、不確定的、消極的, 後者卻意味著自由的、能動的、積極的。 兩者差異的背後現實, 絕非是“社會我XX”寓意的厲害光輝, 而不過是一把辛酸淚。

請等待第二彈。

作者 | 新京報書評週刊編輯 羅東

“梗”分新舊, 新舊有交替。 這是常理。

新梗的誕生, 不盡都是憑空蹦出來, 還可能來源於一些歷史記憶或遺產。 有根可追、有源可溯。 年底盤點今年的網路流行語, “社會我XX”即為一例。

趙珈萱在湖南衛視“天天向上”節目。

趙珈萱在綜藝節目中糾正汪涵說“我叫社會你球姐”, 網路電競選手調侃“社會我雞哥”, 都是在2016年, 而時隔一年, 微信聊天、文章和朋友圈真正流行起了“社會我XX”和“社會”。 什麼意思呢?混得好、厲害、牛叉,

經驗豐富。 一是豎起大拇子說你身懷社會大哥的霸氣, “惹不起也不敢惹”。 二是真心實意地稱讚, 等同於“厲害了我XX”一詞。

顧名思義, 這個梗濫觴於“混社會”。

這裡的“社會”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一種狹義用法, 簡言之, 指家庭等親密關係之外的陌生關係, 一片更廣闊的天地, 所以離開父母闖蕩、謀生叫“進入社會”。 陌生關係被認為是不確定的, “人心險惡”, “世道不古”, 還可能意味著被黑被騙的風險。 深諳世事, 且混得好的“老司機”由此獲得成熟和厲害的肯定。

《無間道1》(2002)。

《窗外》(1999):“再見了心愛的夢中女孩, 我將要去遠方尋找未來。 ”

然而, “社會”遠不止一種含義。 “社”和“會”在古時候的中國通常分開用, 泛指逢節日之集會等, 但百年前, 日本率先把“社會”與“society”對譯改變了其定義,

經翻譯、論述、革命和普及, 被用來指平民、社團、民間、社區、自治組織、非正式或自主領域, 等等, 錯綜複雜。

我由此產生一個困惑, 為什麼偏偏是“混社會”而非其它最流行, 還順理成章出現了“社會我XX”這樣一個梗?是見怪不怪, 還是可能窺探出中國“社會”發展的一種側面?

回顧歷史, 中國“前三十年”的集體生活遺產實際上還塑造了狹義“社會”另外一種性質, 也就是說, 家庭等親密關係之外還不全是社會。 城市單位和農村公社等高度制度化的領域, 不是社會, 改革開放早期的鄉鎮企業, 也不是社會。 置身其中“有歸宿”。 除此外的領域才是社會, 工地、民營勞動密集型工廠、個體工商, 等等, 沒有“歸宿”即漂在社會上,

是邊緣的、是流離的。

二十世紀末的市場化和國企改革, 民營企業和自由勞動者的增長, 兩者解構了“體制”的神聖光環, 而多樣化的生活和工作選擇自此搖晃著“社會”的邊緣印象。 但搖晃的程度不容樂觀。 體制外的謀生還是被等同於“混社會”。 即便是自嘲, 基本的假設還是一樣。 即便是在同一個企業, 身在不同位置, 被制度化的程度不同, 眼中的定義自然也不同, 比如鐵路建設工地, 管理者說它是“組織”, 而在外來的農村務工人員看來就是“社會”。

重慶方言劇《山城棒棒軍》(1997)。 改革開放以來, 數十萬山鄉農民“棒棒軍”手持一根竹杆湧進山城, 肩挑背抗, 爬坡上坎。 他們的勞動構成了特殊的打工階層。

所以綜上“社會”在日常生活中意味著是不確定的、邊緣的、流離的,

一言以蔽之, 它的面孔是消極的。 除了“厲害了”的榮光, “社會我XX”可見還有一把辛酸淚。

然而, 尷尬的是, 學術思想史中的“社會”概念是能動的、自由的, 是積極的。

康有為在《日本書目志》第五卷“政治門”的社會學類圖書的按語中是這樣說的:“大地上, 一大會而已。 會大群, 謂之國;會小群, 謂之公司, 謂之社會。 ”嚴複在《群學肄言》的《譯餘贅語》中向國內解釋西洋“社會”時說:“民聚而有所布勒(組織)。 ”這些早期的樸素看法, 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不謀而合。 日常生活中廣義的社會概念, 毋庸置疑, 與此相同。

兩者的認識基礎是, 互動產生行為規範, 如果行為規範出現且反過來影響了互動, 譬如“身在江湖身不由已”, 社會即誕生。 是為廣義上的社會。換言之,是與神聖社會(比如宗教想像)相對應的、世俗的大千世界,無所謂美醜,無所謂真假,社會在此就是每個人,是不滅的、價值中立的。

我這裡說的尷尬是在於學術思想史中狹義的“社會”。

社會科學經典的做法,是出於概念分析的方便,把我們生活的世俗世界劃分為三種領域,國家(state)、市場和社會,遵循不同的運行邏輯。理想中的社會是不受權力和資本控制的自主空間,表現形態有二,靜態如家庭、行會、社團、學校等,動態如行動、抗議、訴求等。按照馬克思的一種說法,即“自由人的聯合體”。

什麼意思呢?我和志趣相投者聚集,參加一個讀書會或興趣小組,是社會,到街頭宣傳環境保護或表達其它訴求,同樣是社會。

這一“社會”的概念是隨著啟蒙運動和工業革命起來的。按照法國思想家盧梭的“契約論”說法,社會是“自然社會”,是第一位的,等到國家管理機構出現才變為“政治社會”,用今天的話說,社會自此和國家相對應。匈牙利二十世紀經濟史家卡爾·波蘭尼則在《巨變:當代政治與經濟的起源》一書中回顧英國市場經濟提出,市場並非從來就存在,而是,通過勞動力、土地和貨幣的商業化從社會中蹦出來的。按此觀點,社會不只是同國家、還同市場相對應。

《巨變:當代政治與經濟的起源》

作者:卡爾·波蘭尼

譯者:黃樹民

版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7年1月

卡爾·波蘭尼從社會經濟史的角度勾勒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要求與民族國家內部社會福利的追求這兩者之間的衝突。換言之,他以自由經濟制度與社會制度之間的衝突過程來解釋自律性市場社會的建立及其衰敗。

二十世紀至今,蜜雪兒·福柯、賴特·米爾斯、阿蘭·圖海納和麥克·布洛維等學者,已作古的,還在思考的,都在喊出“保衛社會”。他們認為社會是能動的、自由的,而權力和資本可能壓縮它的生存空間,泯滅掉它的豐富性。

《居住的政治:當代都市的業主維權和社區建設》

作者/編者: 郭于華 沈原 陳鵬等

版本: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4年7月

“從微觀社區開始對中國住房商品化改革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後果的社會學考查與評估。”

沈原、孫立平等中國學者還在此意義上提出中國的“社會生產”。社會通過與國家和市場的博弈獲得自己的空間。社會在“前三十年”中沉沒,直到改革開放破土而出,而這時候面臨兩種重壓,一是向國家爭取作為一個公民的權利,二是向市場要求作為一個勞動者的利益。

世紀之交以來,他們將重建社會的希望寄託于“農民工”和“城市業主”等群體,換言之,這些群體追求和維護權利的過程,即是社會成長的過程。

《公共的政治哲學》

作者: 任劍濤 版本: 商務印書館 2016年6月

漢語學界首次對“公共”進行深入、系統研究的政治哲學著作,從梳理公共的不同研究進路著手,指出相關研究尚未能探入公共的堂奧,著重強調從政治生活本質上揭示公共的核心價值與政治導向。

然而,按照政治學者任劍濤在《公共的政治哲學》中的判斷,包括漢娜·阿倫特在內往往都低估了市場的價值、地位和作用。將希望完全寄託於“社會”是浪漫的天真,甚至可能適得其反。市場退步的時候,社會也將遭遇危機。

國家、市場和社會三足鼎立,相互制衡、合作,才可能保護好個人,道理很簡單,這些領域只不過都是人為製造的概念和研究物件,人、也只有人才是最根本的目的。而現實很遺憾,社會在三者中目前是弱勢的,被壓的,於是才有了站在社會這一邊的呐喊和行動,為的是恢復和建設社會的能動性、自由性和積極性。

日常生活中狹義上的“社會”卻與此矛盾,是不確定的、邊緣的、流離的。是因為學術研究是理想,而日常生活是現實嗎?如果說是,答案就過於簡單了。

網路漫畫“那些熱愛體制的年輕人”。

我們都在希望社會變得更美更好,然而,這是廣義上的“社會”,一旦回到日常生活中更真實的“社會”,鄙夷和輕視的眼光就撲來了,而是渴望被制度化、或到資本市場分一杯羹。這既是現實,其實也是我們殘酷的理想。

現在,網路流行詞“社會我XX”把“社會”變成一個形容詞,首先是表示“老司機”“老江湖”的厲害,接著是表達純粹的讚美。但是,細細琢磨,這個梗濫觴於“混社會”,背後的艱難誰人知?一把心酸淚。

直接點擊 關鍵字查看以往的精彩~

點擊“閱讀原文”,去我們的微店看看呀~

是為廣義上的社會。換言之,是與神聖社會(比如宗教想像)相對應的、世俗的大千世界,無所謂美醜,無所謂真假,社會在此就是每個人,是不滅的、價值中立的。

我這裡說的尷尬是在於學術思想史中狹義的“社會”。

社會科學經典的做法,是出於概念分析的方便,把我們生活的世俗世界劃分為三種領域,國家(state)、市場和社會,遵循不同的運行邏輯。理想中的社會是不受權力和資本控制的自主空間,表現形態有二,靜態如家庭、行會、社團、學校等,動態如行動、抗議、訴求等。按照馬克思的一種說法,即“自由人的聯合體”。

什麼意思呢?我和志趣相投者聚集,參加一個讀書會或興趣小組,是社會,到街頭宣傳環境保護或表達其它訴求,同樣是社會。

這一“社會”的概念是隨著啟蒙運動和工業革命起來的。按照法國思想家盧梭的“契約論”說法,社會是“自然社會”,是第一位的,等到國家管理機構出現才變為“政治社會”,用今天的話說,社會自此和國家相對應。匈牙利二十世紀經濟史家卡爾·波蘭尼則在《巨變:當代政治與經濟的起源》一書中回顧英國市場經濟提出,市場並非從來就存在,而是,通過勞動力、土地和貨幣的商業化從社會中蹦出來的。按此觀點,社會不只是同國家、還同市場相對應。

《巨變:當代政治與經濟的起源》

作者:卡爾·波蘭尼

譯者:黃樹民

版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7年1月

卡爾·波蘭尼從社會經濟史的角度勾勒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要求與民族國家內部社會福利的追求這兩者之間的衝突。換言之,他以自由經濟制度與社會制度之間的衝突過程來解釋自律性市場社會的建立及其衰敗。

二十世紀至今,蜜雪兒·福柯、賴特·米爾斯、阿蘭·圖海納和麥克·布洛維等學者,已作古的,還在思考的,都在喊出“保衛社會”。他們認為社會是能動的、自由的,而權力和資本可能壓縮它的生存空間,泯滅掉它的豐富性。

《居住的政治:當代都市的業主維權和社區建設》

作者/編者: 郭于華 沈原 陳鵬等

版本: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4年7月

“從微觀社區開始對中國住房商品化改革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後果的社會學考查與評估。”

沈原、孫立平等中國學者還在此意義上提出中國的“社會生產”。社會通過與國家和市場的博弈獲得自己的空間。社會在“前三十年”中沉沒,直到改革開放破土而出,而這時候面臨兩種重壓,一是向國家爭取作為一個公民的權利,二是向市場要求作為一個勞動者的利益。

世紀之交以來,他們將重建社會的希望寄託于“農民工”和“城市業主”等群體,換言之,這些群體追求和維護權利的過程,即是社會成長的過程。

《公共的政治哲學》

作者: 任劍濤 版本: 商務印書館 2016年6月

漢語學界首次對“公共”進行深入、系統研究的政治哲學著作,從梳理公共的不同研究進路著手,指出相關研究尚未能探入公共的堂奧,著重強調從政治生活本質上揭示公共的核心價值與政治導向。

然而,按照政治學者任劍濤在《公共的政治哲學》中的判斷,包括漢娜·阿倫特在內往往都低估了市場的價值、地位和作用。將希望完全寄託於“社會”是浪漫的天真,甚至可能適得其反。市場退步的時候,社會也將遭遇危機。

國家、市場和社會三足鼎立,相互制衡、合作,才可能保護好個人,道理很簡單,這些領域只不過都是人為製造的概念和研究物件,人、也只有人才是最根本的目的。而現實很遺憾,社會在三者中目前是弱勢的,被壓的,於是才有了站在社會這一邊的呐喊和行動,為的是恢復和建設社會的能動性、自由性和積極性。

日常生活中狹義上的“社會”卻與此矛盾,是不確定的、邊緣的、流離的。是因為學術研究是理想,而日常生活是現實嗎?如果說是,答案就過於簡單了。

網路漫畫“那些熱愛體制的年輕人”。

我們都在希望社會變得更美更好,然而,這是廣義上的“社會”,一旦回到日常生活中更真實的“社會”,鄙夷和輕視的眼光就撲來了,而是渴望被制度化、或到資本市場分一杯羹。這既是現實,其實也是我們殘酷的理想。

現在,網路流行詞“社會我XX”把“社會”變成一個形容詞,首先是表示“老司機”“老江湖”的厲害,接著是表達純粹的讚美。但是,細細琢磨,這個梗濫觴於“混社會”,背後的艱難誰人知?一把心酸淚。

直接點擊 關鍵字查看以往的精彩~

點擊“閱讀原文”,去我們的微店看看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