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寧波近90歲老房上演“乾坤大挪移”:每天“走”六七米

民國寧波金融巨頭王文翰故居昨天開始整體平移

用上5台千斤頂, 每天“走”六七米

寧波近90歲的老房子“乾坤大挪移”

本報記者 應磊 何晟 通訊員 嚴世君/文 龔子皓/製圖

隨著工作人員按下按鈕, 昨天上午, 寧波奉化區下王渡村王文翰故居平移工程正式啟動。

王文翰是奉化名人, 民國時期寧波的金融、商業界巨頭。 這座兩層小樓建於1931年, 中西合璧建築風格, 占地總面積958平方米, 2006年成為寧波奉化區文物保護點。

由於寧波甯南物流園區農副產品物流中心區塊的建設需要, 下王渡村需整村拆遷。 為了保護歷史文化遺產,

經過多方研究論證, 相關部門決定, 對這座舊居進行整體平移保護, 這也是奉化首例文物平移工程。

如何保護

每根柱子、每堵牆都保護到位

錢報記者在平移工程現場看到, 故居四周的建築都已拆除, 只剩下這棟小樓。 樓體四周從下到上搭滿了鋼制腳手架, 腳手架與牆體的接觸部分還墊著一層紅色夾板。

現場平移工程項目負責人李亮亮介紹, 王文翰故居是一座“走馬樓”, 四周都有走廊可通行, 興建于民國“黃金年代”的它, 添加了許多西式元素, 但這也給平移前的加固工作帶來了困難。

“走廊裡面才是牆體, 外緣沒有牆, 靠柱子承重, 荷載就不均勻, 這給加固增加了不少的難度。 為避免平移時對建築造成傷害,

加固時就要額外考慮, 對每根柱子、每堵牆都保護到位。 ”李亮亮說, 通過腳手架的“全包圍”, 就是為了讓這座原先五開間的房子, 變成一個系統的整體, 增加平移時的安全係數。

如果仔細觀察, 就會發現由鋼管和夾板構成的保護措施不僅在房子的週邊, 也延伸到了房間內部, 從天花板到地板都被這樣的“骨架”撐滿了。

雖然平移啟動是在12月19日, 但李亮亮帶領的團隊已經在現場忙碌了近3個月。 除了做加固工程, 他們還“切”斷了房子原先的地基, 用一個鋼混結構的託盤梁取而代之。 所以現在這座房子並不是紮在地裡, 而是像一塊蛋糕一樣放在了一個盤子上。

託盤下方, 向北鋪設了7條鋼筋混凝土的軌道, 這就是王文翰故居通向新址的“路”。

怎麼移動

用5台千斤頂推著房子“走路”

9時30分, 平移正式開始。

既定的軌道上, 五台由電腦控制的紅色千斤頂開始工作, 每台能輸出100噸的推力, 它們是這場“乾坤大挪移”的動力來源。

李亮亮說, 經測算, 房子總重在1200噸左右, 換算成平移水準推力, 需要200噸左右的力。

王文翰舊居將先向北平移100.4米, 再向東平移14.5米, 平移結束後順時針旋轉11度, 再頂升1.5米。 房子將以每天6-7米的速度移動, 整個工程需要進行20-25天。

上午9時50分, 雖然已經過去了20分鐘, 但肉眼幾乎看不出移動的跡象, 通過平移軌道下的尺規能看出房子的確動了。

“古建築平移一定要謹慎, 必須保持整體建築穩定, 所以平移速度設定比較緩慢。 ” 工作人員介紹, 千斤頂最多每分鐘可以推進3釐米,

穩妥起見, 本次設定每分鐘平移2釐米。 每移動一段距離, 千斤頂就需要重新安裝調整, 再進行平移。 所有措施的出發點還是為了文保建築的安全。

為啥要移

沒法異地重建, 只能整體平移

李亮亮所在的上海天演建築物移位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曾承接過武漢漢口義勇消防聯合會舊址、上海音樂廳、上海玉佛寺大殿等文保建築的平移工程。

但李亮亮說, 王文翰舊居是他們有史以來承接的工程中工序最多、最複雜的一次。

“以前做的房子, 有的是單純平移, 有的是不平移只是做個抬升, 但是這個老建築的保護和平移都比較複雜, 幾乎用到了平移施工中所有的工序。 ”

當歷史建築不得不另覓它址時, 許多時候會採用落架拆遷的形式做遷移式保護,

就是將一梁一柱、一磚一瓦都編好號, 異地重建。 但寧波市奉化區文保所所長王瑋告訴錢報記者, 這種方式對王文翰舊居並不適用。 “和中國傳統的磚木結構建築不同, 它屬於磚混結構, 拆除就相當於徹底的破壞, 因此整體平移是最穩妥的方式。 ”

“甯南物流園區是寧波市的重點專案, 王文翰舊居是為農副產品物流中心區塊的建設騰地。 我們也與園區工程指揮部溝通, 能不能在規劃圖紙上做相應調整, 反復研究後確實無法避開, 不得已才採用了平移的方式。 ”

王瑋說, 從平移專案前期準備開始, 文保部門的專家就一直在現場監督、觀測, 相關的資料都記入檔案, “平移完成後, 我們將立即對其進行全面維修,徹底消除病害,再考慮下一步的保護性利用。”

我們將立即對其進行全面維修,徹底消除病害,再考慮下一步的保護性利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