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央行副行長易綱:人民幣國際化要特別“心平氣和”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日前指出, 相比真正一流的儲備貨幣和成熟有效的市場, 人民幣和國內金融市場還有很大的差距。 在進一步促進人民幣國際化, 提升人民幣影響力的問題上, 要特別的“心平氣和”。

12月20日, 易綱在“中國金融四十人看四十年”系列講座上表達了上述觀點。 他說, “找到這些差距, 是我們進步的動力, 我們要進一步地改革和開放, 來不斷縮小我們對真正的儲備貨幣和一流的金融市場的差距, 使得我們不斷的進步。 ”

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追蹤指標顯示, 10月份人民幣全球交易使用量環比下降至1.46%,

為2014年4月以來最低。 人民幣在全球交易使用量中的排名為第7位, 去年同期為第6位。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使用“趨勢財經APP”和“趨勢操盤手APP”)

易綱表示, 開放與防風險之間不一定是矛盾的, 不要以為開放就有很大的風險, 這涉及在開放過程中如何權衡。 雖然可能有考慮不足的地方, 但總體來講, 開放改革和人民幣的國際化風險是可控的。

“美國要加息了, 或者歐洲央行明年1月開始減少購貸的規模, 所有這些事件因素對你都有影響, 因為你開放了, 但是不要以為開放就有很大的風險。 ”他說, 如果能逐步發展套期保值工具, 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能使中國居民更有效地在全世界配置資產, 從而給全民帶來福祉。

易綱強調, 在進一步促進人民幣國際化, 提升人民幣影響力的問題上, 要特別的“心平氣和”。 他說, 人民幣的國際化過程是市場驅動的過程, 是一個“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過程, “人民銀行沒有特別的急切地推進”。

他指出, 從人民幣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的路徑來看, 國際金融危機客觀上為人民幣廣泛使用提供了一個歷史的機遇。 危機以後, 主要儲備貨幣波動較大, 一些亞洲國家和地區的流動性以及外匯市場受到較大衝擊。 這時候, 中國金融體系穩健, 抗風險能力較高, 人民幣匯率也保持基本穩定, 自然而然被更多的市場選用。

“人民銀行作為貨幣當局並沒有給什麼特殊的優惠, 只是以前不允許人民幣對外支付,

對外結算這樣歧視人民幣作為支付和國際貨幣的措施取消掉了。 我們創造一個環境, 使得人民幣和其他貨幣可以在同一個平臺上競爭。 ”易綱說。

他還表示, 人民幣加入SDR之路也是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之路, 需要貿易投資、金融業對外開放, 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和減少外匯管制、穩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三駕馬車”協同推進, 缺一不可。

易綱指出, 管制資本帳戶首先必須對經常帳戶的每一筆交易進行甄別, 然後才能允許自由的進入和兌出, 這確實限制了中國企業的競爭力。 從這點來看, 減少資本管制是必要的, 但如果在推動過程中走得太快, 發生偏離錯誤, 可能又要重新管制, 反而使得這個過程更加漫長。

此外, 必須考慮如何使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更加靈活, 讓其成為“金融穩定器”。

在經歷了2005年-2014年近十年的單邊升值和2014年-2016年的貶值壓力後, 易綱認為, 人民幣在2017年迎來了“真正的雙向浮動”。 “今年以來, 人民幣的供求關係比較平衡, 國際收支資本的流出流入和市場的預期都比較穩定。 ”他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