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北方大鼓的鼻祖,現在僅有少數演員能演出,亟待扶持保護

山東大鼓是北方大鼓之鼻祖, 中國北方地區現存最早的傳統曲藝鼓書暨鼓曲形式, 相傳形成於明代末期, 已有三百五十多年的歷史。 主要流傳於以山東省菏澤為中心的廣大魯、蘇、豫地區。 原稱犁鏵大鼓, 因其伴奏樂器為犁鏵碎片而得名。 自《老殘遊記》之後, 始諧音美其稱為"梨花大鼓"。

山東大鼓的演唱形式多為單人站唱, 也有二人對唱形式。 主要伴奏樂器為矮腳小鼓、大三弦和月牙板(也叫梨花片)。 演唱時演員右手執鼓楗擊鼓, 左手操鋼板敲擊演唱, 樂師以三弦伴奏。 唱腔屬板腔體, 一般分慢板(又稱頭板)、二板(流水板)、三板、快板等板式。

其書目主要是中篇, 唱自相間, 短段只唱不說。

山東大鼓分為三個支派, 各個支派的唱腔與書目又各具不同的特點與風格。 "老北口"派唱腔粗獷、豪放, 其開頭腔是用頭板或類似頭板的二板起腔, 速度慢, 尾音長, 板起板落, 咬字狠, 吐字真, 落音重, 字密聲促, 善用頓音, 其旋律似說似唱自然流暢。 故有"老牛大摔韁"的俗稱;"小北口"派的演唱風格, 溶入借鑒了一些西河大鼓的技法, 較之"老北口"顯得巧俏, 委婉細膩, 善說演"文書", 唱中加敘;"南口"派的唱腔宛轉悠揚, 曲調華麗細膩, 字少腔繁, 節奏舒緩。 除板腔體唱腔外, "南口"派還有一些曲牌體唱腔, 叫牌子腔, 分快慢兩種, 只在特殊唱段如《小黑驢》、《小黑牛》、《王二姐思夫》中使用。

山東大鼓傳統節目繁多, 已知有中篇《三全鎮》、《金鎖鎮》、《大破孟州》、《大送嫁》、《范孟亭推車》等數十部, 短篇段兒書尤為豐富, 以《三國》題材的唱段最多, 有《東嶺關》、《長阪坡》、《河北尋兄》等六十余段;其次是《紅樓夢》題材的唱段, 有《黛玉葬花》、《寶玉探病》等十余段;《水滸》唱段有《李逵奪魚》、《燕青打擂》等。 另外還有一些根據戲曲故事、民間傳說故事編寫的唱段, 以及由子弟書移植過來的唱段等, 共計二百余段。

2006年5月20日, 該曲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但是如今的山東大鼓逐漸趨於衰落, 現在僅有少數演員還能演出, 亟待扶持保護。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注西山雨文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